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血栓与止血实验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必要手段 ,标本的采集、抗凝剂的选择、测定条件和试剂的标准化等都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较大影响。根据卫生部 2 0 0 0年 4 12号文件 ,即《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的通知》 ,必须标准化血栓与止血实验 ,以减少误差 ,提高精密度、准确度和可靠性。1 标本的采集采血前患者应处于平静和空腹状态 ,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会引起血小板数增加、血小板活化、凝血和纤溶性的增强。脂血和溶血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理想的采血和盛血容器是塑料注射器和硅化的玻璃试管 ,以减少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  相似文献   

2.
陈丽红 《中外医疗》2009,28(11):171-171
血栓与止血检验结果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受检者状态、标本、试剂、设各和仪器、实验方法等,本文就血栓与止血质量控制进行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发展,止血与血栓实验诊断将在血栓性疾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血栓与止血检验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措施,积极开展血栓与止血试验检测,推广临床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阐述血栓与止血检测在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肝脏疾病、溶栓治疗、抗凝治疗、外科手术前止血功能实验评估等方面的应用.以期对血栓与止血检测在临床的应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临床检验的目的是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诊断依据。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在医学检验中必须坚持全面的检验保证系统,对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控制。首先,应从分析前的准备开始,即在血栓与止血实验中,首先应从标本采取与处理的规范化开始。为此,我们提出了标本采取与处理规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党京丹 《当代医学》2009,15(22):13-14
近年来,随着血栓性疾病与出血陛疾病在人类疾病谱中地位的变化,以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技术的发展,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测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热点和新的发展趋势,并在全国逐步普及。  相似文献   

7.
血栓与止血实验检查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栓与止血实验检查的质量控制。方法:血凝仪的使用及临床实际工作总结。结果:标本的采集、运输、抗凝剂、试剂的选择等与检验结果有着重要的关系。结论:只有正确掌握血栓与止血检查的质量控制才能得出精确的数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全国第五届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于1994年10月27日至10月29日在湖北省武汉市胜利召开。来自全国的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和代表共计228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320余篇。来自美国、法国的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在本次学术会议上,国内外专家作了10个专题学术报告,就血栓与止血的有关基础、实验诊断及防治等问题的国内外进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其中关于血栓与止血的分子生物学进展。纤维蛋白原结构与功能,血栓与止血新的实验检测方法及抗凝与溶栓等有关内容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兴趣。  相似文献   

9.
第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于1986年12月25~29日在西安举行。9位专家分别就血友病因子Ⅷ、血友病临床与实验、纤溶及凝血因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膜糖蛋白及流变学、抗血小板药物和中药、血栓病的早期诊断、蛇毒等研究进展作专题报告。大会总结1982年常州会议以来我国  相似文献   

10.
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检验内容不断扩大,工作量也日益增多。至今国内外不少大医院成立了专科的“血栓与止血实验室”,开展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数以百计的有关实验项目,但对医院的检验科来说至少应开展血栓止血的筛检试验。 血栓与止血筛检试验项目: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和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临检、血液学组联合召开学术会(97-9-烟台),会议推荐: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与炎症-血栓网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炎症、血栓形成均是临床常见的病理状态。近年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炎症与血栓形成之间存在网络关系”。炎症促进高凝状态;同时,血栓形成中的产物也可引起炎症。它们的相互作用在临床许多疾病,如DIC、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多种血栓性疾病以及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的发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血栓病治疗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君  韩建涛 《华夏医学》2003,16(2):276-278
介绍了血栓的形成机制和研究历史以及血栓症疗法的进展和发展的最新动态。主要对抗栓治疗、溶栓治疗和介入式超声消融血栓治疗等做了较为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3.
14.
郑长武  周志泳 《医学综述》2007,13(19):1475-1477
血栓前体蛋白是血栓中不溶性纤维蛋白的直接前体,水平升高提示有急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其对急性血栓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而受到重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血栓前体蛋白已不仅仅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深部静脉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常见的血栓形成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而且在其他的一些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中也广泛的开展起来。血栓前体蛋白在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5.
蚓激酶对实验性血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蚓激酶十二指肠给药可使家兔颈外静脉血栓溶解变小 ,并可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灌胃给药可延长大鼠颈动脉电流损伤血栓模型的堵塞时间。结果表明蚓激酶具有抗血栓和溶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16.
蚓激酶十二指肠给药可使家兔颈外静脉血栓溶解变小 ,并可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灌胃给药可延长大鼠颈动脉电流损伤血栓模型的堵塞时间。结果表明蚓激酶具有抗血栓和溶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肝癌合并门脉癌栓和血栓的影像学类型的认识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门脉癌栓和血栓的影像学类型及临床意义.方法 肝癌伴PVTT 32例,肝癌伴PVBT 18例.均排除肝动静脉瘘. 肝动脉插管介入治疗后,肝癌伴PVTT 32例、肝癌伴PVBT中4例做了门静脉途径介入治疗.结果 依据门静脉栓子、管壁受累情况,将肝癌伴PVTT的影像学表现分型:门静脉完全阻塞型17例(17/32)、不全阻塞型6例(6/32)和侵犯门静脉管壁型9例(9/32). PVTT、PVBT和门静脉壁的影像学检查所显示的供血情况:18例PVBT中,彩超检查仅1例(1/18)示PVBT内疑有少许血供. 32例PVTT,彩超检查示有血供29例(29/32),HCT和DSA显示PVTT内有血供的分别为26例(26/32)、21例(21/32). PVBT与PVTT血供有非常显著差异[χ20.01 (1)=38.11,P<0.01].肝癌伴PVBT组影像学表现分型:门静脉完全阻塞型10例(10/18)和不全阻塞型6例(8/18).结论 加深对各种门脉栓子的影像学表现及类型的认识,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光化学法致大鼠脑血栓及水蛭提取物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光化学原理,以自制冷光源(LG150B)诱导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并观察其后动物行为学改变、脑水肿程度、脑梗塞面积以及尿激酶和水蛭提取物的治疗作用。结果,光照诱导后4、12、24h均出现行为学改变,以24h时为著;脑水肿也以24h时最为严重,梗塞灶约占脑(嗅球、小脑和低位脑干除外)切片面积的10.51%±2.37%;尿激酶和水蛭提取物处理后以上改变均有明显改善。以水蛭提取物(2g/kg)处理可使脑水肿程度下降29%,梗塞面积缩小45%。结果表明用LG150B冷光源可成功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栓模型,水蛭提取物可减轻其脑梗塞程度。  相似文献   

19.
布卡综合征与炎症及血栓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布卡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患者和下肢血栓患者C-反应蛋白(CRP)含量、白细胞(WBC)计数、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和D二聚体含量的分析来了解我国BCS与炎症和血栓问的关系。方法对BCS患者和下肢血栓患者化验CRP含量、Fbg含量和D二聚体含量并计数WBC,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CS患者的CRP阳性率和下肢血栓患者CRP阳性率分别为11.76%和89.74%,χ^2值为51.108,P〈0.001。BCS患者的WBC计数和下肢血栓患者WBC计数的平均值分别为3.6018N8.8831,t值为-8.872,P〈0.001。BCS患者的Fbg含量和下肢血栓患者Fbg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7232和4.2413,t值为-5.400,P〈0.001。BCS和下肢血栓患者D二聚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9.41%和82.05%,χ^2值为20.60,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的BCS主要病因可能不是炎症造成的,在发病过程中可能也没有血栓形成的参与。  相似文献   

20.
一项研究显示,在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时进行血栓吸引术可以减少已存在的微血管阻塞及心功能异常,在血管造影和心电图上明显观察到心肌再灌注的改善。为证实血栓吸引术在微血管水平上的潜在作用,罗马Catholic大学的Leonarda Galiuto博士及其同事对50名患者随机进行了标准PCI(对照组)或PCI加血栓吸引术,上述患者均给予了心脏超声造影。在PCI后的24小时、1周和6个月,试验组(PCI加血栓吸引术)较对照组的局部室壁运动明显降低,而射血分数明显升高俨〈0.05)。研究还发现,试验组的左室容积轻度升高,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在所有的受试者中,微血管阻塞的范围与左室容积的变化呈相关性。Galiuto博士说,上述报告首次证实末梢微血栓是梗死后微血管阻塞(即无复流现象)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初级血管成形术中使用血栓吸引设备来预防微血栓形成。可以明显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