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复议的原则是行政复议活动的精髓,贯穿于行政复议活动的始终.行政复议程序体现了申请方便,复议快捷,是使行政复议合法、及时、正确、有效的保证.本文论述了行政复议必须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有错必纠的原则以及申请行政复议的条件、受理、审查决定和行政复议决定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行政复议法》的实施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从行政复议决定书的内容瑕疵入手 ,进而对其法律效力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行政复议和解同行政合理性原则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它在行政合法性限度内彰显了意思自治,是公法私法化的重要表现。行政复议和解必须有明确的范围,否则就有被滥用的危险,从制度的目的来界定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完善行政复议和解程序,从而为行政复议和解制度的良性运转搭建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行政复议的行政执法监督职能是由行政复议的性质及其主体的法律地位所决定的.依法行政要求必须充分发挥行政复议的监督职能,文章对此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行政复议申请期限对行政相对人获得复议救济具有关键作用.通过一起土地行政批复的行政复议申请被驳回案例,分析行政复议案件时效的认定、行政复议案件的最长时效、土地行政批复能否申请行政复议等问题,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应严格遵照时效的规定依法办理,对超过行政复议法定期限的案件受理后应当驳回.同时,对行政复议决定正确、但事实认定不清案件的监督原则提出了建议,对类似案件的监督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行政复议分流了部分行政争议,纠正了部分违法行政行为,但行政复议往往由于解决争议的能力有限而使纠纷继续进入诉讼,由于纠错的功能未充分实现而导致监督不到位.行政复议对行政诉讼的负面影响既有制度设计上的原因,也有来自实践层面的消极因素.要构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和谐关系,行政复议的定位就应以解决纠纷为主要目标,而将监督行政和救济权利作为次要目的;在复议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下,就应将原机关作为被告,复议机关作为第三人;行政复议须部分地采纳言辞审理原则,在复议决定对申请人或其他人可能不利的情况下,就应当听证或开庭;还应设置行政复议委员会以作为独立的行政复议机关.  相似文献   

7.
行政复议决定是行政复议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行政复议法律性质的争议不断,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从实践中来看,所有层级的法律规范针对行政复议决定都有设定权,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中针对行政复议决定的种类和具体适用情形对《行政复议法》中的规定都有所突破。这一现实不符合法制统一原则、不符合复议公正原则和不利于彻底解决行政争议。通过对《宪法》和《立法法》有关规定的分析可知,行政复议决定的设定权仅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规,应尽快取消其它法规规范中针对行政复议决定的创制性规定,从而实现行政复议决定立法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8.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创设了驳回行政复议申请决定方式,而《行政复议法修改专家建议稿(讨论稿)》作了进一步完善。本文以二者为素材,分析了行政复议驳回决定制度的立法演进、现存问题及其完善等方面,认为,将理由不成立情形下的不作为案件决定方式由驳回行政复议申请改为驳回行政复议请求,不作为案件决定方式更趋逻辑性;将驳回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专门适用于不当受理问题处理,驳回行政复议申请决定适用范围设定更趋合理性;只为驳回行政复议申请决定设置行政监督路径,驳回决定监督路径设计更趋现实性;不当驳回后"恢复审理"违背程序法治原理,改"恢复审理"为"重新审理"凸显立法修正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行政复议法》施行以来,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逐步得到发展,在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行政复议制度一些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影响了行政复议制度功能的发挥。完善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应从拓展行政复议的范围、设置专门的行政复议委员会、改革行政复议的管辖制度、增加行政复议决定的种类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在实践运作中存在行政机关对行政复议制度的性质认识不明,行政复议机构独立性欠缺,行政复议审理模式过于书面化,决定过程行政化,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衔接不畅通等问题。完善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应建立相对独立的公正的行政复议机构和高素质的复议工作人员,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程序,采用行政化和司法化相结合的审查方式,完善《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立法链接,保证行政救济制度的畅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