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莱菔子等中药贴敷中脘穴,对照组采用淀粉加赋型剂组成的安慰剂贴敷中脘穴,治疗方法相同。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随访时尼平消化不良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P0.01),治疗前后及治疗前随访时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随访时SF-36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穴位贴敷治疗肥胖症的选穴及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中穴位贴敷治疗肥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及经验总结等相关文献,将检索词设置为“肥胖”“贴敷”等进行检索,筛选有效选穴及用药处方,检索时间为自建库之日至2022年7月30日。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统计穴位及药物频次,分析穴位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和核心穴位及药物组合。结果:穴位贴敷治疗肥胖症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神阙穴、中脘穴、天枢穴;任脉、胃经的使用频次最多;选穴部位以胸腹部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组合为中脘穴-关元穴、中脘穴-气海穴、中脘穴-天枢穴;以中脘穴为中心,联合关元穴、气海穴、水道穴、天枢穴是穴位贴敷治疗肥胖症的选穴组方核心;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茯苓、大黄、白术;用药的四气五味中温、甘、苦、辛比例最高,药物归经以脾经、肝经、胃经居多;常用药物组合有白术-茯苓、陈皮-茯苓等;以白术为中心,联合茯苓、泽泻、大黄、莪术、山楂、陈皮是穴位贴敷治疗肥胖症组方用药的核心。结论:穴位贴敷治疗肥胖症选穴...  相似文献   

3.
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61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穴贴组33例,将自制的膏药贴敷在神阙和中脘穴位上;服药组29例,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口服;穴贴加服药组28例。同时予穴位贴敷和中药内服。观察3组临床疗效、唾液淀粉酶、血清锌及铅等的变化。结果:愈显率、总有效率穴贴加服药组与服药组、穴贴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穴贴加服药组治疗后唾液淀粉酶和血清锌含量上升、血清铅含量下降,各项指标与穴贴组、服药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与中药内服对治疗小儿厌食症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穴位贴敷具有操作简便、患儿依从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有关于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现代文献进行分析,并概况其选穴规律及用药特点,为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等中文数据库,并采用频次分析法,对其中关于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选穴及用药规律。最终纳入文献共57篇,其中涉及腧穴24种、中药54味。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选穴多以中脘穴为主;所选经脉多以任脉为主,在腧穴所属类型的选择上,多为背俞穴。用药以肉桂、吴茱萸、丁香、干姜、附子等温里药为主,归经多为脾经,药性多为温,药味多为辛。结论:临床上多选用温里药来贴敷中脘穴以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且归于脾肾两经的药物较归于胃经的药物更常被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儿童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罗马Ⅳ标准的功能性腹痛患儿3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自拟腹痛贴神阙、中脘穴贴敷,对照组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山莨菪碱片治疗,疗程为2周~3周。门诊随访半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腹痛贴神阙、中脘穴贴敷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穴位贴敷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10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穴位贴敷组(穴贴组)58例,针刺组50例.穴贴组以中药制膏贴敷中脘、关元、气海等穴;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中极、关元、气海等穴.3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穴贴组总有效率为84.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6.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臀围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下降,组间比较无差别;腰臀比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临床症状积分比较,2组治疗后均有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单纯性肥胖不仅疗效确切,而且穴位贴敷使用方便,无疼痛及毒副作用,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配合综合的护理措施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将7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机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配合综合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穴位贴敷配合综合的护理措施对消化性溃疡有显著疗效,方便易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腹泻选穴及所用中药的性、味、归经等规律特点,为腹泻的临床腧穴配伍及穴位贴敷用药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限定检索时限为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检索有关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的临床文献,采用数据挖掘中的频次分析方法,分析穴位贴敷治疗腹泻的选穴及用药规律。【结果】最终共纳入文献64篇,包括27个穴位、80味药物。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所属经脉穴位选择上,以神阙、天枢、中脘、足三里等穴为主穴,以任脉、胃经、膀胱经穴为主;用药上,以吴茱萸、肉桂、丁香、白术、干姜为多,其功效以散寒止痛为主,药性多呈辛、温、热,归经多属脾、胃经。【结论】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常用单穴为神阙,常用配穴为天枢、中脘、足三里,多使用温阳散寒药物,总体体现了散寒止痛的治则。  相似文献   

9.
穴位贴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肠激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希言  任珊  赵欣纪 《针刺研究》2006,31(2):107-109
目的:通过观察穴位贴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动素、胃泌素含量的影响,探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理。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和穴位贴敷组共4组,采用喂养0.02%的氨水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治疗组选取“足三里”穴、“中脘”穴进行穴位贴敷治疗,中药组选用胃苏冲剂灌胃。治疗结束后,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胃动素、胃泌素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血清胃泌素含量减少,血浆胃动素含量升高(均P<0.01);穴位贴敷和对照药物均可增加血清胃泌素含量,降低血浆胃动素含量,但穴位贴敷优于对照药物。结论:穴位贴敷对粘膜的营养作用及调节胃肠蠕动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胃肠激素,增加细胞保护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草分枝杆菌联合中药贴敷对哮喘大鼠对细胞因子IL-10、IL-17的影响。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穴位注射组(穴注组)、中药贴敷组(贴敷组)、穴注联合贴敷组(穴贴组)。对照组与模型组生理盐水及空贴代替,其余各组给予相应的治疗干预。进行肺组织HE染色,及IL-10、IL-17的含量测定。结果:穴注、贴敷、穴注+贴敷治疗能够明显减轻气道炎症,升高IL-10水平、降低IL-17水平,穴注联合贴敷效果更明显。结论:穴位注射草分枝杆菌以及中药贴敷能够通过升高IL-10、降低IL-17水平,改善Treg/Th17细胞失衡状态,减轻气道炎症,发挥治疗作用,联合应用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脾胃虚寒胃脘痛患者采取中药熨烫中脘穴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大连市中医医院呼吸脾胃科就诊的80例脾胃虚寒胃脘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治疗,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中脘穴中药熨烫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32/40),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复发率为5.0%(2/40),对照组复发率为20.0%(8/40),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采取中脘穴中药熨烫,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有效率,降低复发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医学理论,分别从经络循行,肺、脾、肾三脏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医"治未病"思想,阐述运用中药贴敷涌泉穴达到补肾益脾固肺、未病先防,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陈雯  舒鹏 《西部中医药》2011,24(4):76-78
通过分析文献发现胃癌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健脾扶正中药在胃癌的治疗中能有效地改善术后症状,减轻化疗副反应,抗复发转移及提高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长针治疗胃下垂:取中脘穴,辅以天枢、胃俞等穴。足部贴敷治疗胃下垂:药用黄芪30g,柴胡5g,升麻10g,研末,生姜汁调和成软膏贴敷双涌泉穴,30次为1个疗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西医、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等几方面阐述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衰(CRF)代偿期即开始出现脾胃相关证候,随病情进展逐渐增多;脾胃相关虚证与实证所占比例均较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诊疗方案中,与脾胃相关症状占71.4%;应用崇土思想实践于CRF临床,未病防病、已病防传,发生慢性肾衰后,不论患者是否有脾胃虚弱相关表现,均应用健脾理气之品,如炒白术、茯苓等药物,以先安未受邪之地;病程日久,因虚致实,浊毒内蕴,更伤中气,更当调补脾胃,以期补后天以养先天。脾虚湿困治疗可用藿香正气散芳香化湿,或五皮饮、五苓散利水祛湿,或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水。湿阻中焦当以三仁汤清化湿热,二陈汤祛湿化浊,温脾汤温中降逆泻浊。寒热错杂,痞塞中焦,上则呕吐,下则腹泻,则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燮理中焦气机。胃气不降,浊毒内停,微型癥瘕形成,大黄通腑泄浊,祛瘀活血,与本病病机相合。木郁犯土,长期服药,多因情志抑郁,肝气郁滞,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此即《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具体实践,多用大小柴胡汤加减,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查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方面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近年中医药在小儿脾胃虚寒证的病因病机上的认识及在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总结、归纳,了解目前国内小儿脾胃虚寒证的中医中药治疗现状,从而为中医中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提供更多理论依据,为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方法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分别从病因病机认识上及在辨证论治、中医方剂、中成药、外治方法、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论述了小儿脾胃虚寒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从而肯定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的疗效。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胃虚寒证具有多途径、多环节的特点,应用的方法和药物丰富,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脏病(CK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中医学认为,脾肾虚弱,浊毒内蕴是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机,而脾胃功能失调常贯穿于病程始终。因此,在治疗上宜健脾益肾、化浊排毒,而调理脾胃尤为重要。通过健脾益气,调畅气机,并配合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缓解症状,延缓CKD进展,还能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石瑾  徐利东  朱红 《山西中医》2014,30(10):20-22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糜烂型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9例OLP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中药,西药及中西药联合方法进行治疗。西药组在病损基底部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中药组根据辨证分型为脾胃湿热型的OLP患者自拟中药方,口服汤剂,连续服用1个月;中西药联合组在西药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汤剂治疗1个月。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为87.88%(95%CI=71.75%~96.80%);中药组为81.82%(95%CI=68.66%~94.98%);西药组为69.70%(95%CI=53.92%~85.48%);3组比较(χ2=5.358 1,P=0.072 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有效病例停药3个月后随访,中西医结合组复发率27.59%(95%CI=11.62%~44.28%);中药组为40.74%(95%CI=22.21%~59.27%);西药组为73.91%(95%CI=63.70%~82.14%);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P0.01,P0.05),中西医结合组与中药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的证据不足,其收益为OR=0.32(95%CI=0.09~1.14),NNT=6(95%CI=2.64~70.02),其OR、NNT的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分布明显有利于中西医结合组;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的证据充分,中西医结合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的收益为OR=0.13(95%CI=0.04~0.46),NNT=2(95%CI=1.36~5.27);中药组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的收益为OR=0.24(95%CI=0.07~0.71),NNT=3(95%CI=1.65~17.99)。  相似文献   

20.
以中医经典古籍为理论依据,通过论述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阐明其在心脑病变以及痰浊、瘀血、浊毒的形成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环节,完成“脾胃病变导致老年呆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