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针对如何在民族高等院校开展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材料化学专业为例)进行初步探索。通过对部分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办学情况分析,结合材料科学的发展现状,分别从教学内容、实验体系、教师能力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试评价方法等途径研究了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显著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唐莉莉 《广东化工》2014,41(22):183-184
以怀化学院材料化学专业为例,讨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其中探讨了其专业定位和专业应用能力提炼,并分别从教学内容、实验体系、教师能力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试评价方法等途径研究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3.
《广州化工》2021,49(8)
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材料物理性能》课程的理论教学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的关键,而实践教学则是强化学生专业实践应用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核心。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从理论基础与实验教学、基础知识与大学生创新实验有机融合和课程内容与毕业设计深度融合三个方面进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4.
地球化学是各高校地质相关专业广泛开设的一门必修或选修课程,但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枯燥,难以理解其实践应用性。笔者对地球化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多渠道多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球化学理论的应用与实践,本文详细探讨了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式、科技平台建设及其配套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其实践应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动手实践和应用能力,理解和掌握地球化学思维。  相似文献   

5.
徐秋红  曹允洁  董晨初  王彩红 《广东化工》2013,(24):170-170,166
把综合课程与材料化学专业结合起来,从专业综合课程建设的目的,课程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了综合课程开设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实践表明: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显著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李晶 《广东化工》2012,(4):240-240
《材料现代测试方法》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和教学实践,发展改革其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了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并介绍了案例教学法在《材料现代测试方法》课程中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加入开放性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7.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材料制备、结构分析与性能测试等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针对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内容多、实验设备有限等问题,在实验设计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立"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构建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教学方式等教学改革措施,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专业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塑料包装材料》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新型实用性专业选修课程,是研究塑料包装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相关应用的科学,又是在复合材料、造纸等材料学科和包装工程基础上发展的新型交叉学科。针对本课程作为选修课的特点存在内容较多、专业应用具体实例广等问题,我们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并辅以板书,理论结合实践,同时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展教学,以寻求获得对学生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建立学科思维素养,是现阶段本科生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东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在无机材料结构表征技术课程改革过程中,以OBE理念为指导,基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达成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结合PBL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设计与实践,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掌握了多种表征手段,同时培养了综合应用多种表征技术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知识应用为导向,对结构化学实验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和实践。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构建多方位教学平台、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和实行实验考核多元化,提高结构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应用结构化学基本理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学科目标。  相似文献   

1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河南城建学院材料化学本科生专业开设的一门工程基础课程,该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工程认知能力和创新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原有知识体系,并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初步探讨了该课程在材料化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建设符合“两性一度”标准的“金课”是当前课程建设的目标。燕山大学材料化学专业结合 OBE教学理念,以项目实施为主线,从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等方面着手,进行“超级金课”课程群建设;将 CDIO 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同时采用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群建设可为其他高校的“金课”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云南化工》2019,(8):197-198
高分子化学是应用化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学习后续材料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论文从高分子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高分子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思想,对高分子化学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全方位、多角度打造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药物化学是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知识讲解枯燥、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知识运用能力亟待提高。根据我校药物化学教学现状,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和课程评价体系的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环境化学课程的核心是讲授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该课程是环境学科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高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下,本文以所从事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以及相关实践和应用为出发点,根据对学生就业对应的岗位群和专业能力要求分析,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以期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张红萍  李小芳  黄玉  阳怡锋 《广东化工》2013,40(18):160-161
以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结合我校"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设计了"通才教育+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平台+模块"的教学体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发展课程平台,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以化学理论与应用为基础的实验课程平台、以专业能力提升训练为主的实践课程平台、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四大块。  相似文献   

17.
“材料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材料化学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安庆师范学院“材料化学”课程组从材料化学专业定位、服务地方发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改革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对《材料化学》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总结了在建设“材料化学”精品课程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分析了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材料化学》课程作为盐城师范学院四年制材料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内容包含材料的结构、性能、合成和应用等方面的化学问题,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材料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使学生理解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掌握各种材料的制备技术,有助于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分析探讨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想用的改革措施,通过理论教学方式的改进、实验教学手段的完善,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应用电化学》课程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材料化学专业智能传感材料与器件模块方向的主干课程之一。立足于学校与专业的办学定位,《应用电化学》课程在教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开设课内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本文就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应用电化学》课内实验设置情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中原工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发展与建设的背景,提出了"重视基础、淡化专业、突出特色(方向)"的专业培养模式与改革总体思路。为适应社会需要和体现学校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根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专业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优化综合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施课程组和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办法,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