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些年来,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相关话题备受关注。2018年11月在加拿大召开的全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峰会发布了2018年《全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报告》,该报告以统一的维度和评价标准将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进行了综合汇总,对当前全球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本文基于2018年《全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报告》及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加速度传感器测量体力活动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不足是健康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低水平的体力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肥胖症、部分类型癌症(结直肠癌、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3]。开展体力活动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求及发展客观、精确、实用  相似文献   

3.
<正>体力活动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增加体力活动量对于降低各种疾病的风险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静坐少动、体力活动不足的生活方式会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1]。研究表明体力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因素。这些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癌症(结肠癌和乳腺癌)、肥胖、高血压、骨和关  相似文献   

4.
<正>心肺功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CRF)又名有氧运动能力,指机体运送和利用氧的综合能力~[1]。CRF能够综合体现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空气中的氧气转运至细胞内线粒体,并以体力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综合过程。评价CRF的客观指标是最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加速度计以不同采样间隔测量儿童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时间的一致性,并确定适宜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的采样间隔。方法:296名9~18岁儿童青少年(包括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连续佩戴ActiGraph GT3X+型加速度计7天。分别按1秒、5秒、15秒、30秒、60秒五种采样间隔,将加速度计的原始数据转化计算研究对象平均每天低强度(LPA)、中等强度(MPA)、高强度(VPA)以及中等及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时间。依据MVPA时间判定研究对象是否达到WHO体力活动推荐量(平均每天MVPA时间不少于60分钟)。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五种采样间隔测量LPA、MPA、VPA、MVPA时间的差异;Bland-Altman方法检验五种采样间隔测量MVPA时间的一致性;Kappa检验用于分析不同采样间隔对于判定研究对象MVPA时间是否满足推荐量的一致性。结果:与较短采样间隔相比,长的采样间隔低估所有研究对象的VPA时间、高估LPA和MPA时间;高估小学生的MVPA时间,低估初中生及高中生的MVPA时间。对于小学生,15秒与30秒、15秒与60秒、30秒与60秒采样间隔测量的MVPA时间一致性高(偏倚接近于0,95%一致性界限较小);对于初中生和高中生,1秒与5秒、5秒与15秒、15秒与30秒、30秒与60秒采样间隔测量的MVPA时间一致性高(偏倚接近于0,95%一致性界限较小)。在判定研究对象MVPA时间是否达到每日60分钟推荐量方面,不同采样间隔之间的判断一致性程度均达到中等以上(一致性程度为86%~100%,Kappa值=0.431~1.000)。结论:测量小学生体力活动时间,采用15秒和30秒、15秒和60秒、30秒和60秒采样间隔的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测量初中生和高中生体力活动时间,采用1秒和5秒、5秒和15秒、15秒和30秒、30秒和60秒采样间隔的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判断研究对象是否满足体力活动推荐量,五种采样间隔的研究结果均具有可比性。精确测量儿童青少年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宜采用较短采样间隔(如1秒),调查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时间达到推荐量的情况,可采用较长采样间隔(如60秒)。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中国城市雾霾日益严重与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严峻现实,借鉴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探讨中国青少年环境健康暴露参数的现状及其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法对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青少年环境健康评价中暴露参数的研究内容、测试指标及其方法进行对照。结果:本研究推荐将呼吸速率和活动模式作为空气污染风险评估的主要呼吸暴露参数,根据呼吸速率与体力活动的量变关系,提出体力活动是青少年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关键性呼吸暴露参数,其研究可基于污染物特定剂量-反应关系,通过对雾霾浓度的监测和人群暴露行为活动模式的调查,建立青少年体力活动时间-活动模式的剂量关系,用一定的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出特定污染物下的体力活动安全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形式的安全界值。结论:鉴于我国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中儿童暴露参数手册的缺失,尤其"时间-活动"模式的数据不足,迫切要求在我国开展儿童呼吸暴露参数的调查研究,制定不同环境污染级数的青少年体力活动指南。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1993~2019年有关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建成环境的1388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从文献时间分布与演进脉络和研究热点切入,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结果发现,文献的爆发年份为2014~2019年,峰值出现在2019年。演进脉络为从主观测量的研究方法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客观测量的研究方法演进;从大方向、大主题的研究内容朝着深入化、具体化、生态化的研究内容演进。研究的热点主要有3个:(1)学校建成环境及社区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的研究;(2)建成环境与个人行为的研究;(3)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及个人健康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水平呈正相关[1,2],且良好的相关建成环境与居民的体力活动水平成正比关系[3],进而影响肥胖、心血管疾病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4,5],同时影响建成环境的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6]。建成环境是指为包括大型城市活动在内的人类活动提供的人造环境[7],而步行环境和骑行环境则是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步行环境的影响因素包括公共交通、密度、土地利用率、公园、公共空间、个人安全等[8];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上海市青少年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参考值。方法:以上海市11-16岁青少年为调查对象,进行体质健康项目测试,并进行体力活动问卷调查。在BMI正常、肺活量和耐力、柔韧力量、速度灵巧项目在及格以上的青少年中,按每2岁一个年龄段分组,每组随机选取男女各200人,用统计学方法分别建立中等强度和大强度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95%置信区间;每年龄组再随机选取男女各20人进行回代检验。结果:11-12岁、13-14岁、15-16岁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能量消耗(kcal/w)95%置信区间分别为:男生971.19-1271.58、1081.16~1492.94、1324.56-1712.37,女生1139.82-1437.37、1046.69-1398.77、1113.15-1427.22;大强度体力活动能量消耗(kcal/w)95%置信区间分别为:男生1167.75-1486.57、1226.24-1715.26、1117.23-1453.33,女生843.53~1141.61、676.01-1006.54、1142.53-1392.51。回代检验时,各年龄组有75%-87%的对象在所建立的95%置信区间内。结论:初步建立了上海市11-16岁青少年中等强度和大强度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建成环境对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与肥胖的影响。方法:采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在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Active Living Research以及中国知网等电子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期限从各数据库收录起始日期至2018年4月,详尽收集建成环境和体力活动与肥胖相关的文献资料,采用美国健康研究院的观察性队列研究和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对于中国儿童青少年来说,土地混合利用、街道连通性、交通设施便利性、目的地(如体育设施、生活设施和公园等)可及性、体育设施和资源(如附近体育设施、俱乐部和组织、康乐设施、人行道等)可用性能有效促进体力活动;相反,住所附近没有人行道、住所周围马路步行不便利、到附近公园距离远或居住密度高会降低体力活动,增加久坐行为,提高超重或肥胖风险。结论:建成环境对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和肥胖有显著影响。在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的战略背景下,建议结合国家政策层面的干预措施和体育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有效改善和建造行人友好型环境,促进中国儿童青少年绿色出行,提高体力活动,降低肥胖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市成年人的静态平衡能力特征及其与体力活动的相关性。方法:以上海市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成年人库10220名成年人为样本,按性别和年龄段分析上海市成年人静态平衡能力特点并分析其与体力活动的相关性。结果:(1)不同年龄段间成年人静态平衡能力有显著性差异(P<0.001),平衡能力呈增龄性下降趋势。(2)闭眼单脚站立时间与工作相关体力活动、交通相关体力活动、家务相关体力活动、静态时间体力活动、总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均存在负相关(P<0.01)。(3)30~49岁年龄组男性和女性平衡能力与工作相关体力活动和静态时间体力活动呈负相关,而与休闲时间体力活动(体育锻炼)呈正相关。结论:随着年龄增长,成年人静态平衡能力下降。非体育锻炼的体力活动降低成年人静态平衡能力,体育锻炼能延缓年龄增长导致的静态平衡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2.
自1991年Gerald等[1]首先报道腹腔内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以来,目前文献报道不超过300例[2],而关于影像表现方面的报道甚少。本文着重从影像学角度对腹部DSRCT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要点作一综述。临床资料早期文献报道DSRCT多发生于男性青少年,近期文献报道也仍以青少年为主,但年龄跨度较大(5~52岁),男女比为4∶1[3],其中国内报道1例为65岁女性发病[4]。该肿瘤多发生于腹腔或盆腔腹膜,但也有胸膜、附睾、肝脏、颅内、腮腺、眼眶皮肤、舌根、球后肌锥内、肾脏等处发病的报道[5,6],…  相似文献   

13.
<正>骨骼肌质量在维持人类的健康、体力活动和竞技运动成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运动可诱导骨骼肌产生非凡的可塑性变化[1]。在运动中,肌小节的收缩和内质网Ca2+泵对ATP的需要可增加100倍,与之相匹配的需增加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湖南省土家族成年人2000年和2010年体质差异,分析其2010年体力活动状况,为促进该地区少数民族成年人体质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0年和2010年湖南省第一次和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中9722名20~59岁土家族成年人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三方面12项原始指标,比较其体质状况,利用体质监测中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其体力活动情况。结果:(1)与2000年相比,2010年土家族成年人体质达标率下降,女性达标率略高于男性;身体形态指标均升高(P<0.05),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显著增加(P<0.05);除40~59岁男性肺活量外,肺活量和台阶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多项身体素质指标下降。(2)职业劳动是土家族成年人体力活动的主要来源;20~39岁男性以大强度体力活动为主,40~59岁男性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能耗增多;女性以中、小强度体力活动为主。结论:10年来,湖南省土家族成年人体质整体有所下降,形态指标虽有较大改善,但机能和多项素质下降,肥胖和超重人数增加,男性尤为明显。职业劳动是其体力活动主要来源,闲暇时静态活动较多,体育锻炼者很少。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1]。有学者[2]认为,健康管理包括疾病预防、临床治疗、康复保健等方面,目的是维护心身健康。WHO曾指出,在控制吸烟、不合理膳食和缺乏体力活动等危险因素后,约80%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40%的肿瘤可以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14岁少年体力活动、心肺耐力与肥胖三者间的关系,为促进少年体力活动、限制静坐少动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招募288名12~14岁少年(男生111人,女生177人)佩戴加速度计,测量7天体力活动水平,并进行递增负荷实验及肥胖度指标测试。结果:1.受试者不同峰值摄氧量水平分组间体脂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呈现出峰值摄氧量越低,体脂水平越高的规律;2.男生较大强度体力活动(vigorous 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VPA)与峰值摄氧量呈正相关(P<0.01),与体脂百分比、腰围、臀围呈负相关(P<0.01),结果独立于静坐少动时间;3.女生持续40min以上静坐时间与峰值摄氧量呈负相关(P<0.01),与BMI、体脂百分比、腰围、臀围呈正相关(P<0.01),校正中等到大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后相关性增强。结论:12~14岁少年体力活动、心肺耐力与肥胖的关系为:心肺耐力越高,肥胖率越低;男生较大强度体力活动水平越高,心肺耐力越高、肥胖率越低,且独立于静坐少动行为的影响;女生静坐少动时间越长,心肺耐力越低、肥胖率越高,且独立于体力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验证体力活动总能量消耗问卷中文版(Total Energy Expenditure Questionnaire-Chinese,TEEQ-C)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分层随机抽取300名泰州市居民,间隔7天重复进行问卷调查检验问卷信度,采用7天体力活动日记作为标准检验问卷效度。205名研究对象进入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分析,效度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总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4(P<0.05),各强度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54~0.94(P<0.05)。总体力活动能量消耗与体力活动日记的相关系数为0.73(P<0.001),各强度体力活动能量消耗与体力活动日记的相关系数为0.35~0.62(P<0.001),均在可接受范围,其中1.5 MET强度静坐的效度相关系数最高(0.62,P<0.001)。结论:TEEQ-C在泰州人群中显示了可接受的效度和较好的信度,尤其在总体力活动水平和静坐方面。  相似文献   

18.
自制CO2清除器在高原富氧室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原低氧可影响到人的各个组织系统。随着海拔高度升高 ,这种影响逐渐加重。低氧引起体力、思维、判断、定向、记忆能力减退 ,甚至产生幻觉 ,使作业效率和战斗力下降 ,指挥员出现决策失误 ,战斗员体能和操作准确性降低[1] 。West[2 ] 在 3 80 0m高原的现场双盲实验表明 ,夜间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9~11岁肥胖、超重和正常体重小学生自然条件下体力活动情况和膳食摄入的差异,探寻引起小学生发生肥胖的因素。方法:北京市、武汉市三所小学高年级9~11岁小学生中肥胖、超重儿童共57名为研究对象,正常体重的同性别同班级儿童为对照。测定受试者的身高、体重、体脂百分比、1周体力活动能耗,计算各组受试者日均体力活动能量消耗(PAEE)、每时体力活动能量消耗、代谢当量(MET)、日均步数和平均每分钟计步数等数据;采用膳食调查法,记录受试者1周的饮食情况,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日均能量摄入、日均热能营养素摄入量和三餐热能占每日热能摄入的百分比。结果:1周体力活动监测发现,肥胖、超重小学生日均PAEE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小学生(P<0.05),但日均每公斤体重能量消耗(PAEE/W)、MET、日均步数各组小学生无显著差异。选取小学生在校日和休假日分别分析,结果与1周体力活动监测反映的情况基本相同,但各组小学生休假日各项反映体力活动水平的数据较在校日有所下降。肥胖组小学生日均膳食能量摄入量显著高于超重组、正常体重组(P<0.05),晚餐能量摄入量占日膳食能量摄入量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早餐、午餐能量摄入量所占百分比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P<0.05),日均摄入的热能营养素(糖类、脂类、蛋白质)的绝对量均高于正常体重组,但其中只有脂类热量摄入量占总热量摄入量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结论:早餐热能摄入量所占比例较低,而晚餐热能摄入量所占比例过高;热能营养素绝对摄入量高,且比例不合理,脂类的摄入量过高;休假日体力活动水平下降可能是生长发育期儿童发生肥胖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上海市部分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并分析膳食营养、体力活动及生活习惯等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方法抽取上海市六个区11~18岁学生2107人(其中男性1045人,女性1062人),通过体质测试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调查问卷》调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及相关因素。结果:男生各年龄段超重肥胖检出率均大于女生,低年龄段男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均大于高年龄段。本研究结果显示体力活动与肥胖关系较为密切。结论:应特别重视低年龄段男生的体重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