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一线治疗方案治疗艾滋病的疗效,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艾滋病患者随机分为施多宁(EFV组)和克力芝(LPV/r组),分别在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基础上加用EFV和LPV/r,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CD4+T细胞计数,免疫学有效率、用药及病毒载量情况。结果:EFV组和LPV/r组治疗后的CD4+T细胞计数为(272.3±76.0)×106L和(264.6±65.8)×106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免疫有效率、换药及病毒载量情况亦无差异(P〉0.05);LPV/r组的皮疹发生率低于EFV组(P〈0.05)。结论:AZT+3TC+EFV方案与AZT+3TC+LPV/r方案治疗艾滋病的效果相当,但后者的不良反应较低。  相似文献   

2.
许妹英 《北方药学》2011,8(12):81-82
目的:分析2003~2010年凭祥市孕产妇艾滋病感染及母婴阻断情况,寻找艾滋病母婴阻断突破点,以便采取有效的阻断措施。方法:对2003~2010年全市14385名孕产妇抽取静脉血,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快速试纸条),筛查阳性进一步做确诊试验。对确诊阳性且继续妊娠的孕产妇,按照国家《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进行用药,有NVP单剂量药物、AZT+NVP二联药物和AZT+NVP(EFV)+3TC三联药物等阻断方案进行母婴阻断。结果:统计期间,全市艾滋病抗体检测孕产妇14385例,艾滋病抗体阳性45例,艾滋病抗体阳性率为3.12‰;目前感染艾滋病孕产妇已分娩31例,满18个月婴儿22例,母婴阻断成功21例,阻断成功率为95.45%。结论:艾滋病母婴传播是可以通过综合的干预措施阻断的,联合高效的抗病毒治疗,选择安全的分娩方式及人工喂养等综合措施是母婴阻断成功的保障,其中抗病毒治疗在母婴阻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上海市艾滋病患者接受国家免费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纳入免费ART项目的872例艾滋病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定期进行药品不良反应临床和实验室评估。结果:在治疗过程中82.80%的患者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常见的短期药物不良反应有消化系统症状、皮疹、骨髓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中长期药物不良反应有肝毒性、外周神经炎、脂肪重新分布等。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与消化系统症状、贫血,司他夫定(stavudine,D4T)与脂肪重新分布,依非韦仑(efavirenz,EFV)和奈韦拉平(nevirapine,NVP)与皮疹、肝毒性间有一定的特异关联性。结论:临床医生应针对患者特征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应熟悉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依非韦伦(EFV)+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三联疗法治疗慢性乙肝(HBV)合并艾滋病(HIV)的临床疗效。方法 HBV合并HIV患者21例,采用EFV+TDF+3TC联合进行HBV并HIV的抗病毒治疗,通过治疗前后的病毒学及生化指标变化等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21例患者治疗后第3、6、12个月,HIV-RNA、HBV-DNA病毒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CD4+T淋巴细胞计数则较治疗前均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12个月内,无新增肝肾功能损伤案例。结论 EFV+TDF+3TC抗病毒方案治疗HBV合并HIV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学应答上的高效性,安全性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三联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rival therapy,HAART)为主的综合措施预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合并感染者HIV母婴传播效果。方法给HIV/HCV合并感染的孕妇孕期应用三联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方案为AZT+3TC+EFV或AZT+3TC+NVP,结合安全分娩和人工喂养预防HIV母婴传播。结果 21例婴儿中有8例年满12月龄行HIV抗体检测结果均阴性,13例年满18月龄行HIV抗体检测结果均阴性,现阶段母婴传播率为零。结论 HIV/HCV合并感染的孕产妇孕期应用三联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HI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与单纯HIV感染母婴阻断效果相比较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院艾滋病用药的情况,对本院艾滋病患者免费抗病毒药品使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方法对本院2012~2013年的艾滋病患者在免费抗病毒药品使用方面的相关数据与资料进行综合统计,并采用EXCEl软件处理的方式,针对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与处理,形成应用性分析。结果从相关数据显示来看,在艾滋病免费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中,总用药量2013年比2012年明显增多;2012年使用量呈前三位的是3TC、D4T、EFV,2013年是3TC、EFV、克度;2012年及2013年联合使用率最高的均为克度+3TC+EFV,2012年联合频率达到29.87%,2013年达到1/3。每例患者月费用在前三名的分别是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软胶囊(克力芝)、替诺福韦、依非韦伦3种。结论核苷酸逆转录霉抑制剂与非核苷酸类逆转录霉抑制剂成为了本院主要的抗病毒药物,使用相对较多,对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软胶囊(克力芝)、替诺福韦、依非韦伦的使用费用相对较高,可以适当的进行抑制,合理使用,有效的节约整体资源。  相似文献   

7.
吴旺社 《安徽医药》2013,34(8):1183-1184
目的评价艾滋病(AIDS)一线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接受抗病毒方案拉米夫定(3TC)+齐多夫定(AZT)/司他夫定(d4T)+奈伟拉平(NNP)/依非韦伦(EFV)治疗的21例患者临床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1例,AIDS患者,治疗有效16例,有效率76%,无效5例,其中耐药3例,死亡2例。结论一线方案是治疗AIDS的首选方案,且早期发现AIDS感染者,并进行抗病毒治疗干预是提高生存率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依非韦伦(efavirenz,EFV)、替诺福韦酯+拉米夫定+克力芝(lopinavir/ritonavir,LPV/r)、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拉米夫定+依非韦伦3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治疗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220例,按治疗方案分为3组,其中TDF+3TC+EFV (A组)136例、TDF+3TC+LPV/r (B组)53例、AZT+3TC+EFV (C组)31例。比较不同组治疗1年、2年后的CD4+、CD8+T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HIV RNA)的变化,并计算各组的用药成本。结果:治疗1年和2年后,各组CD4+T细胞计数、CD4+/CD8+T细胞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CD8+T细胞计数均有所下降,其中A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 RNA在最低检测限以下的患者达96%以上;病毒学指标和免疫学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F+3TC+EFV、TDF+3TC+LPV/r、AZT+3TC+EFV三种方案的疗效相近,其中,TDF+3TC+EFV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滋病( AIDS)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HAART)方案中药物的不良反应,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2月在河池市人民医院门诊接受HAART的AIDS患者462例,对患者服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50岁以上患者和50岁以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23.59%)、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9.96%)、皮疹、口腔黏膜损伤(9.09%)、肝功能损害(9.52%)、骨髓抑制(1.73%)、中枢神经毒性(4.67%)。结论采用个体化治疗原则,通过用药前教育,介绍药物确切疗效、用法用量、服药时机、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能够预防和降低HAART药物的不良反应,达到预防及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齐多夫定( AZT)高效抗反转氯酶治疗( ART),艾滋病毒携带者/艾滋患者( HIV/AIDS)服用后的不良反应。方法分析总结152例患者经齐多夫定口服后出现不良反应并导致换药的时间、症状体征、占比及处置措施。结果除皮肤色素沉着者外,其他不良反应最早出现时间在2周内,最晚为16周,其中骨髓抑制31例(20.40%),恶心呕吐4例(2.63%),头痛4例(2.63%),面部色素沉着3例(1.97%),持续纳差2例(1.32%)。结论 AZT作为HIV/AIDS抗病毒治疗基本药物,其治疗作用和效果确切,但其不良反应在服药人群体中的较高发生率,需引起医学工作者重视,减轻或防止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的危害,增强长期服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依非韦伦(EFV)、奈韦拉平(NVP)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方案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血脂代谢的长期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南京市第二医院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成年HIV/AIDS病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人口学、临床基线和治疗随访数据,分析纳入对象在随访期间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以及TC/HDL-C的检测水平及异常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EFV相比,NVP组在具体随访期间有较高TG异常率和较低的HDL-C、FPG和TC/HDL-C异常率,两组总的血脂异常率随时间增加有明显变化;相较EFV,LPV/r组在具体随访期间有较低的FPG异常率和较高的TG、TC以及TC/HDL-C异常率,两组异常TG、TC、HDL-C、FPG和TC/HDL-C百分率随时间增加有明显变化。结论 与EFV相比,NVP可能与有利的脂质谱相关但LPV/r可能对血脂危害更大,另外,EFV对血...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A pilot study to assess effectiveness of generic Nevirapine (NVP)+Zidovudine (AZT)+Lamivudine (3TC) as potent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 in women exposed to either SD NVP or short course (SC) AZT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preven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1 (pMTCT) interventions, and their spouses. DESIGN: A pilot study of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of adults with AIDS. SETTING: Primary health care clinics; Seke North and St Mary's in Chitungwiza, Zimbabwe. SUBJECTS: Women with pre-exposure to SD NVP or SC AZT and their spouses with CD4 count < 200 cells/ INTERVENTIONS: Generic AZT/3TC twice daily plus NVP daily for the first 14 days and then twice a day thereafter, administered to the cohort.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baseline median CD4 count for women and men was 128.5 and 119.0 cells/ microL respectively. The geomean virus load was similar for the women and men. At weeks 16, 24 and 48, 82.8%, 85.1% and 73.8% had < 400 copies/ml of HIV RNA respectively. Only at 16 weeks, was the proportion of women (75.9%) with undetectable viru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for men (93.9%), p = 0.031. Median CD4 count for both men and wome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virologic responses between the women with pre-exposure to SD NVP and SC AZT. The mean adherence for women and men was similar, > 98%. CONCLUSION: Women showed a significantly reduced response top ART relative to men only at 16. However, prior exposure to SD NVP for PMTCT was no more likely to negatively influence responses to ART than use of SC AZ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女性艾滋病患者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250个/μl时使用奈韦拉平(NVP)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否会增加肝毒性。方法选取女性艾滋患者158例,其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250个/μl者86例设为高CD4+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250个/μl者72例设为低CD4+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检测肝功能、血常规、CD4+T淋巴细胞等,分析2组患者3个月内的肝功能变化,并观察2组肝损害程度。结果低CD4+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AL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CD4+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2个月)AL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TBIL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肝损害程度明显增加(P<0.05),且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中奈韦拉平发生肝毒性较常见,女性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250个/μl时使用含有奈韦拉平的治疗方案未增加肝毒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温脾补肾法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对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HIV/AIDS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14例,西医治疗组(对照组)16例.对照组采用HAART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以温脾补肾法为组方原则的中药艾可清优化处方治疗,共治疗6个月.监测全部患者治疗前、后的卡洛夫斯基积分、临床症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计数及CD4+/CD8+比值、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并综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①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临床受益率分别100.0%和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治疗组卡洛夫斯基积分、体重有所改善(P<0.05),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乏力、纳呆及总积分方面也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治疗组CD4+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64.97±52.94)个/mm^3和(6.94±0.97)×109/L,优于对照组的(238.73±50.13)个/mm^3和(5.57±1.29)×10^9/L (P<0.05);④两组在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温脾补肾法联合HAART治疗HIV/AIDS患者可明显地改善临床症状,并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实现本病的功能性治愈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HPLC-MS/MS)同时检测奈韦拉平、拉米夫定、司他夫定、齐多夫定和依非韦伦(均为抗艾滋病药)的血药浓度方法。方法用蛋白沉淀法提取,色谱柱为EclipseXDB-C18(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3%甲酸)-(水+0.3%甲酸)=80∶20,流量为0.5mL·min-1,用质谱多反应监测方法(MRM)检测。结果齐多夫定与拉米夫定的线性范围为25~3200μg.L-1,奈韦拉定与依非韦伦的线性范围为50~6400μg.L-1,最低检测限均为1μg.L-1;司他夫定的线性范围为100~3200μg.L-1,最低检测限为5μg.L-1,γ均大于0.99。高、中、低3个浓度的日内精密度小于10%,日间精密度小于15%,绝对回收率均大于50%。结论用HPLC-MS/MS法能同时快速、准确测定血浆中这5种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单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16例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给予吉非替尼口服250mg·d^-1,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结果 16例晚期NSCLC患者中,无完全缓解者,部分缓解(PR)4例(25.0%),稳定(SD)6例(37.5%),临床获益率(PR+SD)为62.5%。临床获益率与性别、吸烟史及癌症分期无关。到随访截止日期,16例患者中,6例存活,10例死亡;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7个月,中位生存期(MST)为10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度皮疹和腹泻,对症处理后可缓解。结论吉非替尼有明显抗肿瘤作用,能明显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