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堡寨聚落的空间防御性通常是在特定时间段内,对区域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具体表现。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逐渐变化,新的村落空间构成摆脱了设防形式,堡寨聚落正处于极度的衰落之中,空间防御体系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对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的研究紧迫而必要。通过对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冷泉古村的分析和实地调查、现场测绘等多种途径,对冷泉古村的空间防御层级构成进行解析,并划定保护区划,提出保护措施。最后,唤起人们对堡寨聚落空间层级的保护意识,以及为堡寨聚落空间的重新塑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卫坡传统聚落安全功能与社会结构、社会要素之间关系。卫坡聚落从“村落—边界—街道—院落—庭院—建筑”多层次建构了立体防御空间体系,并从选址、空间建构、众神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建构了一个防御范围广、防御力量多样的场域。其物质防御空间置于无形精神防御空间之中,物质和精神结合共同创造了人神共居的“安全之境”。从而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安全防御空间系统,满足卫坡聚落“安家 . 乐业 . 栖居”的生产、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3.
何丽 《重庆建筑》2013,12(4):27-30
对比传统防御性聚落、并思考近现代西南城市形态演进过程中,防御性聚落及其建筑的建设模式、建设特点及其作用。提出柳州沙塘"新农村建设"的三个建设特点:整个聚落的功能比传统聚落更综合;聚落内的防御性建筑呈统一设计的标准化;防御建筑内部的社会空间匀质均等。指出近现代防御性聚落对城市史的研究启示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广西贵港君子垌客家传统民居聚落空间安全意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村落之防御,已由防御特征明显、边界明确、群体协防转向防御特征内隐、边界模糊、个体自防,为了厘清其中变与不变的因子与缘由,就需要对人的基本安全需求及安全空间图示进行分析。就此,对广西贵港君子垌客家聚落及围城防御空间从环境大格局到围城群体中格局、单体空间小格局乃至构造处理微格局进行一次系统抽象分析,其中对空间要素就向心空间、边界围合、高密度领域,对空间结构就迷路空间、依山就势、保持距离,对空间形态就半月围合、方城形态、凹空间逐一进行研究,以期为现代空间设计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5.
庄寨类防御性乡土建筑是闽东山区封建时期社会动荡的特殊产物,具有鲜明的血缘与地缘结合的特征。受社会治安和地理条件影响,庄寨从唐朝始建到明清持续发展,几百年间形成了较为封闭的文化环境,而其防御性要求催生出独具特色的营建方式。以永泰庄寨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庄寨的地域空间分布、聚落形态要点和防御选址特征,进而剖析庄寨防御工事构造做法、材料工艺,描述相应的防御性行为,解析其在防御性方面的营建智慧。  相似文献   

6.
在厘清中卫城在明长城西北四镇防御体系中的军事层级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明代中卫城的选址规律、空间布局及防御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归纳出明代西北四镇军事聚落防御性空间的营建特征.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浪潮席卷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也成为全国各地关注的热点,但"重旅游开发、轻文化保护"的现象仍存在。为了更好地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有必要对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岵山古镇作为闽南传统聚落的重要支脉,其发展与演变是闽南传统村落发展的缩影。本文通过研究岵山镇区四个传统村落的选址要求、空间布局与空间构成,总结岵山古镇传统村落发展的特点。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通过对其的调查研究,对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军环  夏勇  张燕 《建筑与文化》2016,(11):214-216
色尔古藏寨在特定的地域和时代条件下产生,其建造具有明显的防御保卫的特点,是冷兵器时代防御建筑的典例。文章基于防御性聚落民居的类型框架,从聚落外部空间、聚落内部结构、建筑单体空间三个层次,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试图对色尔古藏寨的防御性进行分析归纳,以期深入挖掘其防御性建筑内涵和文化特征,并为当代建筑规划设计考虑的安全因素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福建传统聚落空间的地域性视角,结合福建的地域性气候及地理特征,探讨现代办公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从闽南大厝的传统聚落空间出发,综合分析传统建筑的空间形式、空间形态、技术材料及细部装饰特征,并结合对闽南地域性建筑的创新表达研究,试图在空间、形式、功能等方面将其地域性特征与现代办公建筑较好地结合。  相似文献   

10.
在特定社会历史的时空背景下,防御性需求参与塑造了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形态。以福建漳州地区为例,明清时期民间社会动乱频仍,在独特自然与人文因素影响下,当地传统村落逐渐演化出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地域性防御体系。当前,学术界对漳州传统村落防御性的研究较少且大多侧重于村落个案与文史层面的分析,缺乏对其进行系统整体性与物质层面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市域尺度与空间层面入手,探析防御性视角下漳州传统村落形态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多样的传统村落中,闽南传统聚落别具一格。在宗族文化和华侨文化的双重影响下,闽南传统村落的形态呈现出一定的演进规律和布局特征。而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中的空间规划却忽略了对传统村落的本质——历史与文化的主客观评价的整合。本文以泉州市晋江福林村为例,梳理其村落形态和空间演变的历程,并分析其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在总结村落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保护与发展规划的新思路,为闽南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闽南地区是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代表,其传统聚落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多元的建筑特征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自然地理和人文因素的双重影响构成了闽南传统聚落复杂的空间差异性。本文旨在对闽南地区传统聚落空间秩序进行多尺度的量化分析,提供一种空间秩序的判定方法,以期为闽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形成提供数据支撑,促进对闽南传统聚落生成演变规律的认知与了解。  相似文献   

13.
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堡寨聚落是中国古城的原型和要素,是我国古代一种典型的设防聚落形式。而其目前正处于极度衰落之中,且相应研究较少,因此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紧迫而必要。文章旨在通过对其防御性建筑空间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剖析,揭示其形态内涵及空间特性,并由此引申探讨了堡寨建筑空间与社会运作的关联,最后指出其在精神防御方面的规划与营造理念对于启示当今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安徽建筑》2020,(1):72-74
针对山区村落现存公共空间无法满足,村民对公共生活日渐增长的需求。文章试图结合地域特色,从功能与秩序角度研究山地村落公共空间重构问题,分析公共空间分布特征基础上,结合景观廊道-斑块-景观基质理论,分析村落提出相应的重构策略。继而以庐江县鲍店中心村为例,按照"秩序优化和功能延伸"的思路,分析村落聚落空间布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空间布局优化、转型与重构。力求在保护村庄传统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提升公共空间价值,从而激活山区村落重新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5.
以史料分析和实地踏勘为基础,探讨了明长城军事制度与军事聚落的对应关系、防御体系的总体空间分布与防御机制、长城墙体的防御性特征、军事聚落的层次体系和空间结构,以还原明长城防御体系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为长城文化遗产的整体性认知和全面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街巷空间作为传统聚落风貌的核心要素,最能体现出传统聚落的发展脉络和特色.以青海省同仁县郭麻日村为研究对象,整体把握郭麻日村整体聚落空间形态及其演变,通过调研实地情况和查阅相关历史数据,分析研究传统村落街巷空间要素的构成特征与道路布局特征,重点分析街巷空间界面、比例尺度、节点空间等特征,探寻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提出了保护与延续村落街巷空间有益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防御型"传统村落作为最初以军事防御为目的而产生的村庄,其空间形态较为特殊,在保护与发展利用过程中也有别于普通村落。该文以京西北地区明长城沿线聚落为例,结合村庄空间形态分析,梳理村落更新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为其空间形态更新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8.
井陉县位于太行山脉深处,历史文化悠久,国家传统村落分布尤为集中,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其公共空间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文献阅读,总结了当地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总体特征,主要包括传统公共空间的要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防御性特征、受秦皇古道影响的特殊公共空间系统三方面,为井陉县中西部传统村落的群体保护和活态保护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9.
闽南山地聚落呈现出极具特色的蔓藤式生长的空间格局,传承着农耕文明与宗族文化。该文通过对闽南乡村聚落变迁的过程考察,以漳州长泰县山重村为例,探讨山、水、田等农业生产要素及宗法制度等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格局的变迁过程影响,提出物质文化保护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并重,政府主导与村民主体并重的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结合农村调研实录和新村规划实践,剖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传统村落乡土聚落空间大环境与农居空间小环境的互动规律,分析传统村落乡土聚落空间整体格局功能利弊,探讨其生成定位与互动选择。一、传统村落乡土聚落空间与农居空间在传统村落乡土原生态环境里,个体农居的农居本体空间与其所承载的乡土传统文化资源衍生空间,构成农居空间小环境,乡土聚落中的农居空间小环境之间互动,农居空间小环境与乡土原生态环境互动,最终形成整个传统村落乡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