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洲  王剑  张晓丹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8):1190-1193
探讨青春期学生体力活动与体脂肪指标的相关性,为改善国内青少年超重肥胖现象以及为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天津市实验中学、天津市四十一中学、天津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招募366名初中生,采用ActiGraPh-GT3X加速度计采集7d日常体力活动数据,采用InBody 52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身体成分,采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体力活动水平与体脂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男、女生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身高比、脂肪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体脂百分比低于女生(t=-4.73,P<0.01);不同性别学生轻体力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中等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physical activity,MPA)、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高强度体力活动(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VPA)时间均高于女生,久坐时间低于女生(t值分别为2.64,3.23,4.24,-2.85,P值均<0.01);男、女生超重组和肥胖组LPA,MPA,MVPA,VPA时间均低于正常组,但久坐时间高于正常组(F值分别为14.63,15.54,P值均<0.05).男、女生腰围身高比、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与久坐时间均呈正相关,与LPA,MPA,MVPA时间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男生体脂百分比低于女生且体力活动水平更高,正常体重青少年比超重、肥胖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更高.长期坚持一定的体力活动并适当减少久坐时间,对于青少年有效控制体重、预防慢性疾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青少年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动作能力发展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促进青少年体力活动提供新视角.方法 选取北京市某中学12~14岁153名初中生(男73名,女8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加速度计(ActiGraph GT3X+)记录研究对象连续7d的体力活动,采用动作能力测试量表(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Second Edition,MABC-2)评估其动作能力发展水平.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每天参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and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的时间为42.15 min,满足世界卫生组织体力活动指南推荐量的占15.7%.动作能力发展处于平均水平的占56%.MVPA与物体控制能力得分呈正相关(r=0.20,P<0.05),低强度体力活动与精细动作得分之间呈正相关(r=0.23,P<0.01);男生MVPA与物体控制之间存在正相关(r=0.29,P<0.05),在女生中未发现二者间的相关性.结论 青少年参与MVPA的时间依然不足,基于体力活动和动作能力间的关系,以发展物体控制能力为出发点促进青少年参与MVPA的方法,为体力活动促进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PA)与体能指数(PFI)的相关性,为改善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以及提升体能素质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8年9—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在华东、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和华南区选取4 269名7~18岁学生,收集体力活动等数据,并完成立定跳远、握力、50 m跑、改良坐位体前屈、30 s仰卧起坐、20 s反复横跨、20 m往返跑测试,采用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数据。  结果  在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儿童青少年PFI的比较中,男生10~12和16~18岁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达标组的PFI值分别为(0.46±3.58)(0.75±3.00),MVPA不达标组的PFI值分别为(-0.69±3.64)(-0.61±2.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4,0.57,P值均<0.05);女生4个年龄段MVPA达标组的PFI值与MVPA不达标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不同体能等级下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状况比较中,健康体能组MPA和VPA时间、体育锻炼时间高于不健康组(Z值分别为-2.04,-4.93,-7.09,P值均 < 0.05)。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每日MVPA、体育锻炼与体能指数之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即体育锻炼与体能指数呈正相关,适当提高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调查初中生上学日及周末进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时间及频繁程度的变异性,探究学生MVPA与体质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北京市回龙观中学初一及初二学生共79名.使用改编的一日体力活动记录工具调查学生1周8:00-23:00的体力活动情况,依据能量代谢当量(MET值)将每日体力活动分为MVPA及非MVPA部分,制作上学日连续5d及周末连续2d的体力活动时间序列,并计算MVPA总时间及序列的lempel-ziv复杂度.探究MVPA情况与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上学日中,男生与女生的MVPA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P>0.05),女生MVPA时间较男生有更大的变异性(58.9%,53.5%);性别间MVPA复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P>0.05).2天休息日中,性别间MVPA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P>0.05),男生MVPA时间的变异系数(CV)低于女生(]41.5%,152.8%),复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P>0.05),男生MVPA复杂度CV略高于女生(55.1%,48.1%).青少年在上学日的MVPA时间CV,男生上学日及周末(53.5%,141.5%)较女生略低(58.9%,152.8%).男生上学日MVPA复杂度与体质量指数(BMI)中等程度相关(r=0.41),女生MVPA时间与体重和BMI有低程度相关(r值分别为-0.30,-0.31),复杂度均与体重和BMI有低程度相关(r值分别为-0.31,-0.33)(P值均<0.05).结论 初中生在上学日较周末MVPA更活跃,但进行MVPA活动的时间段相对单一.学校可以通过分散一天内MVPA的活动时段达到高效促进体质的效果.MVPA复杂度作为综合性较强的指标,可能与初中生BMI的关联更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年龄、性别和地区差异,为提高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依照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六大行政区(华东、西北、华北、华中、西南和华南),于2018年9—12月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4 269名7~18岁儿童青少年,采用“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问卷”进行体力活动调查。  结果  中国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不足总体检出率为53.8%,其中男生检出率为50.8%,女生为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0,P < 0.05);不同年龄段中,10~12岁MVPA不足检出率最低(43.6%),16~18岁最高(63.0%),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3,30.79,P < 0.05)。总体体力活动、低强度体力活动、中强度体力活动、高强度体力活动、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92.9,24.3,41.4,7.1,55.7 min/d。体育锻炼、家务活动、娱乐活动和交通活动的中位数分别为34.3,2.1,2.3,30.0 min/d,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95.03,74.99,300.26,64.16,P值均 < 0.05)。不同地区儿童青少年MVPA不足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91,P < 0.05),华北地区最低(44.0%),华东地区最高(65.9%)。  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MVPA不足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男生体力活动水平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和静坐时间的日间变异程度,为探究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日常变异特征的可能因素和适宜的干预对策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初、高中学生148名,连续佩戴一周ActiGraph GT3X+型号加速度计,记录学生日常MVPA和静坐时间,并测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  结果  青少年上学日的MVPA[(49.39±30.36)min/d]高于周末日[(34.24±30.30)min/d](t=6.61,P < 0.05),男生上学日和周末日MVPA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4.42,2.18,P值均 < 0.05);上学日和周末日静坐时间分别为(566.48±156.84)和(588.55±152.93)min/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P>0.05);男生静坐时间均低于女生(t值分别为-8.20,-2.51,P值均 < 0.05);青少年MVPA的变异系数上学日(0.39±0.17)低于周末日(0.59±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P < 0.01),静坐时间的变异系数上学日(0.17±0.08)与周末日(0.15±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P>0.05)。青少年一周内MVPA的变异系数(0.52±0.18)高于静坐的变异系数(0.18±0.07)(t=14.43,P < 0.01)。  结论  上学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较高,周末日体力活动不足情况更明显;一周内MVPA时间变异程度较高,尤其周末日;静坐时间稳定处于较高水平。除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增加青少年体力活动外,加强对女生、周末日的干预对增加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青少年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为前瞻性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参考。方法 在上海、乌鲁木齐、长沙、昆明4座城市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抽取8 102名青少年,分别采用“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评价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青少年进行体力活动调查和抑郁症状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青少年体力活动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达标比例为37.0%,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5.6%。分学段、性别后,MVPA达标组抑郁症状检出率均低于MVPA未达标组(χ2=7.62~34.54,P值均<0.05)。抑郁症状程度严重青少年具有低强度体力活动(LPA)时间长、高强度体力活动(VPA)时间短的特点,抑郁症状程度较轻或无症状青少年MVPA时长更长。不同抑郁症状程度青少年总体LPA、VPA;男生LPA,女生LPA、VPA;初中生LPA、VPA,高中生LPA、中强度体力活动(MPA)、MV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46.48,10.31,18.06,25.02,29.54,30.25,1...  相似文献   

8.
了解拉萨市藏族初中生体力活动状况及其与身体成分之间的关联,为藏族初中生青春期体质健康促进提供支持.方法 按方便抽样,兼顾城郊分布的原则,在西藏拉萨市6所初中的1 246名藏族学生进行身体成分及体力活动调查.结果 拉萨市藏族初中生久坐时长为(562.5±88.3) min/d、中高强度为(54.2±11.2)min/d;男生中强度、高强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94,38.91,17.50,P值均<0.01);男生总体力活动量、总能量消耗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98,23.28,P值均<0.01);每天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达60 min及以上人数比例为28.1%.初中生超重、肥胖体型的人数比例分别为8.4%,7.5%,腰高比≥0.5的学生占19.7%.男生在身高、体重、腰围、去脂体重指标方面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18,14.94,8.58,23.26,P值均<0.01);男生体脂百分比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3,P<0.01).男生和女生腰高比、身体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与久坐时长均呈正相关,与低强度、中强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拉萨市藏族初中生体力活动水平相对较高,体力活动时间与身体成分呈负相关,保持一定体力活动对身体脂肪控制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少年家庭背景及父母支持情况与青少年体力活动及动作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促进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方法  2019年11—12月选取山西省某初中12~14岁14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ActiGraph GT3X+型号加速度计记录研究对象连续7 d的体力活动,采用儿童青少年家庭支持量表(ACTS-CN)评估家长对孩子活动行为的支持与态度,采用加拿大敏捷和动作能力评估测试(CAMSA)评价青少年的动作能力发展状况。  结果  男女生每天参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的时间分别为(40.57±13.54)和(31.65±9.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P < 0.05);动作能力测试中,男女生的平均技能得分分别为(10.8±1.9)和(10.1±1.9),完成时间分别为(17.7±2.8)和(19.1±2.5)s;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学历、家庭月收入、母亲关注孩子锻炼情况和父亲支持参加俱乐部均与青少年MVPA相关(B值分别为-0.28,-0.16,-0.16,0.18,P值均 < 0.05)。父、母提供锻炼场所与动作能力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7,0.17,P值均 < 0.05)。  结论  受教育水平越高的父母对孩子体力活动参与度有着更积极的影响。父母的陪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父母提供的支持性环境,能够对青少年的动作能力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系统评价近10年内应用加速度计客观测量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水平及静态行为(sedentary behavior,SB),为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干预及公共卫生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线数据.方法 通过Web of Science、SPORTDiscus、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中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及静态行为相关的文献.依据基于PICOS原则制定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文献.采用基于STROBE声明修订的文献质量评价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提取MVPA、SB时间等数据资料并应用CMA V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16篇文献(2012-2019年)进入Meta分析,样本量范围为96~2 163.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儿童青少年日均MVPA时间为37.66 min/d,SB时间为539.61 min/d;男生MVPA高于女生(P<0.01);上学日的MVPA、SB均高于周末(P值均<0.05).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不足,静态行为较多;女孩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尤其不足,上学日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及静态行为时间均高于周末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海拔地区学龄前儿童粗大动作发展与体力活动水平的关联性,为儿童粗大动作能力发展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9年10—11月,采用方便抽样,以塔什库尔干县188名世居3 240 m高原(Hi组)、喀什地区175名世居1 290 m亚高原(SubHi组)及吐鲁番高昌区191名世居450 m平原(Pla组)3~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粗大动作发展评估及体力活动测试。  结果  随年龄上升,各测试组学龄前儿童中等强度体力活动(MPA)、高强度体力活动(VPA)、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粗大动作得分均呈上升趋势;SubHi组男童5岁阶段均高于Hi组,Pla组5岁阶段上述指标均高于Hi组(P值均 < 0.05);SubHi组、Pla组女童4岁阶段MPA水平高于Hi组,SubHi组5岁阶段MVPA高于Hi组;SubHi组、Pla组在男童5岁阶段均高于Hi组,4岁阶段Pla组高于SubHi组(P值均 < 0.05),女童各海拔组间粗大动作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i组及SubHi组低强度体力活动(LPA)与操作动作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0.44),Pla组LPA与位移动作得分呈正相关(r=0.69);MPA与Hi组位移动作得分(r=0.53)、SubHi组位移动作得分及粗大动作总分(r值分别为0.45,0.59)、Pla组粗大动作各项得分(r值分别为0.69,0.52,0.73)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除平原组位移得分及粗大动作总分外,VPA与各组粗大动作各项得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不同海拔地区3~6岁儿童粗大动作发展与体力活动存在一定关联,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可以作为提高3~6岁儿童粗大动作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了解中国视力障碍青少年日常身体活动模式和久坐行为时间,为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加速度计对中国西部地区某特殊教育学校78名7~23岁视力障碍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水平和模式进行测量.结果 男女生相比,男生身高略高、身体略重(t值分别为2.81,2.46,P值均<0.05).基于Puyan等加速度计切点值,学生平均每天进行轻度身体活动(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时间为(285.18±47.29) min,中等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physical activity,MPA)时间为(141.92±57.63) min,高强度身体活动(vigorous PA,VPA)时间为(17.66± 14.83) min,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MVPA)时间为(159.58±69.83) min,久坐时间为(988.38±110.18)min.98.7%的受试者达到了WHO关于青少年每天应至少进行60 min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的推荐量.结论 中国西部地区特殊学校视障青少年每日进行促进身体健康的身体活动,身体活动水平达到且超过WHO身体活动推荐量.  相似文献   

13.
了解上海市中小学生中等到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不足1h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参加体力活动提供参考.方法 多层整群抽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共8个行政区16所中小学,对入选学校的9 583名中小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学生体力活动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MVPA不足1h的影响因素.结果 上海市中小学生平均每天MVPA时间为0.55(0.21~1.07)h,70.1%的中小学生每天MVPA不足1h,其中男生为67.7%,女生为72.8%,女生MVPA不足1h的比例高于男生(x2=29.7,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272,95%CI=1.156~1.399)、年龄小(OR=0.906,95%CI=0.892~0.920)、孩子从不或很少和同学/朋友一起运动(0R=3.347,95%CI=2.303~4.864)、父母每天MVPA时间少(OR=0.793,95%CI=0.763~0.825)、家长很少给孩子留出运动时间(OR=1.412,95%CI=1.178~1.684)、学校下午没安排体育活动时间(不包括体育课时间)(OR=1.667,95%CI=1.496~1.858)是中小学生MVPA不足1h的危险因素.结论 MVPA不足1h现象在上海市中小学生中广泛存在,急需开展更多能够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参加体力活动的工作.在开展促进活动时,需综合考虑学生自身、同伴、家长和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高中生校内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情况,为学校采取措施促进学生体力活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抽取北京市西城区的一类、二类和三类高中各2所,每所高中随机抽取健康高一学生40名,共采集有效样本208人(男生102名,女生106名).使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记录并分析学生1周在校期间体力活动水平.结果 在校期间,女生静坐少动时间高于男生,低强度体力活动(LPA)和中等强度至较大强度体力活动(MVPA)时间均低于男生(P值均<0.01),体育课也显示出相同的情况.三类高中学生在校期间静坐少动行为占比高于一类和二类高中学生,而MVPA总时间占比较低(P值均<0.05).在体育课中,男女生平均分别有13,19 min处于静坐少动状态,15,10 min进行MVPA.本研究中受试者均未能达到体力活动指南所推荐的“每天参与至少60 min中高强度运动”的目标.结论 女生体力活动水平低于男生,体育课中学生用于中高强度运动的时间偏少,一类和二类学校学生在校期间体力活动水平整体高于三类学校学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使用成分数据分析方法探究小学生24 h活动行为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PA)水平、提高身体素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太原市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120名四、五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工作指导手册》指标和20 m折返跑评价小学生身体素质,采用加速度计结合问卷调查24 h活动行为,通过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行为与各体质指标的关系,探讨成分等时替代的效应。结果 女生1 min仰卧起坐成绩[(24.79±7.77)个]低于男生[(28.21±6.52)个],坐位体前屈成绩高于男生[9.00(5.00,14.00),5.20(1.00,9.75)cm](t/Z值分别为2.60,-3.15,P值均<0.05)。男生呈现较高的低强度身体活动(LPA)、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和较低的静坐行为(SB),女生则为较低的LPA、MVPA和较高的SB。小学生MVPA与30 s跳绳、20 m折返跑成绩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13.19,7.90,P值均<0.05)。睡眠(SLP)、SB、LPA与体质指标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将10 ...  相似文献   

16.
张征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2):1885-1888
了解南京市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青少年保持良好体能提供支持.方法 在南京市4个区选取初中一、二年级和高中一、二年级的4 462名中学生进行中文版体力活动问卷(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PAQ-A)调查.结果 南京市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总分为(2.71+0.83)分,中高强度总分为(1.47+0.27)分,男生体力活动总分和中高强度总分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5.46,-9.04,P值均<0.01).初中学生的体力活动总分、中高强度总分均高于高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46,-7.86,P值均<0.01).高中学生视屏时间高于初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98,P<0.01).父亲不同学历男生和女生的体力活动总分和视屏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母亲不同学历男生在体力活动总分、中高强度总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13,4.26,P值均<0.05);母亲不同学历女生的视屏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学段、性别、父亲学历对儿童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水平均会产生影响(P值均<0.05),高中阶段(OR=2.25)、女生(OR=3.43)及父亲学历为大专(OR=1.62)、高中(OR=2.01)、初中及以下(OR=2.08)与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不足呈正性相关.结论 南京市儿童青少年男生和初中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高于女生和高中学生,高中学生视屏时间高于初中学生,父亲学历层次低的家庭子女体力活动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验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表的信度及效度。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对南京市城区3所学校401名学生进行研究。使用加速度传感器对6~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活动7d跟踪监测,并在第8天完成一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表。采用Cronbach’α系数对身体活动量表的信度进行评价;通过加速度传感器得到的客观身体活动量与问卷结果计算出的身体活动水平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评价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量表的效度。结果身体活动量表结果与加速度传感器测量的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31,男生(r=0.35)明显高于女生(r=0.24),上学日(r=0.34)明显高于周末日(r=0.22)。身体活动量表所测中等强度身体活动(MPA)、高强度身体活动(VPA)和MVPA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56、0.67和0.73(P均0.01)。结论该量表用于测量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但效度依然不高。未来应针对如何提高该问卷的效度做进一步的修改和验证。  相似文献   

18.
对北京市主城区中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进行评估,为中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整群抽取北京市海淀区、东城区3所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共1 670名,使用青少年身体活动问卷(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PAQ-A)中文版进行身体活动评估.结果 青少年总体PAQ-A平均得分为(2.68±0.81)分,男生为(2.95±0.84)分,女生为(2.44±0.69)分,男生高于女生(I=6.41,P<0.01);中等到较大强度体力活动(MVPA)得分男生高于女生(t=7.53,P<0.01).平均每天视屏时间,男女均为100 min左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论男女生,总体PAQ-A,MVPA高中生均低于初中生,视屏时间高中生高于初中生(P值均<0.01).学段、性别、父亲受教育水平均会影响身体活动水平.其中高中阶段(OR=2.24,95%CI=1.752.88)、女生(OR=3.42,95%CI=2.734.28)是引起身体活动不足的危险因素,而父亲文化为初中以下(OR=2.02,95%CI=1.133.64)、高中(OR=1.99,95%CI=1.322.99)、中专/大专(OR=1.56,95%CI=1.122.16)也是引起子女身体活动不足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中生身体活动水平较低,视屏时间较长;男生身体活动水平高于女生;父亲受教育水平低者,子女的身体活动水平也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中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视屏时间(screen time, ST)及抑郁症状现状及其关系, 为制定青少年抑郁防控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对广州市1个城区(5所中学)和1个郊区(3所中学)共2 140名学生进行MVPA、ST及抑郁症状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MVPA时间、ST以及两者组合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结果  89.72%的中学生MVPA时间未达标, 女生(95.52%)高于男生(84.38%); 67.38%的中学生ST未达标, 男生(69.75%)高于女生(64.81%); 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7.01%, 女生(31.58%)高于男生(22.80%); MVPA、ST未达标率和抑郁症状检出率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均高于初中(χ2值分别为6.40, 121.71, 27.37, 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MVPA时间与ST对抑郁症状的交互项无统计学意义, 过去7 d MVPA时间达到1 h天数 < 7 d、每天ST>2 h单独对抑郁症状检出率的OR值分别为1.19(P=0.35)和1.93(P < 0.01);将MVPA时间与ST进行组合后发现, 过去7 d MVPA时间达到1 h天数 < 7 d且每天ST>2 h对抑郁症状的OR值最高(OR=2.03, P < 0.05)。  结论  广州市中学生MVPA时间严重不足, ST普遍过长, 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MVPA时间不足且ST过长的中学生更易产生抑郁症状。应针对不同类型青少年及其家长开展身体活动和视屏行为健康宣教, 以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构建大学生日常中高及高强度体力活动及其主要身体成分的最优模型,寻求改善大学生身体成分的有效体力活动量.方法 采用ActiGraph-GT3X 加速度计对天津市3 所大学的363 名大学生进行7 d日常体力活动监测,采用Inbody 520 获得受试者的身体成分.采用曲线拟合构建大学生中高及高强度体力活动与去脂体重、体脂百分比之间的模型,根据校正拟合优度最大值同时信息论标准(information theoretical criterion,AIC) 值最小的原则获得最佳模型.结果 男生日常中高及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分别为25.7,10.2 min,女生分别为20.2,6.6 min; 男生超重、肥胖率分别为22.9%, 22.3%,女生分别为17.9%,7.6%.体脂百分比与中高强度、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之间存在负相关,去脂体重与中高强度、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之间存在正相关.男、女生5 种拟合曲线中仅直线、二次及三次曲线的AIC 值和R2 值有统计学意义,且男女生分别是三次、二次方程同时满足AIC 值最小和校正拟合优度R2 值最大.结论 成年早期男性中高及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与其去脂体重、体脂百分比之间的最优模型均为三次方程,女性则均为二次方程.增加中高及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有利于降低肥胖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