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伊犁谷地黄土广泛分布,黄土滑坡灾害严重,其数量占新疆全区滑坡的80%,其中大型黄土滑坡-泥石流灾害链造成的损失尤为显著。与我国西部典型黄土斜坡相比,伊犁谷地黄土斜坡具有坡体结构复杂和降雨非饱和渗流失稳的特征,黄土滑坡降雨诱发机制复杂。以新源县则克台加朗普特大型滑坡泥石流灾害为例,在建立黄土滑坡坡体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基于非饱和渗流理论,计算分析坡体非饱和渗流场变化,研究降雨诱发黄土坡体结构渗流破坏过程与机制,采用渗流-稳定性耦合计算方法,分析非饱和渗透诱发坡体结构失稳过程,揭示新疆伊犁谷地大型黄土滑坡降雨非饱和渗流失稳机理。  相似文献   

2.
黄土滑坡及次生灾害是新疆伊犁谷地最普遍和典型的灾害类型,具分布最广、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性最大的特点。以伊犁苏阿苏沟东岸黄土滑坡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察获取岩土体形态特征和力学参数,确定岩土体结构和发育特征,并对成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滑坡群为"黄土+砂砾石+软岩(泥岩)"结构模式,滑体由第四系黏砂土和卵石夹黏土组成,滑床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泥岩,二者接触带为滑动面,属层内错动,呈多级或局部滑动。滑体上部裂缝以横向裂缝为主,下部以放射状裂缝为主,于滑坡前缘形成鼓丘。该滑坡成因类型为浅层牵引式滑坡,季节性降水和冰雪融水为发生滑坡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黄土分布区由于人为削坡、振动、降水或融雪引发滑坡,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通过现场调查,分析霍城县黄土滑坡发育特征及诱发因素,斜坡为易滑的第四系黄土状粉土,主要发育坡度13°~40°,以及大于30°斜坡上,滑坡类型为崩滑,运动速度快,滑体坡降完全脱离滑床,且以浅层、表层滑坡为主;滑坡多分布于黄土山坡阴坡处,在1000~1800 m低山丘陵-低山区以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为主,并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易于发生。  相似文献   

4.
孟家山黄土—红层接触面滑坡破坏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以天水市孟家山滑坡为例,分析了黄土-红层接触面滑坡的发育特征,运用相似材料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坡体蠕动-后缘拉裂-滑带由中部向两侧发展-剪出口形成-坡体突滑”的变形破坏机理。  相似文献   

5.
甘肃黑方台滑坡群沿台塬周边发育密集,发生频次高。从地形地貌及坡体几何特征、地质结构与控滑结构面、岩土体组合及其工程性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内在因素分析了滑坡发生的控制条件;从灌溉和冻融作用方面分析了滑坡的外动力驱动因素。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抬升所塑造的现今黄土台塬与黄河二级阶地陡坎相接的地貌格局,以及四周台缘较大的地势高差为滑坡的形成奠定了地形条件,由黄土-基岩组成的多层坡体结构中不仅存在易滑地层,且下伏基岩存在顺向软弱夹层,从而在灌溉及冻融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了众多滑坡,因斜坡几何形态和坡体岩土组合、控滑结构面的出露位置、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不同区段滑坡发育特征及成灾模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以伊犁大洪纳海沟滑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该滑坡滑体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滑床为侏罗系泥岩、砂岩,滑体与滑床岩土体的渗透性及力学性质的差异决定了滑坡发生的地质基础。降雨和融雪水通过渗透性良好的含砾粉质黏土和砂、砾滑体向下渗透,在隔水性好的泥岩、砂岩顶部的滑床附近形成地下水富集带,滑床附近的滑体长期受地下水的浸泡,饱水程度增高、容重增大、强度降低,诱发坡体失稳,导致滑坡发生。该滑坡为浅层推移式缓慢蠕动滑坡,滑坡规模为中型。  相似文献   

7.
2019年9月14日11时,受多日降雨影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常家河镇小庄村发生大规模黄土滑坡,体积约800万m~3。滑坡造成部分农田、公路及阳坡大桥损毁,直接经济损失约2 347.2万元。在对滑坡现场进行大量地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无人机航拍、现场测绘、走访调查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斜坡体是在震裂、蠕变、软化、水动力等多种条件下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由稳态逐步演化至失稳;该滑坡的失稳演化过程和灾变机制可以概括为原始斜坡(黄土、泥岩二元层状结构)-地震触发(滑坡堆积体、坡体震裂损伤)-蠕变弱化(层间剪切带、裂缝和落水洞扩展)-降雨激发(滑带软化、泥化,水压力作用)-失稳滑动(滑面贯通)5个阶段;由于长期的蠕变和雨水的渗透冲蚀,坡体上的落水洞和地下暗河十分发育,且是控制本次滑坡边界的关键因素;滑坡后缘和前缘变形剧烈,中部变形相对稍弱,推断该滑坡为受地形及地下水作用控制明显的牵引-推移式复合滑坡。  相似文献   

8.
王浩杰  孙萍  韩帅  张帅  李晓斌  王涛  辛鹏  郭强 《现代地质》2021,35(3):732-743
2019年9月14日11时,受多日降雨影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常家河镇小庄村发生大规模黄土滑坡,体积约800万m3。滑坡造成部分农田、公路及阳坡大桥损毁,直接经济损失约2 347.2万元。在对滑坡现场进行大量地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无人机航拍、现场测绘、走访调查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斜坡体是在震裂、蠕变、软化、水动力等多种条件下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由稳态逐步演化至失稳;该滑坡的失稳演化过程和灾变机制可以概括为原始斜坡(黄土、泥岩二元层状结构)-地震触发(滑坡堆积体、坡体震裂损伤)-蠕变弱化(层间剪切带、裂缝和落水洞扩展)-降雨激发(滑带软化、泥化,水压力作用)-失稳滑动(滑面贯通)5个阶段;由于长期的蠕变和雨水的渗透冲蚀,坡体上的落水洞和地下暗河十分发育,且是控制本次滑坡边界的关键因素;滑坡后缘和前缘变形剧烈,中部变形相对稍弱,推断该滑坡为受地形及地下水作用控制明显的牵引-推移式复合滑坡。  相似文献   

9.
水是诱发黄土滑坡最为积极的因素,以灌溉诱发型滑坡尤为典型.基于野外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对黑方台地区灌溉渗透诱发滑坡的发育特征进行总结.通过分析特定孕灾地质条件下滑坡发育特征的差异,认为黄土滑坡形成的力学机制以滑移-压致拉裂-剪断型和蠕滑-拉裂-滑移型为主,而黄土-基岩滑坡以滑移-压致-拉裂型为主.滑移-压致拉裂-剪断型黄土滑坡为原位溯源后退扩展式,系灌溉水入渗后造成黄土饱和带厚度增大,不仅造成台缘周边地下水溢出带部位渗透压力增大,且抗剪强度显著弱化,从而在坡体自重作用下发生蠕滑剪切.锁固段突然破坏使滑坡快速启动,滑体冲击致早期饱水滑床产生液化,产生高位抛射,借助原始地形滑体加速运移形成高速远程运动.蠕滑-拉裂-滑移型黄土滑坡是黄土底部饱和带厚度较薄或灌溉入渗影响较小的地段,以后缘拉裂为主激发形成.渗灌溉水长期入渗造成下伏基岩顺倾泥岩层面软化泥化,从而在顺向坡段产生黄土-基岩顺层滑坡,该类滑坡以低速短程滑坡为主.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月11日云南省镇雄县发生特大山体滑坡灾害,造成赵家沟村民小组46人遇难和严重经济损失。基于数次滑坡现场调查和勘查所获得的基础数据,本文对滑坡特征及变形失稳机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1)滑坡发育在崩坡积体中,坡体自后缘向前缘具有黏粒含量、密实度增加而孔隙度、透水性减小的特点;(2)滑坡后缘为飞仙关组强风化粉砂岩与崩坡积体的接触界面,滑动带为崩坡积体内含砾粉质黏土坡积层;(3)滑坡发生前,坡体后缘已发育张拉裂缝,前缘已发生小型鼓胀破坏,属典型蠕滑-拉裂变形破坏模式;(4)滑坡具有分块先后滑动特点,左、右及后缘边界坡体在主滑体后发生滑动,滑移过程中也存在分区现象;(5)滑带土为低液限含砾黏性土,呈液化流塑状态,抗剪强度低;(6)启程高速是斜坡应变能长期积累、瞬间释放的结果,滑程高速与滑坡体冲击液化有关,部分滑体存在临空飞行现象。建议加强滑源区两侧裂缝的变形监测和乌蒙山区类似坡体的灾害预警。  相似文献   

11.
以甘肃舟曲泄流坡滑坡的野外详细调查和变形监测资料为基础,探讨泄流坡滑坡蠕滑变形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舟曲泄流坡滑坡发育于坪定—化马断裂内,属典型的巨型断裂带滑坡。该滑坡由多个次级滑坡组成,表现为蠕滑变形特点,且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该滑坡是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形成的,断裂破碎带是泄流坡滑坡发生的充分条件,断裂活动导致坡体发生塑性流动变形;而降雨是滑坡发生大规模下滑的主要诱发因素;地震、坡脚开挖等对滑坡的发展、演化起到促进作用。因此,进一步研究断裂带滑坡的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对此类滑坡的防治预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常波 《地质与勘探》2022,58(6):1252-1260
滑带土蠕变特性对渐变型边坡时效变形起控制性作用。本文以黄土滑坡滑带土为研究对象,以含水率14%、18%、22%和26%作为控制条件,开展剪切蠕变试验,分析不同含水状态下黄土的应变特征、蠕变速率和长期强度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滑带土在水作用下蠕变现象明显,包含衰减、稳定和加速蠕变阶段,与渐变型滑坡三阶段演化过程相对应;含水状态的增强对黄土蠕变变形和速率的增长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含水率的升高可能会使黄土更容易发生蠕变破坏行为;滑带土在四种含水率下的长期强度分别为96.37 kPa、78.04 kPa、65.38 kPa和41.29 kPa,长期强度随含水作用的增强而递减。该研究可为渐变型黄土滑坡长期变形及时变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17年3月24日,受冰雪消融影响,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喀拉亚尕奇乡喀拉亚尕奇村发生滑坡灾害,滑坡堵塞皮里青河,形成堰塞湖,未造成人员伤亡。通过现场调查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皮里青河滑坡成灾过程为:河流冲刷坡脚,前缘局部滑动→发生蠕滑-拉裂,坡体强烈变形→在冰雪融水入渗作用下发生整体滑动→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堰塞体溃决;(2)因气温升高,冰雪消融入渗是滑坡形成的直接诱因,雪水入渗后并转化为地下水,黄土含水达到饱和,孔隙水压力增高,滑坡稳定性系数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整体高速下滑;(3)分析了新疆地区冰雪消融引起滑坡灾害链的成灾模式,为进一步科学地指导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论文基于对陕西省宝鸡市黄土工程边坡防护工程的系统调查测绘,针对普遍存在的抗滑挡墙防治失效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抗滑挡墙3种失效模式:黄土泥流越顶、墙体剪切破坏和挡墙“坐船随行”。以岭南滑坡抗滑挡墙防治失效为例,开展了黄土土力学测试,运用极限平衡法对滑坡推力进行了复核,分析了不同失效模式对应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1)黄土工程边坡失稳多受工程切坡和降雨的双重影响。(2)坡面排水系统不完善、表层土体松散、降雨及坡体局部存在积水洼地是导致黄土泥流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挡墙有效埋深不足是发生“坐船随行”的主因。(3)最后对解决黄土工程边坡抗滑挡墙失效问题进行了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滑坡形成中 ,岩土体的蠕动变形历程与坡体的破坏时间有直接关系 ;对于具有明显蠕变特性的坡体 ,蠕变往往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以巴谢河流域几个典型滑坡为例 ,从室内蠕变实验出发 ,讨论了岩土体的动力学性质及有关的参数特征 ,重点研究了剪切变形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进而来探讨进行滑坡时间预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岩溶山区浅层滑坡具有发育规律性差、前期变形迹象小、面小点多等特征,早期识别难度大,难以实现全面调查与监测,因此,对典型案例的成因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7月1日贵州省大方县金星组发生滑坡,共造成23人死亡。金星组滑坡滑体厚度平均仅为4 m,总方量约9.5×104 m3,属于典型的岩溶山区浅层基岩滑坡。研究认为,坡角大于岩层倾角的顺层坡体结构是滑坡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而滑坡发生前的降雨入渗且无有效的排泄途径,导致坡体中的薄层泥岩发生泥化是金星组滑坡发生的直接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以天水市税湾地震黄土滑坡为例, 依据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结果, 总结天水地区历史地震黄土滑坡特点, 剖析地震黄土滑坡发生的力学机制, 初步提出历史地震黄土滑坡的识别标志。税湾滑坡及柳沟右岸滑坡群属典型的地震黄土滑坡, 具有规模大、滑动面切割深、滑坡坡度小、成群成带分布和高位下滑等特点, 可作为识别历史地震黄土滑坡的重要标志。税湾滑坡及柳沟右岸滑坡群坡体具有明显的黄土/泥岩二元斜坡结构, 极易沿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动。当坡体受到地震力作用时, 地震产生的循环动荷载一方面降低滑坡岩土体的抗剪强度, 另一方面改变滑坡体的力学状态, 坡体应力平衡遭到破坏, 地震力增加坡体下滑力、减小坡体抗滑力, 导致坡体失稳发生滑坡。目前, 税湾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 遇地震或强降雨有可能再次失稳下滑, 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地震黄土滑坡的成灾模式研究, 为潜在强震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天水市北山地处秦岭北缘山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受强烈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影响,诱发了呈带状分布的大型滑坡群,严重制约现阶段天水市区规划建设和灾害风险防控。此次研究在系统总结已有地质灾害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空-天-地一体化综合勘察手段,查明了天水市北山自西向东黄土厚度渐变特征、典型的斜坡结构类型及关键控滑地层,系统分析了地震滑坡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和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市北山滑坡群沿藉河河谷北岸集中呈带状分布,滑坡类型主要为泥岩滑坡和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多具有深层多级旋转-平移、多期次滑动的特征;地层结构为上覆第四系黄土和下伏新近系尧店组和甘泉组河湖相泥岩、黏土岩,坡体结构类型为顺层岩土质斜坡;天水市北山的坡体结构自西向东可分为3个典型区段,黄土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海拔高程和表观摩擦角东西部低、中部高,滑坡后壁高度东西部高、中部低;天水市北山地震滑坡具有低角度启动和远程运动的特征,其等效摩擦系数(f)在0.21~0.28之间,且东、西区段地震滑坡的运动性更强。  相似文献   

19.
天水锻压机床厂滑坡变形破坏机制及形成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天水锻压机床厂滑坡(1.4×106 m3)发生于1990年8月11日, 滑坡体主要由次生黄土组成, 滑床为第四系黄土和新近系泥岩, 滑坡沿黄土-泥岩接触面发生, 属黄土接触面滑坡。通过野外调查和工程钻探对锻压机床厂滑坡变形破坏机制及形成演化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该滑坡变形破坏方式表现为滑移-拉裂式, 受区内二元斜坡结构控制, 是在工程切坡和降雨、灌溉等诱发因素作用下形成; 其形成演化经历了高陡边坡形成期→滑坡孕育期→滑动面贯通临界期→滑坡启动下滑堆积期→滑坡复活变形期等过程。该滑坡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 遇地震或强降雨等作用, 极有可能再次复活下滑。研究成果可为该类滑坡的防治预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黄土-泥岩顺层滑体主要由第四系黄土及第三系或白垩系泥质岩等组成。此类滑坡在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分布,一般为大、中型滑坡。滑动面多沿倾向坡外的泥岩软弱层理面及夹层发育,主滑面平直。受岩层产状控制,倾角一般为10—20。。上部黄土中形成为拉裂面,较陡直。黄土-泥岩顺层滑坡的变形坡坏方式多为滑移一拉裂型或滑移-挤压-拉裂型。多具滑速低、滑距小、复活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