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认知行为训练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4例ADHD儿童采用系统化的认知行为训练方案,3个月为1周期。治疗前后分别用Conners量表父母症状问卷(PSQ)和数字划销测验评估,做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接受治疗的ADHD儿童在治疗后Conners量表PSQ总分明显降低(P<0.01),数字划销测验失误率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认知行为训练能有效地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相似文献   

2.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关系,为开展ADHD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分别对74例ADHD及74例对照组儿童进行评定。结果ADHD组患儿的父母情感温暖因子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儿童,父母惩罚、拒绝因子评分及父亲的过度保护因子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儿童;ADHD组在PSQ量表中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结论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团体箱庭疗法对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共患焦虑情绪儿童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8年6月—2020年6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学龄期ADHD共患焦虑情绪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儿童采取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30例儿童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团体箱庭疗法。治疗前后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父母版(SNAP-Ⅳ)、睡眠习惯问卷(CSHQ)、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干预前,两组儿童PSQ问卷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多动/冲动、焦虑及多动指数因子得分,SNAP-Ⅳ量表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因子得分,CSHQ、SAS及SCARED量表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儿童PSQ问卷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多动/冲动、焦虑及多动指数因子得分分别为1.0(1.0,1.3)分、0.3(0.2,0.3)分、1.0(0.9,1.3)分、0.3(0.3,0.5)分、1.1(0.8,1.2)分,SNAP-IV量表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因子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早期行为干预联合家庭干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温岭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给予家庭干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早期行为干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缺陷多动障碍量表(SNAP-IV)、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量表(ADHD)、父母症状(Conners)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及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32%,高于对照组的6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1,P<0.05);干预前,两组SNAP-IV、ADHD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SNAP-IV、ADHD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89、8.823,P<0.05);干预前,两组父母Conners量表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父母Conners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但两组品行问题评分无显著差异,观察组学习问题、多动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行为干预联合家庭干预对学龄前ADHD儿童效果显著,能改善患儿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健儿贴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疗效。方法38例ADHD患儿采用健儿贴进行治疗,于治疗前进行Conners父母用评定量表(PSQ)、教师用评定量表(TRS)评分及威斯康星分类卡片测验(WCST),并于治疗2周、治疗1个月时进行同样评估。结果治疗后,PSQ中的学习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比治疗前有所下降,TRS中的多动问题、多动指数比治疗前有所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CST中,完成分类次数比治疗前有所上升,总错误数、持续性错误数、持续性错误率、非持续性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率、持续性应答数均比治疗前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儿贴临床用于儿童ADHD,有近期疗效,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6.
张大伟  赵亚楠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8):2433-2434
目的:观察感觉统合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8例ADHD儿童进行系统的感觉统合训练,3个疗程为1周期。训练前后分别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评定,观察疗效。结果:接受感觉统合训练的儿童在训练前后Conners量表PSQ总分明显降低(P<0.01),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能有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儿的认知行为特征,为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和分类标准,将96例ADHD患儿分为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和混合型三个亚型。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数字划消测验、韦氏记忆量表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比分析不同亚型ADHD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儿童的认知行为特征。【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亚型ADHD患儿的Conners量表总分均显著增高(P0.01),数字划消得分、记忆商和全量表智商均显著降低(P0.01)。不同亚型之间比较,可见混合型患儿的Conners量表总分[(38.45±15.02)分]最高(P0.01),数字划消得分[(75.38±13.15)分]、记忆商[(71.29±9.46)分]和全量表智商[(84.12±10.21)分]均最低(P0.01)。【结论】各亚型ADHD患儿均存在行为障碍和认知缺陷,混合型受损最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RPs)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综合干预中的应用。方法31名ADHD儿童于综合干预6个月前后行ERPsP300测定及Conners量表评估,观察干预前后的变化;比较ADHD儿童P300与36名正常儿童(对照组)的差异。结果干预前ADHD组P300较对照组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P<0.05)。干预后ADHD组P300较干预前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Conners量表分较干预前降低(P<0.01)。ADHD组P300潜伏期与Conners量表分之间成正相关关系(r=0.32,P<0.05)。结论ERPsP300与适当的神经心理学测验联合使用,可为ADHD儿童的严重程度、综合干预效果的动态观察提供客观、灵敏的电生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健康教育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中的效果。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抽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就诊儿童并确诊为多动症患儿,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多学科协作健康教育,并用Conners父母量表考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得分,进行治疗结果的比较。结果通过对Conners父母量表分值比较,发现实验组患儿诊断时平均评分44.38分、干预后降为28.45分,对照组患儿诊断时平均评分45.41分、干预后降为32.24分,故实验组干预效果好。结论多学科协作健康教育可提高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医务社工模式下的家庭干预疗法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内科门诊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120例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家庭干预。分别在研究开展前、开展6个月后和开展12个月后,收集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查量表(Swanson Nolan and Pelham-Ⅳ rating scales,SNAP-Ⅳ)量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数据,比较组间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组干预6月后和12个月后的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评分、SNAP-Ⅳ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务社工模式下的家庭干预疗法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音乐治疗合并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e disorder,ADHD)的疗效。方法将66例ADHD儿童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音乐治疗结合盐酸哌甲酯缓释剂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盐酸哌甲酯缓释剂治疗。两组均予治疗前及治疗16周后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父母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评估ADHD的临床症状。结果 1)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SDQ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及困难总数因子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SDQ情绪因子得分明显下降,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2)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onners量表学习问题、品行问题、多动冲动及多动指数因子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研究组SDQ因子中的情绪问题、同伴交往和困难总分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研究组Conners父母量表的品行问题因子得分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音乐治疗合并药物治疗比单纯药物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ADHD儿童的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由沙盘治疗、感统训练和父母培训相结合的综合心理治疗对儿童多动症的疗效。方法 在唐山市三家医院选取69名符合DSM-Ⅳ中儿童多动症标准的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4人,对照组35人。实验组进行综合心理治疗,包括沙盘游戏治疗1次/周,共20次;感觉统合训练3次/周,共60次,3个疗程;对其家长进行培训1次/2周,共8次。对照组不干预。干预前后使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和简式育儿压力量表(Parenting Stress Index-Short Form,PSI-SF)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综合性心理治疗后实验组PSQ量表除心身问题外,其余各因子较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育儿压力各因子较干预前显著,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两个量表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沙盘治疗、感统训练和父母培训相结合的综合心理治疗模式可以有效改善ADHD患儿的多种症状,有效缓解其父母的育儿压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哌甲酯(MPH)及托莫西汀(ATX)联合脑电生物反馈(EEG-B)与单纯EEG-B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64例ADHD儿童随机分成A、B、C 3组,A组予MPH,B组予ATX,同时联合EEG-B,C组仅予EEG-B,以整合视听持续性操作测试(IVA-CPT)、SNAP-IV问卷为评价工具,比较疗效差异。结果 3组在综合控制力商数和多动/冲动量表得分上均有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综合注意力商数和注意力量表得分上均有改善,仅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除多动/冲动量表外,其余结果显示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PH及ATX联合EEG-B可以改善ADHD患儿的核心症状,两者疗效相当,且较单纯的EEG-B治疗更有优势;单纯EEG-B改善ADHD患儿的多动/冲动症状优于注意缺陷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盐酸托莫西汀治疗儿童多动症合并短暂性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多动症合并短暂性抽动障碍患儿,按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哌甲酯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托莫西汀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注意缺陷评分、多动障碍评分、PSQ评分、T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盐酸托莫西汀治疗儿童多动症合并短暂性抽动障碍的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地牡宁神口服液治疗3~6岁多动症患儿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证实中医药治疗儿童多动症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文章采用自身对照研究,2014年3月-2018年9月,将符合入组标准的3~6岁多动症儿童31人作为研究对象,疗程为24周,以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中医证候量表及韦氏智力量表评估其疗效,以血生化、血常规、心电图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其安全性。结果在第24周,患儿PSQ在第24周末与治疗前相比,PSQ中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除心身障碍维度外[治疗前(0.37±0.29)分,第24周(0.26±0.21)分,Z=-1.490,P=0.140],余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疗效:在第8周、16周、24周,中医证候主、次症积分及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总有效率分别为61.29%、80.65%、83.87%。第24周时,韦氏幼儿智力结果显示:总智商,知觉推理、工作记忆、加工速度得分,皆高于基线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血生化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心电图检查均未有异常发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约13%。结论地牡宁神口服液治疗小儿多动症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单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干预模式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儿童认知功能的作用,探讨最佳干预模式。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08年3月至2009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门诊及江西省心理康复中心心理门诊就诊的初诊患儿共102例,均明确诊断为ADHD。将患儿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33例)、药物干预组(35例)及综合干预组(34例),分别应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的方法进行干预,疗程3个月。干预前后使用持续注意测验、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版)对患儿的认知功能及精神症状进行评估。结果共85例患儿完成治疗;干预3个月后3组患儿持续注意测验、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各项指标以及C因子均较干预前改善(P值均<0.05);综合干预模式对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效果最佳(P值均<0.05),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对认知功能改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5月后药物干预组和综合干预组患者精神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心理干预组(P<0.05),而干预3个月后综合干预组患者精神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其他两组。结论综合干预模式对ADH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精神症状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的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是理想的ADHD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盐酸哌甲酯缓释片(MPH)与盐酸托莫西汀(ATX)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症状及执行功能的改善效果,为临床干预提供更多依据。方法 选取2017—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儿少门诊未曾用药的ADHD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建议服用药物的64名患儿,根据用药情况分为MPH组与ATX组。在基线、用药4周末、8周末及24周末评估症状得分及执行功能指标变化。采用斯诺佩量表(SNAP-Ⅳ)、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症状评估;Stroop测试、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数字广度测试进行执行功能评估。结果 24周末两组ADHD患儿的症状得分及执行功能多个核心指标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儿在基线、4周、8周及24周末的SNAP-Ⅳ量表评分、PSQ因子分、Stroop测验结果、WCST指标及背数的组间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H与ATX均能持续改善ADHD的症状,提高执行功能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基于社会技能训练的“行为矫正”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100例ADHD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等待组各50例。给予干预组为期12周的社会技能训练,同时应用以“正性强化”为主的多种“行为矫正”策略。采用ADHDRS-Ⅳ-Parent量表和Rutter父母问卷分别于基线和干预结束后进行行为评定,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组儿童干预后ADHDRS-Ⅳ-Parent量表的总分和注意缺陷分、多动/冲动分均显著下降(P<0.01),其中多动/冲动分的降分率高于注意缺陷分;Rutter父母问卷的总分和A分、N分均明显降低(P<0.01或<0.05);患儿、家长和老师均认为满意,其中患儿的满意率最高,老师的满意率最低。结论 “行为矫正”训练对治疗ADHD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自我觉知的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参考。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心理门诊收集ADHD患儿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与被试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发育儿童作为对照组,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儿童神经心理缺陷自评问卷(SAND-C)评估两组儿童的症状和自我觉知水平。结果 ADHD组在运动和行为控制、记忆和语言两个因子的得分和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注意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ADHD患儿神经心理缺陷自我觉知的运动和行为控制因子与Conners问卷的学习问题、焦虑、多动指数三个因子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ADHD组患儿不能意识到自身在疾病上的缺陷,过高地评估了自己的能力,神经心理缺陷自我觉知水平低下,会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