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降水等值线代表点降水量在地区上的变化.径流等值线乃代表一个个"面",传统上也把它绘成等值线,道理上也很勉强.况且它与降水和径流配套使用时非常不协调.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问题,根据径流系数随高程变化的规律,把各雨量站的径流系数先估算出来,再以点降水量乘径流系数,便可求得所有雨量站的点径流,这样绘制的径流等值线是代表点径流在地区上的变化,与降水等值线的意义就完全协调一致了.  相似文献   

2.
基于1961—2012年降水量和径流量数据,分析了大伙房水库流域近52a径流系数的年代际、年际以及季节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1)径流系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平缓;(2)月平均径流系数在年内呈波动变化,每年6—7月偏低,12月—次年1月,3—4月,8月偏高;(3)年径流系数呈不明显的增高趋势,最小值出现在1988—1992年,最大值出现在2008—2012年。1980年以前,径流系数呈现下降趋势,1980—2000年径流系数呈现周期波动变化,2000年以后径流系数呈现上升趋势,1965年、1968年、1971年、2010年和2011年年径流系数均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3.
水文比拟法径流计算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径流计算方法。贵州地域广阔,各地气候、地貌、岩溶发育程度、土壤、植被等条件差异较大。相近的降水量,由于水面蒸发和地面截留的水量不同,径流深和径流系数就不同。通过分析贵州省部分水文站年降水量、径流深和径流系数的关系,并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 278-2002)的相关要求,提出了在采用水文比拟法进行径流计算中,有必要对径流系数进行修正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郭翔云 《海河水利》2011,(3):37-38,51
城市路面有较好的产流条件,是城市雨水资源集蓄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路面类型主要有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砖人行道路面。通过对不同类型路面降雨产流监测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到不同路面的降水初损值、径流系数、总产流量占总降雨量比例、降水量与产流量的关系、降水量与径流系数的关系等,从而对不同路面的产流特性进行了类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城区径流量是水循环中最为复杂的要素而且它随着城市下垫面改革而相应变化。本文介绍了采用有资料地区年径流计算模型,对无资料地区采取借用有资料地区年径流系数、降水量和不透水面积比例关系曲线,再借助本区降雨和气象资料计算不同下垫面的蒸发,来估算城市年径流。  相似文献   

6.
里下河地区暴雨与致涝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里下河地区因其独特的地形条件,极易引发涝灾。由于淮水完全不入里下河地区,因此该地区的洪涝均由本地的暴雨形成。对该地区暴雨与致涝关系分析,可为规划、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以里下河地区兴化代表站水位作为该地区的洪涝评价依据,对1950年以来典型大涝年暴雨过程和兴化代表站水位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典型年最大7日、最大15日和最大30日面雨量,分析了梅雨、台风雨的致涝特点,并认为最大15日面雨量与里下河地区涝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里下河地区2003年暴雨过程及其特点,根据里下河地区33个雨量代表站(平均650km^2/站),1953—2003年51a逐日降雨量资料进行了面平均计算、滑动处理等;统计分析了里下河地区及分区2003年最大1d至最大60d共7个时段降雨量的历史排位,得出本区2003年暴雨是仅次于1991年第2大暴雨;最后采用P-Ⅲ型曲线进行暴雨频率(重现期)分析,结合该区自然特性,得出江苏省里下河地区2003年暴雨为25a一遇。可为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深圳市雨量站1961-2011年逐日降水资料,利用Mann-Kendall法对深圳市年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汛期降水量和非汛期降水量作趋势分析,并采用有序聚类法对年降水量和降水强度进行突变检验,采用小波分析法对年降水量和降水强度进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汛期降水量和非汛期降水量均为增加的趋势,其中降水日数增加显著;年降水量在1963年和2008年均发生了突变,而降水强度突变时间发生在1993年;年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周期变化基本一致,存在6a和11a左右的震荡周期,且1990年后两者的周期变化更为明显。深圳市降水趋势的变化与该地区的城市高速发展有关,准确认识深圳市降水趋势对该地区的城市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基于岷江流域内50个气象站点1956—2020年的日降水量数据,运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检验和滑动t检验对岷江流域年降水量和最大季降水量进行趋势变化分析及突变检验,揭示了岷江流域及各流域单元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岷江流域1956—2020年的年降水量以1.028 mm/10a的微小变化率逐年增加,且呈现出自西北高原地区向东南盆地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岷江流域上游地区年降水量整体上以11.711 mm/10a的速率逐年增加,这一增长趋势在2017年后变得尤为显著。岷江流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均长期保持下降趋势,降水量突变也发生在这一时期。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岷江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制定洪涝灾害应对措施和合理利用流域内的水资源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分析降水量正态分布特征,可以为降水量分析与预测中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模型提供依据,提高降水量分析与预测能力。利用银川市4个气象站(银川站、永宁站、贺兰站、灵武站)1960~2008年的降水量实测资料,运用2χ拟合优度检验和柯尔莫哥洛夫——斯米诺夫检验(K-S检验)对各站月、季和年降水量进行了正态分布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银川市各气象站年降水量和季降水量均服从正态分布,夏季降水量正态性最好,冬季降水量正态性最差。6~9月份银川市各气象站月降水量均服从正态分布;11月至次年2月份月降水量均不服从正态性分布。各气象站中,通过正态性检验月份最多的是灵武站,通过正态性检验月份最少的是银川站,这与银川站多出现极端降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预测长江源高寒区域水文循环尤其是径流过程的变化规律,根据沱沱河站(1961年-2009年)共49年的降水和径流资料,以降水量作为输入向量,径流量作为目标向量,分别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估计、改进的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建立了径流预测模型,并利用Matlab工具软件编程求解。通过三种计算方法预测结果的分析与对比表明:偏最小二乘回归估计模型的径流预测结果基本合理,但该方法需要降水数据作为已知条件,同时要求降水和径流的相关性较高,对于长江源高寒区域来水复杂的地区不是很合适;改进的BP网络模型因受到神经网络学习和训练的随机性影响,需要相当大的运算量,而且预测精度也不高,如果合理选择RBF神经网络模型的周期和spread值,其径流预测结果的精度相对较高,所以是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拉萨河流域水循环要素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ann 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拉萨河流域水循环要素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拉萨站的年平均气温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每10年增加0.33℃,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年蒸发能力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并不显著;年降水量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拉萨站的年平均流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并不显著;自2000年以来,拉萨站出现中水年的机会较少,出现丰水年的机会较多且丰枯变化剧烈;拉萨站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和7—9月降水量占全年比例年际间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宁波市白溪水库长系列水文气象资料,采用不均匀系数、完全调节系数衡量入库流量的年内分配情况,通过极值比、变差系数、滑动平均法、累积距平法探究白溪水库降雨量、入库流量/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趋势,运用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和有序聚类检验探究径流量的可能突变年份,根据Morlet小波函数分析径流量的周期性。研究结果表明:受梅汛、台汛影响,白溪水库月入库流量呈双峰型曲线;降雨量的极值比、变差系数比入库流量的小,各阶段降雨量和入库流量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白溪水库年径流量呈略微增长趋势,其变化率为0.0 035亿m~3/a;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54亿m~3,近10 a平均径流量为2.68亿m~3;白溪水库年径流量的突变年份为1971年,且存在着21,10,4 a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4.
基于金沙江流域近 60?a 的降雨和径流资料,采用水量平衡法对天然径流量进行还原,利用 Mann-Kendall 法 及小波分析方法研究流域降雨量及天然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周期及可能突变的年份,分析天然径流的变化原因, 构建天然径流量与降雨量及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相关关系式。结果表明:金沙江流域降雨量和天然径流量总体呈 周期性变化,主周期均为 28?a,与此同时降雨量和径流量均呈增加趋势,降雨量每 10?a 相对增长幅度约 1.28%,天 然径流量每 10?a 相对增长幅度约 0.57%;造成两者相对变幅差异较大的原因源于流域植被覆盖面积的增加;考虑 降雨及植被的综合影响,建立的天然径流与两者共同作用下的方程相关系数为0.940,其关系式为R=0.017?7P 1.691/N ?0.923。 研究成果可为金沙江流域水电开发和综合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济南市三川流域(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降雨-径流关系发生显著变化,影响到济南市城市供水和保泉工程有效实施。利用1964-2011年近50年系列资料,采用滑动偏相关系数等方法,探讨三川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变化规律,分析引起变化的内在机制与驱动因素。结果显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三川流域降水具有显著增加趋势;受水土保持、社会经济取用水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川流域径流具有不显著的减少趋势。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突变点发生在1988年前后,通过1988-2011年与1964-1987年系列对比分析,流域平均降水量增加12.57%、入库径流减少8.85%。结合实地调查和水利普查数据分析,在三川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变化中人类活动(蓄供水工程修建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等)占主导地位。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为正效应,人类活动为负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渭源县区域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需对清源河径流演变规律及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在收集清源河径流资料的基础上,从径流的年内分配、年际变化趋势、丰枯变化等角度进行了分析计算,采用集中度、集中期分析法、5年滑动平均法进行了变化趋势分析,采用时序累计值及Mann-Whitney法对径流的突变年份进行识别;采用差积曲线法对径流的丰枯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坎德尔(Mann-Kendall)秩次相关法、线性回归法、斯波曼秩次相关法对径流变化趋势显著性做了检验。结果表明: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径流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径流突变年份出现在1994年;多年变化基本包含了丰枯变化,径流量年际整体呈减小趋势,减小趋势显著。分析结果可为清源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分析气候变化下河川径流的变化规律及响应机制对河流流域内的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和田地面站点1953—2014年的气温、降水数据以及同古孜洛克站和乌鲁瓦提站1957—2014年径流数据,运用累积距平、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和田河源流区近60年的径流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发现:和田河源流区径流年际变化趋小,径流数值更加稳定,并在前期减少的情况下,在2006年发生突变,径流明显增大;和田河存在25~27年的主周期和6~9年的第二周期。在过去60年中,和田河经历了"丰-枯-丰-枯-丰"的交替变换,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依然表现为径流增加趋势;和田河径流的变化是气温、降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气温是影响和田河径流变化最为主要的因子。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上,和田河径流对于气温的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探讨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演变特征的影响,以东南沿海晋江流域为例,基于1960年-2010年逐月径流、降水数据,应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差积曲线-秩检验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径流的变化趋势、突变和周期;利用SCRCQ方法定量估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石砻水文站年径流及年内分配特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在跨流域调水和山美水库调蓄等人类活动影响下,石砻水文站年径流上升趋势较不受水库影响的安溪水文站明显,年内径流变化幅度更趋于平稳。径流序列主要存在6~7a、11~12a和20~21a左右三个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与流域年降水周期变化基本保持一致,但20世纪80年代后石砻站周期变化与流域降水周期变化出现微弱差别。石砻站年径流序列在1982年发生变异,而安溪站年径流序列未发现明显变异;变异期内,以山美水库为主的人类活动对石砻站年径流、年内不均匀系数和集中度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7.17%、84.76%和71.16%。  相似文献   

19.
唐山市降水量序列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唐山市1956年-2006年降水量资料,分析该区域降水量变化情况。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降水量的年内变化与年际变化进行分析,年内降水比较集中,80%降水量集中在汛期,年际变化的极值比在4.0左右。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法对降水量序列进行趋势分析,降水量呈递减趋势。对降水量变化过程进行变异点的识别与检验,1981年降水量过程发生显著突变。采用模糊假设检验法对降水量系列进行周期性分析,唐山市降水量变化存在40-50年的中周期。降水量是地表水、地下水的补给来源,研究和分析降水量变化特征,对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合理配置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Hydrological Changes of the Irtysh River and the Possible Causes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Hydrological changes of the Irtysh River were analyzed concerning the changes of annual runoff and its distribution features within a year measured by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nd concentration degree. Abrupt changes were detected by the heuristic segmentation method. Possible causes of the hydrological changes were investigated considering climate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 (especially the reservoir operation). The Mann-Kendall method was applied to estimate whether 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as changed. The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in winter may increase the runoff of April. The increased temperature and the decreased precipitation in the flood season may decrease the runoff. At the middle reaches, the impact of the reservoirs at the upper reaches is significant and may be the main factor leading to the abrupt decreases in annual runoff and its intra-annual variability and concentration. The increased water surface area of the reservoirs aggravates the evaporation and leads to annual runoff reduction. The reservoirs regulate runoff by storing water in the flood season and releasing water in the dry season. While at the lower reaches, the annual runoff remained steady and its intra-annual variation and concentration were reduced gradually because the impact of the reservoirs is relative small and the climatic impact may be more relev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