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江流域水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些原因中又以其泥沙的问题最为突出,而水土保持是控制泥沙的根本,文章认为在长江流域的治理中,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是治本之法。  相似文献   

2.
《水利水电快报》2007,28(23):9-9
2007年11月13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我国首份《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公报》主要发布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防治、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水土保持重要事件等内容,今后将每5 a发布一次。该《公报》显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53.1万km2,占总面积的30%。截至目前,全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4万km2,其中,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包括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赣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万km2;在流域10个省(直辖市)41个县(市、区)实施的水土保…  相似文献   

3.
长江 《人民长江》2007,38(2):112-112
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和水土保持工作进展情况,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为编制流域有关规划和国家制定宏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长江水利委员会启动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编写工作,成立了编委会和编写组,拟定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编写大纲。  相似文献   

4.
黎安田 《中国水利》1998,(8):18-18,17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面积最大,土壤侵蚀总量最大的流域。据80年代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56.2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31.2%,年土壤侵蚀总量达2264亿吨,较黄河流域多出约6亿吨。 根治水土流失,抢救耕地资源,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关系长江流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造福子孙后代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视,对治理开发长江事业十分关心。1988年,国务院批准将长江上游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并决定在云、贵、川、陕、甘、鄂、渝六省一市境内水土流失严重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游、陇南陕南地区和三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水土保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雷 《中国水利》2002,(6):9-11
一、中国的自然地理概况 中国人口近13亿,国土面积960万km~2,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在总土地面积中,耕地约l.35亿hm~2,占14%;林地约1.67亿hm~2,占16.5%;天然草地约2.8亿hm~2,占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6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纯艳 《人民长江》2010,41(4):26-30
对60 a来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与总结。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1950~1965年的起步阶段,1979~1987年的恢复阶段,1988年到目前的发展阶段。在长江流域60年的水土保持建设中,有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执法监督机构不断得到完善,水土流失监测与评估体系不断得到加强;通过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长治"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云贵鄂渝世行贷款水土保持项目等工程的实施,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大幅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由于长江流域幅员辽阔,自然情况千差万别,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对今后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防治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土壤侵蚀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明汉 《人民长江》2005,36(2):9-10,18
较系统地总结了长江流域土壤侵蚀研究历程和现状,对不同时期土壤侵蚀研究的方法与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提出当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传统的小区观测分布不太合理,没有考虑按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类型进行统一布设;科研单位与各省、市的水土保持试验站小区试验方法、资料缺乏交流与验证,以现有的小区观测资料,难以深入开展土壤侵蚀的多种方法研究;采用^137Cs法研究土壤侵蚀规律,应用成本较高,另外该方法在测量沟道侵蚀还存在一定的困难;USLE主要是针对平原地区和缓坡地形区,它不适用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的地区,其次,USLE是一个基于年降雨的侵蚀产沙模型,这与长江流域许多地区高强度次降雨居于侵蚀产沙主导地位的情况不符;指出了今后土壤侵蚀研究的努力方向是将“3S”(GIS、RS、GPS)技术应用于土壤侵蚀的研究可以提高研究的效率,形象直观地反映现状,快速提取影响水土流失各项因子。在大量真实的观测、试验与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反复的验证与推求,搞好长江流域土壤侵蚀研究。  相似文献   

8.
 根据长江流域蓄滞洪区的概况、规划范围,分析了蓄滞洪区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可能产生的危害。划分了荆江、城陵矶、武汉和湖口4个水土保持防治区,提出了具体的生态修复措施、预防监督措施,构建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重点蓄滞洪区先期治理,实施进度按近期10年规划和远期规划分期进行。  相似文献   

9.
《人民长江》2005,36(12):71-71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以下简称中心站)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属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网二级机构,负责在流域内履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规定的职责,开展和承担水土保持监测,评估、预测,科研、技术推广,规划设计等工作.为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试点小流域治理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玉法 《人民长江》2000,31(1):45-47
1980年,长江水利同会受原水利水电部委托,首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开展了两条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以后又分批分期在青海、云南、甘肃、四川、陕西、湖南、江西、安徽、文本福建、江苏等14省(区)开展了32条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其中24条小流域通过验收。6条小流域治理成果通过了技术成果鉴定。综述了8种试点小流域的特色。这8个区为:(1)和茳源头区;(2)陇南土石山区;(3)秦巴山地;(4)大别山区;(4  相似文献   

11.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专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专业以服务治江事业为宗旨,立足长江、面向南方,紧密围绕土壤侵蚀机理,水土流失与江湖泥沙、地质灾害、面源污染等关系,水土保持共性关键技术等,积极开展基础科研与技术咨询,切实履行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职责,积极承担相关社会公益责任,为治江事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经过10 a的发展,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首创移动式坡面水土流失高精度快速测评系统、完善创新以长江上游“排水保土”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基础理论、区划理论首次用于中国山洪灾害防治领域、建立泥石流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且提出并解决了以工程开挖面与堆积体水土流失测算技术和水利行业标准《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为代表的水土保持共性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13.
简要介绍了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创建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10 a来的主要进展和创新成果。①建立了功能齐全的水环境及水生态实验室,通过国家计量认证体系的指标有130余项,覆盖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规定的109项指标,建成了先进的流域水环境数值模拟平台,建成了河湖生态修复技术中试试验场;②特色研究成果包括:基于水沙过程的多面源营养物质输移机理与生态防治、水沙调控下大型水库磷输送特征、长江流域典型水域特殊污染物赋存特征及生态风险、长江源区主要鱼类栖息地形成机制、高原河湖水环境变化特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分析和保护管理、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对策、河湖水系连通的生态水文过程模拟和风险评价等;③主要的技术成果包括:湖库富营养化水体移动式水质净化系统、微电流电解抑藻技术、镉污染土壤生态水利修复技术、农村分散式供水的微电流电解灭菌技术、选铜尾砂改性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最后,分析了水环境研究所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针对新时期面临的形势,对下一步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是我国主要水土流失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2.8万km2,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四大片"之一,从1989年开始实施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以来,经过20 a的连续治理,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对库区湖北省秭归县、夷陵区、重庆市云阳县等典型县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三峡库区"长治"工程20 a来的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库区水土流失恶化趋势得到扭转,2007年与1985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积减幅高达28%;通过水土保持规模经营,把山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了以茶叶、柑橘为主的经果林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库区群众增产增收,减缓了人地矛盾,提高了环境容量;同时"长治"工程对减少三峡入库泥沙和面源污染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方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仓  程冬兵 《人民长江》2020,51(1):120-123
长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经过30多年治理与实践,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面对老问题和新要求的双重挑战,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为扎实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安澜、绿色、和谐、美丽长江,在系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和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方略;同时针对老问题和新要求,提出了几条建议和展望:系统开展全流域"硬骨头"摸排工作,针对性启动专项技术攻关研究,弄清全流域及重要支流水土保持率,以及研究长江流域"减量、降级、增效"新时代水土保持目标与对策。以期为指导未来一段时间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野外科学观测与科学考察既是基础性科技工作,又是自主创新突破口.近年来,长江科学院设立了野外科学观测中心,初步形成覆盖长江流域,涵盖生态、环境、资源及灾害防治等领域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体系,持续开展长江流域野外科学观测和多专业综合性科学考察.回顾了长江科学院野外科学观测和科学考察的发展历程,从基础条件、观测成果、科技支...  相似文献   

17.
构建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建设水清地绿天蓝美丽长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纯艳 《人民长江》2015,46(19):44-47
长江流域特别是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关系到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介绍了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和特点。自1989年实施“长治”工程及一批国家重点防治工程以来,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由增到减、生态环境总体向好的历史性转变。今后,应采取科学防治、依法监管、综合治理和改革创新等对策措施,全面构建以长江经济带为核心区域、辐射整个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有效保护和支撑长江经济带乃至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土保持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土流失对人类生存环境极为不利,它是人类诸多灾害的根源。全世界约有2500万km2土地遭受水土流失。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1949年以来,中国已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万km2,建设基本农田113万km2。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诸如重视不够、法制观念淡薄、投入不足、科研和技术推广落后等问题。要防止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抢救一切可抢救的土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水土保持队伍,建立水土流失动态监控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19.
在对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基本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调控技术与方法,分析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综合调控的成效。经过十多年的水土保持持续调控,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62.22万km2减少到1999年的53.07万km2,下降了14.7%,治理区水土流失强度下降了1~2个等级,治理区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5%提高到56%,治理区小流域拦蓄量比治理前普遍提高了30%以上,径流系数普遍降低10%~20%,削减洪峰流量15%左右。治理区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善,有效解决了1 000多万群众的温饱问题,小流域经济和县城经济得到了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