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录像脑电图(VEEG)长程监测对癫痫的诊断及致痫灶定位的意义。方法:对50例癫痫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脑电图(REEG)检查和 VEEG 长程监测,比较两种监测方法。结果:REEG 检查50例患者中,痫样波检出率38%,定位率32%。经 VEEG 长程监测痫样波检出率78%,定则定位33例,定位率66%。VEEG 长程监测与 REEG 相比,特异性波检出率及定位准确率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EEG 长程监测明显优于 REEG,与其他检查如 CT/MRI、SPECT、PET 等结合运用,可进一步提高癫痫的诊断率及定位准确性,对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癫痫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脑电图(EEG)变化特点与发作症状在致痫灶定位中的作用。方法:对80例癫痫患者进行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分析其发作间期、发作期EEG特点及临床发作表现作致痫灶定位。结果:80例癫痫患者中,发作间期38例和发作期60例EEG及59例临床发作症状可提供明确的致痫灶定位信息。结论:在致痫灶定位中,发作期与发作间期EEG相比,可提供较高比例的定位信息;综合分析发作问期、发作期EEG和临床发作症状,可以获得大部分癫痫患者致痫灶的定位信息,为放置颅内电极作准确致痫灶定位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经临床、影像学及脑电图(EEG)检查,明确诊断为癫痫并接受手术者共计96例,其中男60例,女36例,年龄8~49岁,平均28.5岁。发作类型(按1985年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癫痫会议确定的标准)为简单部分性发作6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8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埋藏电极同步录像脑电图监测(V-EEG)对难治性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临床、影像学检查及头皮电极脑电图(EEG)不能明确癫痫致痫灶的3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采用颅骨钻孔方法埋置硬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经长程颅内电极V—EEG监测进一步定位致痫灶。结果:3例难治性颡叶癫痫患者通过颅内电极V-EEG监测,并依据发作初始期的EEG异常放电特征确定了致痫灶,并进行病灶切除。结论:依据发作初始期颅内电极EEG痫样放电的部位和范围,能够为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定位指标。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的对致痫灶进行准确定位,提出了一种基于PCA(主成分分析)的定位方法.针对非线性动力学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取癫痫脑电信号特征,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对高维特征向量进行降维处理,用随机森林进行分类;随后利用医学参考值范围找出各导联的差异变化,进而实现对致痫灶的初步定位.  相似文献   

6.
脑磁图对致癎灶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脑磁图(MEG)对致痫灶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癫痫的25例病人进行MEG检查,并与磁共振图(MRI)、脑电图(EEG)及术中脑皮层电图(EcoG)作比较。结果:25例接受MEG检查者中,22(88%)例可确定出致痫灶,其中18例(72%)得到EcoG证实,4例部位不相符。另外3例MEG未发现致痫灶者,深部电极EEG则在颞叶前内侧描记到痫样放电。MEG结果与EcoG对照,符合率为72%。结论:MEG对癫痫患者表浅皮层致痫灶定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埋藏后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枕叶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9例经无创方法难以定位致痫灶的药物难治性枕叶癫痫(OLE)病人,开顷埋置硬脑膜下条状、栅格状电极和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记录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EEG)变化,确定发作起源区,再手术切除致痫灶。结果:16例埋置硬脑膜下电极,3例联合应用硬脑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颅内电极V-EEG监测36~192h(平均68h),均记录到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及发作期EEG情况。行枕叶致痼灶切除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13例发作消失(EngelⅠ级),4例偶发(EngelⅡ级),2例发作减少75%以上(EngelⅢ级)。结论: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OLE中,开颅埋藏硬脑膜下电极、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根据癫痫发作初始期异常放电的节律和范围,可精确定位致痫灶。  相似文献   

8.
精准定位致痫灶是手术切除致痫灶的前提,而传统基于三维球模型或标准头模型模板的溯源结果与真实致痫灶误差较大。本研究拟在构建真实头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癫痫患者睡眠期脑电中的痫性发作棘波,通过多偶极子与真实头模型计算出大脑皮层电流密度分布,对致痫灶进行溯源定位。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该算法的溯源结果定位准确率为89.27%,可使植入电极的数量减少(19.34±7.15)%。该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致痫灶定位准确性,还能够减少术中额外伤害,为神经外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更加直观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立体定位脑电图视频监测对需要开颅手术处理痂灶的顽固性额叶癫痫患者的定位作用。方法:通过对5例额叶药物难治性癫痫但定侧定位困难的患者,向颅内可疑部位用立体定向技术置人深部电极(1~4根,平均3根),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记录发作问期及发作期脑电图变化,确定癫痫发作起始区,通过手术处理致痫灶。结果:本组5例监测时间为1~7d,平均2.6d,均能记录到发作间期痢样放电及发作期脑电图情况。在术中皮层电极引导下,对额叶致痫灶进行切除,附加胼胝体切开术、扣带回切开术、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或皮层热灼术。术后按照Engel分级,Ⅰ级4例,Ⅲ级1例,5例患者均未出现置入电极和手术并发症。结论: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额叶癫痫患者中,采用少量深部电极构成的立体定位脑电图视频监测,可以定位致痫灶,从而提高癫痫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颞叶癫痫致痫灶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痫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短暂、突然、反复的的痫性发作,长期、频繁的癫痫发作会导致大脑功能紊乱。颞叶癫痫占难治性癫痫病人的60%-70%,是局限性癫痫的代表。颞叶癫痫致痫灶的最主要病理改变是海马硬化,其次是低级别胶质细胞瘤、血管性疾病等“占位性”病变和先天性皮质发育异常等。以下就颞叶癫痫致痫病变及其病理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头皮EEG偶极子定位在癫癎外科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头皮EEG偶极子定位方法在癫痫手术病人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准确性。方法:在80例难治性癫痫手术病人中.术前在发作间期头皮EEG上用偶极子定位方法定出致痫源放电位置.术中以皮质电图(ECoG)及脑深部电极记录确定致痫区.对比偶极子定位的准确性.按ECoG定出的位置直接对致痫区进行手术处理.术后随访手术效果。结果:在颞叶癫痫.偶极子定位与ECoG及脑深部电极定位完全一致;在额、顶、枕叶癫痫,偶极子位置误差为10~15mm。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80例中71%的病人无癫痫发作,25%的病人发作减少75%以上.手术有效率96%。结论:头皮EEG的偶极子定位方法无创、准确,相当于脑磁图,可避免创伤性检查而用于癫痫病人的术前定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脑电图(intracranialEEG,iEEG)监测在儿童癫痫外科中的应用。方法:无创检查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癫痫患儿57例,采用颅内硬膜下和(或)颅内深部电极,长程视频iEEG监测。其中10例于电极埋藏后进行慢性电刺激以定位功能区和(或)诱发癫痫发作。根据术中放电情况、电刺激后发放、术后病理结果及疗效分析iEEG定位致痫灶的价值。结果:57例中39例(68%)iEEG致痫灶为局灶性或单侧性起源,11例(19%)明确为双侧起源但以一侧优势,6例致痫灶起源仍判断困难,另1例因其他原因终止检测未行定位。50例接受开颅手术治疗,39例行致痫灶切除手术,11例在切除优势侧致痫灶的同时加做胼胝体前部切开术。术后随访1~3年,疗效按Engel的标准评定,效果优良(EngelI+Ⅱ级)为82%(41/5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头皮EEG等无创性检查不能明确致痫灶的病例,iEEG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致痫灶定位方法,并可以联合脑功能区的定位,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降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1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神经节细胞瘤所致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在北京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诊治的12例经病理证实为神经节细胞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作形式、影像学检查、脑电图表现和手术治疗措施等进行分析。结果:癫痫发作可以是神经节细胞瘤唯一的临床表现,MRI检查有相对特异性,视频脑电监测到的发作性电活动的起源部位均与影像学病灶同侧,且与病灶及周边相关。术后按Engel疗效评估标准:Ⅰ级10例,占83%;Ⅱ级2例,占17%。结论:皮层脑电监测下的致痫灶组织及周围异常脑电活动区切除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