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埋藏后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枕叶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9例经无创方法难以定位致痫灶的药物难治性枕叶癫痫(OLE)病人,开顷埋置硬脑膜下条状、栅格状电极和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记录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EEG)变化,确定发作起源区,再手术切除致痫灶。结果:16例埋置硬脑膜下电极,3例联合应用硬脑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颅内电极V-EEG监测36~192h(平均68h),均记录到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及发作期EEG情况。行枕叶致痼灶切除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13例发作消失(EngelⅠ级),4例偶发(EngelⅡ级),2例发作减少75%以上(EngelⅢ级)。结论: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OLE中,开颅埋藏硬脑膜下电极、深部电极,行V-EEG监测,根据癫痫发作初始期异常放电的节律和范围,可精确定位致痫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立体定位脑电图视频监测对需要开颅手术处理痂灶的顽固性额叶癫痫患者的定位作用。方法:通过对5例额叶药物难治性癫痫但定侧定位困难的患者,向颅内可疑部位用立体定向技术置人深部电极(1~4根,平均3根),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记录发作问期及发作期脑电图变化,确定癫痫发作起始区,通过手术处理致痫灶。结果:本组5例监测时间为1~7d,平均2.6d,均能记录到发作间期痢样放电及发作期脑电图情况。在术中皮层电极引导下,对额叶致痫灶进行切除,附加胼胝体切开术、扣带回切开术、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或皮层热灼术。术后按照Engel分级,Ⅰ级4例,Ⅲ级1例,5例患者均未出现置入电极和手术并发症。结论: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额叶癫痫患者中,采用少量深部电极构成的立体定位脑电图视频监测,可以定位致痫灶,从而提高癫痫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埋藏电极同步录像脑电图监测(V-EEG)对难治性颞叶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临床、影像学检查及头皮电极脑电图(EEG)不能明确癫痫致痫灶的3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采用颅骨钻孔方法埋置硬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经长程颅内电极V—EEG监测进一步定位致痫灶。结果:3例难治性颡叶癫痫患者通过颅内电极V-EEG监测,并依据发作初始期的EEG异常放电特征确定了致痫灶,并进行病灶切除。结论:依据发作初始期颅内电极EEG痫样放电的部位和范围,能够为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定位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脑电图(intracranialEEG,iEEG)监测在儿童癫痫外科中的应用。方法:无创检查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癫痫患儿57例,采用颅内硬膜下和(或)颅内深部电极,长程视频iEEG监测。其中10例于电极埋藏后进行慢性电刺激以定位功能区和(或)诱发癫痫发作。根据术中放电情况、电刺激后发放、术后病理结果及疗效分析iEEG定位致痫灶的价值。结果:57例中39例(68%)iEEG致痫灶为局灶性或单侧性起源,11例(19%)明确为双侧起源但以一侧优势,6例致痫灶起源仍判断困难,另1例因其他原因终止检测未行定位。50例接受开颅手术治疗,39例行致痫灶切除手术,11例在切除优势侧致痫灶的同时加做胼胝体前部切开术。术后随访1~3年,疗效按Engel的标准评定,效果优良(EngelI+Ⅱ级)为82%(41/5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头皮EEG等无创性检查不能明确致痫灶的病例,iEEG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致痫灶定位方法,并可以联合脑功能区的定位,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降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对颞叶内侧癫癎(MTLE)致痼灶定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MTLE患者的发作间期及发作期V—EEG提供的致癎灶的侧别信息,并与术中深部电极检测到颞叶内侧部位的痫样放电的侧别进行比较。结果:发作间期、发作期V-EEG能定侧的分别是23例(68%),29例(85%)。与术中深部电极检查定侧符合的分别是20例(87%),26例(90%),两者的定侧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LE患者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呈单侧分布或分布有绝对的侧别优势时,定侧意义较大,与发作期EEG对致癎灶定侧意义相当。  相似文献   

6.
脑磁图对致癎灶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脑磁图(MEG)对致痫灶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癫痫的25例病人进行MEG检查,并与磁共振图(MRI)、脑电图(EEG)及术中脑皮层电图(EcoG)作比较。结果:25例接受MEG检查者中,22(88%)例可确定出致痫灶,其中18例(72%)得到EcoG证实,4例部位不相符。另外3例MEG未发现致痫灶者,深部电极EEG则在颞叶前内侧描记到痫样放电。MEG结果与EcoG对照,符合率为72%。结论:MEG对癫痫患者表浅皮层致痫灶定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联合应用在顽固性癫痫术前致痂灶定位中的价值。方法:对103例顽固性癫痫患者,在MRI扫描的基础上,术前行V—EEG和SPECT检查,联合定位致痫灶,通过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检查验证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103例患者发作间期V—EEG检查均有异常,85例患者检查过程中有癫痫发作1~3次。SPECT检查异常95例,其中表现为放射性核素稀疏区86例,放射性核素浓聚区9例。术前两者联合定位致痫灶91例,与术中ECoG所确定的致痫灶部位一致者85例,符合率为93.4%。结论:术前V-EEG与SPECT的联合应用可以较准确地定位顽固性癫痫的致痫灶,该法对于MRI无异常的癫痫患者之术前致痫灶定位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癫痫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脑电图(EEG)变化特点与发作症状在致痫灶定位中的作用。方法:对80例癫痫患者进行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分析其发作间期、发作期EEG特点及临床发作表现作致痫灶定位。结果:80例癫痫患者中,发作间期38例和发作期60例EEG及59例临床发作症状可提供明确的致痫灶定位信息。结论:在致痫灶定位中,发作期与发作间期EEG相比,可提供较高比例的定位信息;综合分析发作问期、发作期EEG和临床发作症状,可以获得大部分癫痫患者致痫灶的定位信息,为放置颅内电极作准确致痫灶定位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蝶骨电极脑电图对颞叶癫痫致痫灶手术的定位价值。方法对52例颞叶癫痫病人在手术前用常规电极和蝶骨电极描记脑电图,确定癫痫病灶。在手术中描记皮层电图(ECoG)及深部脑电图(DEEG)。结果用蝶骨电极描记者均有痫样放电(100%),其中90%局限于颞叶;而常规头皮电极发现有痫样放电46例(88%),局限于颞叶者只占46%。术中ECoG和DEEG证明所有病人的颞叶表面、海马或杏仁核均有痫样放电。结论在诊断颞叶癫痫中蝶骨电极较为可靠,有助于手术前的定位诊断,并且可提高颞叶癫痫脑电图的阳性率44%。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中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在癫痫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难治性癫痫患者78例术中采用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在病灶切除前对致痫灶区行皮层电极描记,记录有无痼样放电和范围,对痫灶部位进一步精确定位。采用联合手术方法进行病灶切除,之后再次或多次描记,以判断痼样放电有无减少或消失,对有痫样放电的皮层再次进行软膜下横切术。术后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结果:78例患者,术前均在预定的致痫灶局部记录到棘波、棘慢波、尖波和尖慢波;致痢灶切除后即时监测结果显示其中有7例痫样放电完全消失,56例痫样放电明显减少、背景波幅降低,15例在病灶周围仍散在有明显痫样放电,经再次处理后减少,所有患者均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78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至4年,多数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精神状态改善。其中发作消失51例(65%),发作明显减少(75%以上)16例(21%),发作减少(50%以上)7例(9%),发作无变化4例(5%)。总有效率为95%。结论:在癫痫外科手术中运用颅内电极进行脑电监测,能进一步明确致痂灶部位、监测异常波出现的范围及异常程度,指导手术中正确切除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难治性癫痫(intraclable epilepsy,IE)的病灶定位方法,以及皮层电极监测下将致痢灶切除或加皮层热凝术对1E的临床治疗效果,企为临床治疗IE提供新思路。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癫痫中心接收并确诊的62例IE患者采用头颅CT十头颅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视频脑电图监测(V—EEG)+皮层脑电图(ECoG)+深部脑电图(DEEG)联合对致痫病灶进行定位,55例(89%)检出致痴灶,在皮层双电极检测显微镜下将检出的致痫病灶切除;对于仍有痫样放电的患者加行皮层热凝术,但若致痢病灶位于重要功能区则单行皮层热凝术。结果:62例IE患者经CT+MRI+V-EEG+ECoG+DEEG联合检出致痫病灶者55例,经皮层电极监测显微镜下切除致痫灶并加行皮层热凝术后,52例患者术后癫痫发作停止,且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3例(5%)患者半年后出现复发,但是表现出的症状明显较未行皮层热凝术术前轻,且癫痫发作持续的时间也明显较未行皮层热凝术术前变短。结论:CT+MRI+V-EEG+ECoG+DEEG联合监测能很好地对IE患者的致痫病灶进行定位;ECoG监测显微镜下切除致痫病灶加行皮层热凝术,对IE患者疗效确切:出血少、操作简便、安全省时、治愈率较高、术后的并发症少、复发率较低,能明显改善IE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用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病毒性脑炎后遗癫痫患者,以立体脑电辅助定位为基本依据进行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作射频热凝毁损治疗的结果。方法:采用V-EEG监测病毒性脑炎症状体征稳定后6个月以上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22例(其中因病史与无创检查矛盾,采用立体定位脑电监测1例)。结果:①22例患者都能在VEEG监测中发现痫样放电,分布均为两个脑区或以上(100%)(其中1例行立体脑电监测定位);②22例患者接受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毁损颞叶内侧结构或内囊前肢,随访6~36个月(平均15.4个月),发现癫痫发作消失(继续服术前药物情况下)1例(4.5%),极少或几乎消失(每6个月发作不超过1次)1例(4.5%),值得的改善(发作较术前减少90%或以上)0例,不值得的改善或无效20例(91%);③22例患者中16例行立体定向术后3d内发生低热症状(72.7%)。结论:绝大多数病毒性脑炎后遗癫痫患者致痫灶不是很局限的,难以明确定位,因而射频热凝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合并难治性癫痫的手术适应征和手术方式,并介绍手术效果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19例TSC合并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评估包括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监测、PET或SPECT检查、MRI和CT检查以及智商测试。本组病例中8例为局灶性癫痫、11例为双侧或多灶性癫痫,其中10例患者进行了皮层电图(ECoG)检查,4例不能而6例可以确定局限性癫痫起源灶。9例患者的IQ低于70分,3例IQ正常,7例有轻度的IQ缺陷。手术行胼胝体切开1例,病灶切除术4例,脑叶切除术5例,病灶切除联合脑叶切除术6例,胼胝体切开联合病灶切除术2例,胼胝体切开、病灶切除联合脑叶切除术1例。结果:预后11例患者达到EngleI级,5例Ⅱ级,3例为Ⅲ~Ⅳ级。不能进行致痫灶确切定位的4例术后仍有癫痫发作,与术前定位明确、术后无发作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性别、癫痫起始年龄和IQ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TSC合并局灶性癫痫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是进行外科手术的适应征。手术对于TSC合并多灶性癫痫患者的效果比局灶性癫痫患者的效果差,但仍可能通过颅内电极EEG定位进行手术治疗。病灶切除和脑叶切除是治疗TSC的基本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FLE)各种发作期症状的可能产生部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7年在我中心接受颅内电极植入手术和癫癎灶切除术的FLE患者资料,Engel评分在Ⅱ级以上的18例患者,按发作的时间过程分解各次发作的症状学特征,分析同期皮层电图的放电部位,确定症状-解剖部位之间的相关性。根据颅内电极发作期放电的起始部位切除癫癎起源灶。结果:18例患者颅内V-EEG共监测到77次发作(每例1~18次)。额叶背外侧及运动区起始的发作期多数表现为棘波节律发放,但4例以躯体自动症开始的发作者显示为一侧额极的慢波活动;1例以发声开始的发作者皮层电图表现为弥漫性电压下降,而后出现一侧额极、中央前回棘波节律及双侧辅助运动区慢波,伴局部阵挛和躯体自动症。结论:颅外EEG对发作起源仅能给出初步的提示,精确定位需要应用颅内电极。早期和中期的发作症状,涉及的区域多数为解剖学的功能分区,晚期的发作症状,常涉及的是功能分区的临近部位。症状起源区和解剖学功能分区有比较高的符合率,症状学分析能够对癫癎灶定位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各种发作类型癫痫及其与脑电图(EEG)表现的关系。方法:对352例确诊癫痫患者行规范的病史询问及长程EEG监测(描记时间10~15h),并按照1981年ILAE分类和名词委员会推荐的癫痫发作的分类方案进行发作症状的分类,按照1989年II,AE推荐的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的分类作出诊断,分析其发作类型和EEG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352例中,EEG异常246例,异常率为69.9%,24例(6.8%)记录到临床发作。EEG异常率与发作频率相关,每月发作大于4次者较每月发作少于4次者EEG异常率显著升高(P=0.014)。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的患者异常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929),但前者更多表现为EEG局限性异常(P=0.014)。结论:规范的长程EEG检查异常率较高,EEG异常率与发作频率相关,不同癫痫发作类型患者的EEG表现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难治性癫癎患儿在注射18F-DG药物时发生癫癎发作后所查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显示局灶性高代谢灶的意义,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1例1岁零2个月女性患儿有发作性抽搐伴意识丧失13个月,智能发育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童,视频脑电图显示左颁局限性癎样放电,MRI显示左侧颁叶局灶病变,在注射18F-DG药物时发生癫癎发作,斯时所查PET-CT显示左颁局灶性高代谢灶,因为与无创检查结果定位一致,遂行左侧颁叶后部癎灶切除术加中央前回软脑膜下横纤维切断术。结果:术前服用抗癫癎药物状态下每日发作数10次,术后6个月患儿癫癎完全缓解,切除组织病理学提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IIb),手术后13d视频脑电图正常,6个月脑电图左侧额区尖波。患儿手术后6个月时智力有所进步,但仍落后于正常同龄儿。有文献显示在癫癎发作期注射18F-DG后PET在局灶性癫痂患者中一般显示局灶高代谢灶,并能定位政癎灶。结论:癫癎发作期注射18F-DGPET所显示的局灶高代谢区对致癎灶定位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海人酸致痫大鼠脑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8)、癫痫组(EP组,n=12)、地塞米松干预癫痫组(DEX组,n=12).后两组采用海马注射海人酸方法制作癫痫模型,DEX组癫痫造模前30 min给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4 mg/kg.分别记录各组大鼠达到Ⅲ级和Ⅴ级发作时所需的时间(潜伏期),初次至第6次≥Ⅳ级发作的间隔时间作为评价癫痫发作严重程度的指标;大鼠术后24 h处死,使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各组海马CA3区、齿状回、杏仁核复合体区P-gp表达及脑损伤情况.结果:①Sham 组未见癫痫发作;DEX组与EP组达到Ⅲ级发作的潜伏期分别为(87.92±45.80)min和(67.50±22.91)min,达到Ⅴ级发作的潜伏期分别为(103.33±51.27 )min和(75.60±22.10)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P组相比,DEX组样发作严重程度降低(P=0.004);②与EP组相比,DEX组于所观察的脑区损伤均减轻,以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复合体区较为显著;③与Sham组比较,EP组各观察脑区P-gp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EP组相比,DEX组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复合体区P-gp表达显著减少(P〈0.05),而在齿状回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结论:地塞米松可降低海人酸致痫大鼠发作严重程度和脑损伤,抑制P-gp表达上调,其中以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区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