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忠与奸,思与仇,在中国古代是牵涉面广又影响深巨的重要伦理范畴。忠奸是借以区别直臣义士、佞臣贼子的尺度,主要同传统社会机构中政治斗争、臣子对君国态度相联系;而复仇则是同人的天性相关联的情感冲动和社会现象。忠奸斗争与复仇的纠葛,主要体现在历史主体对忠臣的同情钦敬与对奸佞的痛恨揭露上。在中国古代,伍子胥既为忠臣又是一个复仇英雄,但其复仇,对象偏偏又是屈原——人所共知的忠臣所爱之国及楚王,这就为我们探讨忠奸与复仇关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课题视角。  相似文献   

2.
从复仇产生的渊源入手,对唐代有关复仇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唐代对复仇问题的三种观点,提出对是否允许复仇这一问题的争论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法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始终解决不了的一个矛盾。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对维护国家机器运转,全面实现国家职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不仅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世界各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几乎涵盖了当今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所有主要环节,在中国公务员热持续升温的当下,笔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统治功能进行探析,希望能够为优化中国公务员队伍,保持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复仇问题,已有多名学者作过探讨,发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见。这对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复仇思想的渊源、性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进而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公羊传》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保存古代复仇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特点也与一般历史文献有别。虽然有人对它的复仇思想进行过讨论,但出发点多为经学,而不是史学。所以,本文拟从史学角度对其复仇思想的特点作一分析。 一 本文认为,《公羊传》复仇思想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点是:宣称臣下可以向君主复仇,而这在先秦文献中是少见的。 《公羊传》定公四年云: 伍子胥父诛乎楚,挟弓而去楚,以干阖庐。阖庐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兴师而复仇于楚。伍子胥复曰:“诸侯不为匹夫兴师。且臣闻之: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  相似文献   

5.
陈夫龙 《东岳论丛》2019,40(3):113-120
蒋光慈以血与火浇铸的革命文学创作书写着诗学正义,使他的文本世界成为刺向黑暗社会的复仇利刃,宣泄着时代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情绪,鼓吹着暴力革命,张扬着革命尚武精神,从而使社会正义和社会公道得以伸张与维护。蒋光慈的作品具有鲜明的自叙传色彩和强烈的复仇精神与反抗意志,其中反复出现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暗杀恐怖主义相胶合的复仇情节,是侠文化精神和无政府主义思想耦合纠结形成的侠客式反抗的典型体现。他把古代游侠、拜伦式个人主义英雄和中国革命时代特色以及革命尚武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文本中的复仇情节和反抗情绪以革命激情与正义观念,从而使传统侠文化在阶级革命语境中凸显出鲜明的现代革命内涵。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古代经典故事中对于有关亲情的案件,会运用几乎相同的法律逻辑来处理,这反映了"容隐"思想是人类共同的最基本的人性.中国古代构建的容隐制度体现了对亲情人伦的体恤,西方古代和近现代法律中同样都有"容隐"思想的体现,当下中国社会相关法律制度中缺失"容隐制度",我们应该重新建构体现"容隐"人道思想的制度.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上,赦免制度作为一种国家性质的宽恕行为,象征着统治者的一种威权、恩赐与德化。国家的赦免行为具体表现为君王对犯罪人应受刑罚的免除或减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过感化、安抚、儆诫、除旧布新等积极功能。尽管这种制度因其带有较多的"人治"色彩而为部分近现代法律人所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赦免制度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刑事政策具有其历史合理性,具体表现为它可以有效地调节、平衡各种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补充法律之不足等。  相似文献   

8.
科技发展外部不经济的成因,在于科技自身的内在禀赋、其发展彰显的“意识形态化”及外部经济理念相对于科技发展的滞后。解决科技发展外部不经济的出路,在于为科技发展寻求方向调整、精神力量与制度保障,即将科技发展置身于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全方位视域中;汲取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精华,体现科技发展对人类自身发展的终极人文关怀;发挥国家科技政策对科技发展的制度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9.
法与魏晋南北朝复仇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礼教弥漫的中国古代社会里,复仇、复仇意识与法及法制观念呈现出极为微妙的关系。上述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最为突出。此时文学又刚刚独立而进入本质意义的层面,复仇文学遂在法与礼的纠葛中折映出许多瑰怪迷离的色彩,给予后世的文学题材及其表现形式以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制度文明源远流长、自成一体,在东亚区域内具有广泛的、深远的影响力,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中国古代制度文明的影响都不容小觑。中国古代制度文明的基本特点,从不同角度可以概括出许多,但既然是基本特点,就不能不顾及其历史渊源、制度形态、运行程序、规则特点及价值目的等制度文明中较为重要的关节点。中国古代制度文明在制度内容上虽然依照现行标准可以划分为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但其在古代的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而是表现出了形态上的不可分割性,并且整个制度在内容上都体现着礼、法、俗的规范融通,在执行的环节上则体现着道德与政治的双驱动,在制度规范的目的上则体现着道德纲常、成人成己的伦理善性。  相似文献   

11.
复仇作为一种制度随着国家化的进程已经消失了,但作为一种现象在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的,在现实中还是不断发生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复仇现象的阴影,形成巨大的社会和国家危机。从法律角度而言,复仇现象有着复杂的理论基础,不仅对于复仇本身的产生和处理有着意义,对于法律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同时就世界范围内而言,复仇现象有着更为复杂的因素和发展趋势,因此对复仇现象必须全方位多角度采取措施,使其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社会的廉政制度,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爬梳史料,较为系统地归纳整理了中国古代廉政制度的内容和廉政保障机制,并分析其特点。作者认为廉政不仅有“廉”的内容,还包括“勤”的含义,体现在实践中也就是廉政勤政一起抓。在廉政机制上注重政治道德教育的同时,从官员选任、考核、纠举惩戒等制度上互相配合,在注重“增俸养廉”的同时,又“省官削费”,这些措施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清正廉明盛世的出现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社会统治者视刑法为维护统治的主要工具,对于刑事立法予以高度重视,但是刑法制度体现出因人而治的特权倾向,中国古代贵族官僚刑法特权制度缘起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隋唐,最终构成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陈宁 《兰州学刊》2008,(11):153-155
马政是国家用行政手段管理马匹的饲养、使用等行为的简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控制经济的历史特点,也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结构的特点。秦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其马政的具体情况如何?以前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不得而知,但随着近几年简牍资料的丰富,为我们对秦马政的充分认识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5.
王立先生专治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已经多年,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为海内外学者所瞩目。从(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的结集出版,到《中国文学主题学)(全四册)系列丛书的推出,王立先生的研究不仅为国内古典学界引入主题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一直处于该领域的最前沿,并不断实现自我突破,以其高水准的著论启示学术同仁,推动主题学研究的成熟发展。1998年底,王先生(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一书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无疑又为国内主题学研究增添了重要的一笔。《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以下简称(复仇》是作者长期学养的积累。它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宗藩制度基本特征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狭义的传统宗藩制度主要是围绕皇帝处理皇权与宗室、功臣等地方实力集团关系而设立的重要行政机构。其基本特征主要有四:制度设置上迷恋家族与偏爱国家并举,制度内涵表现为内在传承与外在发展互动,制度工具体现为一定理想与浓厚致用结合,制度运作归于目标合理与具体合理统一。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在演化规律,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7.
喻福东  彭翔 《云梦学刊》2011,32(1):73-78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的恤刑、慎刑和恤狱的司法原则彰显了人性化的因素和理念.古代人性化司法理念的变迁历经了萌芽、发展和近代转型三个阶段,其渐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动因。人性化的司法理念体现了古代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人权的保护,促进了古代司法的文明与进步,它为现代司法人性化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价值取向和不可缺失的法律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8.
宗教曾经是古代社会长期支配社会的精神力量和表征文化的外在形式.在伊斯兰教的构成体系中,教法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伊斯兰生活方式的典型体现,展现出广泛的社会整合与协调作用.伊斯兰法文化对伊斯兰国家和非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社会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中国回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伊斯兰法文化通过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对回族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行为等方面产生了直接影响,成为回族穆斯林社会活动的一种内控性生活秩序,并构成多元格局下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所谓监察制度,就是国家对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检举、惩戒的制度,实质是国家的一种管理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一大特色,其历史之悠久,体制之完备,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很罕见的,是我们祖先为人类创造的一笔宝贵财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和研究中国监察制度史,了解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是如何重视监察制度建设,如何充分利用监察制度这个工具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监察制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特点、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亲亲相隐”思想最早源自中国古代先秦儒家“父子相隐”的理论学说,随着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最终成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并经久不衰,持续至清朝末年。作者考察了其思想的源起以及在中国历代法律制度中的体现,探讨了传统中国法律中的道德因素以及该制度的历史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