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宁地区严重创伤患者并发ARDS时氧动力学变化(马四清,男,33岁,青海省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为探讨西宁地区严重创伤患者并发ARDS时氧动力学变化的特点,并为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对20例患者进行了监测。结果:1.监测开始1~2天成活组与死亡组的氧输送(DO_2)逐渐上升,氧耗量(VO_2)也随之上升,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两组间比较无差异;2.抢救4~5天后成活组DO_2、VO_2仍继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期间氧供/氧耗平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心脏手术时体外循环 (CPB)期间全身氧供 (DO2 )与氧耗 (VO2 )之间的变化和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风湿性心脏病 (RHD)、先天性心脏病 (CHD)、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AD)患者共 4 2例。全组患者采用静脉加吸入全身麻醉。CPB温度 30~ 32℃、流量 (2 .4~ 3.0 )L/(min·m2 )。监测有创挠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直肠温、动、静脉血气。测量及计算 :DO2 =CI×CaO2 × 10ml/(min·m-2 ) ;VO2 =CI× (CaO2 -CVO2 )×10ml/(min·m-2 ) ;氧摄取率 (O2 ER) =(CaO2 -CVO2 ) /CaO2 或O2 ER =VO2 /DO2 。结果 本组病例当中VO2 ,DO2 、O2 ER各病种组、年龄、体重之间无差异。两种温度条件下DO2 无差异。平均直肠温度为 32 .2℃时VO2 为(77.8± 2 2 .6 5 )ml/(min·m2 ) ;34.5 6℃时VO2 为 (12 9.6 2± 4 6 .87)ml/(min·m2 ) ;32 .2℃时O2 ER <2 2 %占同组的4 0 % ,34.5℃时O2 ER >30 %占同组的 71.34%。结论 CBP降温期间是形成氧债的时期 ,VO2 随降温而下降 ,DO2 无明显变化 ;VO2 的变化与中心温度上升有关 ,复温期间能够偿还氧债。使DO2 、VO2 得以平衡 ,CPB过程则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老年人上腹部手术全麻期间氧供需平衡的变化。方法 :选择上腹部手术全麻病人 (年龄 >6 5岁 ) 15例 ,ASAI- 级 ,监测麻醉期间老年病人氧供 (DO2 )、氧耗 (VO2 )、氧摄取率 (ERO2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Sv O2 )和动脉血乳酸含量 (ABL)等指标动态变化的情况。结果 :与麻醉前比较 ,老年病人麻醉诱导后至术毕 30 min,DO2 、 VO2 、 ERO2 均下降 ,Sv O2 及 ABL 均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 P <0 .0 1)。结论 :上腹部手术老年病人全麻期间存在氧供需平衡障碍 ,出现明显的组织缺氧 ,其原因可能与 DO2 不足 ,组织对氧的摄取和利用受限及老年病人微循环障碍的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氧供(DO2)、氧摄取率(O2ext%)特点和变化及其与临床转归的关系,对21例MODS患者进行Swan-Ganz漂服导管监测,并根据同时间点的动、静脉血氧分压,氧饱和度,血红蛋白,计算DO2、VO2及O2ext%。结果:早期(3d内)MODS患者的DO2、VO2及O2ext%明显增加。随着病情的变化,存活患者的DO2、VO2、O2ext%均逐渐恢复,且出现DO2及VO2依赖现象;死亡患者的DO2及VO2出现不依赖现象。提示高代谢是MODS患者的临床表现之一,且与预后有较大的相关性。因此,保证机体充足的氧供,减少氧耗,提高组织细胞摄氧率是避免器官、细胞进一步损伤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加味参附颗粒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87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参附颗粒,连续5 d,应用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技术(Pi CCO)监测心脏指数(CI)、每搏量指数(SVI)、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氧输送(DO2)、氧消耗(V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a VO2)、血乳酸不同时点的结果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12 h,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天、第3天、第5天,两组CI、SVI、HR、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第2天,两组DO2、Sa V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天、第5天,两组DO2、VO2、Sa VO2、血乳酸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加味参附颗粒能明显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提高氧输送,改善组织灌注,改善氧供与氧需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不同病情下氧动力学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66例COPD患者进行20年跟踪随访,并运用右心漂浮导管结合血气分析,检测其血流与氧动力学的变化,对其中COPD和并发肺动脉高压(PH)、COPD和并发呼吸衰竭、COPD死亡和生存、COPD急性和缓解期进行对比研究,并对40例COPD并PH用消心痛进行干预.结果 116例死亡,总病死率69.9%.单纯COPD、COPD稳定期、COPD存活者平均肺动脉压(mPAP)、心脏指数(CI)、总肺血管阻力(TPR)、氧供(DO2)尚保持在相对正常水平,氧耗(VO2)及氧摄取率(O2-ER)呈低水平;COPD并PH、呼衰、COPD急性期及死亡者首诊时的CI、DO2、VO2、O2-ER显著低于单纯COPD、COPD稳定期、COPD存活者,而mPAP 、TPR显著增高(P<0.05, P<0.01);消心痛干预后CI、DO2、O2-ER显著上升,mPAP 、TPR显著降低(P<0.05, P<0.01).结论 单纯COPD、COPD稳定期、COPD存活者,呈现低氧性非氧供依赖;COPD如急性加重或并发PH、呼衰、或死亡者,出现病理性氧供依赖;消心痛干预可增加氧供;氧供与氧耗严重降低可能是COPD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以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mvO2)及尿量(UO)为目标的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方案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全身氧代谢与胃黏膜酸度(Phi)的影响.方法 脓毒性休克患者40例,予以重症监护治疗的同时,通过EGDT方案使患者达到CVP 8~12 mmHg(机械通气者CVP 12~15 mmHg)、65 mmHg70%、UO>0.5 ml·kg-1·h-1,监测复苏前后全身氧代谢与Phi的变化.结果 达标后,氧供(DO2)较达标前有明显增加(P<0.05),氧摄取率(ERO2)显著下降(P<0.05),而氧耗(VO2)变化不明显(P>0.05);达标前V0:与D02有显著正相关性(r=0.36,P<0.05),达标后VO2与DO2仍存在显著正相关(r=0.35,P<0.05).随着治疗的进展,达标后的Phi较基础值有所升高(P<0.05),但追踪患者转归(28 d病死率),存活组较死亡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 EGDT方案能够提高脓毒性休克患者的DO2,但能否改善全身氧代谢还不能确定.此方案亦能够提高Phi,明显改善胃肠道的微循环灌注.监测Phi对于判断病人预后、指导治疗方案、减少病人的病死率可能具有更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HS)猪自然病程的氧代谢变化规律和特点.方法 健康巴马小型猪8头,体重18~22kg,室温下(18~22℃)麻醉行右颈内静脉剖开置肺动脉漂浮导管和右股动脉剖开置双腔深静脉导管,用于监测心排出量(CO) 及采血、放血和血气分析.待操作完毕使其清醒放入特制铁笼内稳定2h后,以15min内30ml/kg的量匀速放血,制成容量控制性HS模型,采用连续心排量监护仪监测猪放血前(T0)和放血后4h内不同时点(T1~T10)的CO;通过动脉血、肺动脉血做血气分析监测乳酸(LA)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mvO2),并计算氧摄取量(Ca-vO2) 、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O2ER)和动静脉CO2分压差(ΔPCO2);记录HS猪各时点死亡率.结果 T1时点开始,LA、Ca-vO2和ΔPCO2开始上升,在T1~T4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vO2、DO2和VO2在T1~T10 时均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2ER在T1~T10 时均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猪4h内死亡率为0%.结论 HS代偿期内,DO2、VO2和SmvO2迅速下降,LA、Ca-vO2、O2ER和ΔPCO2明显上升,可迅速、准确地反映机体氧代谢失衡状态.HS失代偿期,SmvO2、VO2、DO2 和O2ER仍然与病情变化相一致,可全程反映机体氧供需平衡状态.但HS失代偿期LA、Ca-vO2和ΔPCO2的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氧幼猪应用硝苯吡啶后氧动力学的变化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硝苯吡啶(nifedipine,NF)对急性缺氧幼猪氧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利用右心漂浮导管法对快速进入高原急性缺氧幼猪应用NF后氧动力学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应用NF后,急性缺氧幼猪的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血管阻力(PVR)显著降低(其中mPAP:P<0.01,PVR:P<0.001);心输出量(CO)、SaO2、PaO2、氧输送(DO2)、氧消耗(VO2)、氧摄取率(O2Ext)显著提高(CO:P<0.01,SaO2、PaO2、DO2、VO2、O2Ext:P<0.001).结论 NF能降低急性缺氧幼猪的PVR,通过改变CO而提高组织的DO2、VO2,改善组织因缺氧引起的氧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患者无肝期循环和氧供氧耗改变并分析评价处理方法。方法: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患者20例行静吸复合全麻,麻醉前左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血压,气管插管后经右颈内静脉置入六腔Swan-ganz导管连续监测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参数、中心血温等。采集下腔静脉阻断前5 min(T0)、阻断后5 min(T1)、阻断后20 min(T2)、开放前5 min(T3)桡动脉和肺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分别记录氧分压(PaO2、PvO2)、血氧饱和度(SaO2、SvO2),记录各时点桡动脉平均血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计算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VI)、体循环阻力(SVR)、动静脉血氧含量(CaO2,CvO2)、氧供量(DO2I)、氧耗量(VO2I)和氧摄取率(ERO2)。结果:T1与T0比较CI、SVI、MAP明显下降(P<0.01),SVR升高(P<0.05);DO2I降低(P<0.01),VO2I和ERO2增加(P<0.01)。阻断期间CO、CI呈下降趋势;T2时DO2I、VO2I比T1下降(P<0.01)。结论:经典非转流手术患者的无肝期处理不但要考虑循环改变,还要注意氧供需平衡的变化,避免出现失衡,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动物早期氧代谢和胃黏膜pH值的影响. 方法 20只犬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两组动物置入Swan-Ganz导管和胃张力管,观测内毒素注射前(T0)和注射后2h(T1)、4h(T2)、6h(T3)、8h(T4)氧输送(DO2)、氧耗量(VO2)、氧摄取率(O2ER)、动脉血乳酸和胃黏膜pH值(pHi),以及乌司他丁对以上参数的影响. 结果 脓毒症早期,DO2、VO2、O2ER明显增高,动脉血乳酸值伴随升高,经乌司他丁治疗后DO2、VO2、O2ER和动脉乳酸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同时pHi下降,乌司他丁能够纠正脓毒症动物pHi(P<0.01). 结论 乌司他丁可明显改善脓毒症动物胃黏膜pH值及早期氧代谢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油酸静脉注射复制犬急性肺损伤摸型,探讨急性肺损伤发生发展中氧代谢表现。方法:应用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乳酸等检测观察犬致伤前、致伤后0.5h、1h、2h、3h、4h及5h的系列变化。结果:①致伤后mPAP与PVR逐渐上升,至伤后3h分别为(17.5±3.8)mmHg及(5.0±1.09)U,CO下降至3.6L·min-1。②伤后3h DO2下降至(19.8±7.1)ml.kg-1.min-1。VO2亦随之降至(7.3±1.7)ml.kg-1.min-1两者呈线性相关(r=0.735),乳酸上升为(8.22±3.1)mmol.L-1。结论:油酸致犬急性肺损伤,可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及VO2的病理性DO2依赖关系,提示组织缺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吸入麻醉药对脑氧代谢及机体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健康杂种小型猪15例随机分为异氟醚组、地氟醚组和七氟醚组,持续监测心排量,颈动脉血流,动脉、外周静脉及颈静脉血气分析,计算不同浓度吸入麻醉药下的脑氧代谢率(CMRO2)、脑氧供(CDO2)、脑氧耗(CVO2)和机体氧供(DO2)、氧耗(VO2). 结果三组CMRO2随吸入药浓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在0.5~1.0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AC)时,三组脑血流(CBF)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吸入1.5MAC时,脑血流量下降至基础水平.在1.0MAC时,CDO2较用药前明显增加,脑氧摄取率(COER)明显降低;随吸入浓度增加,CDO2呈下降趋势,而COER呈上升趋势.DO2随吸入浓度增加而下降,1.0、1.5MAC时DO2下降尤为显著;1.5MAC时三组VO2均明显下降. 结论地氟醚、七氟醚在低浓度时均明显增加CBF,降低CM-RO2,随吸入浓度增加,对机体循环血流动力学和氧供需的影响大于脑循环.异氟醚在小于1.0MAC时,对脑氧代谢和脑血流及体循环血压的影响小于地氟醚和七氟醚,随着吸入浓度的增加,对心、脑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失血性休克患者术中氧代谢变化。方法10例外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置入Swan-Ganz导管,经液体复苏、循环氧代谢等治疗,了解治疗前后氧代谢的变化。结果肺动脉楔压(PAWP)从(0.6±0.2)kPa上升为(1.5±0.3)kPa,心脏指数(CI)从(2.0±0.3)L.min-1.m-2上升为(4.5±0.8)L.min-1.m-2(P<0.05)。氧代谢指标变化:氧供指数(DO2)由(260.4±67.0)ml.min-1.m-2显著上升至(624.5±151.2)ml.min-1.m-2(P<0.05)。氧耗指数(VO2)由(96.4±50.4)ml.min-1.m-2上升为(150.9±43.0)ml.min-1.m-2。结论通过术中氧代谢的监测,可改变我们对休克的传统评估方式,由以往的血流动力学调整转向氧代谢状态的调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ARDS患者21例,应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联合血浆置换进行治疗,治疗期间用Swant-Ganz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检测氧代谢指标.结果 与连续性血液净化前比较,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后,平均动脉压回升,心率下降,肺动脉压及肺动脉楔压也明显降低,动脉血氧分压明显上升(P<0.05).氧供及氧耗均有所增加(P<0.05),动脉血乳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氧摄取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可改善ARDS患者的全身血流动力学状况,提高患者的氧供,但对氧摄取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60例重症ARDS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呼吸机通气治疗,观察组给予ECMO治疗,比较2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eart rate,HR)、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PAP)、心排血数(cardiac output index,CI)]、血气指标[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a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mixed venous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vO2)、混合静脉二氧化碳分压(mixed venous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vC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ixed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vO2)]、氧代谢指标[氧耗(oxygen consumption,VO2)、氧输送(oxygen delivery,DO2)、氧摄取率(oxygen extraction rate,ERO2)、血乳酸(blood lactic acid,Lac)]、并发症发生率、撤机成功率及存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R、PAP、CI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SaO2、PvO2、SvO2均高于对照组,PaCO2、PvCO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DO2、VO2、ERO2均高于对照组,Lac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67%vs.26.67%;P<0.05);观察组成功撤机率和3个月内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MO治疗重症ARDS患者疗效显著,可改善氧代谢,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可作为临床治疗重症ARD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氧合指标用于全麻期间氧代谢监测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氧合物指标在全麻期间氧代谢监测中的变化情况,并评价这些指标在氧代谢监测中的意义和局限性,为术中氧代谢监测提供合理的指标。方法:选择上腹部手术全麻病人(年龄25-78岁)30例,ASAⅠ-Ⅱ级,按数字随机法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n=15)和青壮年组(年龄<65岁,n=15),监测麻醉期间病人脉博血氧饱和度(SpO2)、氧供量(DO2)、氧耗量(VO2)、氧摄取率(ER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和动脉血乳酸含量(ABL)等指标动态变化的情况。结果:SpO2在整个麻醉期间无明显变化(P>0.05),与麻醉前比较,老年病人麻醉诱导后至术毕30min,DO、VO、ERO均下降,SVO及ABL均升高,这种趋势呈现一定的时效性,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意义(P<0.05或P<0.01)。而青壮年病人各氧合指标呈现相似的变化,但变化幅度略小,并且ABL无明显变化。结论:SpO2不是反映全身氧代谢情况的可靠指标,尤其是麻醉生理和病理状态下更为明显。要全面反映全麻期间上腹部手术病人全身氧代谢情况,必须结合DO2、VO2、ERO2、SVO2及ABL等氧合指标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崔巍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2):1441-1443
目的:探讨围术期常见重症先天性心脏病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及血管扩张药硝酸甘油作用下的氧合情况。方法:选择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0例,手术复跳后连续使用多巴酚丁胺、米力农及小剂量硝酸甘油条件下测定心脏指数(CI)、氧供应量(DO2)、氧耗量(VO2)和氧摄取率(ERO2)。结果:DO2与氧耗量相关性分析体外循环中和体外循环后30 min有高度正相关性(P<0.01);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后30 min各数据比较Cl、DO2、VO2前者明显低于后者,ERO2无显著性差异;体外循环后,CI和DO2术后15 h最高,明显高于手术结束时(P<0.05),VO2术后2 h最高,术后15 h最低,且明显高于体外循环结束和术后15 h(P<0.05)。讨论:体外循环后连续应用多巴酚丁胺或米力农难以进行DO2、VO2、CI的正常维护,手术后15 h循环功能不能完全恢复,仍需加强正性肌力药及血管扩张药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将5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参附组,置入Swan-Ganz导管,分别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于用药前、用药后0.5、1、2、4、8、12、16h和24h监测心排血量(CO)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抽取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测定氧代谢指标,包括DO2(氧输送),VO2(氧消耗)及O2ER(氧摄取率);检测各时间点混合静脉血乳酸(Lac)浓度。结果:①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两组患者DO2、VO2、O2ER均逐渐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约8h后参附组各项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②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2组患者Lac均逐渐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约12h后参附组Lac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可以进一步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氧代谢和组织灌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讨复方912注射液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动物模型机体组织细胞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体质量20~25kg的1年期雄性健康小香猪32只,以标准大肠杆菌由右侧颈内静脉缓慢注入,于注入5h后制成MODS动物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MODS动物模型随机分为912液治疗组和0.9%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2组动物模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5、7h采用热稀释原理测定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测定CO的同时由Swan-Ganz漂浮导管的肺动脉测孔抽取混合静脉血,由颈动脉鞘管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将所得的数据及动物当时的血红蛋白和吸氧浓度(21%)输入监护仪计算出CaO2(arterial oxygen content,动脉氧含量)、氧输送量(oxygen delivery,DO2)、氧消耗量(oxygen consumption,VO2)、氧输送指数(oxygen delivery index,DO2I)、氧消耗指数(oxygen consumption index,VO2I)、氧摄取指数(oxygen extraction rate,O2Ext)。结果经过复方912液的治疗MODS动物模型DO2在接受治疗5、7h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VO2在治疗7h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DO2I、VO2I在治疗3、5、7h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27),而O2Ext在治疗后1h即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治疗后5、7h较治疗后1、3h也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复方912液可明显改善MODS动物模型氧代谢指标,为912液对MODS的进一步临床治疗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