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6例经病理学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不同的影像学检查。结果:16例原发胃肠道间质瘤中原发于胃10例,原发于十二指肠1例,发生于回盲部1例,发生于小肠2例,横结肠系膜1例,乙状结肠系膜1例。内生性生长者1例,外生性生长者11例,腔内外生长者1例。影像学判断GIST良恶性的符合率为81%(13/16)。结论:外生性生长是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的生长方式,也是诊断的主要依据。CT是该病术前诊断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起源的肿瘤,多发于中老年,最好发于胃,其次是小肠,发生在直肠、食管和结肠者少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直肠前壁的巨大间质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在我院就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和消化道出血。其中胃间质瘤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小肠间质瘤6例,直肠间质瘤1例。病理诊断1例有腹腔广泛转移,其余15例为局限性间质瘤。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局部切除治疗,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是胃肠道间质瘤的唯一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DCTE)、MPR及3D-CTA,分析小肠原发性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单发小肠间质瘤口服2.5%等渗甘露醇的肿瘤表现和造影方法及三维血供表现。CT特征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形态、血供、强化特征、转移等。结果:11例小肠间质瘤中,十二指肠1例、空肠4例,回肠4例,十二指肠空肠移行部2例。其中高危险度间质瘤5例,中危险度间质瘤3例,低危险度间质瘤2例,极低危险度间质瘤1例。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供血7例。与肠系膜上动脉分支血管密切相关3例,血供不明来缘1例。CT发现肿瘤坏死6例(58.5%),侵犯周围结构4例(27%),转移2例(22%)。肿瘤以肠腔外生长为主,平均直径6.0cm。未见肠梗阻征象。结论:CT小肠造影及MPR重建在小肠间质瘤的检出及定位方面有重要作用,能准确反应病变的生物学行为,对小肠间质瘤的定性分级有重要价值。小肠3D-CTA对于肿瘤的定性、定位、手术治疗方式的制定均有确切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胃镜下套扎治疗胃间质瘤5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多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可发生在整个胃肠道中,发生几率最高的是胃(52%),其次是小肠、结直肠和食管,尤其好发生于胃底体交界处、胃底、胃体前壁、胃窦前壁、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移行处、升部与空肠移行处等。我院自2005年3月以来共发现102例胃间质瘤,并对其中的56例进行了胃镜下的套扎器套扎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MSCT双期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涛  潘爱珍 《放射学实践》2006,21(10):1036-103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探讨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双期MSCT征象。结果:发生于胃12例,小肠7例,结肠6例。良性9例(胃7例、小肠2例),潜在恶性6例(胃1例、小肠4例,结肠1例),恶性10例(胃4例、小肠1例、结肠5例)。大部分边界清晰、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或内见小片状低密度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无减退,大部分良性病灶强化均匀,恶性病灶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本组患者CT定位诊断符合率为88%(22/25)。结论:MSCT双期扫描能够反映肿瘤强化特点,可准确显示GIST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及其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对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7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经CT和病理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同时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肿瘤的性质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有效调查78例患者,良性28例(35.9%),恶性50例(64.1%),肿瘤直径范围为0.5~26.7cm,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OR (95%CI):28.13(6.21~250.84)]、肿瘤形态[OR (95%CI):(3.61~322.97)]、强化程度[(OR (95%CI):19.44(3.60~326.02)]以及强化方式[(OR (95%CI):19.74(1.48~264.17)]都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肿瘤直径5cm及以上、肿瘤形态不规则、强化程度明显以及强化方式不均匀都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独立预测因素,患者出现这些CT征象可初步诊断为恶性胃肠道间质瘤。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4例,空回肠交界处1例,回肠1例,直肠1例,肠系膜内者1例。发生于小肠的8例中5例有便血史或便潜血阳性。12例中恶性肿瘤9例,潜在恶性1例,交界性1例,不能确定良恶性1例。12例中11例肿块CT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最大径3—20cm,最大径〈5cm者1例,1〉5cm者8例。肿物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肿块内伴有溃疡形成2例,最大径均〉12cm。瘤内点状钙化灶1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情况。  相似文献   

9.
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行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4例行CT检查,2例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7例行电子纤维内镜检查。结果肿瘤位于胃部7例,小肠2例,食管上段及食管下段至贲门各1例。病灶检出率: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100%,CT检查75%,肠系膜上动脉造影100%,内窥镜检查100%。结论气钡双重造影和内窥镜检查是胃肠道间质瘤筛选的重要方法,CT检查和动脉血管造影对胃肠道间质瘤向腔外生长型定位及判断良恶性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4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26例,小肠12例,乙状结肠及直肠各1例,肠系膜2例。肿块横径1.2~22.0cm,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多向消化道腔外生长。平扫密度均匀8例,均匀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34例,呈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见点状钙化。CT检出肝脏转移1例,椎体及肾脏累及1例,前列腺受累1例,输尿管受累1例。本组病例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3.9%(39/42)。误诊为腹腔占位1例,后腹膜肿瘤1例,胃癌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能较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特征,以及与胃肠道的关系,并了解周围组织浸润情况,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