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个例分析和历史统计, 对热带气旋与夏季南海季风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揭示了热带气旋活动导致南海低空急流增强的机制。在个例分析中, 以0604 号热带气旋 “碧利斯”为例,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 MM5 进行了多组数值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强盛的西南季风使热带气旋登陆的维持时间变长, 对热带气旋的降水有显著的增幅作用; 与此同时, 热带气旋对西南季风的作用也不可忽略。在热带气旋登陆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中尺度对流系统, 会使得南海上空低层大气的气压梯度力增大, 导致南海季风中低空急流增强。最后, 对 1950?2009 年具有与 “碧利斯”相似路径的30 个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 发现其中80% 的热带气旋活动伴随着南海区域低空风速的正异常。  相似文献   

2.
利用NCEP再分析的 1982~ 1996年的风场和高度场资料 ,分析讨论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环流的若干基本特征 ;从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出发 ,定义了一个季风建立指数 ;计算、确定和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 15年平均的季风建立时间 .结果表明 ,在 1982~ 1996年期间 ,平均而言 ,东亚热带季风 5月第 4候建立 ,维持到 10月第 2候 ;印度季风 6月第 2候建立 ,比南海热带季风晚约 4候 ,持续至 9月第 1候  相似文献   

3.
利用反映热带季风环流系统流场特征的季风建立指数IWH和NCEP再分析的 1982~1996年及 1998年SCSMEX试验期间的风场和高度场资料 ,计算、确定和分析了东亚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逐年热带季风的建立时间 .并与其他作者用不同指数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IWH是一个能够反映亚洲热带夏季风环流主要特征、适合用于确定季风建立迟早的指数 ;在 1982~ 1996年期间 ,在东亚季风区 ,热带季风建立较早 (比平均情况早 2候或以上 )的年份有 1984、 1994和 1996年 ,建立较迟的年份有 1982、 1985、 1987、 1991和 1993年 ;东亚热带季风建立时间的年际变化 (标准差为 2 3候 )比印度季风大 ,反映东亚季风区环流变化较印度季风区更为复杂 .  相似文献   

4.
1982~1996年亚洲热带夏季风建立迟早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NCEP再分析的1982~1996年的风场和高度场资料,分析讨论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环流的若干基本特征;从季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出发,定义了一个季风建立指数;计算、确定和分析了东亚季负区和印度季风区15年平均的季风建立时间,结果表明,在1982~1996年期间,平均而言,东来热带季风5月第4侯建立,维持到10月第2侯;印度季风6月第2侯建立,比南海热带季风晚约4侯,持续至9月第1候。  相似文献   

5.
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统计及个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热带气旋造成的危害与其登陆时强度、登陆点及登陆后维持的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根据1949—1988年《台风年鉴》和1989—2001年《热带气旋年鉴》的资料,对登陆广东沿岸的热带气旋作了登陆点及登陆后维持时间等的分类统计。另外,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一对登陆月份、登陆时强度、登陆地点相近,但登陆后维持时间不同的台风——9309号和9908号热带气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季风槽、副高的活动、西南季风的活跃程度、准静止锋云系的发展,以及高空辐散场的建立对热带气旋登陆后的水汽输送和维持时间长短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FGGEⅢB资料,分析了热带东风急流的结构和角劝量收支,表明平均绝对角动量水平通量辐散是维持东风急流的动力因素,影响这种辐散是平均的季风经圈环流;就热力而论,急流与正的南北向平均温度梯度相关,而影响对流层中高层温度梯度的重要因素是南北向不同的加热作用。由季风槽和ITCZ引起的加热,是影响急流强度重要的热力因子。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海南岛属季风热带气候.岛上分布有热带雨林、山地雨林、高山矮林、混交季雨林、常绿季雨林、几种针叶树纯林和海岸红树林等多种热带天然林.本文对各主要类型的天然林的分布、组成、结构、数量、特征、物种资源和生态效应等作了比较详尽的叙述,并就天然林日益遭到破坏的严重情况提出了加强保护和恢复发展的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8.
应用矢量场的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对东亚热带季风区1973年1月至1986年12月平均850hPa风距平资料作分解,得到了季风异常的6个主要模态(EOFModes1-6),它们具有明确的天气学意义。进而研究了各模态低频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9.
热带季风气团的活动对云南雨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讨论物理量假相当位温θse的变化与云南雨季开始的关系.研究表明θse能很好地描述热带季风气团的活动属性,随着季节由春到夏的转换,热带季风气团移动的路径是向北向西的,孟加拉湾地区向北的水汽输送强弱对云南地区的夏季风建立早迟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利用θse配合云南地区的降水定义了云南地区季风建立的气候标准和年际标准.提出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能否利用对流层上层θse的变化来预测云南雨季建立.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热带环流的演变,利用40 a的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对季风爆发前后的环流形势变化进行了讨论。合成结果中重点分析了随南海季风的爆发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低层的流场都有显著变化的南亚、东南亚地区。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中印度洋赤道地区,在季风爆发前有东风扰动发展成为一对南北对称的低涡,随后北边的低涡演变成孟加拉湾低槽,低槽前的西南气流不断东扩,使西太副高东撤,南海季风爆发。低涡的演变和发展是影响南海季风爆发的重要因子之一。而高层的环流形势与低层不同,伴随季风爆发高层环流的演变则更多地体现出了全球尺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利用热带气旋预警资料(WX-TROPL),统计了2000-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扰动的频数和时空分布,发现2000-2008年西北太平洋共生成热带扰动596个,有456个集中在夏半年(5-10月),并在8月份达到峰值(年均11.6个).全年热带扰动生成于季风槽内的有369个.热带扰动的平均发展率为43.8%,其中在8...  相似文献   

12.
用区域综合分析方法论述了热带区域若干特性,即:热带区域应受热带过程支配;区域内部的季节变化和地域差异不决定于热量而决定于水分;各种有机和无机物质变化急剧;是热带作物的垦殖基地.作者认为,我国的热带仅指琼雷、台南、滇南、南海诸岛等地,其中的海南岛南部及其以南区域为典型的热带区域,以北为热带边缘区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海南热带园林树木及其合理配置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其结果把海南热带园林树木的配置初步划分为11个类型,计有园林树木90个科338个种和变种2个栽培品种,可供海南热带园林建设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海南省尖峰岭热带林自然保护区昆虫的垂直分布明显,昆虫区系属东洋界,其中许多种类是热带区域或热带山地雨林的特有种,这些昆虫具有区系稳定、种类多而种群数量少、鳞翅目丰富、广腰亚目贫乏等特色;受季风和生物同步现象的影响,森林昆虫每年都有二个发生高峰。热带森林害虫的防治,应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林,对已破坏了的原始林地区,需用封山育林、营造混交林等林业措施来改善森林结构,建立起新的生态平衡,从而对害虫达到自然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1972—1977年六年的6—8月700毫巴流场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了印度季风槽的活动与我国西南地区低涡活动的关系.发现当印度季风槽比平均位置偏北时,西南低涡的发生率比其偏南时多两倍以上.对个例的一些动力和热力学条件进行计算,所得的结果表明:西南涡的形成是季风槽的气旋性涡度输送和来自孟加拉湾的热带季风的水汽在低涡区辐合所致.低涡的形成和发展初期是暖性结构,潜热的释放对暖性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它东移发展后,成为一个温带气旋,这时低涡降水过程的水汽是由孟加拉湾和南海的热带季风气流共同提供.这些结果有助于低涡过程的预报.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热带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总氢的分析,揭示了末次冰消期东亚季风发生了多次快速变化的气候事件,并与格陵兰冰芯GISP2记录有较好的对比,但末次冰消期初始转暖湖光岩早于格陵兰,反映了古季风变化的不稳定性以及北半球高低纬度气候连接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东非季风属于亚洲南部热带季风系统的延伸部分,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南、北两种季风均很干燥,从而使东非成为全球赤道附近雨量最少的地区。本文从降雨量与农业的关系中找出了几种影响农业生产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8.
厦门、福州季风气侯的特点,与华北温带季风气候不同,也与华南热带季风气候不同,而且两地本身季风特点也有差异,表现在各时期季风的强弱、规模、进`退消长的程度不同,反映在气温、降水等天气变化上,同时也指出不同季风季的季风,有其冷暖不同的气团源地,进而分析了两地季风气候特点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非线性水平动量平流作用对热带气旋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将热带气旋视为与环境间有动量交换的系统,着重分析了非线性水平动量平流作用对热带气旋运动的影响,从理论上解释了一些热带气旋路径异常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季风推进时全球热带环流的演变特征,指出季风在东南亚首先推进,其印度半岛向南伸展的热槽是条件,南半球冷空气引起跨赤道气流的爆发性加强是导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