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永平 《新中医》1995,27(1):57-57
浅谈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证的病机李永平《伤寒论》所论述的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证,历代医家大多数认为五苓散证是水停下焦,气化不行,故口渴;茯苓甘草汤证属水停中焦,故口不渴。为了进一步究具病机,现将个人之见解作抛砖引玉。《伤寒论》论述五苓散证的主要条文有...  相似文献   

2.
分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小柴胡汤证的相关条文看出,小柴胡汤证不能等同于少阳病,小柴胡汤不能简单地视为少阳病主方,半表半里不能理解为小柴胡汤证病位而主要是指在有太阳表证的同时兼有少阳、阳明、太阴、少阴或厥阴病证。  相似文献   

3.
林大勇  朱辉  赵令竹 《天津中医药》2014,31(11):667-669
阳明病的诊断标准为"胃家实",即阳明胃肠中存在有形邪气(燥屎),而栀子豉汤证、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不符合"胃家实"标准,将此4证并列于阳明热证之中,进而归属于阳明病,不符合《伤寒论》本意。  相似文献   

4.
附子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三条,一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伤寒论·少阴病篇》)的第304条和第305条,一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以下简称《金匮·第二十篇》)的第3条。这三条原文,从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后一条为内伤杂病而立,但仔细探究,可以发现,它们三者之间有着深刻地内在联系,兹剖析如下。一、原文解说《伤寒论·少阴病篇》第304条说:“少阴病,  相似文献   

5.
郑攀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0):1928-1929
根据《伤寒论》吴茱萸汤证从以方测证的角度对吴茱萸汤治疗厥阴头痛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的探析,提出吴茱萸汤证肝阳不足,寒水上犯的病机,对肝阳虚和脾胃阳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对吴茱萸汤治疗厥阴头痛的机理进一步阐述。分析其组成配伍,并验之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厚姜半甘参汤证探究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张长恩,彭景章关键词《伤寒论》,方证,探究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简称为“厚姜半甘参汤证),载于《伤寒论》第66条[1]。原文虽只一见,但内涵较深,它既为伤寒病而设,又为内伤杂病而立,迄今在临床上...  相似文献   

7.
李远胜 《陕西中医》2009,30(11):1505-1505
传统观点认为,大柴胡汤是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方剂。但笔者结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大柴胡汤有关条文以及本方剂的药物组成,重新探讨大柴胡汤证的病机,认为本方证的病机是胆热郁甚为本,脾胃气机壅塞为标。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对于结胸证的论述,可分为大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小陷胸汤证的热实结胸以及白散方的寒实结胸两大类.在此,笔者想着重讨论一下关于大陷胸汤证的机理、脉象以及大陷胸汤证与大承气汤证的鉴别等3个方面的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9.
周博  颜红 《天津中医药》2018,35(7):508-509
《伤寒论》少阴病篇吴茱萸汤证历代伤寒注家认识不同,为历来研究者所困惑。笔者以《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为基础,探讨少阴病病机及少阴病用吴茱萸汤的机制,以示先贤审证用药之妙。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小柴胡汤证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立方思想、小柴胡汤治疗范围及小柴胡汤类方变法的研究分析,认为小柴胡汤不仅是一首治疗外感热性病,病入少阳的有效方剂,而且更是一首治疗多种内伤杂病的多功能方剂。如在《伤寒论》本书中所治之“口苦、咽干、目眩、目赤、两耳无所闻、胸胁满而烦、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腹痛、胁下鞭满、头痛、发热、阳微结、热入血室”等十六证,在临床中,都会是各自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或证候而出现,加上小柴胡汤的几个或然证,及其类方化裁治疗,可以看出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一书中应用之广泛。后世医家据小柴胡汤又灵活加减,所化裁的方剂不胜枚举,广泛应用于治疗内伤杂病之中。所以,小柴胡汤可谓是后世治疗内伤杂病的群方之冠,《伤寒论》一书可谓是后世治内伤杂病的源流与滥觞。  相似文献   

11.
五苓散证发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柯雪帆 《天津中医药》2007,24(4):265-368
五苓散证是《伤寒论》重点汤方证,又是临床常用方。文章就《伤寒论》五苓散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吸收历代《伤寒论》注家的观点,并结合当代的临床实际经验及实验研究,来验证、阐明过去认为难以理解或有歧义的《伤寒论》中的某些证候,使古老的汤方证论治在现代临床重现生机。  相似文献   

12.
初步探讨了张圣仲景在《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及其适应症、治禁与疑似证的鉴别,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概述了现代临床中小柴胡汤的应用及心得.  相似文献   

13.
白虎汤的主证为"热渴汗出脉洪大"之四大症,然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四大症应治以白虎加人参汤,且四大症与《伤寒论》中对白虎汤证的描述有不符之处。文章从《伤寒论》及《温病条辨》原著进行比较,得知对于"应以白虎加人参汤治四大症"的主张,需从张仲景及吴鞠通对人参功效的认识进行分析;白虎汤四大症的提法,是总结于《温病条辨》,因此与《伤寒论》所述之症状有别,然因两者病机相同,故可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14.
刘旭辉  吴承艳 《河南中医》2014,(10):1864-1865
不少医家常以《伤寒论》中第97条为据,认为小柴胡汤是为虚实夹杂的病证而设。笔者从小柴胡汤证病因病机、证候及立方思想三方面进行讨论,认为小柴胡汤证并非虚实夹杂证,当归属为气机升降出入逆乱,三焦失畅,枢机不利之实证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出自《伤寒论》原文第159 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  相似文献   

16.
众多医家对于《伤寒论》茵陈蒿汤证病机的认识,多从湿热郁蒸发黄作解。现行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伤寒论讲义》对茵陈蒿汤证条文的讲解,虽以“阳明瘀热在里发黄证治”为提要,但又指出“瘀”与“郁”通用,实则与旧说无异。笔者对此持有异议,认为茵陈蒿汤证病机非独湿热郁蒸,而兼血瘀。一、“瘀”非通“郁”《伤寒论》238条谓:“阳明病,发热汗出者,  相似文献   

17.
张继算 《光明中医》2006,21(9):20-20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栀子汤系包括: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等五方证治.现将诸汤证从病因病位病机作一浅略较析.  相似文献   

18.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林亿校本《伤寒论》凡有八条提及,原为“热结于里,里实未成”而设,用以治疗外邪由表入里化热化燥,无形燥热炽盛及真热假寒之热厥.仲景《伤寒论》中从未提及阳明经证,更未将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阳明病热证)和阳明腑证(阳明病实证).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属阳明经证一说,概属后世医家附会杜撰而成.本文就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是否隶属阳明病做如下分析,以与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19.
就汤证论的内涵与外延 ,从《伤寒杂病论》中的汤证论特点、日本汉方医学汤证论的发展、汤证论的临床实效性和汤证论的优势与不足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对于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大柴胡汤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有关大柴胡汤证三条,历代医家多认为大柴胡汤证乃少阳经证阳明腑证之合病,然其间疑点颇多。《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后人在研究过程中将太阳、阳明二经之病分为经腑二证,此点从理论及临床来说,均有一定价值,并为广大中医工作者所接受。所谓腑证,其病变部位必然在腑,其证候除通过经脉而有全身反映外,并有所在腑之局部反映,如阳明腑证,实为燥屎阻结于肠,除潮热谵语,然汗出外,尚有腹满疼痛,绕脐痛之局部证候,有时甚至可于腹部扪得燥屎之形迹,大便数日不行,更为阳明腑气不通之确据。故笔者认为大柴胡汤证非为少阳阳明合病,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