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肾移植患者人白细胞抗原(HLA)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与移植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根据肾移植术前HLA配型结果,观察HLA配型和PRA对肾移植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121例尸体肾移植受者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有15例,占12.40%;6例PRA阳性,占4.96%;2...  相似文献   

2.
背景:应用灵敏的技术可以检测到致敏肾移植患者体内低水平抗体,但是即便如此临床上依然无法完全检测出全部抗体.目的:探讨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对致敏肾移植受者的临床意义及其在预测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肾移植术前常规检测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试验和群体反应性抗体,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者(PRA≥10%)检测抗供者特异性抗体,其术后临床结果与抗供者特异性抗体阴性患者做比较.结果与结论:在379例接受肾移植的患者中,55例患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10%,这些患者中75%曾有过致敏史.其中20例检测出抗供者特异性抗体,这些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更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和移植肾存活率低下等.结果提示抗供者特异性抗体的存在与移植物失功、排斥反应有显著相关性.而体内仅存非抗供者特异性抗体的患者移植效果相对好.对于淋巴细胞毒试验阴性但体内抗供者特异性抗体阳性的肾移植患者,术后需要更积极地监测免疫功能和调整免疫抑制方案.  相似文献   

3.
背景:很多实验已证实,可溶性CD30可作一种除群体反应型抗体以外的新的分子标志物来评估移植受者移植前免疫状况.目的:比较sCD30与群体反应性抗体对预测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7-01/2008-01在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完成.参试者:接受肾移植的患者120例.方法:检测120例.肾移植前患者血清sCD30与群体反应性抗体浓度,移植后患者接受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的免疫抑制疗法.移植后6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映判断采用肾穿刺活检,确诊患者是否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主要观察指标:通过检测移植前后sCD30,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观察患者sCD30、群体反应性抗体与急性排斥关系.结果:总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5.8%(19/120),sCD30与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均阳性患者与两项都是阴性的患者相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提高(42%和7%,P=0.001).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患者中若检测出sCD30呈阳性,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概率会显著升高(21%和5%,P=0.019).致敏组人群检测结果阳性率较高.结论:sCD30的高表达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大部分肾移植失败的患者体内都存在抗HLA抗体.检测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在肾移植受者体内的表达,并分析其在预测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2006-10/2008-03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79例肾移植受者血清中的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以及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群体反应性抗体>10%为阳性,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受者即致敏受者.检测移植后2个月内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统计分析群体反应性抗体及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与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肾移植前血清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50例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率发生率为66%,移植前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56例受者的发生率为2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具有更强的相关性.移植前血清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阴性受者(66%,11%,P<0.01).体内含抗HLA-Ⅱ类抗体受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含HLA-Ⅰ类抗体的受者(78.1%,43.8%,P<0.05).结论: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是肾移植前筛选致敏受者的重要指标,抗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阳性患者移植后更容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群体反应性抗体可诱导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但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哪一种同排斥反应关系更密切,目前国内报道较少.观察肾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变化,分析不同抗体变化与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01/12于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施行肾移植100例患者中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水平发生变化18例.通过秩和检验统计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水平变化,分析抗体变化同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1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18例中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水平较移植前显著升高(P=0.04),群体反应性Ⅰ类抗体水平无明显变化(P=0.707);9例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其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Ⅰ、Ⅱ类抗体水平变化均无显著性意义.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总体水平升高者7例,其中以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升高为主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该4例患者中1例因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丢失;以群体反应性Ⅰ类抗体升高为主2例均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总体降低11例,以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降低为主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以群体反应性Ⅰ类抗体降低为主6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结论: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升高易导致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群体反应性Ⅱ类抗体升高与急性排斥反应有明确的相关性,与群体反应性Ⅰ类抗体水平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排斥反应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对移植物功能恢复可造成严重影响,是移植物早期丢失的主要原因.目的:分析肾移植后急性体液排斥反应早期诊断和防治的意义.方法:选择接受肾移植后规律随访的受者296例,其中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受者26例,阴性受者270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态监测肾移植受后外周血中的群体反应性抗体和供者特异性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穿刺活检组织中C4d的沉积及浸润淋巴细胞表面分子标记,按Banff 2005标准结合临床相关指标诊断急性体液排斥反应.结果与结论:26例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受者中6例(23%)移植后发生了急性体液排斥反应,270例阴性受者中19例(7%)发生了急性体液排斥反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发生急性体液排斥反应的患者中22例(88%)外周血清中检测到供者特异性抗体,271例无急性体液排斥反应的患者中仅1例检出供者特异性抗体,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急性体液排斥反应受者中C4d阳性率为80%,未发生急性体液排斥反应的患者C4d阳性率仅为6.7%,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肾移植后早期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和供者特异性抗体水平,通过穿刺活检观察移植肾组织中的C4d沉积情况,可及时诊断急性体液排斥反应,有效改善移植物功能并提高移植物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选择2006-01/2008-01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收治的肾移植高致敏受者12例.对12例群体反应性抗体> 50%的肾移植受者术前行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4~6次,平均每周1次,术前1 d行蛋白A免疫吸附1次,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则立即给予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观察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12例高致敏患者移植后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有2例患者均在移植后数日内突发少尿,血肌酐迅速上升.经病理提示间质炎性细胞浸润,伴有水肿,肾小管周围淋巴细胞积聚,毛细血管有单核细胞浸润及动脉内膜炎和小血管坏死,诊为急性排斥反应,再次查群体反应性抗体,此2例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均再度明显升高,Ⅰ类平均3.8%,Ⅱ类平均19.2%,立即行蛋白A免疫吸附结合大量甲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成功逆转排斥反应,肾功恢复正常,复查群体反应性抗体Ⅰ类平均降至8.3%,Ⅱ类降至5.2%.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移植肾功能良好.提示蛋白A免疫吸附能迅速清除患者体内的抗体,降低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肾移植围手术期管理的成熟,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的致敏.肾移植受者较前增加很多,肾移植后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造成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甚至移植失败.文章对24例致敏肾移植受者进行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α单克降抗体联合免疫吸附顶处理后,观察其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情况,并与正常肾移植受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肾移植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相似,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应用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α单克隆抗体及免疫吸附对致敏肾移植受者预处理后群体反应性抗体水平降至正常后,可以安全地实施同种异体肾移植.  相似文献   

9.
背景:由于群体反应性抗体是引起体液性排斥反应的主要抗体,目前国外研究的最多,国内较少见有关群体反应性抗体和C4d在慢性体液排斥反应中作用的报道,目的:通过检测移植肾组织C4d表达及群体反应性抗体分布,观察体液免疫在肾移植后慢性排斥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比分析,病例来自2006-01/2007-1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器官移植科.对象:选择经移植肾穿刺活检确诊(依照Banff97标准)为慢性排斥的患者36例作为慢性排斥组,男27例,女9例,平均年龄(43.17±12.18)岁.随机抽取移植肾功能正常门诊随访的106例受者作为对照组.男51例,女55例,平均年龄(43.33±9.50)岁.两组患者肾移植均在1年以上.方法:慢性排斥组移植肾穿刺标本做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移植后血群体反应性抗体.主要观察指标:分析慢性排斥组内C4d的表达及其与群体反应性抗体分布的关系、群体反应性抗体在慢性排斥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①36例慢性排斥患者中,19例C4d存移植肾管周毛细血管沉积,阳性率为53%,C4d沉积与慢性排斥特征性病理形态显著相关(P<0.01):C4d阳性患者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C4d阴性患者(P=0.001).②慢性排斥组移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移植后转为阳性者比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39).结论:肾移植后慢性排斥中半数以上存在体液性排斥,移植后血群体反应性抗体和移植肾组织C4d检测可及早明确慢性体液免疫损害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前抗HLA抗体阳性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几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肾移植术前抗HLA抗体阳性的肾移植患者,于2006年3月~2009年5月期间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与抗HLA抗体的关系.20例患者中4例为输血、2例为输血+妊娠、14例为再次移植.结果 输血组4例患者中3例为抗HLA-I+II类抗体,2例发生急性排斥,1例患者为抗HLA-I类抗体,未发生急性排斥.输血+妊娠组2例患者中1例为抗HLA-I+II类抗体,1例为抗HLA-II抗体,均发生急性排斥.再次移植组14例患者中6例为抗HLA-I+II类抗体,5例发生急性排斥.3例为抗HLA-I类抗体,2例发生急性排斥.5例为抗HLA-II抗体,均未发生急性排斥.结论 肾移植术前抗HLA抗体阳性并不完全是移植禁忌,但发生急性排斥的几率较高,因此对等待移植的高致敏患者应慎重移植手术.  相似文献   

11.
背景: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的存在与否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率及肾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目的:分析研究初次等待肾移植手术的患者产生群体反应性抗体的因素。方法:检测1674例初次等待肾移植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根据患者肾移植前的输血史和妊娠史,将患者分单纯输血组(n=509):输血均为全血,输血量为200mL以上;单纯妊娠组(n=397);输血+妊娠组(n=235);未输血未妊娠组(n=533)。结果与结论:初次等待肾移植的患者中,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患者单纯输血组88例,阳性率为17.29%(88/509);单纯妊娠组33例,阳性率8.31%(33/397);输血+妊娠组64例,阳性率27.23%(64/235)。结果提示,单纯妊娠导致群体反应性抗体产生的概率较低,其阳性率并不随着妊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其次是输血的的影响,女性患者移植前输血产生群体反应性抗体的概率高于男性;既输血又妊娠的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产生概率大于单纯输血或单纯妊娠患者;既未输血又未妊娠的患者一般不会产生群体反应性抗体。  相似文献   

12.
背景:提高移植后排斥反应风险预报的准确性,可为移植后个体化使用免疫抑制剂提供参考。目的:寻找一种能定量分析供受者间免疫反应强度的方法来预测急性排斥反应。方法:对同种异体尸肾移植的患者115例采用前瞻性分析,用ELISPOT法检测移植前分泌γ-干扰素的供者特异性活化T细胞的频度,观察随访期内有无急性排斥及肺部感染,并观察HLA错配与急性排斥的关系。结果与结论:115例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肾移植受者中有2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供者特异性活化T细胞频度高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P<0.01),而HLA-I、II及总的错配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通过移植前对产生γ-干扰素的供者特异性活化T细胞频度的检测,可预测急性排斥反应,对潜在供者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3.
背景:提高移植后排斥反应风险预报的准确性,可为移植后个体化使用免疫抑制剂提供参考。目的:寻找一种能定量分析供受者间免疫反应强度的方法来预测急性排斥反应。方法:对同种异体尸肾移植的患者115例采用前瞻性分析,用ELISPOT法检测移植前分泌γ-干扰素的供者特异性活化T细胞的频度,观察随访期内有无急性排斥及肺部感染,并观察HLA错配与急性排斥的关系。结果与结论:115例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肾移植受者中有2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供者特异性活化T细胞频度高于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P〈0.01),而HLA-I、II及总的错配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通过移植前对产生γ-干扰素的供者特异性活化T细胞频度的检测,可预测急性排斥反应,对潜在供者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患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肾功能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可追踪到具有PRA结果的6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患者。于2012年10月采用美国GTI公司提供的ELISA筛选HLA-Ⅰ类、Ⅱ类混合抗原板,检测肾移植术后PRA。肾移植术后未发生恶性肿瘤的肾移植患者为正常对照组,共计902例。肾移植患者移植手术时间最早在1995年11月,最迟移植患者手术时间为2008年3月。结果 6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患者中,PRA阳性患者11例,占17.46%(11/63),移植肾功能下降患者5例,占45.45%(5/11)。902例正常对照组的肾移植患者中,PRA阳性患者94例,占10.42%(94/902),移植肾功能下降患者83例,占88.30%(83/94)。肾移植术后正常患者与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患者肾移植术后产生PRA之间无统计学差异(χ2=2.33,P0.25)。结论虽然免疫抑制剂可抑制移植肾的排斥反应,但在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和正常患者间产生PRA的几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度致敏(下称高敏)肾移植受者的组织配型和抗排斥治疗方案。方法对81例高敏肾移植受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HLA配型和肾移植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1例受者共行肾移植术85次。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6例(7.1%);急性排斥反应(AR)17例(21.0%),其中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AHR)9例(11.1%)。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血浆分离(PP)和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等治疗后均逆转。AR组术前峰值群体反应性抗体(PRA)(58.6±12.4)%,抗原错配(2.9±1.3)个;未发生AR组术前峰值PRA(60.5±14.5)%,抗原错配(1.9±0.8)个。两组PR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原错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避开相应抗体的良好HLA配型(HLA错配数小于或等于2个)是高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高敏受者术后AHR的发生率高,采用ATG、PP、IVIG联合治疗能有效逆转AHR。  相似文献   

16.
PRA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血清中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患者1、2年存活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62例肾移植患者血清PRA水平,根据PRA的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致敏组和非致敏组,观察两组患者移植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情况,并随访PRA对肾移植患者移植效果的影响。结果致敏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非致敏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RA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成正相关;致敏组患者移植后1、2年移植肾存活率较非致敏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检测患者血清PRA,对预测移植风险、供体选择、避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以及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背景:国内外有关预防高致敏受者肾移植后发生超急性、急性排斥反应提高人肾存活率取得满意效果,然而临床对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阴性既往致敏受者肾移植后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研究则罕见报道。目的: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的既往致敏受者肾移植后早期发生严重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1例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术后早期发生严重急性体液性排斥的首次肾移植患者,动态分析移植后14d内反映急性体液性排斥的相关指标,包括IgG型抗HLA抗体,病理苏木精-伊红染色、C4d及细胞表面分子原位检测。结果与结论:21例患者既往均有输血或妊娠史;18例患者移植后第7天抗HLAⅠ类IgG抗体阳性率>80%,11例于移植后第7天抗HLAⅡ类IgG抗体>80%;5例女性患者于移植后第5~8天发生移植肾破裂,抗HLAⅠ类和Ⅱ类IgG抗体均>96%;21例受者均检出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SA),13例(61.90%)供、受者存在HLA-A2和HLA-A11的错配并产生对应DSA,包括5例移植肾破裂受者;病理组织形态学均有不同程度急性损伤,免疫组化可见管周毛细血管区(PTC)C4d沉积,原位染色CD34(+)、CD68(+)、CD4(+)。提示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监测不能完全反映受者的预致敏状态;移植后早期监测群体反应性抗体可预测和诊断既往致敏受者急性体液性排斥的发生;C4d、CD68(+)作为其的辅助诊断指标,可提高诊出率;HLA-A2和HLA-A11在既往致敏受者是高危致敏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