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日本血吸虫童虫培养细胞形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报道日本血吸虫童虫培养细胞的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光镜下日本血吸虫童虫培养细胞可分为圆颗粒形鞭毛形,多角形,三角扇形及不规则形,其中以圆颗粒形细胞占多数,童虫培养细胞呈较成虫培养细胞小,但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两者的结构相似,SEM-IPS图像分析结果表明,圆颗粒形细胞和鞭毛形细胞在面积,周长,最大,最小直径及圆球率等方面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  相似文献   

2.
汪章勋  赵静  邹膺  潘卫庆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2):171-173,F0003
目的建立日本血吸虫机械断尾尾蚴制备的童虫的体外培养,并用于相关的遗传操作。方法采用常规1 640培养基和添加激素等成分,建立日本血吸虫机械童虫的体外培养,并采用电穿孔技术将外源的小RNA分子导入到日本血吸虫机械童虫。结果成功体外连续培养了14d的日本血吸虫机械童虫,并建立了电穿孔技术将小RNA分子导入到日本血吸虫机械童虫的方法。结论建立的日本血吸虫机械童虫体外培养方法和转染小RNA分子的技术为血吸虫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日本血吸虫肝门型童虫蛋白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4d肝门型雌雄童虫出现33条蛋白区带,主带8条;21d肝门型雌雄童虫出现34条蛋白区带,主带8条;21d雄性童虫出现31条蛋白区带,主带7条。各组童虫与成虫比较,有27~28茶共同蛋白区带,提示日本血吸虫不同时期的肝门型童虫与成虫的蛋白组分在质与量方面虽然存在着某些差异,但总体上两者的蛋白组分有很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4.
日本血吸虫尾蚴脱尾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血吸虫尾蚴脱尾方法的改进*沈际佳蒋作君汪学龙王维江宝玲在血吸虫免疫学及血吸虫疫苗研制中,常需用大量的血吸虫童虫。由血吸虫尾蚴制备童虫,一般常用机械转化法或尾蚴钻皮法收集童虫,该两法的应用有其局限性。本文首次用热处理法使血吸虫尾蚴脱尾制备童虫,收到...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日本血吸虫肝门型童虫蛋白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4d肝门型雌雄童虫出现33条蛋白区带,主带8条,21d肝门型雌雄童虫出现34例蛋白区带,主带8条,21d雄性童虫出现31条蛋白区带,主带7条,各组童虫与成虫比较,有27~28条共同蛋白区带,提示日本血吸虫不同时期的肝门型童虫与成虫的蛋白组分在质与量方面虽然存在着某些差异,但总体上两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疫苗候选分子—钙离子激活的中性蛋白激酶(Calpain)的保护性免疫力和免疫保护性机制。方法用重组纯化的Calpain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Calpain血清,抗Calpain血清与机械转化的日本血吸虫童虫和来自于同种鼠激活的嗜酸性粒细胞共同培养,观察细胞对血吸虫童虫的粘附及对童虫的杀伤效果;RT-PCR分析Calpain抗原免疫BALB/c小鼠一氧化氮激酶(iNos.eNos.nNos)mRNA的表达;ELISA分析免疫小鼠体外培养脾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4。结果重组Calpain抗原免疫小鼠后,产生了一个极高的抗Calpain特异性抗体,此抗体介导了同种鼠的嗜酸性粒细胞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粘附,37℃、5%CO2培养48h后,33.8%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被杀死,与控制组14.5%的自然死亡率相比有一个显著性的增高(P<0.01);RT-PCR测定重组Calpain抗原免疫1周小鼠iNosmRNA的表达显著性的增强,培养24h脾细胞上清中IFN-γ浓度高于对照组。结论Calpain特异性抗体介导了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细胞毒作用,Calpain抗原能够诱导IFN-γ的产生,提示Calpain诱导Th1的免疫应答反应来抗日本血吸虫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抗日本血吸虫童虫表膜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制备分泌抗日本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单克隆抗体细胞株。方法应用杂交瘤技术,将照射致弱尾蚴免疫BALB/c小鼠的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的细胞融合。结果经两次以上有限稀释克隆化后,抗日本血吸虫童虫表膜抗原阳性率为100%,建立了5株稳定分泌抗童虫表膜单抗的细胞株。杂交瘤细胞诱生腹水,ELISA效价达10.64×105~11.28×105。初步鉴定单克隆抗体类型分别为IgM、IgG2a和IgG2b。抗原抗体定位于童虫表膜。结论该单抗的制备为进一步研制抗日本血吸虫童虫表膜分子疫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本室创立的841培养基的基础上,以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血清,对体外培养46d、95d的日本血吸虫进行了实验观察,并比较了841和851培养基虫体的吞食红细胞率、肠管汇合率及虫体存活率。结果表明:3项指标841培养基均优于851培养基(P<0.01).童虫用841培养基培养2周后,提高血清浓度至25%继续培养至95d,吞食红细胞率和肠管汇合率均明显高于10%血清浓度(P<0.01),而虫体存活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在后期童虫的培养中,适当提高血清浓度有利于虫体的发育。  相似文献   

9.
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与旋毛虫抗原交叉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运用EITB技术分析日本血吸虫(Sj)尾蚴、肝期童虫及雌雄成虫与旋毛虫(Ts)肌蚴抗原的交叉性。结果显示:Sj尾蚴、肝期童虫、成虫各阶段不同程度地被抗-TsSARS,TsIRS识别,其识别的抗原分子量在15 ̄100(尤50 ̄70)kD之间,两种抗血清识别的带型基本相同。所识别的各期Sj抗原中以尾蚴抗原最多,次为肝期童虫。30天成虫仅雌虫抗原与上述两种抗血清在97kD处显出一条弱带。抗-Sj♂ARS  相似文献   

10.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 3种 :分布于我国及东南亚等地的日本血吸虫 ,分布于非洲、南美洲等地的曼氏血吸虫和分布于中非等地的埃及血吸虫。由于血吸虫细胞“不增殖、不传代”的特性 ,血吸虫细胞培养一直是困扰国内外学者的一个难题。自 1982年以来Weller等人对曼氏血吸虫成虫进行了 190 0次以上的实验培养 ,历时近 2 0年 ,使成虫细胞在体外存活了 2 8d ;1995年以来董慧芬等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和童虫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 ,使这两种细胞分别在体外存活了 184d和 2 13d。学者们感叹 :“经过多年的努力 ,血吸虫的细胞培养目前仍是一道未…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导在不同培养基中日本血吸虫肝门型童虫的生理活动、生长、生殖器官的发育和产卵。结果表明:在培养35d 内,不同培养基中童虫雌雄合抱率均有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升高的趋势;M-841培养基、M-841+影细胞培养基中童虫生长速度快于841培养基,但三种培养基中睾丸、卵巢的生长速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培养35 d 时,在以上三种培养基中童虫卵黄腺均可发育成熟。最早于培养10d 时,在 M-841+影细胞培养基中查见体外产出的虫卵。提示 M-841影细胞培养基比较适合于肝门型童虫的体外培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童虫活细胞诱导小鼠产生的保护性免疫效果.方法采用日本血吸虫肝期童虫的活细胞和虫体组织碎片,在未加佐剂条件下分别接种昆明小鼠,每组10只,每2周接种1次,共4次,末次接种后第7天攻击感染血吸虫尾蚴30条/鼠,感染后第42天解剖小鼠,与对照组比较检测和分析虫体发育数、虫体大小、鼠肝病变及其组织内虫卵肉芽肿大小、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和IgG2a/IgG1亚类比值.结果细胞接种组和虫体碎片接种组分别与PBS注射组比,虫体发育数分别下降67.6%%和46.3%;肝组织中虫卵数(LEPG)在细胞接种组和虫体碎片接种组中分别减少95.4%和64.8%;在细胞接种鼠组肝表面卵结节和虫卵肉芽肿及雄虫长度均显著小于其他两组者;特异性IgG2a/IgG1比值≥2,但总抗体水平低于虫体接种组.结论该研究首次建立了一种血吸虫细胞型疫苗研究模型,初步结果表明,在不加佐剂条件用血吸虫童虫活细胞可诱导小鼠产生显著的抗攻击感染免疫力,其机制可能主要为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3.
用体外培养方法,观察了小鼠腹腔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与免疫血清、补体等因子对体外机械转变的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份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单纯小鼠中性粒细胞对童虫无杀伤作用;但在抗体及补体参与下,对童虫的杀伤明显增强,提示中性粒细胞与血清免疫因子对童虫的杀伤有协同作用。此外,比较正常小鼠和感染小鼠中性粒细胞对童虫的杀伤能力,比较不同虫龄对中性粒细胞参与的免疫作用的敏感性,证实机械转变童虫孵育24h 后对中性粒细胞参与的免疫杀伤的抵抗力增强(P<0.01)。文中对中性粒细胞依赖抗体、补体对童虫的杀伤机理进行讨论。并提出评价血吸虫细胞免疫标准化问题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用体外培养技术观察了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肝门型童虫活动及存活情况的影响。童虫接触较低浓度(1μg/ml以下)吡喹酮后表现为短时间兴奋,继而出现轻度挛缩,虫体活动减弱,换正常培养基后活动很快恢复并能正常存活;而接触较高浓度(1μg/ml以上)吡喹酮后,童虫立即出现强直性挛缩,活动几乎停止,短时间(6h内)换正常培养基童虫活力尚可恢复并能正常存活,延长与药物接触时间童虫活力不能恢复,继续培养时也不能存活。  相似文献   

15.
使用 ̄3H胸腺嘧啶核苷摄取作为日本血吸虫体外培养DNA合成指标的研究发现:①在体外培养不同时间,血吸虫DNA合成速度不同。在刚进入离体培养的20h内,血吸虫的DNA合成被抑制在较低的水平。随后,血吸虫雌雄虫的DNA合成迅速上升达到最高水平。在培养的1~6d,血吸虫DNA合成虽略有变化,但基本上维持在较高水平。在培养的6~12d,血吸虫DNA合成迅速降低到低水平,②雌雄虫的DNA合成不同,雌虫DNA合成较雄虫高,差别有高度显著性。③培养基中的血清浓度不同,DNA合成速度不同。当低于10%血清浓度,有随着血清浓度的增加.DNA合成也呈增加的趋势。当高于10%血清浓度,随着血清浓度的增加.DNA合成受抑制。在10%血清浓度和20%血清浓度的DNA合成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证明10%血清浓度是培养基中最适血清浓度。最后,讨论了各种影响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成虫DNA合成因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运用EITB技术分析日本血吸虫(Sj)尾蚴、肝期童虫及雌雄成虫与旋毛虫(Ts)肌蚴抗原的交叉性。结果显示:Sj尾蚴、肝期童虫、成虫各阶段不同程度地被抗-TsSARS,TsIRS识别,其识别的抗原分子量在15~100(尤50~70)kD之间,两种抗血清识别的带型基本相同。所识别的各期Sj抗原中以尾蚴抗原最多,次为肝期童虫。30天成虫仅雌虫抗原与上述两种抗血清在97kD处显出一条弱带。抗-SjARS,SjIRS识别TsSA中抗原成份分子量基本在34kD以上,以34kD和35~38kD带最为明显。提示Ts与Sj之间存在较多的交叉抗原,主要在幼虫阶段,各阶段之间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日本血吸虫卵的体外培养与抗卵胚发育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探讨在离体培养情况下,抗未成熟虫卵超免疫血清对血吸虫成虫生殖产卵力的影响,以及干扰初产卵胚胎发育的效果。方法收集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8~45天后实验动物门静脉处的血吸虫成虫,分别接种于正常兔血清培养基(对照组)和抗未成熟虫卵可溶性抗原(SIEA)超免疫血清培养基(实验组)。分别观察两组初产卵胚胎发育状况,计算各阶段虫卵的发育率。结果日本血吸虫成虫离体产卵高峰在培养的第1周内,其初产卵在抗卵胚超免疫血清作用下,胚胎发育过程受到明显抑制;抗血清作用1~2周,雌虫产卵数明显减少,并渐趋停止。免疫荧光标记染色可见,抗血清除与卵胚反应明显外,尚与雌虫卵黄腺和紧邻卵黄腺的肠腔内膜组织有高度亲和性。结论采用免疫抗血清可达到在体外抑制雌虫生殖生理机能,降低雌虫产卵力,阻止虫卵胚胎发育成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报道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脏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形态学观察(光镜)。取感染后42d鼠肝经酶消化处理后,制备肝细胞悬液,经贴壁培养分离成纤维细胞。光镜下,培养中细胞多呈梭形、三角形、多角形外观,胞质突起较多,细长、透明,胞核一个,清晰可见。细胞增殖旺盛,可见明显分裂征象。  相似文献   

19.
东方田鼠组织/器官体外杀日本血吸虫童虫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筛选东方田鼠特异性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组织/器官。方法:将日本血吸虫童虫与东方田鼠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脾脏和肌肉的组织/器官匀浆上清液以及不同浓度东方田鼠血清混合培养,以昆明小鼠相应的组织/器官匀浆上清及相应浓度的血清做为对照,观察其杀童虫效应。结果:东方田鼠各组织/器官与昆明小鼠各组织/器官匀浆的杀伤童虫效应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东方田鼠血清较昆明小鼠血清的杀伤效应强(P=0.001);东方田鼠各组织/器官匀浆之间杀伤效应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东方田鼠血清较东方田鼠各组织/器官的杀伤效应强(P<0.05);东方田鼠新鲜血清与灭活补体血清的杀伤效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40%新鲜血清较20%新鲜血清的杀伤效应强(P<0.001)。结论:东方田鼠血清较组织/器官的杀伤效应强;也较昆明小鼠血清的杀伤效应强,东方田鼠40%血清浓度较20%血清浓度的杀童虫效应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比较日本血吸虫尾蚴和皮肤型童虫的体壁、腺体和消化道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从尾蚴至皮肤型童虫转变过程,其体壁和钻腺的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但头腺及消化道则未见明显变化。这些变化与其相应的微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