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猎人弓综合征(bow hunter’s syndrome, BHS)又称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是由于头部旋转或过伸时优势侧椎动脉受压引起的后循环缺血[1]。1978年,Sorensen首次报道因射箭动作导致急性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故命名BHS。由于病例罕见,目前还没有关于BHS诊断和管理的指南。我们报道BHS致后循环缺血1例,旨在提高对该罕见综合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猎人弓综合征(BHS)又称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是由于头颈部转动或后伸时椎动脉受压迫导致后循环缺血症状的临床综合征。该病临床表现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类似,易引起临床医师的误诊。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BHS患者报道如下,希望通过分析该患者影像学特点及诊治经过,提高临床医师对该少见疾病的认识,减少其漏诊率及误诊率。  相似文献   

3.
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又称弓猎人综合征(BHS),指在头颈旋转或伸展过程中导致椎动脉机械性闭塞或狭窄的一种罕见临床综合征,其后循环缺血症状多在头部旋转时发生,并在中立位置时迅速改善。在少数情况下,BHS可因椎动脉反复挤压内膜受损继发血栓形成致动脉-动脉栓塞性梗死。作者报道了1例弓猎人综合征致反复后循环梗死的青年女性病例,该患者以突发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起病,既往无明确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与转颈活动无相关性。颈动脉超声转颈试验示左侧椎动脉颈部右转时出现血流减弱逆转,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和DSA检查示左侧椎动脉V3、V4交界处局部突起,考虑为夹层或假性动脉瘤;转颈CTA示右侧转头时左侧椎动脉出枢椎横突孔之后未见显影;高分辨率MR示左侧椎动脉V3、V4交界区血管内一膜样结构突入管腔。提示BHS临床症状可以与转颈无关,仅表现为后循环区域梗死,可以合并同侧椎动脉范围非常局限的夹层或假性动脉瘤损害表现。临床医师如果缺乏相应的认识,可能会造成漏诊和误诊。因此遇到隐源性后循环青年卒中患者,应仔细分析后循环血管形态改变,必要时行颈动脉超声转颈试验或动态DAS明确有无合并BHS。  相似文献   

4.
已有文献证实,常规脑血管造影中,头部旋转可引起环枢椎部位的椎动脉暂时性闭塞或机械性压迫。这种闭塞因有对侧椎动脉充分供血或椎基底动脉双侧供血而常无症状。“弓型狩猎者卒中”这一名词常指因自动或被动转头所导致的环枢椎处的椎动脉间断性受压而产生供血不足的一个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引言“锁骨下动脉盗血”一词曾被用于描述与同侧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有关的椎动脉血液逆流。当椎动脉起源处近端的锁骨下动脉闭塞时也可能出现这一现象。虽然与同侧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有关的椎动脉血液逆流并不少见,但在这种情况下同侧手臂运动后很少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大多数锁骨下动脉近端严重闭塞性病变患者无症状,因此,“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实际上应用于因同侧手臂运动导致脑缺血而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1.1历史1960年,Contorni发表了与同侧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有关的椎动脉血液逆流的第1篇报道。次年,Reivich等报道了第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鉴别一侧椎动脉颅外段闭塞和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Ⅱ期(SSSⅡ期)所致的椎动脉颅内段振荡型血流频谱中的作用。方法采用TCD筛查出一侧椎动脉颅内段呈振荡型血流频谱改变者42例,其中SSSII期组25例、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组17例,患者的病变均经DSA证实。另选2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TCD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25%~75%分位)表示。结果①SSSⅡ期组、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组患侧椎动脉均为收缩期反向、舒张期正向血流频谱。SSSⅡ期组逆转的收缩期时相较长;椎动脉闭塞组逆转的收缩期时相较短暂,频谱呈小尖波改变。SSSⅡ期组患侧椎动脉收缩期流速为[44(30~60)]cm/s,舒张期流速为[20(18~32)]cm/s;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组为[(27(11—34)]cm/s、[18(14~24)]cm/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SSSⅡ期组健侧椎动脉收缩期流速为[101(60~134)]cm/s,搏动指数(PI)为1.5(1.3~1.8);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组分别为[53(45~79)]cm/s、1.0(0.9~1.1);健康对照组为[55(44~66)]cm/s、0.9(0.8~1.0)。SSSⅡ期组与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束臂试验或运动试验后,SSSⅡ期组收缩期逆转信号均增强,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组逆转信号改变不明显。(4)TCD与DSA诊断SSSⅡ期的敏感性为100%(25/25),诊断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的特异性为88.2%(15/17)。结论椎动脉颅内段振荡型血流频谱不仅见于SSSⅡ期,还可以见于椎动脉颅外段闭塞的患者。TCD的椎动脉血流频谱、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死疾病,其中87%为缺血性卒中~[1],而后循环缺血(PCI)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30%,相对于前循环卒中,PCI有更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是PCI常见综合征之一,由小脑后下动脉(PICA)或椎动脉供应外侧延髓的分支动脉闭塞所致~[2]。其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  相似文献   

8.
<正>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是由于小脑后下动脉或一侧椎动脉闭塞所致延髓背外侧部损害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有突发头晕、交叉性感觉障碍、Horner征、球麻痹及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症状。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确诊的15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病所致发作性症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动脉的一过性痉挛或堵塞引起的短暂性缺血,可导致某些发作性症状,临床上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多见。发作性症状尚可出现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及脑血管后癫癎,应引起注意。1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是指在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的近侧发生狭窄或闭塞,而位于其远侧的同侧椎动脉内血液发生逆流的一种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急性脑梗死后脑心综合征(BHS)发生的时间规律及其持续时间与脑梗死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研究发病24h内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86例,将发生BHS 62例作为BHS组。又将BHS组以BHS持续时间分为7d组31例和≥7d组31例。另将未发生BHS的24例作为无BHS组。收集患者脑梗死发病后第1、2、3~5、6~8、9~11、12~14天心电图、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B型钠尿肽、心肌肌钙蛋白T、心脏超声、LVEF;入院及住院14d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BHS持续时间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BHS组患者出现心肌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任意1种异常的时间为(22.7±17.4)h,BHS发生高峰在脑梗死后12~24h。BHS持续时间为(8.2±3.6)d,中位时间为7d。BHS组NIHSS评分(12.8±3.9)分,无BHS组为(7.8±3.1)分,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4)。7d组住院时间较≥7d组缩短(P=0.03),7d组出院时NIHSS和mRS评分低于≥7d组(χ2=23.3,Plog rank0.01;χ2=34.4,Plog rank0.01)。结论对可能继发BHS的急性脑梗死发病后心脏监护应≥48h,对患者及时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有可能缩短BHS的持续时间,可能改善脑梗死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超声检测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性病变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因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而住院,行常规头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经CT血管成像(CTA)和(或) DSA检查确诊为单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或闭塞患者共275例,记录椎动脉颅外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阻力指数(RI),以DSA检查结果为参照计算PSV、EDV、RI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上述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不同取值下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 (1)经ROC曲线比较,发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发出小脑后下动脉(PICA)之前闭塞,EDV、RI值具有较大的AUC(分别为0. 985和0. 977);评估发出PICA之后闭塞,EDV和PSV具有较大的AUC (分别为0. 959和0. 922); PSV、EDV、RI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的AUC相对较低(分别为0. 875、0. 894、0. 826)。(2)当EDV≤0 cm/s或RI≥1. 00时,诊断椎动脉颅内段发出PICA之前闭塞的准确性均为97. 8%,特异度和敏感度均分别为98. 7%、91. 9%。当EDV≤10 cm/s时,诊断椎动脉发出PICA之后闭塞的准确性为89. 1%,敏感度91. 2%,特异度87. 9%; PSV≤39 cm/s、RI≥0. 76时,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6. 2%、84. 7%。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EDV、PSV、RI评估颅内段重度狭窄的准确性均未达到85. 0%。结论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够准确诊断椎动脉颅内段闭塞,并且能够区分闭塞部位,但是对重度狭窄的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外多处血管狭窄、闭塞病变在血管重建时降低高灌注综合征的方法。方法对1例表现为后循环缺血的同时存在左锁骨下动脉闭塞、右侧椎动脉颅内段闭塞、右侧颈内动脉极重度狭窄的病人先行左侧锁骨下动脉闭塞开通,然后二期右侧颈内动脉狭窄小球囊扩张,三期右侧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结果患者血管重建良好,症状缓解,未出现高灌注综合征。结论对于颅内外多处血管狭窄及闭塞的病人,通过多次分期治疗多血管病变,可避免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 头臂动脉成形术 头臂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原因在我国以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纤维肌性增生较为少见,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巨细胞性动脉炎及放疗后纤维化等更为少见。病变多侵犯左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口部、颈动脉分叉部或起始部,一般为单发或多发局限或节段性病变,弥漫性狭窄少见。总的来说,具有临床症状的头臂动脉中重度狭窄均宜施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主要适应症:①狭窄局限光滑,无溃疡,无新鲜血栓,无钙化;②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中的部分病例,即狭窄度>80%,但完全闭塞者不适合PTA;③椎动脉口以远的锁骨下动脉狭窄;④椎动脉口部的光滑狭窄,椎基底系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丘脑卒中脑心综合征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探讨丘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BHS)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1998-06-2004-03广东省江门市人民医院203例急性丘脑卒中,合并有BHS的1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BHS的发生率为64.0%,其中136例出血性丘脑卒中,BHS发生率为71.3%;67例梗死性丘脑卒中,BHS发生率为49.2%。出血性丘脑卒中发生BHs明显高于梗死性丘脑卒中(P<0.05)。BHS的94.6%发生在12h至3d内。BHS心电图主要表现为非低钾性U波、类心肌梗死或缺血、各类型心律失常。心肌酶谱异常率为47.3%。BHS病死率为45.5%,明显高于无发生BHS丘脑卒中患者(16%)(P<0.05)。并且BHS随着病情的好转而好转。结论急性丘脑卒中,BHS发生率较高,尤以出血性丘脑卒中BHS发生率高。BHS与丘脑卒中有明显相关性。合并BHS丘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增高。  相似文献   

15.
Wallenberg 综合征又称延髓外侧综合征,主要见于小脑后下动脉和椎动脉闭塞时。当延髓外侧损害时,常可出现许多复杂的眼球运动障碍,其病理生理与神经解剖间的关系,国内研究甚少。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外有关文献,拟在眼球位置及运动障碍、眼球震颤、平稳跟踪与持久性凝视障碍及扫视障碍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血管超声对椎动脉闭塞的血流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u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联合评价椎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09年1月经CDFI和TCD联合检测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椎动脉闭塞患者101例,以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不同类型椎动脉闭塞侧与健侧椎动脉颅内、外段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频谱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椎动脉全程闭塞患者,CDFI和TCD均未探及血流信号;颅内段闭塞患者,CDFI在颅外段可探及微弱血流信号;节段性闭塞患者,颅外或颅内段椎动脉可探及侧支循环建立后的血流信号.椎动脉颅内段闭塞患者,颅外段患侧PSV较健侧显著降低[(27.39±12.44)cm/s对(62.61±13.22)cm/s,P=0.000);RI显著高于健侧(0.99±0.21对0.62±0.07,P=0.000).椎动脉节段性闭塞且有侧支循环建市时,闭塞侧颅内段椎动脉PSV、EDV和PI均较健侧显著降低,PSV分别为(37.81±12.28)cm/s和(73.17±30.99)cm/s(P=0.000),EDV分别为(17.58±7.10)cm/s和(29.31±12.94)cm/s(P=0.000),PI分别为(0.84±0.22)和(1.01±0.18)(P=0.000).对照DSA显示椎动脉闭塞的部位不同,CDFI与TUD检测的血流频谱形态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PSV、EDV、RI和PI均是准确评价椎动脉闭塞的血流动力学参数,CDFI与TCD相结合,对于不同类型椎动脉闭塞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临床综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Avellis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延髓综合征,其主要症状为同侧软腭、咽喉肌麻痹及对侧偏身浅感觉障碍。Avellis综合征常见于延髓梗死患者,病变部位在疑核及脊髓丘脑侧束,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或闭塞是最常见的病因。作者报道2例延髓梗死所致Avellis综合征患者,并对国内文献报道的12例Avellis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该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因、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临床医师对Avellis综合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BHS)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96例BHS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HS发病率为44.2%.出血性脑卒中BHS发病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病灶位于脑干和基底节的BHS发病率明显高于脑叶病变(P<0.01),意识障碍者BHS发病率明显高于意识清醒者(P<0.05).93.8%BHS病人于卒中后1周内发生,52.1%BHS病人并发低钾血症或/和低钠血症,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假性心肌梗死.病死率为32.3%,明显高于同期未并发BHS的脑卒中病人(13.2%).结论 BHS发生与脑卒中类型及部位、意识状态、低钠血症、低钾血症有关,预后较未并发BHS脑卒中者差.发病机制可能为脑卒中直接或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神经体液功能紊乱,并与动脉硬化、低钠血症、低钾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狭窄与发育不良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椎动脉狭窄或发育不良患者88例,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组55例、椎动脉发育不良组33例.比较两组椎动脉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阻力指数(RI)及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与椎动脉发育不良组比较,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组平均年龄更高、椎动脉内径更大、椎动脉高阻型血流频谱(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明显降低或消失,或RI≥0.8)的发生率更高(P均<0.05).两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后循环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动脉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RI均是鉴别椎动脉狭窄与发育不良的超声参数,且以RI更敏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高分辨MRI(HRMRI)技术评价椎动脉颅内终末段(tICVA)发育纤细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以指导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4例经DSA诊断双侧tICVA纤细患者。同时采用HRMRI的时间飞跃法和黑血技术,分析4例患者双侧tICVA影像特征,鉴别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结果 DSA显示4例患者双侧tICVA纤细或闭塞,经HRMRI评价血管壁结构显示,4例患者椎动脉发育不良均位于右侧,表现为管壁厚度无明显增厚,直径小于对侧的1/2;左侧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1例,闭塞3例,表现为局部管壁的增厚、斑块的形成,造成相应管腔的缩小甚至闭塞。对其中3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论 HRMRI有助于鉴别椎动脉终末段发育不良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判断椎动脉的优势侧,为椎动脉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