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85年8月23日新疆乌恰县东南发生了Ms=7.4地震。位于震中东北方向、距震中约369公里的乌什台石英倾斜仪的记录资料在震前出现了约9个月时间的趋势异常。 乌什地震台台基岩性为石炭纪灰岩,观测室为地下室,进深7米,覆盖厚度约5米,两  相似文献   

2.
赵建政  刘辉等 《内陆地震》1999,13(4):357-361
引言1998年8月2日伽师6.0级、8月27日6.6级地震前,位于震中280km东北方向的阿合奇地震台和乌什地震台的地倾斜资料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前兆异常。尤其是阿合奇台的地倾斜,在两次地震前异常特点明显。笔者应用“八五”攻关成果软件,对这两次地震进行了跟踪分析研究,并对1998年8月27日6.6级地震作出了地震“三要素”预报。1 阿合奇台地倾斜异常阿合奇地震台SQ-70B型石英水平摆倾斜仪于1989年开始投入观测,历年来记录较稳定,对其周围发生的较大地震均有较好的异常对应。1.1 日均值分量异常…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2005年2月15日乌什6.3级地震前乌什地区的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乌什6.3级地震前,乌什-柯坪地区中小地震活动有明显的增强-平静过程,符合柯坪块体6级地震轮回规律。研究表明,震前乌什附近地区有5项地震学参数空间扫描和5项地震学参数时间进程存在中短期异常,且存在阿合奇台地倾斜EW分量年变形态改变、固体潮汐畸变和巴楚地应力观测值大幅度波动等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4.
2009年4月19日在新疆阿图什市阿合奇县(41.1°N,78.3°E)发生了Ms5.5级地震。此次地震前,阿合奇台地倾斜资料、乌什台水管倾斜资料和二氧化碳、巴楚台地应力均出现了明显的震前异常。趋势异常表现为年变畸变;短临异常表现在矢量加速和减速。  相似文献   

5.
杨志荣 《内陆地震》1989,3(4):368-371
1987年1月24日新疆乌什发生了6.4级地震。震前乌什地震台RZB—1压容式钻孔应变仪记录到的短趋势异常和短临异常十分明显,曾据此作了成功的预报。这次地震位于乌什县城东北英阿瓦提乡一带,震时乌什县强烈有感,东至阿克苏、拜城,西到阿合奇一带也感觉强烈。震区房屋破坏较严重,所幸无一人死亡。  相似文献   

6.
2012年3月9日新疆洛浦6.0级地震前前兆异常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2年3月9日新疆洛浦县MS6.0地震为研究对象,利用阿克苏前兆台网资料,采用常用的形态法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前兆异常。分析表明,震前阿合奇台地倾斜、乌什台水管倾斜、伸缩仪、体应变及辅助测项钻孔水位和静水位、阿克苏台断层仪均出现了明显的震前异常,趋势异常表现为年变畸变,短临异常表现在震前加速或减速。  相似文献   

7.
刘辉  赖爱京  王志宽  祝军 《内陆地震》2005,19(2):136-141
统计分析了1988-1998年期间乌什台和阿合奇台地倾斜记录到的异常图像,发现其与周围250km范围尤其是柯坪块体上发生的4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异常图像特征以葫芦串、错动、抖动等为主,异常持续时间为1—74天,主要集中在震前3天。最后对异常图像形成的可能机制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利用乌什地震台与阿合奇地震台形变和流体数据,采用动态分析、形态法,对新疆于田MS 7.3地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于田MS 7.3地震前,乌什地震台与阿合奇地震台形变和流体数据存在不同程度的趋势异常和短临震异常;趋势异常以趋势性转折和打破年变为主,短期异常表现为部分测项速率变化及倾斜矢量打结,临震异常以震前几天出现数据突跳、掉格和曲线畸变为主。  相似文献   

9.
研究乌什台、阿合奇台、柯坪数字前兆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2013年12月1日柯坪MS5.3地震前3个台站前兆资料异常特征。结果表明:震前乌什地震台水管仪、伸缩仪、新46井水位、体应变、钻孔应变、阿合奇地倾斜仪和柯坪钻孔倾斜仪数字前兆资料存在不同程度的前兆异常,短临异常主要以记录曲线出现阶变、畸变、变粗,趋势异常;以加速、转向的形变异常比较明显,以期总结震例,做好震情跟踪工作。  相似文献   

10.
西安地震台位于陕西关中中部,秦岭北麓,海拔高度为630m。台基岩性为片麻状花岗岩。台站建在山坡上开挖清理出的平地上,摆房是在清理后的垂直面上沿水平方向打洞建成,因而基岩完整,无风化。台基条件好,周围干扰很少,放大倍率高,是一个理想的测震台址。  相似文献   

11.
1969年7月的18日13时24分50秒,渤海发生了一次7.4级地震,震源深度35km,从地壳厚度分布来看,震中区地壳厚度为29km。所以渤海地震很可能是一次地幔地震。本文从地震活动性、宏观特征分析开始,结合地壳厚度、居里等温面起伏以及地壳上地幔的电性结构和岩石实验材料,对这次地震的深部构造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唐山地震与地震危险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考虑了对唐山地震发震构造的不同看法,利用有限单元法分析了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式,解释了唐山地震的特点。从区域应力方向和应力释放条件上对如何判定地震危险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1974年12月22日辽宁参窝水库区发生5.2级(M_L)地震,本文通过分析5.2级地震在海城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中的地位、测定地震序列在各台的P、S波振幅此以及P波初动半周期等地震学参量,认为该地震序列中最大地震发生前后,参窝地区构造应力作用形式及应力集中程度基本上没有变化,只在海城大震后才发生显著改变。作者认为,在监视大范围地震活动时空变化的同时,如果一次中等地震序列中的最大地震发生前后,某些诸如振幅比(反映构造应力作用形式)和P波初动半周期(反映地震应力降及应力集中程度)等地震学参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则可能表明,不久将在附近地区发生更大地震。  相似文献   

14.
姜秀娥  陈非比 《地震学报》1983,5(2):145-157
作者把强震孕育过程中处于一定构造条件下的一系列震群事件,统称为区域震群.分析1967年以来华北区域震群的时空进程发现:大约在唐山大震前5年,在未来大震震中区外围,形成了一个震群活动的空区,在空区外围,则出现了一个震群相对活跃的环形区域.环形区域内的震群表现出与唐山大震孕育过程有关的、逐渐增强的阶跃式活动,并在孕震不同阶段的转折时期相对密集;与此同时,大范围区域震群还经历了远场一近场的往返迁移.大震前后区域震群的这种时空分布与地震活动其它指标的变化有所呼应,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勾画出强震前近场与远场的异常特征.由此认为,研究区域震群的时空特征,有可能为强震预报提供某些线索.   相似文献   

15.
海丰震区发育着规模宏大的 NE 向海丰——梅陇断裂及一系列与其平行的次级断裂.同时,还存在与其共轭的断续分布的 NW 向断裂.震群中的三个子群的主震的震源机制解非常类似,其中一节面为 NE,另一节面为 NW.从余震的空间分布及极震区的长轴方向来看,2月26日 ML3.3和4月9日 MLL,4.2地震的断层面为 NE 向;而3月14日 ML,3.4地震,其断层面应取 NW 向.又据137个小震的四个台的 P 波初动符号的组合特征,可划分为八个类型并作出相应的迭加震源机制解.综上所述,本区破裂过程,主震及Ⅰ、Ⅳ 类地震是岩块沿NE 及 NW 向共轭构造的粘滑;Ⅱ——Ⅴ、Ⅶ、Ⅷ 类地震是岩块在粘滑过程中对前后邻接岩块引起平行滑动方向的挤压(前)和引张(后)的转换应力场所产生的剪切破裂.   相似文献   

16.
刁桂苓  王绍晋 《地震地质》1993,15(3):222-228
对1988年11月澜沧7.6级地震序列和1989年10月大同6.1级地震序列,从几个较大地震和大量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震中分布、等烈度线、发震构造等几方面的资料,对比分析两序列内大小地震的群体破裂行为及其组合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推测澜沧地震序列主要是发生在3条先存断裂面上的继承性破裂,大同地震序列则具有新生性的体破裂特征  相似文献   

17.
张北6.2级地震发生在小震条带上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分析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分布格局,发现张北地震前存在小地震条带。条带由20余年持续发生的小震组成,与华北地壳应力场最大剪切应力方向相同,是燕山-渤海地震构造带的西延段落。6.2级强震发生在条的东端。文中讨论了张北地震地点预测失误的原因,提出采用地震学和地震地质学交叉,融合的思路,分析观今小地震活动图象、震源机制资料,从构造学,运动学,动力学角度,研究地壳深部地震构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论工程抗震设防标准   总被引:40,自引:12,他引:40  
本文论述了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总结分析了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工作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工作的涵意和内容,作者认为工程设防标准工作应包括确定合理的设防原则,适当的设防目标,科学的设防环境(地震)、便于应用的设防参数,与社会经济条件相符合的设防水准和设防等级,文中并对设防水准与等级的表述方式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从而为制定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工作建立起一个科  相似文献   

19.
1976年8月四川松潘,平武发生了强烈地震,震级分别为7.2,6.7和7.2,这是我国南北地震带中段自1933年以来的最大地震。1933—1976年间该段上发生了一系列5.0—6.5级中强地震,本文讨论了这些中强震在震中跳迁,能量释放,大震源区小震频度,震中分布以及中强震余震的强度衰减等方面的地震活动特征。指出1973—1974年间的中强震活动,应当是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的前兆地震活动,並且依据上述特征有可能将这类中强震从一般的中强震中区分出来。主要的活动特征可以归结为:自1972年开始,地震能量释放一反常态由原来源区和外围区的同步成比例变化改为截然反向的变化,这些中强震余震的扩散不明显,相反,主震却很清楚;这几个中强震和他们自已的最大强余震之间的时间间隔都大于4天,这明显大于附近地区其他中强震的这一间隔,也大于国内近年来大多数5.0—6.0级中强震的这一时间隔;1976年初,即大震前半年,震源区的地震活动异常平静,一直持续到大震发生。此外结合该区历史强震的迁移特点有可能预示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的时间和地点,而其孕育过程似乎可由1949,1972及1976年初分为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唐山地震的孕育与强震的增震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山地震的孕震构造是唐山菱形块体,在NEE向的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最大剪应力集中在它的对角线上,正好与唐山断裂带相一致,因此成了唐山地震大破裂的始发点.唐山地震前兆演化过程中,有两个显著特点:在空间上有“震中→外围→震中+外围”的转移过程;在时间上有明显的阶段性,前兆异常频次的每一次加速都发生在外围强震发生之后,本文用强震的增、减震理论,推测外围强震的发生对唐山地震的孕育有强化作用,在一个大的区域,强地震的增、减震效应可以形成多个高应力集中区,这些高应力集中区多数都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