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单纯性肥胖儿童行为问题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采用Achenback's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家长用)对6~11岁单纯性肥胖儿童197名及正常体重儿童197名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行为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纯性肥胖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较正常儿童为差,抑郁、社交退缩、分裂样行为问题较正常儿童要高;男孩以社会退缩,女孩以躯体诉述为特殊问题。随着肥胖程度加重,社会适应能力逐有降低,大多数行为问题有增高趋势,内向性格增多。为了提高单纯性肥胖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矫正各种行为问题,建议在开展单纯性肥胖症的防治工作中要同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行为及智商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症对儿童心理行为及智商的影响。方法 应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和韦氏学龄儿童智力量表对单纯性肥胖组的对照组儿童各182名(年龄7-14岁)进行了心理行为的智商的测试。结果:肥胖组心理行为总得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肥胖组与对照组总平均适应行为商数(ADQ)分别为125.63与17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言语智商(IQ)、操作智商(IQ)及总智(IQ)肥胖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单纯性肥胖儿童存在着显著的心理障碍并且影响智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南京市城区学龄前期肥胖儿童的睡眠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南京市鼓楼区6所幼儿园,以所有肥胖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1∶2比例在同班级中配对选取非肥胖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CSHQ儿童睡眠习惯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调查肥胖儿童140名,非肥胖儿童315名.不同肥胖程度的儿童,在就寝习惯、睡眠行为及晨起习惯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对儿童睡眠行为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7),对儿童就寝习惯、夜醒问题、晨起习惯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肥胖对儿童睡眠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肥胖程度越高的儿童在睡眠行为障碍上的表现越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长春市单纯性肥胖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及智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单纯性肥胖儿童与正常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及智商水平。方法: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长春市158例单纯肥胖儿童进行测试。结果:单纯性肥胖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突出表现独立生活能力差,但智商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重视和加强单纯性肥胖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教育和训练。  相似文献   

5.
济南市学龄前儿童肥胖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济南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应用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法>120%并排除继发性肥胖作为诊断标准,随机抽查济南市区内9所幼儿园2-6岁的211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调查的2117名学龄前儿童中肥胖儿童34名,单纯肥胖率为1.61%,其中男童肥胖检出率(1.98%)明显高于女童(1.19%)(P<0.01)。4岁以后儿童肥胖检出率最高。结论:不良饮食习惯与遗传是影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因素,预防儿童肥胖重点应放在学龄前期。  相似文献   

6.
不同程度肥胖儿童的个性,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肥胖儿童的个性及社会适应能力特点。方法 本文采用Achendach儿童行为调查表、艾森克(EPQ)个性调查表及社会焦虑量对100名7-13岁单纯性肥胖儿童和100名正常对照儿童的个性、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 肥胖儿童按其肥胖程度的不同EPQ的E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行为问题发生率及社交焦虑量表分离于对照组。结论 单纯性肥胖儿童随其肥胖程度 加重及年龄的增长,在个性上趋于内向、不稳  相似文献   

7.
学龄儿童单纯肥胖症的群体干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目的:探索儿童单纯肥胖症的群体干预方法,降低学龄儿童肥胖发病率。方法 从北京市城区选择5所小学作为研究现场,该小学所有学生均为研究,其中2所学校为干预组(1597人),3所学校为对照组(2118人),采用WHO身高标准体重值为肥胖判断标准。对干预组进行为期3年的群体干预,干预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增加运动和饮食调整,重点为调整晚餐进食顺序,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减少静坐时间,增加运动等。干预对象为超重儿童及其家长,肥胖儿童及其家长,非肥胖儿童家长。对照组除与干预组同期体检外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结果:经过3年干预,干预组肥胖发病率从16.9%降至12.1%(P<0.01),对照组肥胖发病率从17.4%上升为23.2%(P<0.01)。干预后两组肥胖发病率差别极显著。对干预组757名1-3年级儿童进行追踪观察,3年后原非肥胖儿童中3.6%成为肥胖儿童,原肥胖儿童中59.1%仍维持肥胖状态。对照组1031名1-3年级儿童中,有11.9%的原非肥胖儿童三年后为肥胖儿童,原肥胖儿童中92.2%仍维持肥胖状态。干预组非肥胖儿童成为肥胖的危险性明显小于对照组,对照组肥胖儿童维持肥胖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干预组。结论 在学校进行以健康教育为主的肥胖群体干预方案切实可行,能有效地降低学龄儿童的肥胖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寄宿制小学儿童感觉综合失调及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方法: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及Autter儿童行为问卷对贵阳市789名学龄儿童进行调查评定,其中寄宿制小学儿童294名,普通小学儿童495名。结果:寄宿制小学儿童轻、重度感觉统合失调率25.17%和9.86%,高于普通小学儿童的23.84%和7.68%,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儿童的学习能力发展不足轻度失调率明显高于普通小学儿童(P<0.05),在行为问题调查中,寄宿制小学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27.55%,明显高于普通小学儿童的17.37%(P<0.01),寄宿制小学儿童的A行为与N行为问题检出率均高于普通小学儿童,M行为问题检出率则明显低于普通小学儿童,两种学校存在行为问题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率均高于无行为问题儿童,结论:寄宿制小学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行为问题检出情况均比普通小学儿童严重。  相似文献   

9.
100例肥胖儿童心理行为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医学界和家长们关心的问题。肥胖不仅对健康构成威胁,而且是导致心理行为障碍的重要原因。本文采用1:1配对方法对100例肥胖儿童进行了研究,为探讨肥胖儿童心理行为损伤的影响因素,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在武汉市城区4所幼儿园和小学 3 450名儿童中,筛选出 138名肥胖儿(肥胖检出率为 4. 08%。)从中随机抽取100名4~14岁肥胖儿做为本次实验组。按1:1配对,以同性别、同班级、同年龄(相差6个月内)、同身高(相差3厘米内)的正常…  相似文献   

10.
单纯肥胖是20世纪儿童的重要健康问题。研究资料表明,儿童肥胖与其心理行为因素有一定关系。1 单纯性肥胖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和免疫功能 万国斌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Achebach儿童行为调查表对50名7~11岁单纯性肥胖儿童及50名正常对照儿童自我意识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为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纯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肥胖儿童的个性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特点.方法 本文采用Achendach儿童行为调查表、艾森克(EPQ)个性调查表及社会焦虑量表对100名7~13岁单纯性肥胖儿童和100名正常对照儿童的个性、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 肥胖儿童按其肥胖程度的不同EPQ的E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行为问题发生率及社交焦虑量表分高于对照组.结论 单纯性肥胖儿童随其肥胖程度的加重及年龄的增长,在个性上趋于内向、不稳定;行为问题及社交回避现象增多,社会适应能力降低,有必要对肥胖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儿童功能性便秘患儿心理行为及气质、家庭环境特征,为儿童功能性便秘的预防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确诊为功能性便秘的106例患儿和212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由其家长填写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儿童气质量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儿童多动行为调查表。 【结果】 1)功能性便秘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22.64%)高于健康对照组(12.26%)(P<0.05),4~5岁功能性便秘男童体诉、不成熟、攻击三个因子得分和女童社交退缩、抑郁、肥胖、分裂样四个因子高于对照组相应因子得分(P<0.05);6~11岁功能性便秘男童抑郁、强迫性、多动、攻击性四个因子得分和女童分裂样强迫性、体诉、违纪三个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相应因子得分(P<0.05)。2)功能性便秘组儿童在规律性、适应度、坚持度和注意分散度四个气质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3)家庭环境方面功能性便秘患儿的亲密度、知识性、独立性、控制性四个方面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矛盾性方面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功能性便秘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有独特的气质特点,家庭环境不良,应给予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3.
儿童单纯性肥胖与心理行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儿童单纯性肥胖与心理行为的关系以及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 父母问卷及自制的一般情况问卷对 100例肥胖儿童和 200例正常儿童进行测查, 研究其行为问题并加以比较。结果: 肥胖组行为问题发生率 37. 00%, 高于对照组的 14.50% (χ2 =19.668, P<0 .01), 且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 发生的频率和种类也相应增多。肥胖组与对照组各行为因子进行比较, 4~5岁男童组不成熟因子、分裂样因子的差异有显著性 (P<0 .05); 4~5岁女童组肥胖因子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 .01); 6 ~11岁男童组强迫性因子、体诉因子、违纪因子的差异有显著性 (P<0. 05), 攻击因子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 01); 6~11岁女童组性问题因子、违纪因子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0. 01)。结论: 单纯性肥胖儿童较正常儿童存在更多的行为问题, 应根据肥胖儿童的行为特征, 制定行为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儿童行为量表的调查分析,观察单纯肥胖儿体重影响的有关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深圳市罗湖区6~12岁小学生1428例作为调查对象,由通过培训的专业医务人员将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发放给每个学生进行测评。结果:有186例为单纯性肥胖儿童,占13.0%,其中男童139例,占74.7%,女童47例,占25.3%。这些肥胖儿均社会能力较差,行为问题较多。结论:应加强对肥胖儿童的早期干预,预防单纯性肥胖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西安市2007年和2018年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变化,为促进儿童行为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西安市东、西、南、北郊区及城中区各选择一所幼儿园,根据儿童年龄,采用《Achenlach 2~3岁幼儿行为量表》或《Achenlach 4~16岁儿童行为量表》)对园内所有儿童于2007年10月(男童730人,女童565人)和2018年10月(男童978人,女童999人)进行两次问卷调查,问卷由儿童家长匿名填写完成。对所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① 3岁儿童:社交退缩、抑郁、睡眠问题、攻击、破坏5个因子水平2018年均高于2007年,躯体诉述则低于200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 4~5岁男童: 2018年4~5岁男童的社交退缩、躯体诉述、抑郁、幼稚不成熟、分裂样、违纪6个因子水平均高于2007年,而性问题、攻击2个因子水平均低于200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 4~5岁女童:抑郁、分裂样、社交退缩、性问题、肥胖、攻击6个因子2018年均低于200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躯体诉述、多动两个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 6岁儿童:男童交往不良、体诉2个因子水平及女童的性问题、残忍2个因子水平2018年均低于2007年(P<0.05),其他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各年龄段行为问题因子水平变化程度西安市2007年和2018年前后有所不同,3岁男女童、4~5岁男童心理行为问题趋向严重,而5岁女童、6岁男女童的变化好转。提示家长及幼教工作者应根据儿童年龄、性别的行为特点给予积极干预,促进儿童行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太原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太原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行为问题的分布和发生机制。方法:采用Acha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版及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问卷,在太原市3个城市的三所小学所对1597名6-11岁儿童进行研究。结果:6-11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34%,男、女儿童检出率分别为12.40%、12.2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河西区小学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其他两个城区学校的儿童。男童行为问题总分、多动及违纪因子分高于女童;女童抑郁、躯体诉述及社交退缩因子分高于男童。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婴儿期易带、母亲孕期良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良好的情绪、孩子有自信心及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行为发展,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儿童看电视时间过久、挑食偏食、父母打骂冷淡孩子、对教养孩子有分歧意见是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太原市6-11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与国内研究结果相近。儿童行为问题年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性别、学校分布差异有显著性。要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儿童行为问题现状。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1180名6~16岁儿童进行调查,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结果6~11岁组男孩活动能力异常率高于女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9,P=0.011),12~16岁组男孩社交能力异常率高于女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34,P<0.001);6~11岁组男孩强迫性、体诉(检出率均为1.84%,5/272),女孩抑郁、性问题、攻击性(检出率均为1.71%,5/293),12~16岁组男孩体诉、分裂样、攻击性、多动(检出率均为1.98%,5/253),女孩焦虑强迫、抑郁退缩、违纪、攻击性、残忍(检出率均为1.93%,7/362)等方面表现突出;有行为问题儿童在活动能力(t=-44.264,P<0.001)、社交能力(t=-36.274,P<0.001)方面均差于无行为问题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59%,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独生子女、性格、和父母关系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独生子女(OR=1.753,95%CI:1.014~3.031)、性格内向(OR=2.725,95%CI:1.482~5.010)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和父母关系和睦(OR=0.076,95%CI:0.019~0.296)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结论儿童期行为问题突出,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是否独生子女、性格和父母关系,建议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influence of child and parental obesity and parental psychiatric symptoms 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obese 8-11-year-old children. Chil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4-18, whereas adult psychiatric symptoms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Cornell Medical Index.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parental psychiatric symptoms were related to chil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or six of eight problem behavior scales. Child obesity made no independent contribution to chil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parental obesity was related to child problems on only one scale. The most prevalent problems were Anxiety/Depression for 15% of the boys and Social Problems for 20% of the boys and 12.8% of the girls. These results suggest a broader conceptualization of factors that influence behavior problems of obese children than their degree of obesity. © 1994 by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中小班学龄前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状况及其与儿童心理状况的关系,以期为幼儿教育和心理工作的拓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收集上海某幼儿园学龄前儿童51名,采用亲职压力量表(PSI)和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其父母进行评定。结果 1)学龄前男童、女童在PSI儿童适应性(t=2.376,P<0.05)、接受度(t=2.517,P<0.05)、儿童总分(t=2.1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学龄前男童、女童在SDQ行为问题因子分(t=2.064,P<0.05)和社交行为因子分(t=-2.743,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SDQ困难总分与PSI总分显著正相关(P<0.01),SDQ各因子与PSI多个因子分相关(P均<0.05);4)半年后随访,PSI总分及儿童注意不能多动、适应性、要求、心境、接受度,父母竞争性、依恋性较基线时升高(P均<0.05)。结论 健康学龄前女童行为问题少于男童,社交行为优于男童。健康学龄前女童家长感受到的亲职压力较男童家长少。亲职压力与儿童行为表现相关,学龄前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家长感受到的亲职压力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20.
韦萍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3):4733-4734
目的:探讨我省壮族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对530名6~7岁壮族儿童进行评估,并对数据进行χ2分析。结果:感觉统合失调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男女之间无差别,感觉统合失调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呈高度正相关。结论:感觉统合能力越差,发生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高,早期干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可以预防和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