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全身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前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需间断胃管喂养的早产儿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予以全身抚触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记录两组喂养不耐受和生长发育相关指标。结果治疗7天后,喂养不耐受治疗的有效率,治疗组为76.1%(35/46),对照组为43.5%(20/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8,P<0.05);治疗组的开奶时间少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开奶量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达到经口全胃肠喂养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9、4.82、4.11,均P<0.05)。治疗组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而头围增长幅度以及14天时体重量显著大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16、3.65、5.04,均P<0.05)。结论全身抚触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成熟,显著降低喂养不耐受症状的发生,并对其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NNS)联合腹部抚触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新生儿病房收治的喂养不耐受VLBW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NNS联合腹部抚触。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消失明显早于对照组,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后7d平均每天增加的奶量较多,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非营养性吸吮(NNS)联合腹部抚触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喂养不耐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四磨汤、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新生儿围生期窒息后喂养不耐受的情况。 【方法】 选择本院有围生期窒息后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68例为实验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治疗组(n=32),羊水有胎粪污染者,两组均予洗胃,洗胃后禁食6 h才开奶,对照组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治疗组予四磨汤、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每天记录呕吐的次数、呕吐量、进食的奶量、大便次数、腹胀消失的日龄、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等。 【结果】 实验组呕吐次数减少、呕吐及腹胀消失时间提前、达50 kCal/(kg·d)日龄,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均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四磨汤、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新生儿围生期窒息后喂养不耐受,能促进胃肠功能成熟,提高喂养的耐受性,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寻求喂养不耐受的早期干预方法。方法将100例早产儿(胎龄29~36周;出生体重1200~2200g)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均实施早期喂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出生24h内开始口服(或经胃管)微生态制剂乳酸菌,0.165/次,2次/d,连用2周。观察两组患儿进奶量、残奶量、体质量、呕吐及腹胀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6%)显著低于对照组(62%,P〈0.01),治疗组患儿出生2周内每日进奶量、残奶量、下降最低体质量、每日增长体质量、胃肠营养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乳酸菌可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缩短达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白俊华 《现代保健》2013,(1):114-115
目的:评估双歧杆菌口服联合腹部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早产儿51例,分为实验组2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口服加腹部抚触;对照组25例,常规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早产儿治疗后胃残留量、恢复出生体重、喂养耐受、腹胀消失时间、住院天数。结果:实验组在胃残留量、恢复出生体重、喂养耐受、腹胀消失时间、住院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口服联合腹部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口腔运动联合腹部按摩干预在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10月我院NICU病房接收的62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口腔运动联合腹部按摩干预,比较两组早产儿恢复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完全停止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完全自主排便时间、恢复正常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胃潴留量及每日增加奶量。结果观察组早产儿恢复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全停止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完全自主排便时间、恢复正常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胃潴留量少于对照组,每日增加奶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口腔运动联合腹部按摩可缩短恢复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完全停止静脉营养时间、恢复完全自主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有效缓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减少胃潴留,提高奶量,加快早产儿恢复正常体重,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03~2018-05喂养不耐受早产儿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2)、对照组(n=32)。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小剂量红霉素治疗,试验组采取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均治疗5~7天。对比2组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可完全肠道营养时间、每日进奶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试验组总有效率90.63%(29/32)较对照组68.75%(22/32)高(P<0.05);试验组胃潴留、呕吐、腹胀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可完全肠道营养时间较对照组短,每日进奶量较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38%(3/32)与对照组6.25%(2/3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给予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可增强疗效,减轻临床症状,促进患儿康复,且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将主要针对早产儿应用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护理对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74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家长意见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护理,比较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6人,发生率为16.21;对照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18人,发生率为48.64%,两组喂养不耐受指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早产儿开奶时间、开奶量、恢复正常体重时间、两周体重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早产儿喂养及发育指标,两组指标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生长发育情况,开展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干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功能,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利于早产儿早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不耐受情况进行护理分析,观察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期间9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护理情况。结果 90例患儿中其中52例为胃肠喂养不耐受者,余38例为耐受者,两组患者在开奶日龄、住院天数及达足量喂养日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中可见不耐受组胎龄低于耐受组,住院天数及足量喂养日龄显着高于耐受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合理的喂养方式能够提高患儿耐受情况,而胎龄小及开奶日龄是喂养不耐受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68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分为两组,治疗组在禁食、减少喂养量及静脉营养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5mg·kg^-1·d^-1分两次口服,疗效不佳者逐渐增加剂量,最大量为15mg·kg^-1·d^-1;对照组在给予禁食、减少喂养量及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增加腹部抚触。观察两组患儿奶量、腹围、体重及大小便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完全喂养量时间、住院天数,监测是否有肝功能损害及菌群失调。结果两组患儿治疗7天后奶量、腹围、体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15.75、6.78、4.00,均P〈0.05)。两组的症状消退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完全喂养量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5.48、7.70、2.46、3.27,均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常规胃肠动力药物联合微生态制剂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0月在该院新生儿科出生24 h内的早产儿336例为研究对象。将336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98例、观察1组125例和观察2组11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保暖、对症治疗和护理并给予营养支持;观察1组在此基础上,在患儿出生6 h内口服枯草杆菌活菌散剂;观察2组在观察1组的基础上,在患儿出生6 h内加服多潘立酮悬液。观察3组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营养吸收情况、喂养不耐受情况、胃肠动力情况、并发症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生理性体质量下降幅度较低,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平均体质量增长速度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生理性体质量下降幅度较低,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平均体质量增长速度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每日奶量添加速度、第15天摄入奶量、肠内营养热卡达60 k Cal·kg~(-1)·d~(-1)时间、全胃肠喂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不耐受率较低,不耐受持续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不耐受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初次排便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均较短,平均大便次数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儿全肠意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和败血症发生率,观察1组和观察2组明显比对照组降低,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败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使用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单一使用微生态制剂和联合使用胃动力药物和微生态制剂都可有效防止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可以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缩短住院时间,尽快建立全胃肠道喂养,降低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使用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并且联合使用药物要优于单一使用微生态制剂枯草杆菌活菌散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喂养不耐受且胎龄34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5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鼻饲管间断喂养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和对照组28例(单纯予以鼻饲管间断喂养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记录两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体重、头围、身长的生长情况,每日奶量的增长,每日体重的增长,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患儿体重、头围、身长的增长及每日奶量的增长均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胃管留置时间,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深度水解配方奶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早期喂养加腹部按摩预防极低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早产儿极低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按随机数字法分至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腹部按摩治疗,对照组患儿于出生1天后开始微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营养状况改善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全胃肠喂养时间、胎粪排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0.25±2.13)天、(10.46±1.33)天、(3.68±1.28)天、(35.64±13.55)天,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的(13.56±1.95)天、(14.52±1.61)天、(5.26±1.56)天、(51.45±16.69)天(P<0.05)。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46.67%(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加腹部按摩可加快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胃肠功能的恢复,并降低喂养不耐受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抚触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期间病情稳定的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抚触组,30例,以国际上通用的抚触方法进行抚触,每天2次,每次15分钟;B组为对照组,30例,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护理。观察两组体重、进奶量、睡眠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出生后6周,抚触组早产儿体重、进奶量、睡眠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抚触可以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利于早产儿身心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捏脊联合腹部按摩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腹部按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儿捏脊法。比较两组的喂养不耐受症状持续时间、恢复完全胃肠喂养时间以及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喂养不耐受症状持续时间、恢复完全胃肠喂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8%(P <0.05)。结论捏脊联合腹部按摩有助于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降低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低出生体重儿液体配方奶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后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而评估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胎龄≤32周住院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低出生体重儿液体配方奶和普通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观察喂养后体格发育指标、喂养相关指标、合并疾病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低出生体重儿液体配方奶喂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高于对照组;体重增长所需热量、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时间、喂养耐受时间、静脉营养应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感染、贫血和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液体配方奶由于可提供高热量,有效利用度高,肠道负荷小,且应用方便、能保证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生后早期良好的生长发育,同时可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及对医院感染的影响,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20年2月于山东菏泽市立医院诊治的208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进入试验资格评估,筛选排除后随机分配,最终研究组、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早产儿标准配方奶喂养,研究组患儿接受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对比两组的喂养耐受指标(每日进奶量、胎粪排尽时间、达全胃肠营养时间、复奶后7d内总胃残留次数(GRV1)、复奶后全天胃残余量/全天预计奶量比(GRV2)、生长发育指标(体重、头围增长速度)、并发症发病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理性黄疸、大便潜血阳性或便血)及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喂养耐受指标除每日进奶量(t=5.037)高于对照组外,胎粪排尽时间(t=9.217)、达全胃肠营养时间(t=15.833)、GRV1(t=6.737)、GRV2(t=9.95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体重增长速度(t=2.454)、头围增长速度(t=5.469)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坏死...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早期胃肠母乳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胃肠母乳微量喂养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胃肠耐受的影响,为早产儿的早期胃肠喂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62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早期胃肠母乳喂养组)32例及对照组(生后24h后开始喂养组)30例,对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与胃肠耐受、并发症进行监测。结果:患儿体重开始恢复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生后15天体重、胆红素水平、对喂养耐受情况、并发症等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胃肠微量母乳喂养可促进胃肠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并发症少,安全有效,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微量胃肠喂养联合肠外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进行评价和观察.方法将40例胎龄为26~34周,体重为1238~2080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为20例,分别叫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早期的微量胃肠喂养联合肠外营养,对照组给与常规喂养.监测和观察两组患者的喂养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喂养的耐受程度、体重增长情况.结果观察和对照组相比较,喂养时间、胎粪排尽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缩短,喂养的耐受性明显增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胃肠联合肠外营养,可减少喂养并发症的发生,使喂养不耐受得到改善,同时促进早产儿肠道的成熟.  相似文献   

20.
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抚触组,抚触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实施抚触干预并观察干预效果。结果:抚触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抚触可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