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门窗》2014,(3)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到26%,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日益增加。绿色建筑因其具有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的"四节一环保"特征,具有明显的节能减排优势,必将成为建筑业新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助推生态文明的发展。本文系统阐述绿色建筑在减少能源消耗方面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倡导全社会发展绿色建筑来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占到26%,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日益扩大。传统建筑业全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产生了相应数量的污染物。绿色建筑因其具有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的"四节一环保"特征,具有明显的节能减排优势,必将成为建筑业新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助推生态文明的发展。本文系统阐述绿色建筑在减少能源消耗的优势和发展前景,倡导全社会发展绿色建筑来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4月发布《"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实施100个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建设的规划目标。今年以来,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七大原则中,第四条原则即为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规划》还专门列出一节提出"加快绿色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落实“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的绿色发展,北京市政府办公厅于2013年5月发布实施了《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随后,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北京市绿色建筑一星级施工图审查要点》,对6月1日后取得建设规划许可证的项目进行审查。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8)
近年来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绿色商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一致,发展绿色商业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文章从企业、消费者、社会三个角度分析了促进绿色商业发展的建议。发展绿色商业可以促使企业和消费者贯彻绿色意识,采取绿色行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我国绿色建筑进入规模化发展时代,"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当今世界,绿色建筑与低碳设计创新应用正成为新的趋势和时代潮流。中国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与  相似文献   

7.
<正>一、背景"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随着"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绿色建筑发展也逐渐成为了建筑行业的必然趋势。为了积极响应"十八大"精神,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对各省的要求,2013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政发〔2013〕18号。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4)
自从改革开放至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缓慢与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人口与生态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虽然实行西部大开发使得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生态资源环境仍然需要我们的极大重视。本文阐述了西部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分析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应将绿色经济作为促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推动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快速、有序、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方兴未艾,发展势头一浪高过一浪,绿色建筑及相关技术产品也迅猛增加,已成为建设行业发展的主流,并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有力抓手。大好的发展局面得益于社会的广泛认知、从业人员的努力,以及各级政府孜孜不倦的强势推动。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转型期,绿色建筑的兴起有其历史必然性。作为建筑行业的从  相似文献   

10.
苗乐如 《城乡建设》2014,(11):78-79
正党的十八大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以全局和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文化、社会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绿色建筑、绿色住区、绿色城市区域、绿色城市,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一、发挥《绿色住区标准》平台和纽带作用,全面落实《绿色行动方案》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公布了由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指定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高"十二五"期  相似文献   

11.
葛慧  杨林 《城市住宅》2021,28(1):104-106
绿色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生态、低碳、智慧"理念的重要体现.工业、建筑、交通及居民生活等领域的节能是实现绿色城市建设的必要方面.以北京市某区为例,在深入分析重点耗能领域及面临的挑战基础上,提出工业、建筑、交通、供热及居民生活等领域的节能策略,给出建立和完善新时代节能工作机制建议,以实现智能化节能与管理融合,...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进入"十二五"以来,国内各省市持续大力推进建筑领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转变城市建设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7)
绿色科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通过确立绿色科技观、提升绿色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制度建设来推进绿色科技的发展,以促进生态文明的推进。  相似文献   

14.
梁另娃  叶玉聪 《建筑》2023,(1):100-102
传统的建筑活动要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产生大量的碳排放,建材生产、建筑施工以及建筑运行等环节产生的污染排放和碳排放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也不利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因此,建筑业必须加快绿色创新,全面谋划发展绿色建筑,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5.
张元端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这无疑将对我国社会未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人居环境建设作为发展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和大众所关注。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生态文明可以简单表述为:“绿色建筑+周围良好的生态环境”,即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张元端指出,绿色建筑首先要求具备健康、舒适、安全的标;隹,同时,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能源、土地、水、材料等资源。最后,绿色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是最低限度的。  相似文献   

16.
引领绿色建筑,建设生态文明。从2005年至今,建设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引领绿色建筑的技术文件:2005年10月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6年3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8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一连串标准、细则的出台,凸显了中国政府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道路上的强势姿态。绿色建筑又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行业建没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正1绿色建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当前,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方兴未艾,发展势头一浪高过一浪,绿色建筑及相关技术产品也迅猛增加,已成为建设行业发展的主流,并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有力抓手。大好的发展局面得益于社会的广泛认知、从业人员的努力,以及各级政府孜孜不倦的强势推动。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5)
中国进入"新常态",我国政府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事切不可忽略掉生态文明的建设,以保证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科技、文化等多领域的进步,从十七大报告中"建设生态文明"奋斗目标到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到2017年十九大报告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突出位置,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重庆建筑》2013,(4):55
<正>第六届中国(重庆)国际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与建设成果博览会(简称"城博会")4月11日在南坪会展中心开幕。本届城博会以"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建筑"为主题,集中展示国内外绿色低碳建设技术和产品,展示城市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国内外380多个机构和企业参与这个盛会。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会长包叙定,老领导甘宇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建筑设计的类型,从绿色建筑、充分利用原生自然能源的建筑两方面,分析了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的建筑设计技术,并研究了其发展方向,有助于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