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优00-8”(武运粳七号A/R192)系常熟市农科所于1999年配置的三系杂交晚粳新组合,2002~2004年参加全国南方稻区单晚粳组区试、生产试验,并通过中试.该组合表现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等特点,适合太湖稻区及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稻区种植,通过几年来制种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制种经验。  相似文献   

2.
苏种 《农家致富》2011,(7):24-25
一、镇稻13号审定编号:苏审稻201016。来源与类型:原名"镇稻662",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武运粳8号//镇稻88/镇稻72杂交,于2006年育成,属中熟晚粳稻品种,适宜江苏省太湖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苏种 《当代农业》2011,(7):24-25
一、镇稻13号 审定编号:苏审稻201016。来源与类型:原名“镇稻662”.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汀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武运粳8号//镇稻88/镇稻72杂交.于2006年育成.属中熟晚粳稻品种。适宜江苏省太湖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针对长江中下游晚粳稻区和太湖稻区急需熟期适中、可用于机栽、优质、高产、早熟、晚粳型新品种的现状,选择了8个新育成的品种(系)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适宜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太湖稻区种植的品种有"D510"、"28135"、"武运粳23号"、"镇稻661"、"武育粳20号",适宜作迟熟中粳的品种有"D516"、"武55...  相似文献   

5.
南方稻区单季杂交晚粳稻组合优势分析结果表明,与单季常规晚粳相比,单季杂交晚粳组合主要在生物产量、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实际产量上有竞争优势,其他性状优势不明显,尤其是有效穗数及结实率偏低,是造成参试组合平均产量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单季杂交晚粳组合主要品质性状与单季常规粳稻相比,整体水平高于常规品种,在出糙率和精米率上有竞争优势,但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方面却低于常规品种。2年试验相关分析表明,杂交晚粳组合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和常规晚粳相比,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且年度之间差异较大。杂交晚粳组合产量与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能说明每穗实粒数是决定杂交晚粳组合产量的重要因素。对我国杂交晚粳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杂交晚粳稻育种应重视稻米外观品质的改良和食味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武香粳14号(原名武香99-15)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稻麦育种场育成的早熟晚粳香稻新品种,2003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在太湖、沿江及淮河以南地区推广,克服了苏南等太湖稻区原有香稻品种成熟偏迟、退化严重、产量偏低等不足,提高了太湖香米的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7.
武育粳18号为中熟晚粳品种,由常州市武进区稻麦育种场培育而成,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审稻200511),适宜在江苏省太湖稻区东南部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1主要特征特性武育粳18号全生育期162 d左右,5月20日左右落谷,9月5~8日抽穗;叶色淡绿,株型集散适中  相似文献   

8.
苏粳8号(原名苏3-28,碧风/L鉴9//常农粳1号)是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中熟晚粳新品种,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苏粳8号具高产、优质、食味好、熟期适中等特点。适宜太湖稻区及上海市,苏中、苏北搭配作一季晚粳稻种植。  相似文献   

9.
粳型杂交水稻的耐热性和耐低温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杭嘉湖平原以及苏南环太湖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晚粳稻生产区,以常规粳稻为主,粳型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始终不到整个晚粳稻面积的5%.嘉兴市2002年全市晚粳(糯)稻总面积为13.7万hm2,而三系粳型杂交水稻的面积673.3hm2,仅为晚粳(糯)稻总面积的0.49%.这与我国籼稻生产区域,籼型杂交水稻全面当家的局面相比反差很大.究其原因,与目前该地区推广应用的粳型杂交水稻组合抗逆性不够强有很大关系.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秋季高温对该地区的单季晚稻的稳产性构成严重威胁.粳型杂交稻穗期的耐高温性较差,若遇上不利天气条件时,稳产性便会明显下降而减产.粳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恢复基因主要来自亲缘较远的籼稻,籼粳杂交的后代,如果改良不彻底,往往会带有较多的生理缺陷,降低穗期的抗热性.为了提高杂交水稻的高产稳产性能,选育穗期抗热性强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武育粳18号"是由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稻麦育种场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育成的中熟晚粳稻新品种,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表现出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抗逆等优点,适宜在江苏太湖稻区及上海、安徽等相应稻区种植。栽培要点为适时稀播、培育壮秧、适当密植、主攻大穗、加强肥水管理、注意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1.
水稻籼粳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水稻籼粳杂交研究的历史进行回顾,总结和分析籼粳稻杂交常规育种、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亚洲栽培稻分类和籼粳杂交遗传规律研究进展,针对籼粳稻杂交育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选育适合江淮稻区种植的粳稻品种,按照杂交育种亲本选配4原则,以早熟晚粳品种镇稻18号作母本与中熟中粳品种盐稻11号作父本杂交,育成中熟中粳品种镇稻23号(苏审稻20200008)、迟熟中粳早熟品种镇稻32号(苏审稻20210010)、迟熟中粳品种镇稻33号(苏审稻20210050)等3个不同生态类型粳稻新品种.结果表...  相似文献   

13.
苏粳8号(原名苏3—28,组合为碧风/L鉴9//常农粳1号)是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育成的中熟晚粳新品种,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特性为产量高、米质优、食味较佳、生育期适宜,适宜太湖稻区及周边地区搭配作一季晚粳稻种植。栽培要点为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用肥,合理灌溉,防病治虫,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14.
甬优系列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选育和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市1975年开展“三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一直未间断。课题组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坚持育种科研,并根据生产和科研实践,适时调整育种目标,修正育种思路,改进育种方法,先后开展晚粳型杂交水稻、晚粳糯型杂交水稻以及籼粳亚种间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并取得成果。2001年以来,  相似文献   

15.
武香粳1号(原名2507—4)是我县农科所用香糯3007×单125杂交育成的香型早熟晚粳新品种。1985和1986年参加江苏省特种稻区试,1987年由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适宜在太湖稻区中上等地力条件下作一季晚稻种植。 主要特征特性 武香粳1号作单季稻栽培一般在5月15~20日播种,10月25日左右成熟,全生育期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育种工作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历经系统选育、杂交选育、三系杂交自我配套三个发展阶段,育成了盐粳2号、盐粳3号、盐粳4号、盐粳5号、盐籼1号、盐籼203等系列水稻品种,对促进江苏省乃至我国南方稻区的农业生产作出了较大贡献。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常规中粳为基础,三系杂交粳稻、三系杂交籼稻为突破口的全方位发展格局,育种成就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赞誉。当前,针对水稻品种结构调整的新思路,以及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不断升级,在整个水稻育种研究策略上,我所继续保持其特色和地位。1育种目标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苏粳8号,原名苏3-28,组合为碧风/L鉴9//常农粳1号, 为1993年配组、2002年选育而成的中熟晚粳新品种,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优质、高产、食味好、熟期适宜特点,适宜太湖稻区及上海市、苏中、苏北搭配作一季晚粳稻种植.  相似文献   

18.
早熟晚粳新品种扬粳4038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粳4038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复杂交方式并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早熟晚粳新品种。该品种产量潜力大,稻米品质优,综合抗性强,在江苏省沿江、太湖中与北部稻区有良好的适应性。2008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9.
常优2号系江苏省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1年育成的三系杂交晚粳新组合。该组合品质优,米质达到国标2级,适口性佳。产量高,比对照增产10%~16%,一般每公顷产量9570~10500千克。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发生轻,耐肥抗倒性强,熟期适宜,制种容易。适宜在太湖稻区作单季种植。  相似文献   

20.
高产优质晚粳稻扬粳4038生产技术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粳4038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晚粳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2010年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为了规范扬粳4038高产栽培技术,本研究着重规范了品种适宜推广的江苏省沿江、太湖稻区扬粳4038产量指标、产量结构、生育指标及其栽培技术,为扬粳4038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