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社区和医院分别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变迁,为社区和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VI TEK-2对2010~2011年社区和医院感染患者各种标本分离出的933株大肠埃希菌进行常规药敏试验,并比较社区和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结果:收集到社区和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分别为575株、358株,产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51.0%、68.2%。药敏结果显示933株大肠埃希菌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呋喃妥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低于5%,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以上6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无明显差别(P>0.05),对其他12种抗生素(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社区感染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产ESBLs菌株阳性率均低于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社区和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最高。产ESBLs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因此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减少耐药株产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院内不同科室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WHONET 5.6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儿内科病房分离的100株、ICU重症监护病房分离的56株和泌尿内科病房分离的176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等1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3个病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均20%,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21.6%~92.9%,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为1.7%~53.9%,对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39.0%~69.6%,对氨曲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32.9%~71.4%。儿内科病房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57.0%(57/1 00)的标本来源于痰液,21.0%(21/100)的标本来源于分泌物。IC1J重症监护病房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28.6%(16/56)的标本来源于血液,26.8%(15/56)的标本来源于尿液。泌尿内科病房分离的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91.5%(161/176)的标本来源于尿液,5.7%(10/176)的标本来源于血液。结论院内3个病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标本主要来源差异较大,对临床部分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相差较大,临床医师应及时掌握不同病房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可提高经验用药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连续分析院内不同季度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分布,为临床经验治疗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2年10月~2012年12月(2012年第4季度)、2013年1月~2013年3月(2013年第1季度)、2013年4月~2013年6月(2013年第2季度)和2013年7月~2013年9月(2013年第3季度)分别分离的213株、261株、236株和276株大肠埃希菌,用Walk Away 96 PLUS NC50药敏板检测菌株对亚胺培南等1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个季度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均〉73%,对头孢唑啉、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头孢夫辛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为52.9%~75.1%,对氨曲南、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42.9%~57.6%,对头孢他啶耐药率为33.0%~41.8%,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均〈23%。不同阶段分离的大肠埃希菌37.93%~48.31%的标本来源于尿液,15.25%~35.25%的标本来源于痰液,4.98%~13.15%的标本来源于血液。结论 2012年10月~2013年9月4个季度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的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差不大,各季度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主要引起泌尿道感染,其次是呼吸道和血流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院内临床尿培养中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为临床经验治疗泌尿道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全院尿培养共分离1 173株病原菌,分离率居前二位的病原菌分别是445株大肠埃希菌和111株肺炎克雷伯菌,用WHONET 5.6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445株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呋喃妥因、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厄他培南、美洛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2%~27.0%,对氨曲南、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47.0%(209/445)、43.6%(194/445)和33.9%(151/445),对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均50%,对头孢呋辛、磺胺甲噁唑/甲氨苄啶、头孢唑啉、环丙沙星、四环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61.6%~89.7%。111株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厄他培南、美洛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3.6%~16.2%,对头孢西丁、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庆大霉素和氨曲南的耐药率为34.2%~48.6%,对头孢噻肟、磺胺甲噁唑/甲氨苄啶、四环素、环丙沙星和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为58.5%~72.1%,对头孢唑啉、呋喃妥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80.2%~100%。大肠埃希菌的标本来源主要是泌尿内科病房和泌尿内科门诊,其次是神经内科病房和内分泌病房。肺炎克雷伯菌的标本来源主要是泌尿内科病房,其次是神经内科病房、ICU病房和泌尿内科门诊。结论本院引起泌尿道感染的常见菌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标本主要分布在泌尿内科,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用WalkAway 96 PLUS自动化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用微量稀释法和K-B法检测ICU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并对各种细菌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本院ICU病房共分离1329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分离率前5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63株(19.8%)、鲍曼不动杆菌204株(15.3%)、肺炎克雷伯菌166株(12.5%)、嗜麦芽寡养单胞菌69株(5.2%)、大肠埃希菌58株(4.4%).大肠埃希菌主要从痰液(34.5%)、血液(31.0%)和尿液(27.6%)中检出;其余细菌主要从痰液(86.7%~92.8%)中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4%和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14.5%和15.5%;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噻肟、氨曲南、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棒酸和头孢西丁等的耐药率为19%~100%.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44.9%~10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1%和8.7%.结论 应动态监测ICU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及分布,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种细菌的耐药特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预防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动态监测院内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分布,为临床经验用药及控制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WHONET 5.6对2015年1月1日~2015年3月31日本院临床分离的224株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的1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分离的224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环丙沙星、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吡肟、妥布霉素、头孢他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厄他培南、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84.4%(189株)、60.3%(135株)、57.1%(128株)、57.1%(128株)、53.1%(119株)、52.7%(118株)、45.1%(101株)、42.0%(94株)、41.1%(92株)、37.1%(83株)、26.3%(59株)、15.2%(34株)、12.1%(27株)、6.7%(15株)、4.0%(9株)、4.0%(9株)、1.3%(3株)、1.3%(3株)和1.3%(3株)。59.4%(133株)的标本来源于尿液,17.0%(38株)的标本来源于痰液;26.8%(60株)的标本分布在泌尿内科病房。结论本院已发现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临床应动态监测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分布,以提高经验用药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分布,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本院临床分离的223株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223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西丁、阿莫西林/棒酸、头孢他啶、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头孢噻肟、氨曲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唑啉、复方新诺明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依次为0.45%(1株)、4.04%(9株)、9.42%(21株)、13.00%(29株)、14.80%(33株)、39.46%(88株)、41.70%(93株)、48.43%(123株)、51.12%(114株)、54.71%(122株)、55.16%(123株)、55.16%(123株)、57.40%(128株)、62.78%(140株)、71.75%(160株)和86.10%(192株)。本研究中40.81%(91株)的标本来源于尿液、30.94%(69株)的标本来源于痰液、9.87%(22株)的标本来源于血液。结论本院大肠埃希菌主要引起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相差很大,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肛周脓肿患者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对近4年确诊肛周脓肿患者的脓液标本中分离出的276株大肠埃希菌(肛周脓肿组)进行耐药性分析,用纸片扩散法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以非肛周脓肿患者大肠埃希菌感染为对照组。肛周脓肿组ESBLs阳性率为46.0%,明显高于对照组(31.0%,P0.05)。肛周脓肿组对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碘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较高,均60.0%,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呋辛、碘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肛周脓肿感染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海南省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439株大肠埃希菌药物敏感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39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细菌株为284株,占64.7%.其对青霉素类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8.2%和97.5%,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有较高的耐药率,如头孢克洛、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他啶/棒酸、头孢噻肟/棒酸分别为97.9%、98.9%、96.5%、98.6%、97.5%、100%、1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高达100%.结论:临床大肠埃希菌耐药率逐渐增强,与临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有一定关系,实验室应高度重视产ESBLs株的检测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及时有效控制ESBLs菌株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不同遗传种系分型与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分离的122株入院后48 h内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与108株入院后48 h后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样本均选自尿路感染患者的中段尿,其中患者入院后48 h内分离到的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归为社区感染菌,患者入院后48 h后分离到的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归为医院感染菌,采用API20E肠杆菌科细菌鉴定试剂盒与梅里埃公司ATB微生物半自动分析仪鉴定菌株,用制片扩散法测定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药物敏感性,对比不同遗传种系分型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率以及在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根据试验结果可知,社区感染菌中与医院感染菌中均为D型比例最高,社区感染菌与医院感染菌的各遗传种系分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30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产酶菌株138株,单产ESBLs76株,单产AmpC酶34株,同时检出ESBLs和AmpC酶28株。230株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为: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复方新诺明81.7%、哌拉西林76.7%、氨苄西林74.2%、氨苄西林舒巴坦61.7%、丁胺卡那霉素61.7%、头孢呋辛60.8%、头孢泊肟59.2%、氨曲南59.2%、哌拉新林他巴唑32.5%、头孢唑林68.3%、庆大霉素57.5%、头孢噻肟43.3%、头孢吡肟38.3%、头孢西丁33.3%、亚胺培南0.8%。单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ESBLs及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对除亚胺培南外的1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平均水平。结论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D型与社区感染大肠埃希菌B1型的产ESBLs率最高,大肠杆菌D型对大部分抗菌药物高度耐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儿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的病源菌构成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鉴定系统和NCCLS(2010年)的判断标准,对2011年儿科149例患儿血标本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149例患儿的血标本中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69株,其中产超广谱8内酰胺酶(ESBLs)59株(85.51%),非产ESBLs 10株(14.49%);大肠埃希菌30株,其中产ES—BLs 12株(40.00%),非产ESBLs菌株18株(60.00%);鲍曼不动杆菌感染26株,其他菌24株。所有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均为0;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100.00%。他唑巴坦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18.64%)对其抑菌作用强于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为89.83%)。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是治疗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满意选择。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低于肺炎克雷伯菌。结论:儿科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中肺炎克雷伯菌是主要致病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高。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是治疗儿科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32细菌鉴定仪鉴定菌种,对尿路感染患者的1978份尿液标本中分离的966株泌尿系感染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在分离的966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675株(占69.9%),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183株(占18.9%),主要为粪肠球菌;真菌108株(占11.2%),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分离数在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占49.0%)、粪肠球菌(占9.6%)、肺炎克雷伯菌(占7.ooA)、白色念珠菌(占6.8%)、奇异变形杆菌(占3.9%)。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争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为47.3%,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出率为33.8%。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为44.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50%。结论引起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广泛,大肠埃希菌为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有些菌株产生多重耐药性,大肠埃希菌产ESBLs检出率较高。应尽量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2009—2011年老年科常见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送检的老年科病房患者标本的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试验结果判断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2007年版),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从1986份送检的标本中分离出311株病原菌株,革兰阳性菌30株,占9.6%;革兰阴性菌176株,占56.6%;真菌105株,占33.8%。金黄色葡萄球菌全部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0.5%,9.0%和9.0%)占革兰阴性菌的前3位,且鲍曼不动杆菌为泛耐药,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在65%以上。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19.0%)是真菌中最高的,对常用抗真菌药均敏感。结论:老年科病房细菌耐药情况不容忽视,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其耐药性可能与其产生的碳青霉烯酶有关。对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及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特征。方法对浙江省肿瘤医院2004-2008年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345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00株,占55.0%,真菌838株,占24.3%,革兰阳性菌716株,占20.7%。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主要通过手术切口、泌尿道、呼吸道和口腔等引起感染。革兰阴性菌中的大肠埃希菌和革兰阳性菌中的葡萄球菌耐药率高,真菌中的白假丝酵母菌对各种抗真菌药物均较敏感。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条件致病菌为主,部分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致病菌的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7月我院腹膜透析中心PDA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药敏结果。结果(1)203例次PDAP培养阳性率为59.1%,共培养出致病菌124株。124株致病菌中革兰阳性球菌68株,占54.8%;革兰阴性杆菌28株,占22.6%;革兰阳性杆菌12株,占9.7%;奈瑟茵属5株,占4.0%;真菌11株,占8.9%。其中耐药菌株54株,包括多药耐药菌50株,泛耐药菌4株,本中心PDAP患者尚未培养出全耐药菌。(2)药敏结果: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性较高的前3种药物为:利奈唑胺100%,莫西沙星95.8%,万古霉素95.2%。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性较高的前3种药物为:阿米卡星85.7%,亚胺培南82.1%,左氧氟沙星75.0%。(3)转归:PDAP患者总治愈率为77.3%。结论PDAP致病菌耐药性的产生导致临床上可供选择的药物减少,临床医牛府采取多种措施延缓致病菌耐药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普通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普外科病房74例医院感染病例送检标本中培养分离出的149株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利用SPSSl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构成比描述,率的比较采用,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普外科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33.33%)、血液(15。15%)和腹腔(13.13%)。14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09株(73.15%),革兰阳性球菌20株(13.42%),真菌20株(13.42%);感染的革兰阴性杆菌中,位居前3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26.85%),大肠埃希菌(17.45%),铜绿假单胞菌(14.09%)。革兰阳性球菌中,依次为D群屎肠球菌(5.37%)、人葡萄球菌(3.36%)和表皮葡萄球菌(1.34%)。分析了2304例普外科手术病例,术后肺部感染率1.82%,手术部位感染率2.39%;与全院患者肺部感染率3.12%,手术部位感染率7.9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11.95,,=93.33,P〈0.01)。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鲍曼不动杆菌51.52%,大肠埃希菌42.42%,铜绿假单咆菌24.24%(耐药率在71.3%~100%)。结论普通外科临床病原菌耐药呈上升趋势,多药耐药日趋严重,加强普外科病原菌耐药性检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用药,对防止耐药菌株产生和扩散,降低和治疗外科感染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浙江萧山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尿培养阳性样本中分离的1033株菌株进行回顾性分析,尿液采用经典型浸片Urieult培养,药敏试验用K—B法进行,采用WHONET5.6软件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33株阳性菌株中,革兰阴性菌681株(65.9%),革兰阳性菌197株(19.1%),真菌155株(15.0%)。分离株位居前三位的是大肠埃希菌402株(38.9%),肺炎克雷伯菌74株(7.2%)和白假丝酵母菌64株(6.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60.7%(244/402)和45.9%(34/74)。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显示较高的抗菌活性;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呋哺妥因耐药率低;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有较高的敏感率。结论本组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尤以大肠埃希菌居多,监测和分析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高原地区医院感染败血症患者血液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方法血液培养采用BD BACTEC 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BD Phoenix仪和K-B法药敏试验。数据分析用WHONET 5.4和Excel 2003软件。结果452例外周血标本中检出74株(16.3%)病原菌,从中分离出革兰阴性菌27株(36.4%),革兰阳性菌39株(52.7%),真菌8株(10.8%)。引起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葡萄球菌(25株,33.8%)、屎肠球菌(9株,12.2%)、大肠埃希菌(7株,9.5%);对革兰阳性菌药敏耐药性相对较低的药物为氯霉素和万古霉素。对革兰阴性菌药敏耐药性较低的药物为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结论革兰阳性菌是高原地区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肠球菌属和大肠埃希菌次之。病原菌对临床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分别为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最为敏感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院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抗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自血液的725株不重复细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全自动细菌生化分析仪(VITEK2 COMPACT).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0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微生物感染的特点及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施行的2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微生物感染的特点及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腹腔引流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其中42例(21.0%)患者符合腹腔感染的诊断标准。术后腹腔引流液经微生物培养,共分离出菌株185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4株,占34.6%;革兰阴性杆菌103株,占55.7%;真菌18株,占9.7%。培养菌株数量在前5位的细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1株)、铜绿假单胞菌(28株)、大肠埃希菌(22株)、肺炎克雷伯菌(18株)和屎肠球菌(14株)。病原菌大多呈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60.7%(17/28)。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22.7%(5/22)和33.3%(6/18)。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45.2%(14/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胰瘘(OR=16.252,P=0.003)和肺部感染(OR=2.855,P=0.017)是腹腔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胰瘘分级重、有肺部感染者的腹腔感染率较高。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引流液的微生物培养结果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大多数细菌呈多重耐药;积极防治胰瘘和肺部感染可降低腹腔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