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补阳还五汤用药及配伍特点齐向华,胡志强(附属医院内科250011)关键词补阳还五汤;配伍特点补阳还五汤是王清任治疗半身不遂的一首著名方剂,延用至今,疗效经久不衰。本方的用药、配伍特点集中代表了王清任对中风病发病原因机理和传统气血理论的认识。补阳还五汤...  相似文献   

2.
补阳还五汤活用举隅庄日喜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主题词补阳还五汤/治疗应用,高血压/中医药疗法,脑动脉硬化/中医药疗法。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用以治疗半身不遂的有名方剂。将补气和活血化瘀结合运用是王清任对临床治疗法则的重要发展,基于这一原则,笔者...  相似文献   

3.
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病体会陈生贵时和(安徽省阜阳市中医院236001)关键词:老年病;补阳还五汤中图法分类号:R542;R242补阳还五汤系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益气活血之名方,由黄芪、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组成,原治半身不遂。多年来笔者...  相似文献   

4.
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病近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玲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16(5):63-64,F003
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病近况张玲(天津市委党校卫生科300191)关键词:补阳还五汤;老年病;综述中图法分类号:R289.3;R592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是王清任治疗半身不遂的一首著名方剂,主要功效为补气活血通络,其用药及配伍极具匠心,临床广泛应...  相似文献   

5.
补阳还五汤临床举隅阚金芬,王新民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医院(471000)主题词补阳还五汤/治疗应用,阳萎/中医药疗法,癃闭/中医药疗法补阳还五汤是晚清名医王清任用来治疗气虚血瘀半身不遂的名方。笔者临床扩大使用范围,凡遇气虚血瘀引发的各种杂病,每用其加减...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P)具有认知功能障碍已经被证实。本实验是笔在清朝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的基础增加补肾填精、化痰通络等药物,组成加味补阳还五汤,观察其对SHR/SP大鼠学习记忆及行为能力的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信军 《包头医学》2000,24(1):45-45
在《医式改错》诸多活血化瘀方药中,补阳还五汤乃是益气化瘀的典型代表方。益气化瘀法是王清任学术思想的精神。笔者崇尚王氏补阳还五汤治疗某些病症常获佳效,兹引治验一则,聊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肢体痛体会曹保仁(安徽省天长市医院239300)关键词:补阳还五汤;肢体痛:益气化瘀活血法瘀方剂“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系治半身不遂和痿证的名方,由补气药与活血祛瘀药相配伍而成。笔者以该方加蝉蜕、细辛、蜈蚣、制川乌、制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西药常规疗法和西药常规疗法联用补阳还五汤疗法应用在中医骨伤科治疗中的效果,探究补阳还五汤在中医骨伤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本院收治的行西药常规治疗的中医骨伤科患者中选取49例作为对照组,从本院收治的应用西药常规疗法、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的中医骨伤科患者中选取49例作为实验组,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上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9%,比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9.6%)高,两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上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药常规疗法、补阳还五汤疗法的联用取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西药单一治疗,补阳还五汤适宜在中医骨伤科治疗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王清任化瘀理论的临床应用辜小恒(江西省高安市中医院高安330800)关键词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助阳止痒汤血府逐瘀汤止泻固中汤癫狂梦醒汤临床应用王清任(1786~1831年),河北省玉田县人,是清代著名医学家。著有《医林改错》。王清任自创32个方剂,修改古...  相似文献   

11.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王清任所创,是根据"气血并归"的理论而确立补气和活血化瘀相结合的治则.笔者近年来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王永谦等)辽宁中医杂志,1980:(l):31 桂枝汤临床应用概况(苏礼)河南中医;1984;(4):44 桂枝汤临证述要(柴瑞雾)山西中医;1988;4(1):48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盛增秀)辽宁中医杂志1982;(10):科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回顾与展望(祁公任等)云南中医杂志1985;6(4):52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吴肇聪等)广西中医药1984:7(l):50 补阳还五汤在神经科临床的应用(孙怡)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2):125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和药理研究进展(谢人明)中成药研究,1986:(12):29 当归四逆汤临床应用(杨扶国)吉林中医药,198…  相似文献   

13.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笔者自1993年~2003年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辨证治疗各类慢性腰腿痛3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高频彩超观察中医经典方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颈动脉斑块的疗效.方法 将60例颈动脉软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补阳还五汤(颗粒冲剂),1 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共治疗3个月;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次/d,饭后服用,共治疗3个月.结果 补阳还五汤治疗组用药前、后颈动脉IMT测量值分别为(2.0±0.6) mm和(1.7±0.5) mm(P<0.05).阿司匹林对照组用药前、后的IMT测量值分别为(2.0±0.7) mm和(1.9±0.6) mm(P>0.05).结论 中医经典方补阳还五汤对颈动脉软斑块具有一定的消斑作用,高频超声在补阳还五汤治疗颈动脉斑块疗效观察中有重要的循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的不同剂型对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补阳还五汤超微颗粒制剂治疗,对照组给予补阳还五汤传统汤剂治疗。治疗30d后.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和神经功能积分的变化。结果补阳还五汤超微颗粒组总显著进步率为56.7%,总显效率为63.3%;补阳还五汤传统汤剂组总显著进步率为33.3%,总显效率为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阳还五汤超微颗粒组中医证侯积分减少明显优于补阳还五汤传统汤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超微颗粒组疗效优于传统汤剂组。  相似文献   

16.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王清任为治疗中风而设,治气虚血瘀,意在补气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祛瘀的目的,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但从组方来看,补阳还五汤是活血化瘀的良方,不仅只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加以化裁可广泛用于一切瘀血性疾病.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臁疮(下肢溃疡)均为瘀血阻于脉络引起,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往往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我们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马氏用补阳还五汤、身痛逐瘀汤、葛根汤复方加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补阳还五汤、身痛逐瘀汤、是《医林改错》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王师曰:补阳还五汤,此方治气血亏虚,半身不遂,口眼歪邪,语言蹇涩,口角流诞,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等证。《内经》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者,内居荣卫,荣气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内偏枯,偏枯者,半身不遂也。项强:后项强直,不能前俯及左右移动,逐渐牵连背部强直。《伤寒论》曰:足太阳痉病,痉病的形成,由于津液耗损,筋脉失其濡养所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医林改错》王清任曰: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则左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不遂者,不遂人用也,方拟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王清任曰: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总名曰:痺证。气虚则血瘀,血瘀则痺阻。方拟身痛逐瘀汤。结果脊髓型颈椎病,中医病名:颈项强痛。左侧手足不用,麻木不仁,半身不遂。中医病为,瘫痪。补阳还五汤、身痛逐瘀汤、葛根汤三方合用,名复方。结论用复方加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在临床运用中效果满意,三方合用加减变化,治疗8个月时间,病情全愈,上班工作。  相似文献   

18.
补阳还五汤在骨伤科的应用已较为广泛,在机理研究方面也从多角度进行了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在临床上只要辨证有"气虚血瘀"的病理改变,都可以试行应用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补阳还五汤在中医骨伤科的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加味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戴兴芳,马克明益气活血法是清代王清任对临床治疗法则的重要发展,补阳还五汤是其代表方,由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遗尿不禁,各地文献报道用本方治...  相似文献   

20.
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病验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补阳还五汤本是王清任治疗气虚血瘀所致中风后遗症的经典方.笔者在临床上通过仔细辨证,用于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此类患者属气虚血瘀所致.治疗26例患者,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其用药特点是重用黄芪,一般从30 g60 g,逐渐加量,愈后需继续服药,以防复发.结果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