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直觉思维是以直观物象、提取意象为基础,推衍被研究对象属性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有取象比类和运数比类两种模式。它不同于科学抽象,是从器物之象体道,超验地把握最高的宇宙真理,并推衍及于人体,因而是《内经》的主要认知形式。把握这一思维形式,对于探索《内经》教学规律、掌握中医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为历代医家称之谓“群方之祖”。朱丹溪日:“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1]”。笔者从事临床虽不多时,但在学习、应用《伤寒论》、《金匮要略》诸方时,深得其益,体会铭心,现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3.
"取象比类"思想贯穿于《黄帝内经》始终,本文详细参阅了《素问》、《灵枢》各篇,分别从事物认知、中医理论指导、全息思想、临床运用方面归纳总结了这种思维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同时提出这种思维模式的不足之处,建议对立统一地看待每一样事物。  相似文献   

4.
认知隐喻学的基本观点为研究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隐喻是通过已知事物(始源域)来认识未知事物(目标域)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学中集中体现为取象比类,包括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和社会功能4种最基本的认知模型.基于阴阳隐喻认知模型,取阴阳之象,“阴静阳躁”之道为说明五脏主藏、六腑主泻的脏腑藏泻理论提供了认知基础,“阴阳互藏”之理则为阐释五脏藏中有泻、六腑泻中有藏提供了发生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取象比类--关于《思考中医》的思考之三(续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象比类作为中医学重要的思维方法,在《思考中医》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增强了其趣味性和可读性,其中虽不乏妙论,但大量的比附无疑降低了该书的科学性。对取象比类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应区分类比推导与类比说理之不同,并采用辩证的、历史的态度来正确看待,且不可不加分析地一味滥用。  相似文献   

6.
观物取象,取象类比。中医的核心是阴阳,阴阳的核心是象。象思维是医易共同的思维方式,是医易会通的交点。象直观可察。是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类比思维采用的方法是,即使不同质的事物,只要在状态、格局、功能等直观可察的外在表现方面有相似的成分,就可类比为同类事物。《内经》法《周易》之象,创造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但取象比类合有较强的主观臆测性、或然性,从而又赋予中医理论具有表象性、模糊性、不精确性等特点。故对取象比类应该持历史的态度,辨证对待中医理论中通过类比所得出的结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任脉部分穴名为研究对象,从传统文化入手,运用文献学研究整理方法,分析探讨了命名的理据和医学意义。该文认为任脉24个穴名中有14个是根据腧穴所在部位或部位形态、特征、功用、气血流注状况等,取天体星辰之象,取建筑物之象,取地理形貌或区域之象,取动物、器物之象等来命名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象天法地"哲学范畴下的比类取象思维方式,体现了古代医家将传统文化与中医特点相结合来命名腧穴的方法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象思维为启发,探讨中医人体之神的形体归属、病因病机及其临床启示。方法基于文献学研究方法,运用传统象思维,以中医气一元论、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结合《易经》之三才、道教之"三丹田"等传统文化,通过取象比类、言象尽意、得意忘象的意象思维方法对人体之神进行初步探讨。运用道教"三丹田"理论、中医经络"四海"理论及西医学研究进一步阐释脑、胸、腹三部神说。结果象思维是观察者以事物表象为依据,结合自身内在体悟,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由于中医神理论的多元性(心神说,脑神说,五藏神说等),不利于临床对神志病的辨证论治。故取象"三才"之天、人、地,将人体之神演绎于脑、胸、腹三部。结论象思维以其对抽象的人体之神具象化,使人体之神理论更加直观而易于把握,以期对中医神志病辨证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陈雷主任中医师谨遵《素问·示从容论》“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之言, 强调“理随象现、法随象立、方随象出、穴随象取、术随象施”的取象辨证观,将其应用于周围性面瘫的诊疗中,方法独特,疗效显著, 值得深入效法。  相似文献   

10.
浅议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是祖国医学最基本、最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内经》中所讲的“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易传·系辞》所说的“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天下之能事毕矣”,都是指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把两个或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类似或共同的地方,然后把已经知道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论到与之相类似或有共同点的现象和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知识和结论。这种古典的思维方式,虽然尚不如近代逻辑学中的类比法和现代控制论中的同构理论那样严密,但是在距今两千多年的古代,祖国医学就已经开始运用与近代现代方法相类似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和进行推论,不能不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