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立足媒体融合格局,从数据新闻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前沿科技发展和媒体报道实践,探索媒体融合格局下数据新闻发展的路径,提出推进数据开放深度与广度、建设和完善各类数据库、保证数据时效与权威、制定个人数据利用原则、事先进行"数据脱敏"、培养复合型人才、制定数据新闻媒介融合发展规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媒体讯息发达的今天,新闻传播模式不再是固定的单一输出模式,而是基于各种平台、多种载体的多样性、交互性进行广泛的、多次的传播。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新闻的传播范围与方式发生了巨变,不但改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更扩大了新闻传播的范围。特别是当今新媒体盛行的时代,紧跟网络热点,以更多出其不意的方式进行新闻消息的传播,才能使新闻传播得到更好的收效,让更多受众了解新闻,传播新闻。本文对当今新媒体传播的主要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符合新闻传播模式的新办法。  相似文献   

3.
传播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闻传播的多样化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渠道,也推动了媒体融合发展局面的形成。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内容发生了变革,新闻写作风格和方式进行了创新,新闻编辑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社会逐渐进入信息时代,而信息化的普及也带动了自媒体平台的发展,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壮大,成为独树一帜的新闻传播方式,同时也对传统新闻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媒体新闻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具有高效性与实时性等优点,其多元性也促进了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本文针对当下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以及其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对传统媒体新闻与自媒体新闻的融合发展提出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煌彬 《新闻世界》2023,(11):41-43
媒体融合历经十年锤炼,不断推动基层治理内容的传播,呈现出基层元素更接地气、矩阵传播力更强、基层政务得到升级,并实现了媒体平台的自我成长。当前,基层治理内容在媒体传播中存在一些困境,包括内容千篇一律,基层属性缺失;推送方式单一,互动性待加强;基层政务效率提升难以立竿见影。为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内容传播,基层治理主体应当扮演好内容的推介者、平台的反馈者、民众的服务商、媒体的合伙人等多重角色,推动基层治理与媒体融合协同发展,实现双方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6.
首先了解新媒体技术在传播方面的具体使用方法,阐述什么才是媒体改革下的新理念。然后了解媒体改革的实施方法,指出改革对于新闻行业的影响及启示,最后预测两者未来的前进方向,让大家更加了解媒体传播与改革的方向,并且对于新闻这个行业有更加专业的认识及考量。  相似文献   

7.
王君 《新闻传播》2023,(8):77-79
作为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新闻形式,民生新闻在媒体融合时代还应主动寻求发展路径,保证可以始终反映当代社会问题,突显新闻价值的同时,取得可持续发展。围绕内容泛娱乐化、节目形式雷同等民生新闻发展问题展开分析,从新闻选材、节目制作、舆论监管等方面探索了民生新闻发展路径,希望能够在新闻报道和传播上进行革新,推动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媒体融合进程中,数据新闻的作用日益凸显。本研究旨在探讨数据新闻的概念、特性、叙事策略及挑战,并提出发展策略,以期促进我国数据新闻业的进步。【方法】本文明确了数据新闻的定义,分析了其关键特性,并探讨了叙事框架及可视化手段。同时,探讨了媒体融合下数据新闻的发展障碍,并提出了创新策略。【结果】研究表明,数据新闻具有客观性和深入性,其叙事多样性和可视化提升了传播效果,但也存在数据获取、技术和人才培养等限制。【结论】为应对挑战,建议我国媒体采取包括数据共享、角色转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创新以及叙事技术创新在内的措施,以推动数据新闻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提升新闻编辑工作的效率及质量,实现编辑工作的创新应用,并推动新闻编辑的升级与转型,对媒体融合影响下新闻编辑转型策略进行研究。简述新闻编辑转型的重要性,针对现代化新闻行业发展的需求及标准,从新闻渠道单一、编辑环境复杂以及编辑过程过于繁琐三方面,对新闻编辑工作面临的困境挑战进行解析。以提升互动性作为编辑工作转型的引导,强化编辑创新意识,明确新闻编辑目标导向定位,以此为基础,构建媒体融合多维新闻编辑策划体系,不断加强编辑人员专业能力,最终以媒体融合完善筛选和审核工作作为编辑创新的巩固手段,在现代化的背景之下,推动新闻行业迈入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媒体融合新闻差异化传播的内涵入手,依次解释了媒体融合新闻差异化研究的概念、形成原因、传播策略,旨在明晰媒体融合新闻差异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引起学者和新闻工作者对这一趋势的重视,从而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LBS等新技术集群的形成,媒体向智能媒体发展,媒体融合从判断上不再限于过去以人为主的经验式决策方法,从关系上也不再限于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上的融合,而是在技术的广泛赋能下,向无界的、多元立体的融合关系发展,向“连续统一体”的融合状态发展,将媒体融合推向新的阶段。并在此过程中去探索如何将智能媒体的理解力、决策力与创造力同传统媒体的深入思考力、谨慎判断力、发掘经典力配合起来,以受众为聚焦点,寻找“社交+”媒体融合趋势下传统媒体与智能媒体融合发展的最优路径,达到媒体融合效能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尚恒志 《新闻传播》2014,(2):185-187,190
本文根据媒体融合对传媒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了目前新闻教育体制的种种不适应,提出了改进新闻传播教育的思路与对策,并以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周静宜 《传媒》2022,(3):31-34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智能融媒体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智能融媒体平台能实现内容生产与分发的全流程智能化,能推进媒体融合由“窄融合”向“宽融合”转变。智能融媒体平台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强化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新闻宣传工作主导思想,使媒体融合服务于社会公众需求与主流价值观传播。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自媒体新闻给传统媒体新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如何在自媒体流行的当下,在新闻行业中将自媒体新闻和传统新闻进行融合发展,促进新闻传播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自媒体给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了哪些改变,以及给予这些变化两者的融合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甄锐  袁璐 《青年记者》2022,(19):44-46
5G时代万物皆媒,在“新基建”这一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上,高新技术带给媒体融合更多的可能性。本研究根据心理学的需求层次理论,同时借鉴埃里克·阿姆奎斯特等人提出的产品价值要素金字塔框架,基于“技术内部思考者”的视角分析技术驱动媒体融合所具有的功能价值、情感价值、便利价值、社会价值这四个价值要素,同时反观技术渗透媒体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6.
浅析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睿 《今传媒》2014,(8):22-23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是一种新的经营观念,融合新闻是创新而来的新的新闻传播方式。为更加有效地应用这种新闻传播方式,我们应站在全局高度,深入研究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借助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研究方法,不仅充分重视与新闻传播有关的各个重要要素,而且还要有效控制新闻传播的各个程序,全面展示媒体融合可打破时空限制的优势,促使新闻传播更加健康、快速发展,使其能更好地为社会、市场、群众服务。  相似文献   

17.
庄超 《新闻传播》2023,(16):54-56
本文探讨了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改革问题。首先,介绍了媒体融合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分析了新闻传播在媒体融合环境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接着,提出了六个论点,包括提高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加强技术支持和创新、构建跨媒体合作机制、推动用户参与和互动、加强监管和规范、维护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观。最后,得出结论,即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需要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推动改革创新,以适应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的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媒体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下,传统的传播媒介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需求,推动着新闻传播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的革新和优化。媒体融合发展对新闻传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不仅扩大了新闻业的受众群体,也让新闻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这种新变化有助于新闻业提升服务质量。本文以媒体融合发展为切入点,分析现阶段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并阐述媒体融合发展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郝永华  曹曦晴 《传媒》2016,(6):92-93
在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教育单向地从媒体获取教学资源的模式已显落后。高校新闻院系应适度介入媒体业务,实现各自资源的有效连接。当前,此种连接的核心应是移动新闻、数据新闻、微视频等新闻产品的创新。为有效地实现连接,高校新闻院系应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及资源匹配上进行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20.
李强 《东南传播》2018,(6):25-26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体融合,为新闻的采访与写作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本文基于当前媒体融合的现状,从采访思路、采访手法、采访内容和写作风格、写作技巧等方面,分别对新闻采访与写作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转变进行分析,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