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行业看台     
<正>面孔李克强:"中国制造2025"的"要害",实现中国"智"造2015年6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工信部主持召开座谈会,部署推进"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是推进"中国制造"的不断升级。要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努力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李克强表示,"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要害",就是"智能转型"。工信部正在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用信息化提升装备制造的水平,这也与推进结构调整的两大"支点"相吻合。一个"支点",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发展,主线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最终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在2015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指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实现制造业智能制造。  相似文献   

3.
<正>迅速形成规划体系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目前,"1+x"规划体系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形成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等5个重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服务型制造、质量品牌提升等2个专项行动指南,信息产业、制造业人才等4个发展规划指南共11个专项规划以及2个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为骨干,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工业"四基"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1 2017年重点工作进展2017年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一年。规划司按照部党组的统一决策部署,在各司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抓手,扎实推进规划投资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一是组织实施"中国制造2025"。统筹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收到工信厅联装函【2015】415号批文,确认其"智能柔性制造系统(FMS)应用标准试验验证体系研究"项目已成功申报工信部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全国共有94家公司、研究机构的相关项目入选首批智能制造专项项目,该项目是川企3个入选项目之一。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是由工信部和财政部启动实施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旨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广智能制造模式应用,强化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对产业的先导带动作用,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  相似文献   

6.
政策     
<正>《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全部发布为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着力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1"是指《中国制造2025》,"X"是指11个配套的实施指南、行动指南和发展规划指南,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实施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底,工信部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  相似文献   

8.
新闻     
<正>《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全部发布日前,《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已正式全部发布。在此之前,为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着力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1"是指《中国制造2025》,"X"是指11个  相似文献   

9.
<正>由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湖北省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主办,湖北工业大学承办,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等单位协办的"中国制造2025"技术与发展学术报告会于2015年12月5日在湖北工业大学隆重举办。报告会的主题是"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来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其中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作为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军事上的"战斗力",以及现代社会活动的"物化法官",仪器仪表在节能减排、安全生产、航空航天、保障民生、智能制造和国民经济发展中部起到  相似文献   

11.
行业动态     
<正>新闻资讯《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全部发布为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着力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1"是指《中国制造2025》,"X"是指11个配套的实施指南、行动指南和发展规划指南,包括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期导读     
<正>"中国制造2025"工业转型五大试点领域2015年3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以及《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启动智能制造试点。根据智能制造试点通知,将分类开展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六大重点行动。其中,智能制造不仅是两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也  相似文献   

13.
<正>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它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产业。为了加速和提升中国制造业从"精密制造"到"高性能,高质量制造",在实现"跨越式发展"方面应该有新的突破。随着德国工业4. 0,美国工业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全球制造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制造业也在为新一轮转型进军。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始,也是系统化迈向智能制造的起点。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正常阶段,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动力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智能制造将成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主力军,在推动中高速国民经济发展,提升中国工业中高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以智能制造开启"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已成为我国工业政策制定、科技创新规划和产业资源配置的重点领域。根据河南省《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正式发布,《2025河南行动纲要》围绕推动制造业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和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实力,从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等八个方面提出  相似文献   

15.
行业信息     
正我国将继续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推动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日前,工信部公示了2018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等重大战略文件,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供给。作为推进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从2015年启动以来,一直备受各界关注。2016年,我国遴选了60多个项目;2017年遴选了97个项目;  相似文献   

16.
《衡器》2016,(5)
正工业4.0是工业化未来的发展方向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制造强国战略",力争用十年的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中国制造2025》指导思想为强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行绿色制造、以及推动重点高端装备创新领域突破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环境下,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核心战略任务,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两化深度融合的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12月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2015全国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陕西西安召开。此次会议旨在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并提高质量和效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出席大会并作讲话,以下为讲话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广智能制造模式应用,强化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对产业的先导带动作用,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2015年6月,工信部、财政部共同发布了2015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立项项目名单(工信厅联装函[2015]415号)。  相似文献   

19.
编者寄语     
<正>时光飞逝,又是一年新开始。2015年是中国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而备受关注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也将在近期正式出台。伴随着"中国版工业4.0"计划的推出,"中国制造"将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大展拳脚。多年来,国防制造技术一直是武器装备性能和战斗力实现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因此国外十分重视其发展和应用。回顾2014年,美国制造出世界最大地面战车整体锻造铝合金车、  相似文献   

20.
<正>呼应"十三五"规划与"中国制造2025"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总体战略,3月31日,台达在北京隆重召开了"智胜未来——2016年台达自动化产品策略媒体交流会",推出包括拥有高效能CPU,可应用于电子制造、食品包装、纺织设备中担任智能制造控制大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