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正> 儒家讲修身,导人循礼。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厘正视听言动,“日三省吾身”,意在戒除违礼之事和违礼之念。荀子亦然。他说:“君子久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荀子·劝学》)“学至乎礼而止矣”。(同上)孔荀谈修身,一以遵礼为鹄的,然上溯修身之途,二人歧见颇深,不可不辨。孔子时代,礼崩乐坏,违礼之事频仍。然旧礼影响尚大,令违礼者不敢小觑,在具体做法上仍不得不做一些遵礼的表面文章。孔子  相似文献   

2.
卜辞“勿牛”试解卜辞有(甲八○三),或作(粹二五三),王国维释为勿。此后有学者另立解释,谓犂之初文作,其从牛作者,更似牛拖犂而耕的形象。二说何者为是,一向不甚明确,兹试为判定解释。从卜辞中此字字形及用法看,王说释勿还是对的,秦石鼓文作,犹仿佛其形,释勿在字形方面并不缺乏证据。至于字义,王氏谓“物本杂色牛之名”,则仍不确切,本  相似文献   

3.
怪胎     
“阳春三月日,桃园花开时,十八兄弟处,礼仪当论之。尊大让小,以弟兄相称,勿以官职而论;遇事当以鼎力相助,勿以贫富之分;常思手足之大情,勿以琐事而小争。变‘松散性’为‘紧密性’,结兄弟之义,传世代之情。”这一段半文半白的文字,不是诞生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时代,也不是梁山j&108条好汉英雄大聚会的产物,更不是出自《七侠五义》中五鼠兄弟之手,而是1997年4月,河北省宁晋县18名党员干部的“结义书”。且说宁晋县17名干部及一名党员大款,平素来往频繁,为了更进一步把相互关系“变松散性为紧密性”,便在酒店聚会排…  相似文献   

4.
诞生于世纪之交这样一个方生方死的大转折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几乎同时经受着两方面不可抵御的推动。从内部看,固有的文学规范、文学偶像已然衰颓,新生的文学因素正在萌孽生长;从外部看,各种催生的激素养料也在源源不断地输入。这种双重推动以及特有的图存救亡的时代情绪,使文学的步履突然间走得分外匆忙。“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文学一下被赋予了如此重要的任务。问题并不在于文学是否堪此重负,而在于这一口号中包含的合理要求以及作家对此的普遍认同。在经历了洋务兴办的失败、政体更迭的虚幻之后,那些先觉者都意识到了改造民众的作用和  相似文献   

5.
游青岛,不可不逛中山路;逛中山路,不可不进劈柴院.中山路赋予劈柴院绝佳地缘优势,劈柴院也以超级火爆的人气倾情回报.中山路的繁华似锦、亲和包容,口碑远播,骨子里与青岛人祖祖辈辈念想劈柴院大有关碍,可以说,劈柴院是中山路文脉中最传神也最具本土色彩的章节.  相似文献   

6.
贞观之初,民族关系比较复杂,民族矛盾也比较尖锐。魏徵吸取隋朝国力强盛却仅历二代而亡的教训,结合当时民生凋敝的现实状况,抓住唐初民族关系的主要方面,提出了以偃武修文、勿劳弊中国、以道御之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思想。这些思想大多为唐太宗所吸取,开创了经过魏晋南北朝之后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庄秋 《今日辽宁》2013,(3):43-45
游完知名的朝阳北塔,不可不去塔下的北塔博物馆。朝阳是佛光笼罩之地,佛教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在那里自然少不了许多圣物。朝阳北塔博物馆馆藏文物近万件,三燕、北魏、隋、唐、辽五个历史时期文物都有,绝大多数是精品、孤体,东北地区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8.
实事求是,积极进取,思维敏捷,判断准确,推理周密,论证严谨,决策无误。这是现代化思维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大学生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祖国的较高级专门人才,不可不具备这些思维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气冲宵汉的创造精神寓于冷静严峻的科学决策之  相似文献   

9.
寒谗妇谋,后羿卒戕。荒弃于野,俾奸民是藏。举土作仇,徒怙身弧!王子怪骇,(虫白儿)形茀裳。文褫操戈,犹懵夫药良。终鸟号以游,奋厥篚筐。(勿曰)漠莫谋,形胡在胡亡。阳潜而爨,阴蒸而雨。萍凭以兴,厥号爱所。气怪以神,爱有奇躯。胁属支偶,尸帝之隅。宅灵之丘,掉焉不危。  相似文献   

10.
乾隆帝三个铜钱难农民一年,清朝乾隆皇帝微服出游江南,途中遇见一农家正在办喜事,顿生嬉戏之念,便叫侍从送去三个铜钱和一上联:“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心想,那农民必定左右为难,看他如何是好。谁知那农家有一小孩,聪明过人,不仅干脆收下三个铜钱,且  相似文献   

11.
侯洪澜 《社科纵横》2008,23(5):123-124
庄子以语言实践的方式对"道不可言"、"道不可不言"的人类思想困境的思考,也是当代西方语言哲学关注的问题,而庄子又以"诗性言说"的方式超越了这一语言困境,达到了"即言即道'的理想的自由境界,这是对中国诗性的文化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弄清孔子思想的一些基本范畴、尤其是其诸多道德范畴的真正含义,乃是正确评价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搞好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之最基本、最关键的工作。本文旨在此方面略尽薄力。 孔子在政治上注重德教,与此相应,他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范畴体系。 一、仁 孔于所谓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仁是最高道德范畴,它是包括许多道德范畴的全德之称。种种道德范畴互相制约、互相结合,形成一个完美的全体,此即广义之仁。勿怪乎孔子不以仁自居,也不轻易以仁许人;贤如颜渊,仅许其“三月不违仁”。春秋时期,孔子以…  相似文献   

13.
"勿损人"是社会的最基本伦理底线,是社会的核心规范.社会的其他规范--宗教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都以"勿损人"规范为基础.伦理规范违反意志就是"损人"的意志,它直接违反了"勿损人"规范.在刑法领域,伦理规范违反意志有两个派生类型:一是故意要件,二是过失要件.故意要件表现的是用直接方式损人的意志,过失要件表现的是用间接方式损人的意志,两者只有量的等差,没有质的区别.所以,无论是故意要件还是过失要件,都是主观恶的具体价值标准,而伦理规范违反意志则是主观恶的最高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4.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五章第三十九节有这样一则记载:“Οστο(?),ραπιξειει(?) τηνσεξιανσιαγονασον,στρεφοναντωκαιτηναλλην”[“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给他” (旧译文);“假如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让他打吧!”(现代中文译本的新译文)。在我国,《尚书大传·大战》中太公曾说:“骂汝勿叹,唾汝无干”。关于唐代的娄师德,也有这样一则记载:师德“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絜之乃已。’师德曰:‘未也,絜之,  相似文献   

15.
李杜诗中之"映" 杜甫的七律<蜀相>,不只杜诗的选本,一般唐诗选本也从不漏选,前数年李华、李如鸾二先生<新选千家诗>也收了进去,可见它是一首受到普遍关爱的诗.但我翻遍了当代诸家注本(包括大学教材),于该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的"映阶"一语,从未见谁家出注,大约以为是常语,勿庸词费.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离开了文化内容语言也就成了空壳。因此,学习和掌握一种语言不可不学习这种语言所表现的文化。每一种语言都隶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经济活动、生产方式为基础,以语言...  相似文献   

17.
《周礼·地官·司徒》有两段关于婚姻行政管理的记载:一、“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毋过五两。禁迁葬者与嫁殓者。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于刑者,归之于士。”二、“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相似文献   

18.
人文中国     
《社会工作》2008,(4):F0002-F0002
董仲舒,西汉伦理思想家、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他向汉武帝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武帝采纳其对策,由是开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朱向军 《社科纵横》2006,21(6):93-94
“诗穷者而后工”是由“发愤著书”衍生出来的子命题。本文根据古人的说法,总结出了“诗穷者而后工”四个方面的原因:一、穷而发愤,其文要约而写真;二、穷而发愤,其文能写人情之所难言:三、人穷则诗工;四、欢愉之辞难工,穷愁之言易好。  相似文献   

20.
昭穆制度习见于古代文献。若指墓葬,便如《周礼·春官·家人》所云:“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若指宗庙,便如《礼记·王制》所言:“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若指祭扫,便如《礼记·祭统》所说:“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太庙,则群昭群穆成在而不失其伦。”要之,所谓昭穆制度,系指古人祖先墓葬的次序、宗庙的顺序和祭祖中族人位置的排列均须分为“父昭子穆”两列,父子异辈异行,祖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