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手段联合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后窝血管母细胞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手术治疗的20例颅后窝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5例巨大脑干血管母细胞瘤术前48~72 h介入栓塞供血动脉。靠近脑干及桥小脑角区6例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结果 20例肿瘤均全切除。术后发生部分偏瘫偏身感觉障碍1例、后组脑神经功能障碍2例、听力减退1例、面瘫1例、脑积水2例。5例术前栓塞均未出现栓塞相关并发症。15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4年;13例未见复发,1例囊实性肿瘤术后9个月肿瘤呈大囊、多点状复发,1例囊实性肿瘤术后6个月肿瘤呈大囊、单结节状复发。结论 联合应用术前栓塞供血动脉、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后窝血管母细胞瘤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及神经损伤风险、提高肿瘤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前栓塞联合手术切除颅后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6月手术治疗的56例颅后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中,21例(观察组)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再行开颅肿瘤切除术;35例(对照组)直接行开颅肿瘤切除术。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肿瘤切除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肿瘤全切除率明显提高(P<0.05),术后3个月KPS评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 颅后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血供丰富,先行血管内栓塞处理肿瘤供血动脉,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提高肿瘤全切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内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4月手术治疗的16例颅内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予以术前栓塞。12例单发肿瘤均全切除;4例多发肿瘤未全切除。1例术后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好转,1例死亡,1例术后伤口积液再次行清创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颅内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准确诊断及严密的术前准备对手术切除的成功有重要意义,术前栓塞可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CT、MRI、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肿瘤或瘤结节全切除术21例,大部分切除2例,死亡2例。结论:实体性血管母细胞瘤仍是神经外科较难处理 的肿瘤,完整地切除肿瘤或瘤结节是提高肿瘤治愈率,降低术后复发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特点。方法对1999年2月-2006年5月施行手术治疗的2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患者(肿瘤位于小脑半球者14例,第四脑室内延髓背侧2例,延髓下部1例和脊髓内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手术全切除肿瘤患者14例,次全切除7例,其中2例于手术前施行微导管超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手术后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18例,2例因脑积水症状未改善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手术后并发出血,再次手术。12例患者平均随访25个月,9例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1例遗留小脑性共济失调,2例肿瘤复发(1例再次手术全切除肿瘤;1例多部位复发而行γ-刀治疗。随访7个月肿瘤无增大)。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为良性肿瘤,肿瘤全切除可获得根治。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前供血动脉栓塞以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等综合措施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且的探讨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血管母细胞瘤病人的病历资料。肿瘤位于小脑半球27例,脑干区3例,幕上4例。囊性结节样肿瘤31例,实性肿瘤3例。家族性发病3例,诊断为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复发性2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采用神经导航辅助手术10例,锁孔显微手术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30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重残1例,死亡1例。随访2~10年,2例肿瘤全切除后分别于术后1年、6年复发。结论CT、MRI是诊断血管母细胞瘤的有效检查方法。神经导航对减少术中出血及完整切除瘤结节有较好作用。显微手术是治疗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延髓背侧实质性多血性血管母细胞瘤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11例延髓背侧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患者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临床效果通过KPS评分进行评价.所有的患者均进行了术前的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包括核磁共振成像(MRI)和全脑血管造影(DSA).首先在全麻插管下对异常血管团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在凝血指标正常后,即一般在介入治疗后2周内再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结果 11例患者栓塞过程顺利,栓塞后即刻造影显示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大部分消失,未出现并发症.肿瘤均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全切除,术中均未输血,无手术死亡.术后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改善和恢复者10例,1例因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术后的随访显示除死亡病例外,肿瘤全切者无肿瘤复发,且KPS评分均有所增加.手术并发症主要有:交通性脑积水,切口感染,肺炎,切口脑脊液漏等.而且无论血管栓塞还是手术治疗,术中及术后均无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NPPB)的发生.结论 对延髓背侧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患者进行术前栓塞,对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意义,而且术前对于供瘤动脉的栓塞范围应个体化,以不损伤重要脑组织供血为原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后颅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后颅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栓塞供血动脉后立刻行病灶显微切除术。结果 5例病人肿瘤均全切除,切除术中出血量为(200±80)ml。术后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术后3个月随访全部病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0分,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超选择性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后立即行病灶显微切除术治疗后颅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完全神经内镜控制下采用颅后窝锁孔开颅切除小脑囊性血管母细胞瘤的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小脑囊性血管母细胞瘤病例资料,共发现6个肿瘤结节,均采用后正中旁切口,单侧颅后窝锁孔开颅,在神经内镜完全控制下切除囊腔内肿瘤结节。其中4例术中准确快速发现与术前影像位置一致的肿瘤结节;1例除在术前影像引导下发现1个肿瘤结节外,经神经内镜探查还发现1个术前影像学漏诊的肿瘤结节。结果 5例病人术后复查头部MRI均明确肿瘤结节全切除,囊腔有不同程度缩小。门诊随访1~5.5年,平均3.4年,病人均痊愈,未出现肿瘤复发。结论完全神经内镜控制下切除小脑半球的囊性血管母细胞瘤,手术创伤小、疗效佳,是处理该类型病变的较佳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华山医院(1989年8月~1996年12月)收治的115例血管母细胞瘤病例,其中有详细病史者77例,包括囊性肿瘤43例,实质性肿瘤34例.诊断主要依靠CT、MRI和DSA.77例详细病史者均手术治疗,其中囊性肿瘤全切42例,术后症状改善41例、不变2例;实质性肿瘤全切29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症状改善24例、不变或加重4例、死亡6例.结果提示,CT和(或)MRI、DSA是CNS血管母细胞瘤诊断的必要手段,手术全切是最佳治疗方案,术前栓塞和术后放疗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血管母细胞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MRI检查将肿瘤分为4型:单囊伴单瘤结节型40例,实质型8例,囊实型6例,多发结节型4例。采用后正中、旁正中或枕下人路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56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脑肿胀1例,再出血1例,予再次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5年,肿瘤复发2例。结论影像学分型对于指导手术是必要的,应根据瘤结节位置,合理选择手术人路。实质型和囊实型肿瘤手术时间长,手术风险大,术前可行造影检查,必要时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后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7例颅后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20例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7例经术前栓塞后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27例肿瘤均全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3例发生轻度颅神经损伤,康复治疗后恢复。结论 对于颅后窝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精确的术前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手术计划,必要时行术前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后再行肿瘤切除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并发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相对少见,本文总结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经验,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2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及术后转归。结果本组12例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25~54岁,平均37岁;8例为单发病灶:位于颈段2例,胸段5例,腰段1例;4例为多发病灶:1例为颈段2个病灶,1例为胸段2个病灶,2例为胸腰段各1个病灶。12例患者均经手术全切除病变,病理学诊断为血管母细胞瘤;术后运动及感觉障碍改善7例,不明显3例,即刻加重1个月内恢复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6~60个月,未见1例复发。结论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手术治疗效果好,有症状者应早期手术治疗。强调显微手术镜下操作,有助于肿瘤全切除和保护脊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散发性与Von Hippel-Lindau(VHL)病相关性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类型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2002年至2009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母细胞瘤患者29例,将肿瘤MRI影像表现特点与手术病理结果做对照分析.结果 29例颅内血管母细胞瘤患者,散发性17例(59%),VHL病12例(41%),共计66个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为实性小结节型(28个)、实性肿块型(18个)及囊结节型(20个),病理光镜下表现为网状型、细胞型及混合型.结论 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类型与其病理基础密切相关.对VHL病患者颅内无症状的实性小结节型血管母细胞瘤应长期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栓塞肿瘤供血动脉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8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开颅手术前72 h内均予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后予伽玛刀治疗。总结术前栓塞和显微手术的技巧,并分析手术疗效。患者入院、出院时采用Karnoi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患者的生命质量。结果开颅术前肿瘤的栓塞程度>80%者4例,60%~80%者8例,<60%者1例。1例患者栓塞术后行MRI检查可见脑干局部梗死,临床表现为中枢性面瘫、吞咽困难加重。13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2例。术中出血量为(620±35)ml,手术时间为(6.5±1.1)h。13例患者术前的颅高压症状均于术后明显缓解。术后新发吞咽功能障碍2例,听力减退1例,新发中枢性面瘫1例。13例患者出院时的KPS为(85.8±4.9)分,较入院时[(76.6±11.3)分]有明显改善(t=3.969,P=0.002)。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3年(中位随访时间为22.6个月),末次随访的KPS为(88.1±3.6)分,与出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65,P=0.062)。仅1例次全切除患者于术后9个月肿瘤增大,再次给予伽玛刀治疗后未进展;其余12例肿瘤均无复发。2例患者发生梗阻性脑积水,予以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对于后颅窝实性血管母细胞瘤,术前行肿瘤供血动脉的栓塞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甚至可达到分块切除肿瘤,从而降低了手术风险,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毗邻脑干的大型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毗邻脑干的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瘤体最大径分别为5.1 cm和6.5 cm。结果 1例患者通过1次术前栓塞后,在术中历经23 h全切肿瘤;另1例患者通过2次术前栓塞,术前MRI与 DSA三维影像融合,术中神经导航,历经5 h全切肿瘤。术后2例患者均未发生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对于巨大型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术前有效的供血动脉栓塞是有必要的,术前MRI与3D-DSA三维影像动态融合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术中利用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分流脑干和肿瘤的界面力争全切。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We report our surgical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16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benign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CVJ) tumor, observed from 2003 to 2008 at our department.

Methods

We had treated 6 foramen magnum meningiomas, 6 cervicomedullary hemangioblastomas, 1 accessory nerve schwannoma, 1 hypoglossal nerve schwannoma, 1 C2 root schwannoma, and 1 cavernous hemangioma. Clinical results were evaluated by 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 (KPS) and all patients underwent preoperative neuroradiological evaluation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MRI).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15 patients and preoperative embolization was done in 2 patients.

Results

Five far-lateral, 1 supracondylar and 10 midline suboccipital approaches were performed. Gross total removal was achieved in 15 cases (94%) and subtotal removal in 1 patient (6%). None of the patients required occipitocervical fusion. Radiological follow-up showed no recurrence in cases totally removed. Postoperative decrease of KPS scores was recorded in only 1 patient. The treatment of cervicomedullary solid hemangioblastoma presented particular issues : by preoperative embolization, we removed tumor totally without an excessive bleeding or brainstem injury. In one of foramen magnum meningioma, we carried out subtotal removal due to hard tumor consistency and encasement of neurovascular structures.

Conclusion

: The choice of surgical approaches and the extent of bone resection should be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and size of individual tumors. Moreover, we emphasize that preoperative neuroradiological evaluations on presumptive tumor type could be helpful to the surgeon in tailoring the technique and providing the required exposure for different lesions, without unnecessary surgical steps.  相似文献   

18.
椎板切开复位术在成人椎管内肿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椎板切开复位术在成人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及术后椎管的稳定性变化.方法 经后正中入路行椎管内肿瘤切除72例,术中分开椎旁肌,取下相应病变节段椎板、棘突.在显微镜下切除椎管内肿瘤后,将取下的椎板用钛片-钛钉固定复位,将椎旁肌解剖复位.分析此术式对椎管内肿瘤的显露与切除效果,评价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 72例病人中髓内室管膜瘤18例,血管网织细胞瘤6例,髓外硬膜下神经鞘瘤22例,脊膜瘤21例,先天性肿瘤5例.椎板切开复位节段2~6节段(平均3.8节段),肿瘤全切68例,全切率94.4%.共27例病人获得随访,随访率37.5%,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到2.5年(平均11个月).所有随访病例均在术后7 d到2.5年间检查MRI、X线片.结论 椎板切开对椎管内肿瘤的暴露及切除效果满意,可减少椎板切除术后脊柱畸形的发生,对脊柱的稳定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第三脑室后部肿瘤手术入路.方法 观察21例儿童第三脑室后部肿瘤神经影像的表现,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向,以中脑顶盖部为标志点,肿瘤主体2/3位于中脑顶盖部前者采用右额顶开颅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肿瘤主体2/3位于中脑顶盖部后者采用枕部经小脑幕入路(Poppen 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18例,近全切除3例,无昏迷,无瘫痪,无死亡.结论 根据第三脑室后部肿瘤生长方向的不同,以中脑顶盖部为标志点,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种手术入路的优势,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脑组织结构,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