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从方剂溯源、古代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角度、结合现代疾病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疾病谱的范围,通过寻找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确定六味地黄丸研究的多系统靶点,明确六味地黄丸的主要药理作用方向及有效成份。  相似文献   

2.
六味地黄丸组方的临床应用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从方剂溯源、古代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角度、结合现代疾病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疾病谱的范围,通过寻找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确定六味地黄丸研究的多系统靶点,明确六味地黄丸的主要药理作用方向及有效成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六味地黄丸的药理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肾阴虚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根据疾病情况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六味地黄丸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增加六味地黄丸治疗.比较2组患者病情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治疗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差异.结果 六味地黄丸组患者治疗效果、症状缓解时间、治疗时间、生活质量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六味地黄丸用于临床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具有补益肾阴之功效。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六味地黄丸治疗多种疾病疗效较好,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六味地黄丸自创制以来一直备受宠爱,对后世医学的启发与影响也是极大。原是主治小儿“五迟五软”,近年来临床运用极为广泛,凡是由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而表现为中医肾虚证候的疾病均可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应用。现将姜德友教授运用六味地黄丸合剂治疗现代疾病的经验进行梳理分析,精选出七则典型病案予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6.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茱萸、淮山、泽泻、茯苓、牡丹皮等六味药组成,是临床常用的滋阴补肾名方.几十年来,笔者根据方义,辨证运用于治疗多种疾病,获得满意疗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藏药六味能消散治疗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及特点。方法回顾性统计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笔者于青海省藏医院进修时收治的72例经六味能消散治疗的胆囊炎患者,分析其临床疗效以及特点。结果 72例胆囊患者中,痊愈27例,显效23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0.28%。结论藏药六味能消散在胆囊炎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副作用小,便于使用。  相似文献   

8.
六味地黄丸的实验研究大体围绕对免疫调节系统的作用、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抗肿瘤作用、对肾脏疾患及生长、发育、衰老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这些研究为六味地黄丸临床治疗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癌症、肾脏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及一些新用途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白萍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2):77-77
目前六味地黄汤常用于高血压病、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肺心症、糖尿病、结核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治疗。本人在临床中细致审病,以六味地黄丸为主,适当加减合方,治疗上述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机制。方法:对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进行中医学研究,分析六味地黄丸的药理功能。结论:六味地黄丸具有延缓衰老、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经过后世医家的发展和创新,被广泛应用临床各科。  相似文献   

11.
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治疗阴虚证的代表名方,记载始见于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本方系将<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所组成,原著用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是滋阴补肾的传统基础方剂,自宋代运用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中医常用来治疗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致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遗精、手足心热以及小儿囟门不合等病症,取得良好疗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六味地黄丸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临床主治病症不断扩大,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内分泌、泌尿生殖等临床各科疾病.现将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新进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使用的原则主要是准确的辨证,即肾阴不足或肝肾阴虚.这是合理使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的前提.六味地黄丸使用的第二个原则是"异病同治".即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治疗临床多种病症.但中成药之间配伍一般多为加法,但实际上基本方相同的六味地黄丸系列即可实施加法也可实现减法配伍.本文从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的辨证运用,配伍加减、合并用药等方面,浅谈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系列的临床加减应用.  相似文献   

13.
六味地黄丸是一个传统中药方剂,全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组成,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主要治疗因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所引起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盗汗、遗精、手足心热等症。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六味地黄丸在原功效基础上还有增强人体免疫力、降血压、降血糖、对肿瘤抑制作用、抗衰老、调节内分泌系统作用、对肾功能的影响等诸多药理作用,在复发性口腔溃疡、高血压、糖尿病、肿瘤、亚健康状态、失眠、更年期综合征、泌尿系结石、咳嗽等疾病治疗中有显著的疗效。六味地黄丸广泛的药理作用,为临床新用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六味地黄丸(汤)由北宋时期的著名医学家钱乙创制,原以治疗小儿禀赋不足。因其组方独具特色,疗效肯定,其临床主治病证不断扩大,广泛应用于辨证为肾阴不足,肝肾亏虚,或兼有虚火上炎的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疾病,故其拆方研究至关重要,可阐明古方配伍的科学性。文章通过回顾近10年来六味地黄丸(以下简称LW)的拆方研究概况,从组成和方解、现代拆方研究、问题与展望等3个方面对六味地黄丸(汤)做一阐述,为以后LW的现代拆方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六味地黄丸 长期以来,六味地黄丸在临床上一直应用于治疗各种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出现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遗精、手足心发热等诸证。近年来,科研人员通过大量临床实验,发现六味地黄丸在现代医学临床上具有广泛而显著的防病治病及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六味地黄丸治疗冠心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得与六味地黄丸中6味中药相关的所有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运用 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利用TTD、Drugbank、DisGeNET数据库筛选冠心病相关的疾病靶点,将冠心病靶点与药物靶点进行Venn分析,筛选出二者的共同靶点,应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模型。通过DAVID (Version 6.8)数据库对疾病与药物共同靶点进行 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六味地黄丸的43种主要成分及与治疗冠心病相关的关键靶点85个,靶点主要涉及调节脂多糖代谢、炎症反应、细胞分裂、细胞因子活性、DNA复制及其转录等生物过程,通过参与TNF、HIF-1、PI3K/Akt、Estrogen、TLRs、NF-κB、cGMP-PKG、cAMP等信号通路治疗冠心病。结论 本研究从多角度探索了六味地黄丸治疗冠心病可能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六味地黄丸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治疗疾病的特点,为其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研究其药效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六味地黄丸始创于宋代医家钱乙 ,主要是用于小儿的五迟、五软等肾虚之证。自明代以来 ,本方备受医家的推崇 ,广泛应用于临床 ,成为古今名方。本文仅从六味地黄丸 (汤 )的临床应用入手 ,对其临床应用作一述评。1 临床应用病种分析查阅近 5 0年来有关六味地黄丸 (汤 )的文献共计 30 12篇 ,包括基础研究、临床报道、药理分析等多个方面。其中临床应用六味地黄丸的病种 (证 )达4 35个左右 ,涉及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皮肤、骨伤、肿瘤、传染病、急症等近 2 0个科别。临床应用较多的病种经统计结果见表 1。表 1 六味地黄丸 (汤 )临床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较小肾结石采用六味地黄丸联合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接收的104例较小肾结石患者,抽签法分观察组(六味地黄丸联合金匮肾气丸加减)与对照组(口服排石冲剂)各52例,比较肾功能及有效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尿素氮、血肌酐及24h尿蛋白低,血浆白蛋白高;临床有效率高,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联合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较小肾结石能提高整体疗效且改善不适症状,达到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六味地黄丸为滋阴补肾类基础方,其抗肿瘤作用已被大家公认。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其治疗乳腺癌有较好防治效果,故本文将从中医理论、临床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六味地黄丸防治乳腺癌的功效特点,为六味地黄丸抗癌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功效,可用于头晕耳鸣、肾阴亏损治疗,同时也是治疗卵巢早衰的一种比较常见的药物。六味地黄丸自身的药物特性,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都是其药效得以发挥的重要基础。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六味地黄丸可以改变卵巢早衰患者的血清激素水平,调理的整体效果较好,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以在今后临床卵巢早衰的治疗中推广应用六味地黄丸,使卵巢早衰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