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隐伏断裂不同深度CO2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比研究了华北北部隐伏活动的唐山断裂和夏垫断裂以及隐伏不活动的香河-皇庄断裂上0.5m和2.0m深处的CO2异常特征,并初步讨论了CO2异常机理及不同深度CO2异常特征在判断隐伏断裂位置及其活动性中的应用。0.5m深处的CO2在隐伏活动断裂和隐伏不活动断裂上均有异常;而2.0m深处CO2在隐伏活动断裂上异常显著,在隐伏不活动断裂上则没有异常。2.0m深处CO2异常范围比0.5m深处CO2异常范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大同同车公司地裂缝的年变形态、干扰因素、震前异常特征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该地裂缝水准形变异常与晋冀蒙交界区中强地震活动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进一步从空间、时间、力学性质等方面研究其动态特征和映震能力,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是关于非地震地裂缝异常问题,结合实际资料,分析非地震地裂缝成因,对安定人心以有利于生产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内容包括引言、地震地裂缝与非地震地裂缝的区分、非地震地裂缝异常的主要因素及其实例和结语。  相似文献   

4.
杨晓芳  陈玲  鲁娜 《内陆地震》2012,26(4):300-305
2011年5月1日哈萨克斯坦境内发生MS5.2地震,震前部分哈萨克斯坦地下流体测项出现了前兆异常。通过分析,总结出其异常类型大致有2种:①波动异常,主要表现为速率变化、上升幅度超出正常波动范围;②年变畸变异常,主要表现为打破年变规律。此次地震前中短期异常的出现时间与震中距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处理了云南及邻近地区1976年以来7次5.4—7.4级地震前后的电阻率观测资料。分析统计这些地震前电阻率异常时间、幅度和范围的结果表明,7级以上地震电阻率的长趋势异常时间为1—2年,异常幅度5%左右;短临异常时间1—2个月,最大异常幅度10.8%;最大异常范围290公里。6级地震的中期异常时间一般在1年以内,异常幅度2—6%,短临异常时间一般为1个月,异常幅度2.5—11.8%,最大异常范围220公里。5级地震无长趋势异常,短临异常时间一般为1个月左右,异常幅度3%左右,异常范围在220公里以内。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新乡市1996年8月重大地下水异常特征及异常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地下水气异常的分布与活动断裂构造具有明显的不一致性。井孔排出的气体近似于空气是来源于大气的土壤空气未显示出来自于地壳深部的特点,因此不是地震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7.
从1967年至2013年华北、东北地区共发生的41次中强以上地震中,统计了各地震发生前187项地下流体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震前出现的地下流体异常中,水氡、水位异常出现的时间范围较广,在震前几年至十几分钟内均有出现,异常开始距发震时间、异常出现范围和时间与震级大小、异常变化类型等有关。异常台站震中距范围可达500 km,异常形态主要包括上升、下降、突跳和破年变等4类,其中上升、下降、破年变异常动态主要表现为中期异常,突跳型异常动态主要表现为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8.
威德尔海异常是西南极沿海地区在夏季出现的电离层异常现象,以子夜时电子密度增强为主要特征.于1958年首次观测发现,但囿于观测手段的限制,其研究进展缓慢.2003年,有学者利用TOPEX卫星分析了大范围的威德尔海异常,随后关于威德尔海异常的研究重新兴起.与COSMIC和TOPEX等的结果相比,地基GPS最大的优点是提供连续时间尺度的观测结果.本文用地基GPS数据提取了威德尔海异常,进而分析其时空特征.这一异常在太阳活动活跃期表现出了更为明显的特征.其覆盖范围包括了威德尔海、别林斯高晋海和南美南端的广大区域,且出现的时刻比较一致,说明这一异常特征是在短时间内大范围出现的.在春夏交替的时刻会出现双峰现象,在夏季时,地方时正午的TEC值反而会比春夏交替时的TEC值更低.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依安102井水位、声响的映震异常特点,指出了异常水位、异常声响,并非人为因素造成,不受大气降水过程的干扰影响,提出了孕发地震的区域应力—应变异常场同映震水位、映震声响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结论认为,依安102井的水位异常、声响异常,同孕发德都地震的应力—应变区域异常相呼应,依安102井所在地处于德都地震孕震应力场直接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0.
新疆地震前兆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几种综合分析方法研究了前兆群体异常与新疆区域地震活动的关系; 在单项观测手段研究的基础上, 归纳了新疆中短期前兆异常、 尤其是短期异常的特征及阶段性演化标志; 剖析了2个典型震例。 研究认为, 新疆中强以上地震的前兆异常存在明显的阶段性, 综合分析方法可为中短期预测的提供依据; 多测项前兆异常的准同步转折是阶段性发展的主要指标; 短期内多种异常的集中出现可能是进入短期阶段的标志; 在无明显趋势性的背景异常时, 大范围、 多测项的前兆突变可能是强远震的异常特征; 形变异常强度AF值可为判定地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靶区深部温度预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两口先导孔中地热测量和岩石样品热物性参数,对5000m深钻的可能钻遇温度进行了预测.先导孔中地温梯度介于1-26℃/km;岩石热导率变化为2.64-8.81W/(m@K),平均(3.4±1.26)W/(m@K);实测热流值为76-80mW/m2;30块岩石样品放射性生热率变化为(0.0-2.17)μW/m3,450m深度以上层平均(0.76±0.5)μW/m3,以下层段平均(0.48±0.2)μW/m3,生热率随深度递减,但变化趋势难以明确判定.分别对热流和热导率取上、下限,采用不同的生热率随深度的分布函数,区分考虑或不考虑热导率的温度相关性,分别计算出5000m深度内可能的温度分布剖面.计算结果表明,超深井于5000m垂直深度上的温度将达到110-140℃,2000m深度的探井钻遇温度将介于54-64℃.此外,考虑热导率的温度效应后预测的温度一般高于未考虑热导率温度效应5-8℃.  相似文献   

12.
河北平原地区地震地裂缝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河北平原区1970年到2000年大于2.0级地震的地震频发图、震中分布图及震源深度分布图,得出研究区地震发生的特征;同时对研究区的地裂缝活动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区构造地裂缝的形成、发育和活动与地震和断层活动有密切的成生关系,地震活动高潮和地裂缝活动高潮相对应,但是不同步。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地热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地裂缝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安市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一致性 ,它们的发展过程和强度变化在时间上也有明显的同步性。诱发地面沉降的主因是过量开采承压水导致承压水位下降 ,含水层介质的孔隙压力减小 ,黏性土层释水压密导致地面永久性的沉降 ,而且浅层的释水压密量大于深层 ;不均匀的地面沉降又诱发了地裂缝。无论是地热井水位或热水开采量的变化 ,还是分层沉降量的观测资料都表明 ,目前西安市深层热水开采还没有加剧西安市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活动。控制并减少承压水的开采量 ,是减弱西安市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活动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刘辉  赖爱京  王志宽  祝军 《内陆地震》2005,19(2):136-141
统计分析了1988-1998年期间乌什台和阿合奇台地倾斜记录到的异常图像,发现其与周围250km范围尤其是柯坪块体上发生的4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异常图像特征以葫芦串、错动、抖动等为主,异常持续时间为1—74天,主要集中在震前3天。最后对异常图像形成的可能机制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浅层地温强震前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层地温指地表至地下3.2m深处的地温。通过数十年浅层地温变化与强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指出了强地震发生前一段时间0.8m地温与地表温度的相关系数为历年同期最低值;0.8m、1.6m和3.2m地温连续6个月以上为正距平,且平均距平值分别大于0.8、0.7和0.5即认为地温有升温异常;在此时段内地温有历年同期最大值或次大值;做半年尺度或以月为简单的0.8m地温、地表温度平均距平等值线图,等值线的分布圈  相似文献   

16.
2000年姚安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近场小孔径观测台网记录的余震序列资料,研究了2000年1月15日云南姚安MS6.4地震序列的地震物理过程. 用地震标定律关系估算主震的地震矩M0=1.58×1018N·m,矩震级MW=6.0,平均位错=0.63m,断层长度L=16.6km,断层宽度W=5.6km. 余震序列的高精度定位结果和能量分布走向,很好地证实了主震的断层破裂走向为N50°W,震区马尾菁断裂为主震发震构造,断层错动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 用横波记录资料及波谱分析方法估算出余震的震源参数: 地震矩范围为1010~1016N·m,震源破裂半径a为80~500m,地震应力降范围为0.01~9.5MPa. 较大应力降(Δσ>1.0MPa)沿主断层线性排列,大应力降(Δσ>2.0MPa)与ML≥3.0级地震相关. 余震能量释放和高应力降的地震多发生在6.0~11km的深度范围,说明在这一深度范围内最大程度地集中了地壳中的应力.  相似文献   

17.
渭河地震带地裂与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景明 《地震学报》1985,7(2):190-201
近年来,渭河地震带10个县、市发现地裂缝,其中西安市区有7条,共长26.3公里,危害城市建设。作者在咸阳、西安、渭南发现了埋在地下的汉、唐、明等朝代的古地裂缝,它们与史料记载的18次地裂共同组成四个完整的长周期,各长700——800年,与地震活动周期相一致。 这些规律为该区地裂与地震活动的预报提供了一些新依据。   相似文献   

18.
论西安地裂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景明 《地震地质》1989,11(3):85-93
西安地裂缝具定向延伸、多级羽列和成带、等距的分布格局,为水平左旋和南盘依次下落的同步位错。是基底断裂在统一区域应力场作用下,长期蠕动形成的隐伏微细裂缝,在地下水活动的附加作用下显现出来的一系列构造地裂缝。其发生方式为多点双向破裂,发生时间和活动高峰依次由南向北迁移。它们不均匀地蠕滑、时隐时现,有4、20、400和750年四种活动周期,可与渭河盆地的地震活动对应,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加强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汾渭地裂缝与现代地震活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在汾渭地区出现地裂缝101处,其空间分布62%受活断层控制,20%是区域性黄土构造节理破裂面这些弱剪切强度带的扩展,18%是重力和湿陷等非构造型地裂缝。调查中发现,汾渭盆地中地下水位、水温异常、现代小震活动与地震活动都有4年一次的周期性起伏,它们是区域构造应力不断加强的信息。地下水对区域应力活动最敏感,故最早出现异常高潮,断裂再破裂并发震要有一定过程,而震源破裂传到地表造成地裂缝又要一定时间,所以汾渭盆地地震和地裂活动高潮分别滞后地下水异常1至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