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索骨碱性磷酸酶、血25-(OH)D联合其他实验室指标诊断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5月在该中心保健门诊就诊的1 20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抽取这些儿童的末梢血测定血液内25-(OH)D、骨碱性磷酸酶、血钙水平,同时测骨密度,其中355例儿童拍左手腕骨的X线片。依据《中华儿科杂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确定佝偻病的诊断标准,判定相应实验室方法检测佝偻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在743例25-(OH)D50 nmol/L的儿童中,有179例为佝偻病患者,占24.09%;在457例25-(OH)D≥50 nmol/L的儿童中,有28例为佝偻病患者,占6.13%;佝偻病儿童血液中25-(OH)D浓度为(38.6±10.6)nmol/L,显著低于未患病儿童(60.6±11.3)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48,P0.05);在690例骨碱性磷酸酶异常的儿童中,138例患有佝偻病;467例骨密度异常的儿童中,118例患有佝偻病;320例血钙异常的患儿中,57例患有佝偻病;355例X片检查的阳性患者87均患有佝偻病。结论血液中25-(OH)D的浓度为诊断佝偻病的较好指标。而血液中骨碱性磷酸酶的浓度测定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也较别的指标灵敏,可以用于筛查佝偻病。在25-(OH)D和骨碱性磷酸酶浓度异常的条件下联合其他指标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对患者佝偻病的识别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磷酸盐合剂联合维生素D_3对营养性佝偻病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营养性佝偻病患儿46例,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磷酸盐合剂治疗,观察组应用磷酸盐合剂联合维生素D_3治疗,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患儿骨密度以及25(OH)D及G-CSF、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观察组X线片改善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桡骨以及尺骨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骨碱性磷酸酶、G-CSF以及TNF-α均低于对照组,血磷、血钙以及25(OH)D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营养性佝偻病患儿采用磷酸盐合剂联合维生素D_3治疗可有效提高患儿骨密度,促进患儿临床症状改善,降低骨碱性磷酸酶、G-CSF以及TNF-α水平,提高25(OH)D及钙、磷等元素水平,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曾霞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7):4308-4309
目的:比较25-羟维生素D3与碱性磷酸酶在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治中的敏感性。方法:对海南省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98例年龄为2月~3岁体检或就诊的婴幼儿,检查血清25-羟维生素D3及碱性磷酸酶水平。结果:治疗前25-羟维生素D3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25-羟维生素D3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前佝偻病组与对照组比较,碱性磷酸酶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碱性磷酸酶亦无明显变化。结论:25-羟维生素D3在佝偻病初期明显降低,比碱性磷酸酶更敏感,是反映佝偻病活动状态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25-(OH)D3、骨碱性磷酸酶等临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1 190名0~4岁儿童进行临床体检,随机选取部分儿童抽取静脉血测定骨碱性磷酸酶、血25-(OH)D3、钙、磷、碱性磷酸酶及骨密度、左手腕骨X片。比较其检测佝偻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通过ROC曲线对25-(OH)D3、骨密度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佝偻病患儿血25-(OH)D3明显低于对照组,25-(OH)D3的ROC线下面积为0.633(95%CI:0.581~0.684),具有中度诊断性。针对西昌人群,维生素D不足诊断浓度最合适诊断点为72.86 nmol/L。利用该界值点诊断佝偻病的灵敏度为65.35% ,特异度56.02%。骨密度、钙、磷、碱性磷酸酶、骨碱性磷酸酶多种检查指标可做为佝偻病的辅助检查手段,诊断性稍差,联合25-(OH)D3和骨碱性磷酸酶诊断早期、活动期佝偻病灵敏度提高至76.67%,特异度90.91%。 结论血25-(OH)D3浓度为诊断佝偻病的良好指标。骨碱性磷酸酶灵敏度、特异度相比优于其他指标,可用于人群筛查。骨碱性磷酸酶和25-(OH)D3项目的条件下联合辅助诊断,提高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识别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血清25-羟维生素D、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水平、超声骨密度联合检测对提高6~12月的婴幼儿佝偻病检出的应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2月来长宁区某医院的6~12个月佝偻病婴幼儿及健康婴幼儿各16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婴幼儿分别进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BAP活性和超声骨密度检测,分析三者单项检测与联合检测对婴幼儿佝偻病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和骨密度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BAP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对3种检测项目的特异度、灵敏度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检测项目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BAP活性和超声骨密度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6~12月婴幼儿佝偻病检出效能,具有一定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0~3岁婴幼儿血清骨生化标志物的检测,了解本地区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以及佝偻病发病情况,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断指标的特点。方法对2008年4—8月来医院体检或就诊的123例婴幼儿,根据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分为健康组和佝偻病组。分别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及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两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测定是诊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可靠指标,单纯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不能确诊佝偻病,应联合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并结合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在健康儿童和儿童佝偻病中的活力变化。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4月在永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绍兴市中心医院体检的4 905例0岁~18岁的健康儿童和儿童佝偻病患者,采用BECKMAN 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力。结果男童血清ALP活力显著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且ALP活力在男童和女童0岁~0. 99岁时最高,随后男童ALP活力在13岁~14. 99岁时再次出现高值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成人水平,女童ALP活力在11岁~12. 99岁时出现高值后至18岁基本与成人一致;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患者、营养型佝偻病患者和低血磷性佝偻病患者血清AL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儿童血清ALP活力变化与性别和年龄密切相关,依据年龄和性别建立儿童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参考值为临床评估和早期发现儿童佝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维生素AD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平顶山市某医院2017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68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维生素AD口服治疗,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布拉氏酵母菌口服治疗,2组患儿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浆微量元素水平、骨密度及血清骨代谢指标水平。结果 2组患儿治疗后血浆钙(Ca)、磷(P)、锌(Zn)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血清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及尿脱氧吡啶啉(DPD)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尺骨及桡骨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拉氏酵母菌联合维生素AD可有效促进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机体对维生素D及钙的吸收,提高骨密度水平,同时改善骨代谢指标,促进骨合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舟山海岛地区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钙和磷水平与年龄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舟山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体检的0~6岁儿童813例,取清晨空腹血,分别用电化学发光法、离子电极法、磷钼酸紫外法检测其血清25-羟维生素D、血清钙、血清磷水平。结果男童和女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87.37±38.42)nmol/L和(89.00±50.58)n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8,P0.05);男童和女童血清钙水平分别为(2.39±0.12)mmol/L和(2.37±0.09)mmol/L,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2.68,P0.01);男童和女童血清磷水平分别为(1.74±0.08)mmol/L和(1.77±0.13)mmol/L,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3.97,P0.01)。男童和女童中血清25-羟维生素D、钙、磷水平都随着年龄增高而呈下降趋势。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钙、磷水平随着年龄呈下降趋势,对2~6岁的儿童需重视维生素D的补充,并监测其血清钙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3月~3岁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正常参考水平调查,了解湖南地区幼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为临床诊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 以湖南地区2008年5月-2009年4月来儿童保健科体检的3月~3岁健康幼儿1 110人为研究对象,取血查其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 结果湖南地区3月~3岁幼儿血清25-(OH)D3平均水平为(84.37±29.26)nmol/L,健康男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女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童夏秋季25羟-维生素D3水平明显高于冬春季;3月~1岁幼儿25羟-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1~3岁幼儿. 结论湖南地区幼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处于较好水平,健康幼儿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的血清25羟-维生素D3正常参考值水平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清中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患者骨密度及脂代谢异常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民航总医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门诊健康体检的儿童200例,所有儿童均抽血检测血脂、25羟-维生素D3水平。并根据25羟-维生素D3水平分为25羟-维生素D3缺乏组(25羟-维生素D320μg/L)25例,25羟-维生素D3偏低组(25羟-维生素D320~30μg/L)45例,25羟-维生素D3正常组(25羟-维生素D3 30μg/L)130例。行骨密度检测,探讨儿童血清中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患者骨密度的关系,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血清中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脂代谢异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25羟-维生素D3缺乏组儿童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Ward三角区骨密度水平分别为(0.95±0.19)、(0.94±0.24)、(0.75±0.13)、(0.87±0.24)g/cm2明显低于偏低组、正常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5羟-维生素D3缺乏组儿童TG、TC、LDL-C水平分别为(2.45±0.32)、(5.37±1.23)、(3.12±0.25)mmol/L明显高于偏低组、正常组,HDL-C水平(0.35±0.12)mmol/L明显低于偏低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5羟-维生素D3缺乏组儿童超重、肥胖的人数分别为8、15例,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骨密度及脂代谢密切相关可能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25羟维生素D_3与骨碱性磷酸酶在佝偻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5羟维生素D325(OH)D3与骨碱性磷酸酶(BALP)在佝偻病诊断中的价值,以降低漏诊率,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0例佝偻病患儿与34例正常儿童进行25(OH)D3与BALP测定。结果:佝偻病患儿治疗前25(OH)D3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浓度,BAL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25(OH)D3与BALP水平和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变(P<0.05)。结论:25(OH)D3与BALP测定对临床诊断佝偻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定佝偻病患儿行骨化三醇疗法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5月因患佝偻病入住武清区人民医院儿科的88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2例患儿给予维生素D_2,观察组46例患儿给予骨化三醇,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枕秃、夜惊、多汗、烦闹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骨密度指数、骨碱性磷酸酶指数(BALP)以及血清25-羟维生素D_3指数、血清钙指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体质量、身高增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化三醇治疗小儿佝偻病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沈阳市3~6岁儿童膳食结构及机体25-羟维生素D_3营养状况,为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沈阳市某所幼儿园3~6岁全体儿童进行身高体重测量、问卷调查及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检测。结果获得3~6岁儿童有效问卷260份。男女童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体重明显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每天或每周动物性食物、油炸食品、快餐等摄入比例高于女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羟维生素D_3缺乏检出率为3.5%。结论 10%~20%沈阳市3~6岁儿童的主要食物摄入频率不合理,机体25-羟维生素D_3营养状况良好,应加强幼儿良好饮食习惯培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5-羟维生素D [25(OH)D]与尿钙/尿肌酐、血钙及碱性磷酸酶的关系,为临床应用维生素D制剂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就诊于该院儿科生长发育门诊的儿童,依据就诊情况排除甲状腺、甲状旁腺等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及其他先天性骨代谢异常等疾病,经串联质谱法对血清25(OH)D水平进行检测,维生素D充足(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在20~100 ng/ml范围内)儿童,依据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充足1组、维生素D充足2组,维生素D充足1组:25(OH)D范围为30~50 ng/ml,维生素D充足2组:25(OH)D范围为50~100 ng/ml,另选取维生素D过量(25-羟基维生素D水平100 ng/ml)组患儿60例,分别检测3组患儿血清钙、碱性磷酸酶及尿酸与尿肌酐水平,并计算尿钙/尿肌酐比值,所有数据经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 (1)维生素D充足1组的25(OH)D水平为(30.75±6.12) ng/ml,维生素D充足2组25(OH)D水平为(67.20±10.02) ng/ml。维生素D过量组:25(OH)D水平为(120.20±15.02) ng/ml。回顾分析,维生素D充足2组与维生素过量组研究对象均存在大剂量摄入维生素D或大剂量维生素D (20万IU~30万IU)肌内注射史;(2) 25(OH)D水平与尿钙/尿肌酐呈正相关性,相关性显著;(3) 25(OH)D水平与血钙的相关性不明显;(4)碱性磷酸酶水平相关性较低(P0.05)。结论维生素D水平50~100 ng/ml,患儿会出现轻微血钙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但均在正常范围内,维生素D过量会出现高血钙、尿钙/尿肌酐及低碱性磷酸酶,临床可根据尿钙/尿肌酐水平预测维生素D中毒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中晚期双羟基维生素D、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情况,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9年5月在台州章氏骨伤医院建立围生期保健手册且有着完整产检资料,产检次数≥5次的单胎生产102例孕妇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根据孕妇的健康情况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为妊娠晩期糖尿病患者,共计42例;对照组妊娠晩期健康的孕妇,共计60例。比较两组孕妇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25-羟维生素D3、甲状旁腺激素(PTH)、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结果两组孕妇的HDL-C、LDL-C、TG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FINS、FB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PTH、HOMA-R及BAL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羟维生素D3与PTH、HOMA-R及BALP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r=-0.282 9,P<0.05;r=-0.481 3,r=-0.353 9,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中晚期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缺乏与胰岛素抵抗情况呈负相关关系,且会影响骨代谢降低骨密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25(OH) D_3和PTH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嘉兴市康慈医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1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6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受试者血钙、磷、镁、碱性磷酸酶(ALP)、25(OH) D_3和PTH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研究组中血钙、血镁、血磷、25(OH) D_3、腰椎L1-L4、股骨颈及全髋骨密度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指标(P 0.05),而PT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骨质疏松组中血钙、血磷和25(OH) D_3水平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P 0.05),而PTH水平和病程明显高于骨量减少组合骨量正常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分析显示,病程和PTH水平与腰椎L1-L4、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 0.05),血钙和血磷与腰椎L1-L4、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 0.05),且25羟维生素D_3水平仅与股骨颈骨密度存在正相关性(P 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骨密度代谢紊乱,骨代谢生化指标出现异常,维生素D水平下降,PTH水平升高和骨密度的下降,应早期进行干预,避免骨质疏松症甚至骨折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与探讨25-羟维生素D水平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表达,并研究其对疾病治疗的指导价值及评价。方法将2014年4月-2016年4月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荔湾医院检查临床确诊后进行治疗的93例过敏性疾病患儿选为观察组,随机选取93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25-羟维生素D水平。经过系统治疗后,观察并评价过敏性疾病儿童不同病情控制期的25-羟维生素D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25-羟维生素D(25.56±9.33)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45.72±12.2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中完全控制组25-羟维生素D水平高于部分控制组及无有效控制组,疾病控制期不同控制水平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表达相关,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且随着病情的控制,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增高,对疾病治疗具有较优的指导价值,有助于病情及治疗效果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小儿佝偻病经碳酸钙与维生素AD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门诊治疗的小儿佝偻病患儿11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试验组55例与对照组5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碳酸钙治疗,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维生素AD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骨密度、血生化检查指标及治疗总有效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尺骨、桡骨密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骨碱性磷酸酶、血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7%,对照组为81.82%,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儿佝偻病经碳酸钙与维生素AD联合治疗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有利于佝偻病康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北京市亚北地区0~6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探讨佝偻病发病相关影响因素,为佝偻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临床表现,血生化及左腕关节X线摄片结果将北京市亚北地区210例0~6岁儿童分为无佝偻病组(健康组)157例和佝偻病组53例。对佝偻病发病相关因素做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佝偻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佝偻病组与健康组儿童25-(OH)D及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NB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佝偻病与母孕期腿部抽筋史、每天户外活动时间、钙剂摄入情况及维生素D补充情况、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钙剂摄入情况及维生素D补充情况、患有慢性腹泻等因素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孕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每天钙摄入<1 0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钙摄入<4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与佝偻病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北京市亚北地区佝偻病患儿血清25-(OH)D水平明显降低,对疑似佝偻病患儿尽可能行血清25-(OH)D检测,避免过度诊断。母孕期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每天钙摄入<1 0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2 h、钙摄入<400 mg、补充维生素D<400 u是佝偻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