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右向左分流相关隐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梗死灶影像特征。方法纳入隐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52例,根据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结果分为伴右向左分流组(25例)及不伴右向左分流组(27例)。比较两组人群在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梗死灶影像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右向左分流组患者无明确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的比例明显高于不伴右向左分流组(44%vs.14.8%,P=0.015),且其发生后循环梗死也更多见(56%vs.14.8%,P0.01),但两组患者的梗死灶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明确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的后循环梗死患者,应注意排查是否存在右向左分流,以进一步明确卒中病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合并卵圆孔未闭(PFO)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MRI弥散加权相(diffusion--weightedimaging,MRI—DWI)的病灶形式,探讨其可能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合并不同大小心脏PFO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食道超声及MRI资料。结果102例合并PFO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PFO大小分为两组:小PFO组(〈1.9mm)患者49例(48.03%),而大PFO组(≥2.0mm)患者53例(51.96%)。小PFO组伴发房间隔膨胀瘤3例,大PFO组合并房间隔膨胀瘤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PFO组有51例患者(96.23%)心脏超声显示异常的右向左分流,比例高于小PFO组(25例,51.02%,P〈0.001)。所有患者中静脉异常栓子的来源检出率为20.59%。MRI—DwI示梗死主要分布于前循环,以皮质下穿支动脉梗死为主,两组患者的梗死病灶分布无差异。结论不同大小PFO患者的MRI—DWI上脑梗死病灶特点无差异。卵圆孔未闲患者的梗死病灶以皮质下穿支动脉梗死,可能不同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8年来收住的925例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脑梗死后出血与大面积梗死、合并房颤、皮质梗死相关,且大面积脑梗死是其中最强的危险因素,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前是否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半年),病后是否使用抗凝剂、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药,是否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二尖瓣病变,既往有无脑梗死病史无关。结论对大面积脑梗死、合并房颤疑为脑栓塞或皮质梗死病人宜密切动态观察,注意梗死后出血的可能,及时复查头颅CT以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早期癫癎发作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脑梗死患者早期癫癎发作的临床资料;对脑梗死后早期癫癎发作的发生率、发作时间、发作类型、脑电图、治疗转归等临床特点,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早期癫癎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 425例患者中,早期癫癎发作39例(9.18%);首次发作多出现于梗死发病1 d以内(46.15%);发作类型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多见(43.59%)。37例患者经观察处理后癫癎发作终止或明显缓解。单因素分析显示皮质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15分、电解质紊乱显著增加早期癫癎发作风险(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梗死部位累及皮质和心源性脑栓塞为早期癫癎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后早期癫癎发作并不罕见,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为主要发作类型,大多数患者经观察处理后可缓解;皮质部位梗死及心源性脑栓塞可增加脑梗死后早期癫癎发作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灶分布特点,并对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23例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既往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脑梗死灶分布等差异。结果与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比较,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NIHSS评分、年龄以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比例较高,梗死部位以累及前循环、右半球最为多见(均P0.05),而在性别构成以及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比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伴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较单纯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重,病灶多位于前循环和右半球,其发病与年龄以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不明原因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选取不明原因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48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右向左分流(RLS)阳性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原因不明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RLS阳性及入院时NIHSS评分与原因不明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易造成脑梗死复发或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病灶部位的影像学特征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经头颅磁共振明确病灶部位,影像学分型分为:前循环皮质、基底节、放射冠和后循环梗死;再根据病情有无进展分为非进展性和进展性脑梗死。比较各影像学亚型脑梗死在非进展性和进展性脑梗死组间的分布差异,并分析梗死亚型与是否进展的相关性分析,然后进一步回归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50例患者入选,其中非进展性脑梗死99例,进展性脑梗死51例;其影像学分型中,发生在皮质为46例,放射冠25例,基底节47例,后循环32例。不同影像学亚型脑梗死在非进展性和进展性脑梗死组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χ2=19.239,P=0.001),其中,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在前循环皮质的几率显著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前循环皮质梗死与是否进展性间的相关性分析,其R和P值分别为0.170、和0.026;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的影像学亚型与其有关(P=0.002),表现为前循环皮质梗死发生梗死进展的可能性较其它亚型显著增加,即使经年龄、血糖等相关因素校正后,此种趋势依然存在(P=0.014)。结论梗死部位与其是否进展密切相关,发生在前循环皮质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颈内动脉急性闭塞致大面积脑梗死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9例经诊断为颈内动脉急性闭塞致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颅CT、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心电图检查,同时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结果一级侧枝循环建立与糖尿病显著相关(P 0. 05),与房颤、高血压、吸烟、NIHSS评分无关(P 0. 05)。二级侧枝循环建立与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吸烟、NIHSS评分均无关(P 0. 05)。心源性脑栓塞导致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与脑疝显著相关(P 0. 05)。TCD评估一级侧枝循环的建立与MRA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0. 656,P 0. 05)。结论糖尿病可促进颈内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大面积脑梗死一级侧枝开放。心源性脑栓塞导致的大面积脑梗死易发生脑疝。TCD可以较好评估颈内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大面积脑梗死的一级侧枝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后癫痫(PSE)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528例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随访癫痫发作的情况,包括发作时间、发作类型、病变部位及预后等,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PSE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PSE与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房颤、吸烟史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既往卒中病史、累及皮质、多脑叶病灶呈相关性。结论既往患者有卒中病史、脑出血患者以及病灶累及多脑叶、皮质者更容易继发癫痫。  相似文献   

10.
观察72例脑梗死患者,合并心电图(ECG)改变59例,占81.9%。腔隙性脑梗死及脑血栓ECG以窦性心动过速及占室肥厚劳损多见,脑栓塞以心房纤颤多见。CT与ECG对照发现,额顶叶大面积梗塞80?G正常,颞顶叶大面积梗塞灶ECG均提示心房纤颤。指出ECG改变与脑梗塞死型及部位相关。本级9例脑栓塞均由心房纤颤及心肌梗死引起,积极防治心脏病可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临床特征及其和病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首发脑梗死卒中患者68例,根据是否伴有抑郁分为:伴抑郁21例,为观察组,不伴抑郁47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并分析脑梗死卒中后抑郁和病灶部位、病灶大小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左侧大脑半球的比较发现:皮质下及额叶梗死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右侧大脑半球梗死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梗死灶直径≥3.6cm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病灶直径≥3.6cm的患者重度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直径3.6cm的患者(P0.05)。结论首发脑梗死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梗死灶常见于左侧大脑半球,且卒中后抑郁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梗死灶直径的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非瓣膜性房颤的关系。方法将15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进行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房颤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低,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结论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是重症脑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针对房颤患者必须进行及时正确的抗凝治疗,才能有效控制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观察72例脑梗死患者,合并心电图(ECG)改变59例,占81.9%。腔隙性脑梗死及脑血栓ECG以窦性心动过速及左室肥厚劳损多见,脑栓塞以心房纤颤多见。CT与ECG对照发现,颤顶叶夫面积梗塞80%ECG正常;顶叶大面积梗塞灶ECG均提示心房纤颤。指出ECG改变与脑梗塞死型及部位相关。本组9例脑栓塞均由心房纤颤及心肌梗死引起,积极防治心脏病可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06—2015-12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复发脑梗死患者105例,并收集同期初发脑梗死患者105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血压控制情况、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吸烟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卒中家族史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复发性脑梗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高血压、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血压控制不良、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复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右心声学造影(contrast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cTTE)阳性(cTTE+)的隐源性脑卒中(cryptogenetic stroke, CS)患者临床特征、磁共振影像学表现,以期发现cTTE+患者特定临床特征,有助于对CS的病因学诊断。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在国科大宁波华美医院被诊断为CS并行右心声学造影检查的108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按照cTTE结果分为cTTE+组与右心声学造影阴性(cTTE-)组,对比分析两组的年龄、性别、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吸烟史、饮酒史等)、发病症状、NIHSS评分、入院时mRS评分、左心房大小、弥散加权成像(DWI)上脑梗死灶的梗死类型(数量、位置、大小)等之间的差异,分析不同级别的右向左分流在DWI上的梗死病灶的差异。结果 (1)108例CS患者中cTTE+的阳性率为39.8%,其中男30例(69.8%),女13例(30.2%),年龄(52.8±17.5)岁;右向左分流1级分流21例,2级分流12例,3级分流10例。cTTE+组共发现4例心外分流,...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引起心源性脑栓塞颅内梗死灶空间分布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引起心源性脑栓塞颅内梗死灶空间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由心房颤动引起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早期弥散加权成像(DWI)的特征。结果:66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DWI上未见病灶,65例患者DWI上可见本次责任病灶。多发梗死灶患者有21/65例,占32.31%;双侧前循环供血区同时梗死7/21例,占多发脑梗死灶患者的33.33%;45例单独前循环供血区梗死患者中,左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23/45例(51.11%),右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15/45例(33.33%),脑栓塞以左侧居多;前循环供血区中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发生栓塞的概率最大(35/45例,77.78%),35例大脑MCA供血区梗死患者中,皮质下梗死[9/35例(25.71%)]和皮质-皮质下梗死[22/35例(62.86%)1的患者例数明显多于皮质区梗死[4/35例(11.43%)]患者。结论:心房颤动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脑内病灶左侧脑多见,大脑中动脉更易发生,皮质下和皮质-皮质下梗死多于皮质区梗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并分析恶性肿瘤合并脑梗死的临床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非神经系统躯体恶性肿瘤合并急性脑梗死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ting Scale,mRS)评价急性脑梗死后90 d功能预后,根据mRS量表是否≥3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与预后不良组(3~6分),总结两组患者病因、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指标及预后特点,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 20. 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类型,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精确概率检验。结果 (1) 41例患者中33例(80. 5%)具有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病因分型中18例(43. 9%)为隐源性; 22例(53. 7%)病灶分布在多支血管供血区; 70. 7%为多发小病灶。病灶分布在皮质及皮质下32例(78. 5%),幕下病灶以累及小脑更常见13例(31. 7%),D-二聚体水平为0. 96(0. 22,3. 76) mg/L。(2) 41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9. 8%,90 d死亡率39. 0%,幸存者仍有52. 0%存在严重残疾。比较预后良好组(n=12)与预后不良组(n=29)的临床特点差异,预后不良组隐源性机制、多支血管分布区多发梗死、肿瘤4期比例更多见;入院NIHSS评分、D-二聚体水平更高,血红蛋白水平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恶性肿瘤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传统卒中危险因素常见,病因以隐源性为主,D-二聚体普遍升高,影像以多支血管分布区的多发小病灶为特点,住院期间死亡率高,90 d功能预后差。推测其发病机制与普通脑梗死患者不同,可能高凝状态同传统卒中危险因素一起影响了病情的发生和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血管内高信号(FVH)在急性后循环多发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2例,其中多发性脑梗死患者28例,单发脑梗死患者34例。均行头部MRI检查,包括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T_1加权像和FLAIR序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循环多发性脑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探讨FVH的产生机制。结果后循环多发性脑梗死组与单发脑梗死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心律失常、吸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后循环单发脑梗死比较,多发性脑梗死组FVH更多见、严重程度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VH为后循环多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结论 FLAIR序列血管内高信号可作为后循环多发性脑梗死的参考征象,预示后循环严重狭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12-2011-12收治的6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MRI检查结果 及治疗.结果 心源性脑栓塞占全部脑梗死的12.1%,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发病后治疗困难,病死率、致残率较高,预后差.结论 心房颤动是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因素,应积极对心房纤颤进行抗凝治疗,防止脑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偏头痛右向左分流患者与脑白质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14年7月至2017年2月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门诊,诊断符合国际头痛诊断分类的偏头痛患者。收集基线信息及临床特征等相关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均进行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及头颅磁共振检查。右向左分流定义为: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提示双侧大脑中动脉监测到至少一个及以上栓子信号。脑白质病变的评定为:深部或皮质下白质T2加权像及FLAIR成像高信号。脑白质病变使用Fazekas量表评分。结果最终纳入254个患者(57.1%为女性)。143例受试者存在右向左分流(56.3%)。149例患者存在脑白质病(58.7%)。与脑白质病变阴性组(n=105)相比,右向左分流在脑白质病变阳性组(n=149)明显增高(69.1%vs38.1%,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病变可能与右向左分流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