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蛋白尿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人群。采用尿常规试纸检测晨尿。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随访至2013年12月,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发病风险。结果共有8297例糖尿病患者入选,随访期间共发生心脑血管事件683例,全因死亡事件766例。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蛋白尿阴性者比较,微量蛋白尿(±/+)、大量蛋白尿(≥2+)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HR分别为1.02(95%CI:0.79~1.30,P0.05)和1.34(95%CI:1.07~1.68,P0.01),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HR分别为1.51(95%CI:1.21~1.87,P0.01)和2.52(95%CI:2.09~3.04,P0.01)。结论尿常规试纸法检测的蛋白尿是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CI)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血液透析患者107例,分为CI组70例与认知功能正常组(NC组)37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回归模型分析CI与预后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 CI组年龄、透析龄、糖尿病、脑卒中史及心脏病史比例明显高于NC组,男性、受教育程度及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I组MoCA评分明显低于NC组[(21.47±3.38)分vs (27.26±1.18)分,P=0.000]。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I组病死率、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NC组(Plog rank0.05,Plog rank0.01);未校正Cox回归分析显示,CI是全因死亡(HR=4.445,95%CI:1.016~19.442,P=0.048)、脑卒中(HR=4.441,95%CI:1.015~19.425,P=0.048)及心血管疾病(HR=3.367,95%CI:1.292~8.775,P=0.013)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混杂因素后,CI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I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全因死亡、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受损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影响。方法 2006~2007年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进行体检和问卷调查。经12导联心电图及体检筛选非瓣膜房颤患者。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90、60~89和60组,随访71.5个月计算各组心脑血管死亡率,采用Cox比例模型对eGFR及其他影响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389例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80例,累积死亡率为20.6%。≥90、60~89、60组累积心脑血管死亡率分别为9.6%、21.2%、26.9%(P=0.024);2以心脑血管死亡为因变量,以eGFR为自变量,校正可能影响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所有因素建立Cox比例模型,以≥90组为参照,60组心脑血管死亡风险比为2.589(95CI:1.047~6.400),心力衰竭、血尿酸是影响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为2.241(95CI:1.244~4.037)、1.003(95CI:1.001~1.005),体重指数(BMI)为保护性因素,风险比为0.912(95CI:0.857~0.971)。结论 1随eGFR下降,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心力衰竭、血尿酸是房颤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BMI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尿病作为原发病和伴发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大连市中心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60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根据疾病状况分为原发性糖尿病肾病(DKD)组(257例),糖尿病作为伴发疾病(DCM)组(61例)及无糖尿病(NDM)组(284例)。按年龄≤60岁(324例)及>60岁(278例)进行亚组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3组患者的生存率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中位时间62个月,全因死亡共329例。三组患者第2~5年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NDM组患者生存率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D组和DCM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2)。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开始透析时年龄(HR 1.01,95%CI 1.01~1.02,P=0.002)、脑卒中(HR 1.44,95%CI 1.08~1.92,P=0.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60岁)静息心率(RHR)水平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本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06年和2007年进行,参加者为101 010名开滦集团的员工,选择其中年龄≥60岁、无心律失常、无心脑血管病史、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18 924例职工为研究对象。按RHR四分位数值分为以下4组:<67次/min、68~71次/min、72~79次/min、≥80次/min。随访期间收集心脑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事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RHR与全因死亡及CVD的风险。结果 (1)中位随访11.18年,4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例数和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36(11.32%)、479(12.38%)、686(12.53%)、618(12.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发生全因死亡例数和累积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 086(22.93%)、940(24.30%)、1 330(24.28%)、1 462(30.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校正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后多因素分析显示,与RHR最低四分位数组相比,最高四分位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HR值分别为1.06(95%CI 0.93~1.20)、1.07(95%CI 0.95~1.20)、1.07(95%CI 0.94~1.21);1.14(95%CI 1.04~1.25)、1.12(95%CI 1.03~1.22)、1.37(95%CI 1.26~1.49)。结论 RHR升高是开滦研究老年人群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慢性肾脏病(CKD)3~5期非透析患者动脉僵硬度,并探讨其对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影响。方法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6年4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CKD3~5期非透析住院患者141例,所有患者住院后检测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根据CFPWV水平,将患者分为CFPWV升高组(CFPWV≥12m/s)和CFPWV正常组(CFPWV12m/s),随访入选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评价,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93.72±47.93)个月。CFPWV升高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脑血管死亡率及全因病死率均明显高于CFPWV正常组(62.2%vs.21.6%,56.7%vs.15.7%,64.4%vs.19.6%,P0.05)。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组、心脑血管死亡组及全因病死组CFPWV值显著高于未发生组[(15.31±3.41)m/s vs.(12.08±2.94)m/s,(15.66±3.40)m/s vs.(12.14±2.88)m/s,(15.38±3.38)m/s vs.(11.97±2.87)m/s,P0.01]。Kaplan-Meier曲线显示CFPWV升高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脑血管病死率及全因病死率均明显高于CFPWV正常组(P=0.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脉搏波速度(PWV)水平升高及进入透析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WV水平和C反应蛋白升高、血白蛋白降低及进入透析是心脑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KD3~5期非透析患者CFPWV明显升高,高CFPWV的CK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脑血管病死率及全因病死率均明显高于CFPWV正常的CKD患者,且CFPWV升高是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心脑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累积高敏C反应蛋白(cumhsCRP)暴露与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选择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观察对象。并于2008-2009年和2010-2011年分别对该人群进行第二、三次健康体检。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研究对象有55 169人,进行了平均4.92年的随访,且每年通过开滦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获取死亡信息。将研究对象按cumhsCRP四分位分成4组,比较各组全因死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umhsCRP暴露对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共有1772人(3.2%)在平均4.92年随访期间内发生全因死亡。cumhsCRP各组的累积全因死亡发生率分别为1.6%、2.4%、3.2%、5.6%。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校正了包括基线高敏C反应蛋白在内的多种混杂因素,结果显示,以cumhsCRP第一四分位组为参照,第二、三、四四分位组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HR值(95%CI)分别为1.19(1.00~1.42)、1.34(1.14~1.58)、1.75(1.49~2.06);另外,cumhsCRP每增加10mg/L×年,发生全因死亡的HR值(95%CI)为1.05(1.04~1.06)。结论高cumhsCRP暴露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用于心源性猝死一级预防的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ICD植入的心源性猝死一级预防患者,收集患者植入ICD时的基础临床资料及随访过程中的放电治疗及死亡事件;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共95例ICD一级预防患者纳入临床统计,年龄(61.4±12.7)岁,男性71例(74.7%),随访中位数47(14~69)个月,14例接受恰当放电治疗,11例接受不恰当放电治疗,26例死亡;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接受恰当放电治疗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较未接受过恰当放电治疗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高(HR=3.252,P=0.019),其它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HR=1.048,P=0.011)、血肌酐水平(HR=1.003,P=0.002)。结论 ICD一级预防患者中接受过恰当放电治疗的患者比未接受过恰当放电治疗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肌钙蛋白(cT n) T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153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心脑血管疾病等一般资料,检测CRP、cTnT、血钙、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红蛋白(Hb)、血尿素(Urea)、白蛋白(ALB)、肌酐(Scr)等水平。随访3年,比较cTnT、CRP阳性组和阴性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区别;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Scr、心血管疾病、CRP、cTnT等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CRP、cTnT阳性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cTnT、CRP阴性组(P0. 05); Cox模型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心血管疾病、CRP阳性、cTnT阳性是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P0. 05)。结论 CRP和cTnT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和预后有评估作用,CRP和cTnT升高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对其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规律腹膜透析患者214例,检测透析前后生化及心脏形态改变。随访3 a或至其死亡,记录随访期间患者死亡及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情况。结果 cTnT与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史、hs-CRP、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呈正相关,与eGFR、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生存分析显示cTnT≥0.1μg/L组初发心脑血管事件、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明显升高;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示cTnT可预测初发心脑血管事件、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并独立于hs-CRP、eGFR、LVMI、左室射血分数、透析时间因素之外。结论 cTnT为腹膜透析患者初发心脑血管事件、心脑血管病死亡事件及全因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蛋白尿对老年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参加2006~2007年开滦集团健康体检中年龄≥60岁、无心脑血管等病史、蛋白尿测定资料完整的20 427例职工为观察对象。采用尿常规试纸法检测晨尿,以蛋白尿水平分3组:蛋白尿阴性组(-)17 740例、微量蛋白尿组(±/+)1607例、大量蛋白尿组(≥2+)1080例,随访至2013年12月31日。采用SAS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SNK法),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事件发生率。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蛋白尿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随访期间共发生心脑血管事件1621例,其中蛋白尿阴性组1326例,微量蛋白尿组162例,大量蛋白尿组133例;共发生全因死亡事件2824例,3组分别为2239例、293例和292例。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蛋白尿阴性人群相比,微量蛋白尿组与大量蛋白尿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16(95%CI 0.97~1.39)、1.30(95%CI 1.07~1.58),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OR值分别为1.32(95%CI 1.16~1.50)、2.02(95%CI1.77~2.30)。结论大量蛋白尿是老年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人群SBP与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以开滦研究(ChiCTR~TNC~11001489)人群为对象,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1069例高龄老年高血压病人,以全因死亡为终点事件。依据观察对象SBP进行分组,采用寿命表法分别计算不同SBP组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SBP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平均随访(9. 3±2. 7)年,共发生全因死亡513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无论如何分组,各SBP组的全因死亡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SBP不是影响高龄老年高血压病人全因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冠心病病人死亡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65例行PCI治疗的6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病人,随访4年,随访内容为出院后服药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 最终纳入SCH病人166例(9.97%),甲状腺功能正常(ET)病人1499例(90.03%)。共发生46例死亡,死亡率为2.76%,SCH组和ET组病人4年累积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2.65%和1.67%。Kaplan-Meier分析显示,SCH组病人的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ET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左主干病变及SCH为行PCI治疗的老年冠心病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CH为老年PCI术后病人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流行病学显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心梗或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心脑血管病,控制心脑血管病相关风险因素,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糖友的死亡风险。高血糖危害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  相似文献   

15.
维持性血液透析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因并发症或合并症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为降低该类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因各类并发症或合并症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性别、年龄、透析龄进行分组,比较组间临床特征差异。结果133例患者中,住院病因前3位分别是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动静脉内瘘失功。≥60岁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发生率及死亡率显著增高。透析龄〉60个月者心脑血管疾病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发生率显著增高。死亡原因前3位分别是肺部感染、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结论肺部感染和心脑血管疾病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住院病因及死亡原因;年龄和透析龄可能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及死亡率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4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743例,根据诊断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122例和非高尿酸血症组621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年龄、冠心病和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舒张压水平明显低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全因死亡的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41.6%vs 33.7%,P=0.00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分别是非高尿酸血症组的1.570倍(95%CI:1.062~2.322,P=0.024)、2.278倍(95%CI:2.278~4.902,P=0.035)。结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导致老年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AIDS(MHD-AIDS)患者生存期影响因素,为生存期预判及MHD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2011年6月—2017年5月122例MHD-AIDS患者,采集登记透析前基线资料,并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分别采用乘积限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生存率和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MHD-AIDS患者生存率随时间下降,其中半年生存率最高,为68.6%,3年生存率最低,为35.4%。多因素分析表明正常体重、MHD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保护因素。结论 MHD-AIDS患者要加强MHD管理,减少影响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远期死亡的预测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2012年6月—12月因AHF住院的患者512例,根据出院后1年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n=323)和死亡组(n=189)。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对出院患者进行中位随访时间20.2月的随访,记录全因死亡事件。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1年内全因死亡率为36.9%。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提示,AHF病史(HR 1.41,95%CI 1.02~1.95,P<0.05)、心率增快(HR 1.01,95%CI 1.00~1.02,P<0.05)、脑钠肽升高(HR 1.78,95%CI 1.05~3.01,P<0.05)、低白蛋白(HR 0.94,95%CI 0.92~0.97,P<0.001)、低血钠(HR 0.97,95%CI 0.94~1.00,P<0.05)是AHF患者远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提示,AHF病史(HR 1.41,95%CI 1.06~1.88,P=0.018)、心率增快(HR 1.01,95%CI 1.00~1.01,P=0.024)、低白蛋白(HR 0.96,95%CI 0.94~0.99,P=0.003)、低血钠(HR 0.97,95%CI 0.94~0.99,P=0.010)是AHF患者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AHF病史、心率增快、低白蛋白、低血钠是AHF患者远期死亡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贫血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且血红蛋白难以维持稳定。本研究旨在探讨血红蛋白变异性与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的关联,为探索并制定更优化诊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对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访9个月,每月检测血红蛋白水平,对血红蛋白及各变异性指标组间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血红蛋白标准差、变异系数(%)、差值平均值;而血红蛋白平均值为其保护性因素。影响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血红蛋白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影响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血红蛋白差值平均值。生存回归显示血红蛋白差值平均值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平均值为保护性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血红蛋白波动,其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相关性可能因判断血红蛋白变异性的标准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明确冠心病患者新发恶性肿瘤情况及其与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的关联,为优化冠心病患者临床综合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纳排标准,通过SPSS 25.0随机抽取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住院,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共4625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对患者出院后的肿瘤情况和死亡情况进行随访。采用Cox回归分析明确新发恶性肿瘤与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结果:随访成功3720名患者,随访成功率80.43%,中位随访时间为8年;在3720名患者中,发生恶性肿瘤150例(4.0%),全因死亡335例(9.0%);335例死亡的冠心病患者中新发恶性肿瘤40例(12%)。多因素校正后,Cox回归分析显示新发恶性肿瘤使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815倍(95% CI:2.362~6.164,P<0.001)。结论:本研究所纳入冠心病患者新发恶性肿瘤粗发生率4.0%,死亡的冠心病患者中新发恶性肿瘤粗发生率12%,冠心病患者新发恶性肿瘤与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显著相关,是冠心病患者长期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冠心病患者的长期管理策略中,应加强对肿瘤的筛查和管理以获得更好的预后。 关键词:冠心病;恶性肿瘤;全因死亡;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