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难治性消化性溃疡以病程缠绵、经久不愈、反复发作为特征。据临床观察,脾胃湿热、脾虚血瘀为其基本病机。笔者近年来应用加味陷胸汤合胃俞穴封闭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30例,同时采用法莫替丁治疗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加味陷胸汤合胃俞穴封闭对难治性消化性溃疡有良好疗效,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难治性消化性溃疡以病程缠绵、经久不愈、反复发作为特征.据临床观察,脾胃湿热、脾虚血瘀为其基本病机.笔者近年来应用加味陷胸汤合胃俞穴封闭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30例,同时采用法莫替丁治疗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加味陷胸汤合胃俞穴封闭对难治性消化性溃疡有良好疗效,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郑生教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国家级名老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尤其擅长治疗脾胃病。消化性溃疡属于消化内科难治病。李师提出:消化性溃疡的病机关键是脾虚为本,血瘀为标,虚实夹杂,脾虚肝郁胃滞、痰瘀互结。李师治疗消化性溃疡以健脾疏肝和胃、化瘀止痛为主要治则,辨证论治,对证用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理气活血法治消化性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明 《河南中医》2000,20(3):28-29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 ,其形成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 ,目前认为亦与幽门螺旋菌感染密切相关。胃溃疡多发生于慢性炎症之胃窦与泌酸粘膜毗邻处的小弯处 ;十二指肠溃疡是在十二指肠慢性炎症 ,且部分伴有轻度胃窦炎的基础上 ,发生于球部的疾患。溃疡呈单个或多个 ,亦有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合发生者。临床上以青壮年男性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见。以其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疼痛为特点 ;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 ,可为钝痛、灼痛、胀痛 ,或剧痛 ,或仅感饥饿不适 ,典型者上腹部呈轻度或中度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消化性溃疡病机探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消化性溃疡以上腹反复疼痛、消化道黏膜、肌层和 /或浆膜层受到损害为特征 ,传统医学属“胃痛”、“胃脘痛”范畴。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发展 ,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但对其病机的认识仍停留在“胃气郁滞 ,胃失和降 ,胃之气血瘀滞不通 ,不通则痛[1] ”上。为深入研究消化性溃疡 (胃体溃疡 )病的治疗 ,笔者从消化性溃疡的病机着手 ,作一简要探讨。1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消化性溃疡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溃疡好发于胃体小弯、胃窦部及十二指肠球部 (胃底、胃大弯少见 )。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 ,慢性周期性发作 ;常见于空腹…  相似文献   

6.
益气化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4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益气化瘀法对消化性溃疡证属气虚血瘀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证属气虚血瘀患者48例,15d为1疗程。结果:临床治愈14例(29.17%),显效16例(33.33%),有效10例(20.83%),无效(16.67%),总有效率为83.33%。结论:益气化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证属气虚血瘀者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常见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对证型、证素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常见的证型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瘀阻胃络、肝胃郁热等,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胃、脾、肝、胃络,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气滞、热、阳虚、血瘀、气虚、阴虚、气郁、湿。结论: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临床分布类型较多,证素辨证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8.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主要发病病机以虚为主为本,实为兼为标;虚证主要为脾胃气虚和脾胃阳虚。标实证为血瘀、湿热、气滞等,医家尤为重视胃络瘀血。溃疡辨证分型按由简执繁原则可分为两大类:虚证和实证,其中虚证包括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实证主要包括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络瘀血。采取上述中医辨证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特点,但也存在较多不足,需要并值得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脾虚瘀热病机在消化性溃疡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绍刚  周福生  黄穗平  张学斌 《中医杂志》2006,47(10):728-729,740
在系统整理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论述和辨证论治文献,总结本病中西医治疗进展的基础上,结合临证经验,提出脾胃虚弱是消化性溃疡发病与复发的根本因素,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脾胃虚弱是其根本,而胃热血瘀是其标,脾虚胃瘀热是其发病的重要病理环节。故健脾清热化瘀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抗溃疡及复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消化性溃疡病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医学认为其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血瘀、热郁、寒凝、湿阻等。其基本病机可概括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对张小萍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提高消化性溃疡愈合质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凤鸣  李春婷 《河南中医》2009,29(3):306-308
综述了中医药提高消化性溃疡愈合质量的相关文献,认为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主要有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毒邪客胃以及脾胃虚弱;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毒邪、气滞、血瘀为标;故治以益气健脾,清热化湿解毒,行气活血化瘀为主。中医药要从整体调节出发,注重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渗透,利用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在增强胃黏膜屏障、抗Hp、免疫调节、改善微循环等方面显现出其特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难治性消化性溃疡以症状消除,溃疡愈合,减少复发为治疗目标.难治性消化性溃疡涉及脾虚、肝郁、血瘀,其中血瘀可能是该病病机的为中心环节.笔者对该病临床辨证为脾虚血瘀型、阴亏血瘀型、肝郁血瘀型、血瘀络伤型,在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给出随症加减经验,并可结合局部治疗,在必要时考虑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13.
消化性溃疡通常指的是胃十二指肠的圆形或椭圆形组织缺损,它的发生和发展与胃液的消化作用有关。临床上以上腹部反复发作性、节律性疼痛为特征。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经治疗仍反复发作。笔者于2005年7月~2006年12月,采用补气活血散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46例,收到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李家邦教授从医40余载,针对消化性溃疡的基本病机及病理过程,潜心摸索出治疗消化性溃疡之疏肝健脾和胃法,并研制出健胃愈疡片和健胃愈疡颗粒,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笔者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与同仁共研。1理论依据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反胃”、“吐酸”、“嗳气”等范畴。情志不舒和饮食所伤为其常见病因,主要病机有肝郁脾虚、肝胃不和、气滞血瘀等,其病位虽在胃,多与肝、脾关系密切。胃与脾以膜相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脾主运化转输,以升发为常。二者同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综观近年…  相似文献   

15.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不易痊愈,常易反复发作,且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消化性溃疡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临床上西药主要进行对症治疗,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中医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经过临床观察,认为消化性溃疡与血瘀关系最为密切,从瘀论治往往可以收到满意疗效。本文从瘀血的观点对消化性溃疡作一探讨,现略述如下。1瘀血形成的病因病…  相似文献   

16.
郑恺 《新中医》2015,47(6):63-64
目的:观察清胃和络法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热血瘀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胃热血瘀型轻、中度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常规组给予奥美拉唑针注射液治疗;中医组清胃和络方联合奥美拉唑针剂治疗。2周为1疗程,1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观察2组大便隐血转阴时间、住院时间、临床止血疗效。结果:临床止血总有效率中医组97.1%,常规组8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组大便隐血转阴天数、住院时间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胃热血瘀型轻、中度消化性溃疡出血给予清胃和络法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单纯性西医治疗,并可明显缩短其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理气燥湿和胃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理气燥湿和胃法治疗。[结论]理气燥湿和胃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满意。[结果]治疗40例,治愈30例,好转6例,无效4例。  相似文献   

18.
消化性溃疡病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病,其机制错综复杂,愈合难而易于复发。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多发于与胃酸接触部位如胃、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周围等处。约95%以上的消化性溃疡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故又称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中西药结合治疗。方法:对60例消化性溃疡疾病患者进行分析。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有良好转归。  相似文献   

19.
146例消化性溃疡的胃镜诊断与胃痛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46例消化性溃疡的胃镜诊断与胃痛证型的观察表明,消化性溃疡与胃痛证型的分布有一定的联系,以肝胃郁热型居多,其次为脾胃虚寒型和肝气犯胃型,消化性溃疡多伴有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炎症程度的差异与胃痛证型有内在联系,为临床辨证与辨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慢性胃、肝疾病 ,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脱垂、早期肝硬化等 ,在一定病理阶段 ,均可呈现气虚血瘀之证候。治疗选用黄芪与莪术组成之药对以益气化瘀 ,使气旺血行 ,瘀去气血流通 ,以利血生 ,可以有效地阻断气虚与血瘀之间的恶性循环 ,缩短病程 ,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