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浅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科学性和民族性上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字行腔、以字带声、以字传神、以字传情,唱声唱情、以情动人是中国民族声乐特有的美学品格."声乐民族化"应该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我们应借鉴科学的美声演唱方法,不断寻求科学性与民族性的完美结合,形成一种既具有科学发声方法之长,又能彰显民族特色与风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训练体系.  相似文献   

2.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语言是声乐演唱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唱者必须有准确、清晰的咬字、吐字技术,才能达到"字正腔圆"的艺术要求。文章通过分析声乐演唱中"字与声"的特点和关系,详细论述了歌唱中吐字、咬字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3.
要唱好民族风格的歌曲,必须了解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掌握歌唱语言的行腔归韵。头声即“以假声带真声”的训练和中声区训练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歌曲演唱是艺术再创造。一首声乐作品需要演唱者将它变成有声、有情、有字、有形的演唱艺术,也就是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二度创作”离不开演唱者对作品的分析、风格的把握、情感的处理等等方面。试从风格情感、咬字吐字、速度力度等方面阐述演唱中的艺术处理,旨在追求声乐作品的演唱更加动人,更加贴切,更加扣人心弦,更加完美;达到声以情发,情依声传,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族唱法中的歌唱语言是依据我国鲜明的民族语言特点来吐字行腔的。字正腔圆即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重要创作原则。吐字准确 ,咬字清晰 ,以声归韵是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歌唱中咬字与吐字的几点认识,在歌唱中正确的咬字与吐字对于完整的表现整个声乐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分别从字与气息的关系,字与字的关系,字与声的关系以及字与感情的关系这几方面阐述了歌唱中咬字与吐字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字正腔圆”这一中国戏曲声乐术语差不多人人皆知,而且多为声乐界人士所引用。从广义上讲“字正腔圆”是世界各个民族所共有的对声乐艺术的美学的要求,即语言的纯正、清晰和美好悦耳动听的嗓音,加上感情的准确表达。世界上哪一个民族对声乐艺术不是这样要求呢?为什么我们的民族声乐传统理论特别强调它,并且由“字正腔圆”而引发出一系列声乐理论:如“以字行腔”、“腔由字生、字正而腔圆”等等。这里不仅把“字”提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也提出了“字”与“腔”的关系问题。而“腔”的含义又是什么?长期以来,中国声乐界对“字正腔圆”的理解、说法很多,其中说法各异,我认为作为学术探讨各抒己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国传统声乐理论的涵盖范畴.语言特征和规律,以及由此特征和规律所形成的“依字声行腔.字正腔圆”的审美特征;“润腔”表现的审美特征;以情感表现为核心的审美特征.作了理论上的分析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传炖声乐艺术审美特征形成之必然.即语言字声音韵风规律之必然;传统民歌、戏曲、曲艺艺术综合性审美追求之必然;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和积淀之必然;传统音乐发展所经历的审美实践之必然.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字正腔圆、以情代声等方面有较细致的阐述,在参考了大量古人在声乐艺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对声乐演唱的审美要求,意从歌唱的吐字、气息的控制、以情带声的演唱手法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特征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旨在吸收其精华,并将之发扬光大且运用于声乐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从汉语的语音结构特点出发,分别从字头、字腹、字尾三个方面阐述在声乐的演唱过程中,怎样按照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和韵尾的固有特点去学习掌握咬字、吐字和运字行腔的方法和规律真正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相似文献   

11.
声乐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重“声”而轻“情”的现象,为使学生演唱取得“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声乐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设置情境。启发学生,使学生真正把握作品,完成作品的二度创作。  相似文献   

12.
声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理论学科,它是声乐艺术学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对民族声乐艺术起到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声腔美是声乐美的重要主导因素,在声乐演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声腔美的特点具体体现在音质、咬字吐字、行腔三个方面.声腔美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是必要条件;而丰富的舞台表演和表现力是声乐艺术表演美的再创造,对演唱者个人艺术表演风格以及艺术创造力的发展都十分重要,舞台表演美是在声腔美基础上的升华,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民族声乐演唱是一门综合艺术,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声音、吐字、韵味、表情、表现、修养等六个方面的统一.本文通过对民族声乐训练中的几个问题--吐字行腔、气息运用、声情并茂、素质修养、民族声乐的弘扬等,分五个层次,从理论到实践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凡是阅读过一些古书的人,差不多都会遇到“反切”这种中国传统式的注音形式。它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字注出音读,其原则是反切上字与所切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如“练,郎甸切”,取“郎”字的声母[1]“甸字”的韵母[ian]和声调(去声),拼成“练”字的音[lian]。这种注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浅析声乐演唱中情感的诠释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演唱是一种声音艺术,也是一种情感丰富的艺术。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演唱者在充分理解声乐作品的基础上,准确运用声乐演唱技巧,使技巧与情感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境界。这样演唱者的内心世界与歌曲情感有机统一起来,引起了听众的共鸣。因此在声乐演唱中,歌唱者既要具备训练有素的技巧,更要有饱满的情感,对声乐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情感诠释与表达,从而给受众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6.
一位成功的演唱者 ,必须做到发声和吐字的完美结合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发声方法 ,又要重视学生在歌唱中的咬字、吐字 ,即在行腔的过程中咬字 ,而不是在咬字的过程行腔 ,要在声音松弛、通畅、音乐线条连贯的基础上咬字 ,把松弛的声音作为语言的载体。中国的传统声乐讲求的“字正腔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7.
《切韵》一书,作者把193个韵部编成五卷: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分列上下两卷,不是因为有两个声调,而是平声字太多,本子太厚。因此,传统把《切韵》音系看作平、上、去、入四个音调。一般的学者,又不区别调类和调值,使后学者认为这个“四调”说似乎是无可争辩的了。从四调说出发,有的方言与这个结论不合,认为是分化了。北京话的平声,称之“平分阴阳”——一个平声分成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是分化的结果,其他方言,有七个,八个以至九个十个声调,也认为是从四个声调分化出来的,这个结论,究竟对不对,我认为是可以讨论的。  相似文献   

18.
在声乐学习中运用朗诵技巧 ,不仅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自然 ,且有助于声音的放松及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清晰和正确把握作品情感等。  相似文献   

19.
咬字、吐字与发声的关系相辅相成,“字正”的同时且要注意行腔的圆润,力求注意自然语言与歌唱语言的区别。字头、字腹、字尾三者的发声应与语音两方面同时训练,不可忽视任何一方。  相似文献   

20.
民族声乐是科学的声乐艺术,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歌唱的咬字吐字对从事民族声乐演唱的演员是极为重要的,歌唱时,要特别注意民族声乐对咬字吐字的基本要求,防止咬字、吐字不清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