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播学基础研究和学科生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研究是传播学学科发展的前提,是学科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我国传播学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恰恰是基础研究的薄弱,一些急功近利的、为学术行政服务的选题成为本学科的主体,而属于传播学本体的基础研究被严重忽视了。独立的学术精神缺失所导致的学术研究的实用化和功利化影响了传播学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第一批传播学研究专家,邵培仁在传播学、媒介学、华莱坞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深入耕耘,在近40年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从邵培仁的学术研究历程、中国传播学理论建构的学术体系以及邵培仁对华夏传播研究的期望等三个部分来展示邵培仁在传播学本土化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本文通过这些成就和贡献来凸显邵培仁系统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及其高尚的精神品格,以此启示后学和指导中国传播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学术翻译是学术的延伸,且与某一学科的命运息息相关.从一鳞半爪的西方传播学译文到系统介绍传播学知识的译著,再到气势恢宏的煌煌译丛,学术翻译与中国传播学之间的良好互动,呈现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跨文化传播等学科版图的依次铺排,见证了批判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媒介环境学派等对传统的经验学派这一主流范式的冲击,有效拓展了传播学的学术空间,也促发了新知识的中国化、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刘红霞  费郁红 《编辑学报》2007,19(6):410-412
作为科技期刊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科技期刊传播学研究是21世纪科技期刊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以传播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以科技期刊传播学原理、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研究等6个研究层面构成的科技期刊传播学的学科框架.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播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从理论上看,中国传播学缺少稳定的学科体系布局;从实践上看,中国传播学应加强对传播学应用价值研究;从方法上看,中国传播学缺少鲜活多元的研究方法.中国传播学研究如何进行学科布局?我们认为可以从本体、关系、历史和应用四个维度出发,提出加强基础理论、拓展分支学科、梳理学科学术发展史和推进传媒产业运作的学科布局思路.  相似文献   

6.
文学传播学是从媒介文化的视域来研究文学的话语体系,研究传媒的文学特性、文学流派以及文学作品的生产、流传和影响的特征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文学传播学包括文学传播学理论、文学媒介、语言传播学、文体传播学、历史文学传播和跨文化文学传播五大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文学作品传播的方式、地域与文学传播接受相关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及传播手段的改进与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等.  相似文献   

7.
祁芝红  李智 《现代传播》2023,(11):20-30
译介是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一个关键变量,同时也成为观照中国传播学学术研究在地演进及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视角。应用CiteSpace探测传播学学术研究核心话语的分布状况、构成与衍变,配以重点文献文本分析发现:译介先导是早期中国传播学学术研究的显著特征,译入话语是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的主体构成要素。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播实践的发展,中国传播学学术研究的话语对象日渐进入“以新换旧”的时代。原创性本土话语正在萌发,但短期内难以从基数庞大的译入话语中凸显,现有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总体上穿梭于引进与融创之间。伴随自主知识生产,话语译介将从以译入为主向译入与译出并举过渡。在未来以译为媒的话语旅行中,中国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得以不断成熟和完备。  相似文献   

8.
传播学概论是全球学者研究传播学现象、总结传播学规律的重要专业性学科,其重点就是介绍传播的定义、类型、方法、理论研究成果等。传播学概论有助于学习者对传播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具备了相当强的思辨性。本文从立足当前实际解释传播学理论、运用网络更新传播学理论、提升任课教师自身素质、拓宽传播学教学的内容、充分重视学习者作出的反馈等五个方面对传播学概论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学的框架内,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和传播学这三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对象同为真实的社会建构。本文从概念范围入手,探讨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传播学在研究的领域上相交的可能;从传播学的分析视角比较不同的知识社会学流派的一般化的异同;探讨三个不同学科的学术研究在认识论上、研究方法上的差异;从传播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学术实践中考察不同领域的学者如何实现在实践中的交集。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传播学研究中存在程度不等的学术规范问题,无论从学术成果的引文情况、被引情况,还是使用外文资料和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跨机构跨地区的学术研究等角度分析,在社会科学相近学科的对比中,新闻传播学研究都表现了一些弱点.通过对CSSCI提供的相应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存在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播学跨学科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功军 《新闻界》2007,(4):17-18,51
我国的传播学跨学科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有一些研究者简单地把传播学的概念和相关学科结合,研究泛化、浅层次化、实用化特征明显,冲淡了传播学本身的学术构架和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由于其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对现实世界的指导性和对社会正常运作的重要性因而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1997年国家正式将传播学定为大学的一级学科。现在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学术规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由于其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对现实世界的指导性和对社会正常运作的重要性因而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1997年国家正式将传播学定为大学的一级学科。现在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学术规模。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统计并分析了自2010年-2019年来中国健康传播学术研究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运用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内容分析法,统计并分析我国健康传播文献年度分布、类型分布、学科分布、关键词分布、热点主题及文献来源分析等。研究分析显示我国的健康传播学正在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逐渐过度,存在传播特点多样化、传播路径多元化、传播效果显著化的特点。最终可以看出我国健康传播学正逐渐兴起,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的议题逐渐多样化,同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也发挥了显著作用,因此可以预见我国健康传播学在未来将发展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自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实现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化,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科是中国传播学人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和学术追求.作为中国大陆传播学领域的先行者和开拓者,邵培仁在传播理论、媒介管理学、华莱坞电影理论、全球传播、传播研究本土化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令人景仰的学术建树,为推进传播学研究中国化进程作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主要以邵培仁及其学术思想为考察中心,从本土化、交叉化、国际化三个维度对其学术活动和理论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全面概括,旨在管窥传播学研究中国化探索的学术脉络和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关于深化国际传播学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传播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其学科来源主要是传播学、新闻学、国际关系学等 ,其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性 ,但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玄化、泛化、空化和术化等问题。本文认为深化国际传播学研究应从国际传播本体研究、国际传播史研究、国际传播“术” (技巧 )研究及国际传播学科体系研究等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对30年中国大陆传播学分期问题,学界见仁见智,差异明显。相对准确地把握学科的发展脉络,需要从外部环境与场域内的权力进行质化的分析,也需要通过量化的分析,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分析基础。对传播学的学科发展或是学术研究来讲,学术界的特殊事件、社会常态的各种进程及政治风向的转换都会成为传播学的阻力或是动力。多种合力的作用下,传播学研究对社会环境和社会事件具有相当程度的敏感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传播学是一个自主性程度比较低的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18.
陈静 《新闻大学》2007,(2):90-94
本文回顾了1990至2001年间台湾学界在新闻传播学教育领域的研究后发现,与大陆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比,台湾学界的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呼吁回归大学教育所应承载的人文精神;二在重要性上将传播学教育提升到与学科建制和学术研究水平紧密相联的高度;三理论视野开阔,大量借鉴教育学、认知科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积累。本文拟总结、再现这些独特的视野,提取其观点和思维模式,以资大陆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传播生态发生巨变的背景下,国内部分学者提出了创建认知传播学的学科设想,并且从理论溯源、学理建构、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方面给予了论证.不过在笔者看来,提出新的学科构想固然符合当下学术界学科融合的大趋势,但是就认知传播学的学科构想和论证而言,却存在诸多学理上的漏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科缺乏基本概念支撑,学科属性定位与研究对象不明确,学科缺乏独立理论体系以及研究方法陈旧.  相似文献   

20.
2023年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呈现出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在重访经典理论、深研人机关系、探求社会包容、创新风险治理、理解平台社会,以及提升媒体融合和国际传播领域的知识生产能力等方面产出了众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传播学的开放性、包容性、自反性特征得到彰显。基于对本土复杂传播实践的经验感知和对国际学术圈层的前沿把握,中国传播学者正在努力拓展问题域的边界,提升理论概念的原创力和解释力,自觉地将自身的学术主体性投射进一个学科交织与经验交叠的传播场景中,努力洞察具有时代性的研究议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