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微结节型胸腺瘤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胸腺上皮性肿瘤,只占所有胸腺瘤的1%~5%,国内尚无报道。文中探讨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1例女性,68岁MNT,复习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肿块位于前中纵隔,大小9 cm×7 cm×5 cm,切面实性,灰白灰黄色,质中。组织学以多发性由丰富的淋巴细胞间质分隔的散在上皮性结节为特征,淋巴样间质中含有明显的生发中心。免疫表型:上皮成分表达CKpan,间质淋巴细胞和结节内散在淋巴细胞表达CD20、TdT、CD3和CD5。结论MNT非常罕见,良性病程,预后好,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内胸腺或鳃囊相关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思路.方法 对甲状腺内胸腺或鳃囊相关肿瘤2例进行常规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甲状腺的胸腺或鳃囊相关肿瘤相对罕见,包括异位胸腺瘤(例1)、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例2)和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肿瘤有相对清晰的边界和分叶状结构,不同程度的梭形瘤细胞增生,免疫标记显示CK19阳性、TG阴性为其共同特征.结论 甲状腺内胸腺或鳃囊相关肿瘤的形态及生物学行为与其具体病理类型相关,结合免疫组化标记可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特别是与甲状腺髓样癌、未分化癌、滑膜肉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4.
介绍几种少见的女性生殖道软组织瘤样病变,包括纤维上皮性间质息肉、结节性筋膜炎、手术后梭形细胞结节、伴淋巴水肿的外阴肥厚、输卵管脱垂伴间质反应性增生的病理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呈胸腺样分化癌(CASTLE)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例甲状腺CASTLE临床表现,对标本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结果 患者男性,44岁,发现右颈部肿块2月余,B超提示右甲状腺实性占位性病变伴颈淋巴结转移,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呈胸腺样分化癌(CASTLE)。 甲状腺CASTLE大体为灰白色实性分叶状肿块。光镜下肿瘤组织呈大小不一的巢状分布,巢间由丰富的促纤维组织增生性间质,肿瘤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胞界不清,核卵圆形,呈空泡状,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CD5及CD117。结论 甲状腺CASTLE是少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发生于中老年人,组织学有一定的病理学特征。应与甲状腺SETTLE、甲状腺未分化癌、甲状腺鳞状细胞癌、转移性淋巴上皮瘤样癌及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等鉴别。免疫组化CD5和CD117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6.
文中综述了有关胸腺上皮性肿瘤分子病理的研究现状,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WHO胸腺瘤分类的A型和AB型,出现遗传学变异率较低(7%~8%),B2及B3型胸腺瘤变异率较高(近20%)。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该类肿瘤的信号通路及靶向治疗。从免疫组化研究提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胸腺瘤及胸腺癌表达水平通常较高,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则发现,EGFR几乎很少出现基因突变(1.9%),少数报道肯定了胸腺肿瘤EGFR靶向治疗的应用前景。对v-kit猫科肉瘤病毒转化基因(v-kit Hardy-Zuckerman 4 feline sarcomaviral oncogene hemolog,KIT)的研究表明,有2%胸腺瘤及79%胸腺癌中KIT呈高表达,而仅7%的胸腺癌存在KIT的突变,且KIT高表达与KIT突变无相关性。有人认为,在胸腺肿瘤中KIT突变的临床意义具有局限性。此外,对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receptor,IGF-1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信号通路运用于胸腺上皮性肿瘤靶向治疗的效果,其相关临床研究尚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6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17、CD34、SMA和S-100,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间质瘤细胞主要为梭形和上皮细胞样细胞,部分胞质内可见核端空泡或将细胞核推挤到一侧呈印戒细胞样.组织结构呈多样性,可呈束状、弥漫状、栅栏状、巢状或血管外皮瘤样等.62例CD117阳性,47例CD34阳性,30例SMA阳性,21例S-100阳性.结论 CD117及CD34是胃肠道间质瘤较特异的标记物,SMA和S-100在胃肠道间质瘤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胃肠道间质瘤需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观察胃肠道闯质瘸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积累临床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资料,从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的角度进行探讨。结果本组中35饲发生在胃,占74.47%;CD117阳性率为80.85%,CD34阳性率为70.21%;CD34和CD117均阳性占44.68%。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以胃最为常见,免疲组化检测CD34与CD117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胸腺上皮源性肿瘤微血管生成与部分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和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探讨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作为评估患者预后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单克隆抗体cd34在66例胸腺上皮源性肿瘤手术切除标本中的表达,对其中62例患者随访16~178个月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mvd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中的差别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肿瘤体积增大(≥11.0 cm)时mvd有增高趋势,但与对照组(<11.0 cm)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vd在各组织学类型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各masaoka临床分期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患者是否合并重症肌无力不影响mvd值(p > 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不同组织学类型之间生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1),masaoka临床各分期之间生存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1),高mvd值组(≥37.0)5年和10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mvd值组(<37.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促微血管生成可能是胸腺上皮源性肿瘤侵袭生长和临床演进的重要事件,mvd可以作为判断胸腺上皮源性肿瘤患者预后的有价值指标,将mvd?who组织学分型?masaoka临床分期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状腺内胸腺癌(IT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观察1例ITTC患者的临床表现。肉眼观察肿瘤大体形态表现,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观察甲状腺肿物细针穿刺细胞学表现,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形态表现,对肿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检测,术后3和11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ITTC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内质稍硬肿物。细胞学检查显示肿瘤细胞呈三维立体结构,部分细胞可见核仁。组织学检查显示癌细胞呈巢状或岛状分布,并向鳞状细胞分化;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伴右颈部淋巴结转移。免疫表型检测,癌细胞表达CD117、CD5和P63等,不表达TdT和TTF-1,EBER-ISH (-)。病理诊断为IT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在术后3和11个月复查CT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ITTC恶性程度低,可复发及转移,联合手术及放疗,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胸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情况,了解胸腺癌的预后相关因素. 方法 对进行手术切除的71例胸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Masaoka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其中Ⅱ期7例,Ⅲ期33例,Ⅳ期31例. 并总结本组病例的病理分型、Masaoka分期、治疗及预后. 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用Logrank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及生存因素分析. 结果 71 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57. 2 个月,5年生存率为47. 9%,其中完整切除的25 例5 年生存率为68%,部分手术的46例5年生存率为36. 9%. 肿块直径大于或等于8的41例5年生存率为53. 6%,肿块最大径小于8的30例5年生存率为40%. Ⅱ、Ⅲ、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57. 1%、69. 7%、29. 0%. 不同病理学类型、鳞癌、腺癌、小细胞癌、腺鳞癌及类癌5 年生存率分别为55. 1%,14. 3%, 28. 6%,33. 3%,100%,手术方式、肿块最大径、Masaoka分期及不同病理学类型对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前治疗、术后放疗及分化程度对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手术方式、肿块大小、Masaoka分期及不同病理学类型是预后重要因素,手术方式和肿块大小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术后辅助放疗可能不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 1977年 3月~ 2 0 0 2年 11月间经手术治疗并病理证实的胸腺瘤 10 5例 ,其中重症肌无力 2 0例 ,剖胸骨正中切口胸腺瘤切除加纵隔脂肪组织清扫术 6 9例 ,右前外侧切口胸腺瘤切除 2 2例 ,左前外侧切口胸腺瘤切除 14例。 结果:10 5例中彻底切除者 10 0例 (95 .2 % ) ,未能彻底切除者 5例 ,术后进行放疗和化疗。 1例术后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因呼吸衰竭死亡。 19例胸腺瘤并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随访 ,2例术后 2~ 3年局部复发或肺内转移。结论:胸腺瘤的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 ,剖胸骨正中切口 ,全胸腺切除加前纵隔的脂肪组织切除为主要术式 ;胸腺瘤具有潜在恶性 ,除病理分期 期外术后均行放疗 ,局部复发及转移者应采用放疗加化疗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观察间质反应细胞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在HE染色及网状纤维和VG染色的切片上,根据纤维细胞在胃癌组织中的增生方式作了分型;用图像分析仪对淋巴-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反应的数密度作了测量;在光镜下对间质肥大细胞反应做了计数.以上指标均以均数作界值把胃癌分为两组,即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然后观察临床病理参数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进展期胃癌分为限制型纤维细胞增生和伴随型纤维细胞增生两种类型.临床病理参数在两型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淋巴-浆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肥大细胞反应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 间质反应细胞对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胃癌术后患者应积极采取增强病人免疫力的治疗方案,慎用降低宿主免疫力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方案对复发或转移的胸腺癌患者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吉西他滨1000mg·m^-2,分别d1、d8静脉点滴,30~60min滴完;奥沙利铂130mg·m^-2,d2静脉泵入,2h滴完,21d为1个周期。化疗至少2个周期。结果:42例患者者临床有效率为42.9%,疾病控制率为73.9%,其中胸腺鳞癌有效率高达62.5%。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及外周神经毒性常见,但大多可以耐受。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对复发转移胸腺癌具有一定临床疗效,鳞癌患者似乎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内胸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诊治及预后。 方法 收集7例甲状腺内胸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B病毒(EBV)原位杂交检测EBV感染情况。 结果 7例患者中,男5例,女2例,中位年龄54岁(40~71岁)。 肿瘤均位于甲状腺内,平均最大径(4.0±1.2)cm(2.2~6.0 cm)。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腺叶切除及局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均辅助放疗,其中5例接受化疗。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163个月,随访病例均存活,其中2例多次局部复发,1例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余病例未发现复发或转移。所有病例均阳性表达CK-pan、P63、CD5、CD117,不表达TTF-1、TG、CT和PAX8,其中1例弥漫表达SYN和CgA,Ki-67增殖指数在10%~90%。 7例EBV原位杂交均为阴性。 结论 甲状腺内胸腺癌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惰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CD5、CD117及单克隆PAX8组合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EBV可能不参与甲状腺内胸腺癌的发生。手术腺叶全切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治疗甲状腺内胸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对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和明显周围组织侵犯的患者,术后辅助放疗和/或联合化疗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