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今后5年全国耕地保有量须保持在18.18亿亩,自20世纪80年代进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来,耕地数量、质量不断减少和降低,我国耕地保护的形势严峻。本文从政府推进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演进过程、现状入手,分析了现行耕地经济补偿制度中的征地补偿和农业补贴两种方法的不足,同时,成都率先在全国实施耕地保护基金制度,为全国其他地区建立约束和激励并行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新机制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很多,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包括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师等一切与外语学习有关的外在因素,内因是指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成功的外语学习必然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改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相似文献   

3.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高度重视耕地资源保护工作,目前粮食安全所需耕地基本得到保证,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土地整治不断完善.未来十年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过程本身仍将占用大量耕地.由于城镇化过程中耕地保护制度存在缺陷,节地机制没有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滞后,人地关系脱节,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耕地资源的动力机制缺失.建议加大保护力度,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创新保护方式,深化农村土地整治;统筹城乡发展,实行人地挂钩.  相似文献   

4.
当前耕地保护制度主要通过严格的行政管制控制耕地数量,面临着公平与效率的双重困境,这是现行耕地保护制度设计中的利益失衡的结果显现.运用在集体土地征收问题中并被广泛讨论的土地发展权概念,可解释此种利益失衡的实质原因,亦能为问题解决寻求法理依凭与法权基础.分析论证我国耕地发展权内容与主体,明确土地权属制度下耕地发展权内涵,在承认耕地发展权基础上建构保护模式.土地发展权的实现可平衡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促进土地高效利用与城乡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城郊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使用,给我国的耕地保护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耕地数量的逐年锐减,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我国耕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因,探索耕地保护之策,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加入WTO对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将大大推动我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促进农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高耕地经济效益,有助于变革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耕地规模经营,改善耕地环境.但在一定过渡期内必将影响耕地的稳定和充分利用,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使土地所有者注重耕地资源的现时收益,而忽略长远的环境与成本,加剧耕地供需矛盾.因此,可以说加入WTO将加大我国政府对耕地资源调控的难度.文中探讨了加入WTO对耕地资源保护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耕地保护的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建设和建设用地紧缺的矛盾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关键在于形成完善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本文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耕地保护补偿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对耕地保护补偿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耕地保护制度中的利益冲突与公共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耕地保护制度,将“经济人”概念引入耕地保护制度的供给与执行过程,分析各参与主体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反应对制度执行效果的影响。分析表明:在现行耕地保护制度框架下,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各参与主体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冲突。应从创新政府治理结构,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利益补偿和救济机制等方面来解决耕地保护制度中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9.
内因(内部矛盾)和外因(外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的两个必要条件,正是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才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变化。从必要条件上讲,内因和外因在事物运动变化中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二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外因也可以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这是由于矛盾着的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研究,对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存在以下趋势:耕地保护目标由区域内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逐渐转向区域间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由以数量保护为主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逐渐转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耕地保护补偿研究由耕地征用补偿转向基于耕地保护外部性内在化的耕地补偿进而逐步开展耕地保护区际补偿机制研究。由此从3个方面提出了我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及区域补偿未来的研究重点:从空间效率均衡的角度确定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研究;从生产力总量平衡的角度开展耕地区域协调保护研究;从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开展耕地区域保护目标责任研究以及从帕累托优化的角度研究耕地区域保护补偿价值标准,并据此开展耕地布局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耕地保护与非农化配置制度的4个阶段历程,可以发现:我国耕地发展权制度经历了产权从缺失到确定,再到建立起总量控制下的计划命令的配置机制,再到当前朝着经济措施的配置机制转变的发展过程。当前,作为新增耕地发展权的市场交易机制——浙江指标交易、重庆地票交易、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机制改进了耕地的空间配置效率与公平状况,作为现存耕地的发展权的价值补偿机制——成都耕地保护基金机制改进了耕地的产业间配置效率与公平状况。然而,现有制度创新依然存在耕地发展权种类设置不完全、产权归属不明晰、权能实现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该从种类设置、产权归属和权能实现等方面进一步清晰界定耕地发展权,并构建相应的市场交易或财税等配置机制,最终使相关经济主体既有机会在耕地保护中获得补偿,亦可在耕地非农化中获得收益,从而诱使正确的经济行为,实现耕地保护与非农化的最优均衡。  相似文献   

12.
耕地功能性流失的表现、驱动机制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资源管理者设计一系列制度约束与引导耕地资源占用者行为,但在利益与竞争驱动下,威胁耕地资源安全的耕地功能性流失问题频发。除了备受关注的耕地非农化外,近年来,隐性的耕地功能性流失,如优质耕地伪生态化、非粮化、过度利用化与耕地边际化等,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的影响不容忽视。面对严峻的耕地功能性流失形势,需改进耕地保护治理工具,如通过加强对耕地资源占用者的约束、建立耕地保护绩效支付机制、高位推动与共享耕地资源管理信息、发挥耕地综合效益、助推可持续集约化农业发展等途径,提升耕地保护绩效,从而有效保障耕地资源安全。  相似文献   

13.
试析农户耕地保护的外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农户的耕地保护主动性和自觉性,是我国耕地保护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然而,耕地作为一个典型的准公共物品,不仅给农户带来经济收益,而且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大量的非生产性功能,表现出强烈的正外部性。正确认识农户耕地保护的外部性,进而采取相应的内部化措施,将有利于提高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对农户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内涵、表现进行论述,剖析农户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基本特征和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外部性内化的途径,以期为调动农户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推动耕地保护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陷入两难之地。为研究城市化进程中耕地立法问题,在深刻认识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析认为,城市化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城市化率的提高部分建立在耕地减少的基础之上;要协调城市化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运用土地集约利用原理为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提供路径,强调城市建设也是一种经营土地的方法,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指出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的原则,比较城市化建设收益与耕地占用成本价值的多寡,强调运用法律的手段协调二者的关系。针对法律关于耕地资源保护中存在的耕地产权制度不足、土地流转制度严格、激励制度相对匮乏的问题,建议进一步明确耕地产权,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的基础上,要创新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建立适度简易的土地流转制度,让耕地作为一种要素参与到市场的竞争中来;加大耕地补偿力度,参考市场价格,增强农民保护耕地的意愿。  相似文献   

15.
土地开发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地矛盾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加入WTO的背景下,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求从土地开发与耕地保护两方面着手解决。土地开发应遵循土地稀缺原理、地租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动态平衡原理与系统工程理论等。我国的人均土地资源较少,质量不高,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决定了应加强耕地保护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其主要措施有:严格贯彻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拓展耕地保护思路;重视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开发;明晰和稳定土地开发产权制度以及加强土地开发制度建设与项目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的归属和利用问题而产生的所有土地关系的总称。农村土地制度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探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是理论界面临的重大课题。虽然各地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制度创新,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运用演化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回顾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形成发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制度变迁演化规律,有助于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基本问题。在影响粮食安全的众多因素中,"耕地面积"是否重要,粮食安全是否需要既定耕地面积地保障,学术界在这些问题上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文章利用陕西省相关社会统计数据,对陕西省"粮食安全"与"耕地面积"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出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一定时期陕西省所需耕地面积。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9年间陕西省粮食生产与耕地面积相关,但耕地面积并不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在保持现有耕地面积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是该省未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方向;按照以往技术进步比率计算,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2020、2030年陕西省保障粮食安全所需的耕地面积分别约为3 379.91千公顷、3 266.38千公顷。  相似文献   

18.
影响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外部因素主要有 :经济制度、意识形态、传统观念、人地关系、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小城镇发展水平、市场机制发育水平等。这些因素通过约束制度选择集合和影响交易费用对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产生影响。相关因素的总和构成了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外部环境。不同因素对制度变迁交易费用的影响方向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 ,个别因素的影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而外部环境的影响是所有这些影响相互加强或抵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由于耕地资源的产权特征与地方知识库的影响,与外部管制主体相比,农村社区管理耕地资源更能促进本地耕地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但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农村社区行动的实现需要多重条件配合,并非所有的农村社区都能达成有利于耕地资源系统的集体行动。只有当农村社区有社区精英的引领、高水平的人际信任或社会资本,有足够的建立、监督和执行规则的决策自治权,并能整合耕地资源保护与农村社区发展双重目标,具备精准惩罚某些耕地资源使用者投机行为的能力时,基于农村社区的耕地资源可持续管理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0.
在农用地分等技术规范的基础上,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实施、验收等环节的标准和要求,对农用地分等质量评价体系和土地开发整理设计标准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在标准样地体系控制下,建立新增耕地土地利用系数计算模型,形成了一套适合丘陵地区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为土地开发整理质量验收提供依据,为实现耕地动态占补平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