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樟子松是中国北方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影响其林分生长的主导因子之一是密度。研究樟子松生长特性及其与密度的相关性,对引种栽培和林分抚育管理等都有重要意义。选取内蒙古中部地区那日斯台林场为试验地,通过对高密度(>3000株/hm2)、中密度(2000~3000株/hm2)、低密度(1000~2000株/hm2)3个不同密度组被选的8个样地每木检尺和解析木分析,结果显示,各年龄段3个密度组之间在树高生长量上没有大的分化,而在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具有较大的分化。研究表明,密度对山地樟子松的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有显著影响,而对树高生长量影响不明显;随着密度的增加,林分胸径和单株材积减少,蓄积增加;20龄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胸径总生长量相差10 cm、材积总生长量相差0.9 m3。密度愈大,材积迅速生长开始期的树龄愈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和施用不同比例N、P肥对杉木中龄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方法】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9年生立地指数22的杉木人工林中设置9块标准地,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间伐和施肥的配套试验,间伐保留密度为1 200、1 500和2 250株/hm2,N肥施用量为0、100、200 g/株,P肥施用量为0、250、500 g/株,连续观测4 a。【结果】不同间伐密度和N、P肥施用量对杉木树高生长影响不显著,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对杉木林平均胸径增长有较大影响,最小密度与最大密度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N肥施用量和P肥施用量对杉木林平均胸径增长影响较小,不同N、P肥施用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间伐保留密度间平均单株材积增量存在显著差异,N、P肥施用量对平均单株材积增量影响较小。不同密度林分间蓄积量增量并不显著,但较高水平N、P肥施用量能促进林分蓄积量增量显著提高。低间伐保留密度显著影响杉木大径材出材量,而1 200株/hm2保留密度下大径材出材量最高,1 500和2 250株/hm2保留密度下能够获得较高的中径材出材量。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江西大岗山地区低密度杉木人工林自然稀疏进程、林木生长进程、形质特征、材种结构和经济效益动态变化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为杉木低密度造林调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 500株/hm2传统造林密度为对照,对设立在江西省分宜县初植密度为1 111、1 667株/hm2的2种低密度杉木试验林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25 a动态监测分析。【结果】林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枝下高和蓄积量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随密度的减小而递增;19~25年生时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的平均胸径差异达显著水平,8~19年生和22~25年生时分别为枝下高和蓄积量增加最快的时期,但二者受林分密度的影响均不明显;累积枯损率和林木自然分化程度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随密度的降低而减小,25年生时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累积枯损率差异达显著水平;林木平均冠幅随年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再缓慢上升的趋势,19年生时不同密度的冠幅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年均自然稀疏率和林冠重叠度随林龄的增加呈先上升再缓慢下降的趋势,年均自然稀疏率22年生时达最大值,林冠重叠度8年生时达最大值,此时不同密度的林冠重叠度间差异达显著性水平。25年生时,造林密度为1 111和1 667株/hm2林木的胸高形率、心材占比高于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的指标,断梢率、高径比和幼/成龄材比率低于造林密度为2 500 株/hm2的指标,其中高径比密度间差异达显著水平;19~25年生近成熟龄期,林分大径木比例和大径材出材量均随造林密度降低而增加,该时期1 111和1 667株/hm2低密度林分总蓄积量、总出材量和经济材出材量逐渐与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接近,25年生时造林密度为1 667株/hm2的总蓄积量、总出材量和经济材出材量均超越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的指标。经济效益分析表明,造林密度1 667株/hm2林分的纯收入和净现值最大,比2 500株/hm2林分的提高了1.09倍和1.10倍,而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的效益成本比和内部收益率最高,分别为7.35和30.20%。【结论】初植造林密度1 111和1 667株/hm2较适宜在江西大岗山地区杉木人工林造林中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4.
造林密度对近熟期鹅掌楸生长和材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培育鹅掌楸优质用材林和特用林,研究了不同造林密度对近熟期鹅掌楸用材林林分生长和材质的影响,为在亚热带山地培育不同经营目标的鹅掌楸,确定其营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设置在江西分宜的鹅掌楸实验林,对3种不同造林密度的25年生鹅掌楸生长性状和木材物理力学性能等主要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造林密度对鹅掌楸的胸径、单株材积、径阶分布和木材气干密度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 对冠幅面积、树高4 m处直径、年轮宽度、木材基本密度和抗弯强度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对树高、通直度、第1侧枝粗度、第1侧枝角度、枝下高、蓄积量、硬度、抗弯弹性模量和顺纹抗压强度影响不显著。造林密度833株/hm2时鹅掌楸单株材积均值最大,可生产中大径材; 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时林分蓄积量最大,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造林密度为1 666 株/hm2时,鹅掌楸木材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和抗弯强度最大,可保证木材材质。【结论】造林密度较大时,利弊兼而有之。若允许间伐,可以采用高密度造林,在第11~15年和第21~25年内进行间伐可提高大径材出材率。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轮伐期内不同类型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混交林的生长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选择于2012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青山实验场采用生态营林制度营造的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Eucalyptus×Dalbergia odorifera,MED)、桉树×望天树混交林(Eucalyptus×Parashorea chinensis,MEP)、桉树×红锥混交林(Eucalyptus×Castanopsis hystrix,MEC)和桉树纯林(PEU)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基于桉树第一轮伐期内的3次林分调查(2014、2016、2018年),分析不同混交林桉树和珍贵树种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监测期内,4种林分类型林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均随林龄显著增加;混交林中降香黄檀、红锥及望天树均可显著促进桉树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的生长,促进作用大小表现为MED>MEC>MEP;不同混交类型中珍贵树种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均表现为MEC>MEP>MED,林分总蓄积量表现为ME...  相似文献   

6.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密度是影响林分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分析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中龄林生长的影响,进而为其间伐密度调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南亚热带中等立地两种不同密度调控的米老排中龄林为对象,按优势木、中等木、被压木的条件选取了28株标准木(每林分各14株),基于2 m区分段的中央断面积树干解析法和双侧t检验的统计分析法,对不同调控密度下米老排林分的平均木、优势木和林分蓄积等生长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米老排径向生长的缓慢期在第1~2年,速生期在第3~10年,衰减期在第14年后。树高的早期速生特性明显,连年生长量呈多峰状,速生期主要在第2~6年。平均木与优势木材积生长的缓慢期均在前6年,从第8年起均进入速生期; 密度对平均木材积连年生长与林分数量成熟时间的影响显著,哨平试验林(在第12年经过生长伐1次,伐后林分最终密度为1 200株/hm2)数量成熟在第24年,而青山试验林(分别在第12年、第17年、第25年经过3次生长伐后,林分最终密度为520株/hm2)直至第34年仍未达到数量成熟。中弱度间伐(株数间伐强度<30%)对中龄林蓄积总生长量的影响不显著,对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量短期有一定影响; 强度间伐(株数间伐强度>30%)对中龄林蓄积总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的影响显著(P<0.05)。在第14年后,米老排树种的实验形数趋于稳定。【结论】林分密度调控在520~1 200 株/hm2的范围内,密度调控措施对米老排平均木的胸径和材积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对林分树高和平均实验形数的影响不显著,对优势木的胸径与材积的短期生长影响显著(P<0.05),对其长期生长的影响不显著,对减小林分径阶分化及提高大径木比例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根据试验区内尾巨桉林分的调查资料及适宜产区的平均生长水平,采用林分总体生长量模型,分别拟合试验区和适宜产区内尾巨桉的胸径、树高的单分子生长方程及林分蓄积的理查兹生长方程。  相似文献   

8.
陈明华 《武夷科学》2008,24(1):82-88
根据试验区内尾巨桉林分的调查资料及适宜产区的平均生长水平,采用林分总体生长量模型,分别拟合试验区和适宜产区内尾巨桉的胸径、树高的单分子生长方程及林分蓄积的理查兹生长方程。  相似文献   

9.
巨尾桉萌芽更新不同密度处理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每个伐根保留萌芽条1株,2株和3株的方式进行巨尾按萌芽更新试验,以探讨不同留萌方式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年生巨尾按萌芽林的胸径生长量(cm)序列为留萌1株(11.03)〉留萌2株(9.26)〉留萌3株(7.82),差异极显著;3种留萌方式的树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但提高留萌密度有利于萌芽林枝下高和高径此的增加;林分蓄积量以留萌2株(121.584m3·hm^-2)的最高,分别比留萌1株和留萌3株的高37.59%和1.99%,适当增加留萌密度对于提高短周期按树萌茅林的蓄积量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7种不同密度的尾叶桉人工林标准地材料,引入优势高变量因子建立密度效应抛物线式改进模型,该模型可使密度效应规律在不同立地条件及不同生长阶段得以体现。生产弹性分析结果表明:尾叶桉密度效应处于负效应阶段,当密度减少1 %时,平均单株材积增加0.452 0 %。边际产量分析结果表明: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每0.06 hm2面积上增加1株林木,单株平均材积减少0000 032 m3;优势木高每增加1.0 m,单株平均材积增加0.001 006 m3。利用该密度效应模型确定不同立地条件下尾叶桉林分最优密度,得出当林分年龄等于地位指数推算的基准年龄(6 a)时(即主伐年龄为6 a),15~20地位指数尾叶桉人工林最优密度分别为1 237、1 492、1 779、2 100、2 458和2 853株/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福建-南京林业大学合作的杉木多世代遗传改良计划,于2006年起陆续开展第4代育种候选群体的遗传资源创制、测定和评价。本研究旨在通过全同胞子代测定(第4代育种候选群体系列测定之一),为2016年启动的杉木第4代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和后续的生产性种子园建设提供优良亲本。【方法】 分别测定了杉木第4代候选群体中第2批1个12年生全同胞家系测定林1~12 a树高,4、5、 6、9和12 a的胸径,计算参试家系的单株平均材积;选取所有小区家系内的12年生的最优单株,采集胸高木芯样品测定木材基本密度和红心材比例。根据参试家系生长性状年度均值和变异系数评价家系生长性状稳定性;在方差分析基础上,估算遗传方差和遗传力;比较不同林龄、不同选择率以及早期选择对12年生时入选家系的准确率和材积遗传增益的影响。最后,以材积遗传增益为主要指标,兼顾材性性状,开展优良全同胞家系和家系内优良单株选择,预测入选家系和单株的遗传增益。【结果】 杉木第4代候选群体第2批62个全同胞子代测定结果表明,参试家系12 a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木材基本密度和红心材比例分别达到12.63 m、15.2 cm、0.136 8 m3、0.328 0 g/cm3和40.76%。参试家系所有性状的遗传方差均达到统计学极显著差异水平,候选群体中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家系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246、0.358和0.329,家系内最优单株树高、胸径及单株材积狭义遗传力分别为0.464、0.687、0.680。以12 a材积生长量性状为优选基准,兼顾木材基本密度和红心材比例,进行优良家系和家系内优良单株的综合选择,筛选出10个速生全同胞家系,其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基本密度和红心材比例分别为13.34 m、17.0 cm、0.176 3 m3、0.320 2 g/cm3 和40.76%。入选家系平均材积遗传增益幅度为6.14%~21.60%。中选的19个优良个体的材积生长量遗传增益幅度为58.62%~178.20%(平均为83.12%)。12年生最优家系木材基本密度达0.363 3 g/cm3,家系内最优单株木材基本密度最高达0.476 4 g/cm3。19个中选优良单株的材积平均遗传增益为83.12%,木材基本密度提高10%以上,红心材比例提高12.78%。这批材积生长量遗传增益突出,木材基本密度高,红心材比例高的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不但是营建第4代种子园重要亲本来源,而且也是优良无性系培育和推广应用的重要遗传资源基础。本研究还对家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稳定性、选择率对遗传增益的影响,以及家系材积生长量早晚相关及其早期选择年龄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材积为生长量的综合指标,家系选择率15%时,无论4、5还是6 a时的早期选择结果,与12 a选择入选家系的符合度与遗传增益均达到最高值。这说明杉木第4代遗传改良中,据4~6 a幼林的材积生长表现开展早期选择,不仅可行有效,还大幅度节约了时间,缩短了育种周期。【结论】 杉木第4代遗传改良的1个候选群体在生长发育和木材性能方面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这些在材积生长量、基材密度和红心材比例等方面遗传增益较高的优良亲本和重选优良个体不仅是杉木第4代种子园建立的重要亲本来源,还是杉木优良无性系选择的重要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不同造林密度对杂交相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找出杂交相思人工林合理的种植密度,以达到较佳经济效益,笔者选用5种不同密度,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杂交相思密度试验。对经过5年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表明:杂交相思不同造林密度对胸径、材积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密度增大,胸径、单株材积表现出与密度间的负相关,每公顷833株林分的平均胸径为107 cm,每公顷1 666株林分的胸径为9.6 cm;每公顷833株和1 000株林分的5年生林龄时平均单株材积较高,分别为0057 566和0.051 79 m3;5年生每公顷1 666株的林分材积为63.922 1 m3,分别比其他4种密度林分的高190%、52.0%、58.3%和103.3%。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对萌芽更新和植苗更新尾巨桉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密度条件下,植苗更新尾巨桉人工林生物量高于萌芽更新人工林;当密度为1097株/hm2时,植苗更新和萌芽更新尾巨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分别为79.193 t/hm2和68.682 t/hm2,年平均净生产量分别为23.998 t/hm2和21.463 t/hm2.植苗更新和萌芽更新人工林群落净生产量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乔木层、枯枝落叶层、灌木层、草本层.萌芽更新尾巨桉人工林生物量随保留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更新模式尾巨桉林分干材、干皮、枝、叶、根系的生物量分别占总生物量的60.50%~60.86%、5.62%~5.89%、10.88%~11.23%、4.11%~4.54%和18.1%~18.27%.林分生物量分配的大小排序为:干材、根系、枝、干皮、叶.  相似文献   

14.
以12年生思茅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每木检尺方法,研究3种不同空间配置模式(组合式配置、正方形配置、长方形配置)下不同造林密度对其保存率、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和活立木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组合式配置不同密度的树高、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在各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区组间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分析说明,组合式配置不同密度和立地对其胸径和单株材积有较大的影响,但密度的影响更明显;组合式配置的保存率、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均与密度成反比,活立木蓄积量与密度不成比例。2正方形配置和长方形配置不同密度的树高、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在各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区组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对正方形配置和长方形配置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有明显影响,正方形配置的保存率、树高和胸径均与密度成反比,活立木蓄积量与密度成正比,冠幅和单株材积与密度不成比例。3组合式配置培育思茅松大径材最适宜的密度是2 m×2 m×5 m,培育原料林最适宜的密度是1 m×2 m×4 m;正方形配置培育大径材最适宜的密度是2 m×2 m,培育原料林最适宜的密度是1 m×1 m;长方形配置培育大径材最适宜的密度是2 m×3 m,培育原料林最适宜的密度是1 m×2 m。  相似文献   

15.
通过树干解析对马尾松不同密度林分单株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过程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密度为520株/hm2的马尾松林分比密度为900株/hm2的林分营养空间更加充分,树冠能得到有效的生长,有利于维持马尾松树高、胸径以及材积的速生期。  相似文献   

16.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密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8a连续测定资料,对不同密度中幼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林分平均树高生长有一定影响,但没有明显的规律,差异不显著;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中胸径在1-6a差异不显著,10-14a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林分蓄积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各密谋间存在显著差异,8-14a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不同造林密度对尾叶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广西象州石龙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探讨不同造林密度(833株/hm^2、1111株/hm^2、1250株/hm^2、1429株/hm^2、1666株/hm^2、2000株/hm^2、2500株/hm^2)对4.5年生尾叶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密度中,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胸径生长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不显著;立木单株材积在1111株/hm^2 ̄250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60株优势木数据建立林分饱和密度模型,编制了经营密度表,再利用26块密度近似于合理经营密度的不同生长阶段样地的平均胸径增长量、径阶分布和总蓄积量的分析,评价以经营密度表指导抚育间伐的过程及效果。结果表明:随平均胸径的增大林分密度不断减少,方程N=3 847.345 1e-0.082D适用于预估林分密度,编制的经营密度表反映了0.6~0.8郁闭度下长白落叶松各个生长阶段的最适林分密度。26块模拟样地的间伐前密度为2 883株/hm2,经历3次间伐后的林分平均密度分别为2 000、1 400和1 000株/hm2,最终成熟林的平均林分密度为600株/hm2,树冠竞争因子为416.33,总蓄积量为242.12 m3/hm2,大径材比率达59.26%。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西南桦与红椎"丛状行间"同龄混交林的生长动态和树干形质特征,为其大径材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11年生西南桦与红椎"丛状行间"同龄混交林为对象,选取9株西南桦和10株红椎样木进行树干解析,分析混交林不同树种的生长动态、径阶蓄积构成、干形、冠高比和树干分杈率等。【结果】西南桦平均木和优势木的胸径生长速生期(连年生长量>1.0 cm)分别在第3~7年和第3~9年;红椎平均木的胸径生长速生期在第4~8年,优势木胸径生长速生期从第3年开始,直至第11年仍未结束。西南桦平均木和优势木的树高生长速生期(连年生长量>1.0 cm),分别在第1~7年和第1~8年;红椎平均木的树高生长速生期主要在第3~7年,优势木树高的生长速生期在第1~7年。西南桦平均木和优势木单株材积的生长速生期(连年生长量>0.01 m;)起始时间分别在第6年和第5年,二者直到第11年仍未结束。在造林后11年内,红椎平均木单株材积的生长量仍处于缓慢增长期。从第4年起,西南桦平均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开始显著高于红椎平均木对应生长量(P<0.05);西南桦优势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分别从第5、8、5年开始显著高于红椎优势木对应总生长量(P<0.05)。二元材积模型(V=a×10-4×Db×Hc)对西南桦与红椎的单株材积拟合及预测效果较好。在11年生混交林中,西南桦和红椎的径阶蓄积分布近似正态分布,西南桦和红椎优良级干形的林木比率分别为67.71%和97.31%,两树种树干分杈率均低于6.0%。【结论】在中幼龄期,西南桦处于混交林上层。西南桦与红椎的"丛状行间"同龄混交经营,有利于塑造西南桦与红椎的优良树干形质和林木生活力。西南桦与红椎优势木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速生期比其平均木的速生期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西南桦与红椎"丛状行间"同龄混交林的生长动态和树干形质特征,为其大径材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11年生西南桦与红椎"丛状行间"同龄混交林为对象,选取9株西南桦和10株红椎样木进行树干解析,分析混交林不同树种的生长动态、径阶蓄积构成、干形、冠高比和树干分杈率等。【结果】西南桦平均木和优势木的胸径生长速生期(连年生长量>1.0 cm)分别在第3~7年和第3~9年;红椎平均木的胸径生长速生期在第4~8年,优势木胸径生长速生期从第3年开始,直至第11年仍未结束。西南桦平均木和优势木的树高生长速生期(连年生长量>1.0 cm),分别在第1~7年和第1~8年;红椎平均木的树高生长速生期主要在第3~7年,优势木树高的生长速生期在第1~7年。西南桦平均木和优势木单株材积的生长速生期(连年生长量>0.01 m;)起始时间分别在第6年和第5年,二者直到第11年仍未结束。在造林后11年内,红椎平均木单株材积的生长量仍处于缓慢增长期。从第4年起,西南桦平均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开始显著高于红椎平均木对应生长量(P<0.05);西南桦优势木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分别从第5、8、5年开始显著高于红椎优势木对应总生长量(P<0.05)。二元材积模型(V=a×10-4×Db×Hc)对西南桦与红椎的单株材积拟合及预测效果较好。在11年生混交林中,西南桦和红椎的径阶蓄积分布近似正态分布,西南桦和红椎优良级干形的林木比率分别为67.71%和97.31%,两树种树干分杈率均低于6.0%。【结论】在中幼龄期,西南桦处于混交林上层。西南桦与红椎的"丛状行间"同龄混交经营,有利于塑造西南桦与红椎的优良树干形质和林木生活力。西南桦与红椎优势木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速生期比其平均木的速生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