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针对变电所检修事故的特点,认为人失误是导致该类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运用安全人机工程学基本原理,分析了变电所检修过程中人失误产生的原因,在研究了以人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基础上,进一步从人的特性、人机功能的分配、人机界面的设计、安全管理和环境因素五个方面人手构建了以人失误为主因的变电所检修事故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了有效、合理的避免或减少变电所检修事故的五点对策措施。以期能为变电所检修事故的预防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复杂人——机系统中的人因失误   总被引:26,自引:12,他引:26  
随着人——机系统变得越来越多,装置的可靠性越来越高,人因失误已成为重要的潜在事故源。本文描述了复杂人——机系统的特征,探讨了该系统中人因失误的定义、分类、数据采集和事故模型。这些研究有助于对人因失误的预测、预防和减少。  相似文献   

3.
复杂系统中人误原因因素的层次分析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和评析了人误分析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几种人误原因因素分类方法:传统人因分类法、信息处理分类法和认知系统工程分类法.基于认知可靠性及失误分析方法(CREAM)的人误原因因素分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基本原理,建立了大规模复杂人-机系统人误原因因素层次结构模型及相应的AHP程序,并以JCO公司超临界事故为实例进行了分析.分析和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人误原因因素层次结构模型及AHP程序能够辨识出大规模复杂人-机系统中人误的主要原因因素,进而寻找出最优预防方案,对预防和减少此类人误事故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恶性人因事故致因因素及其发生机理,为恶性人因事故防控提供理论指导,对恶性人因事故发生机理及其模型进行系统研究。从个体因素、团体因素、外在因素出发,分析恶性人因事故致因因素;再从行为链、致因链、原因链出发,对个体、团体、综合恶性人因事故分别进行建模;最后,根据事故案例,论证个体、团体、综合恶性人因事故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研究结果表明:恶性人因事故发生机理模型主要包括针对个体恶性人因事故的行为安全"4-9"模型、针对团体恶性人因事故的行为安全"2-10"模型和针对综合恶性人因事故的行为安全"7"模型;不良文化是根源原因,管理缺陷是根本原因,情绪因素、心理因素、控制因素是间接原因,恶性破坏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事故致因模型是用于事故原因分析和预防的重要理论依据,模型的可操作性是决定事故预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对目前国内研究较为持续和系统的事故致因"2-4"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增强其在事故分析时的可操作性。首先,研究了事故致因"2-4"模型中组织内、外部原因的各个阶段原因因素的划分情况;其次,根据得到的各阶段原因因素划分结果,对应用事故致因"2-4"模型分析事故原因的因素进行了编码;最后,以一起重大瓦斯爆炸事故为例,对事故致因"2-4"模型原因因素编码系统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划分了事故致因"2-4"模型中的各原因模块中的原因因素,并得到了不安全动作和物态、习惯性不安全行为、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外部因素等5个层级原因,确定了基于事故致因"2-4"模型的30个原因因素。对事故原因因素进行系统编码,提高了应用事故致因"2-4"模型进行事故原因分析和事故预防的可操作性,增强了其应用实践性。  相似文献   

6.
肖方雄 《安全》2012,33(7):13-15,19
本文通过事故原因分析,结合人因失误机理识别了影响安全施工的各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事故层次结构模型;经过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影响因素权重比例和一致性检验,明确了各因素对施工作业中人因失误的影响程度,结合事故预防理论和对影响人因失误的因素分析,提出有效控制人因失误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煤矿人因事故关键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煤矿人因失误事故致因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出相关的关键影响因素,运用灰色系统关联理论,根据国家安监局近十年煤矿事故统计数据,对煤矿人因失误事故影响类型进行了分析。以煤矿事故发生起数和事故死亡人数作为参考指标,计算和分析行为失误致因、个人违章、组织管理失误等十项主要与煤矿人因事故相关的灰色关联度,进而推算出这些因素的灰色关联序,确定出导致煤矿人因失误事故的关键因素,最终得到煤矿人因事故与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化分析结果。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对煤矿人因失误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能够很好地说明人因失误与各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的权重关系,对煤矿人因事故主致因机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为煤矿事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相关原理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从人因失误的机理、分类和特点等方面,对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间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与探讨,笔者认为,应从安全教育、技术培训、人机系统设计等方面预防人因失误,从建立和维持操作者对安全工作的兴趣、作业标准化、安全管理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以煤矿斜井提升事故为例,说明人因失误与人不安全行为的判定原则和方法,从而为预防、控制人因事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恶性人因事故致因因素及其发生机理,为恶性人因事故防控提供理论指导,对恶性人因事故发生机理及其模型进行系统研究。从个体因素、团体因素、外在因素出发,分析恶性人因事故致因因素;再从行为链、致因链、原因链出发,对个体、团体、综合恶性人因事故分别进行建模;最后,根据事故案例,论证个体、团体、综合恶性人因事故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研究结果表明:恶性人因事故发生机理模型主要包括针对个体恶性人因事故的行为安全"4-9"模型、针对团体恶性人因事故的行为安全"2-10"模型和针对综合恶性人因事故的行为安全"7"模型;不良文化是根源原因,管理缺陷是根本原因,情绪因素、心理因素、控制因素是间接原因,恶性破坏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防止瓦斯积聚,预防瓦斯爆炸事故,从操作行为角度研究煤矿井下局部通风机。首先,划分局部通风机的整个服役周期;其次,基于事故致因"2-4"模型,深入分析局部通风机服役期间的人因失误;最后,对局部通风机服役期间出现的不安全动作进行阶段性、结构化划分。分析结果表明:局部通风机服役周期有选型、安设、运行3个关键阶段,各阶段出现的7大类不安全动作是事故发生的主要行为原因。为此,基于PDCA循环理论,制定出局部通风机整个服役周期的操作行为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1.
姚玉良  范景民  万建华 《安全》2019,40(2):54-57
港口装卸作业过程中"人机配合"作业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本文通过人机系统理论分析了在港口装卸工人与机械配合作业过程中各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探索了消除"人机配合"作业中的不安全因素的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大大减少了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港口生产作业整体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基于哈默“人的差错理论”的道路交通安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道路交通安全系统为背景,人的差错为研究方向,运用"哈默"人的差错分类理论,从机动车驾驶员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乘客及行人两种人群的差错角度,对2004—2006年3年间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率和死亡人数进行较有针对性的分析归类和研究,进而分别提出基于主动性和被动性两方面的交通事故人因预防措施。通过"哈默"全新的分类方法,全面分析交通行为中人的差错类型,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体系的研究、建立以及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基于人的行为机理的理论依据和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地下金属矿山人机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基于人、机、环境、管理和信息5类事故致因,充分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确定地下金属矿山人机系统安全的15个重要影响因素,结合决策实验室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影响因素的层次划分。结果表明:人机系统中,人员各方面的知识更新慢和认知缺陷是根本原因;安全文化薄弱和非功能性交互是深层次原因;不确定性、信息交互受阻和系统结构脆性属于过渡致因;人为失误、人机约束失效、重复或遗漏控制、物质交互受阻、能量交互受阻和应变能力差是事故的近邻致因;机械物理部件失效和无事故事件通报对金属矿山人机系统安全性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现代工业安全管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现代生产中发生的意外事故 ,80 %以上是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笔者运用人机工程学和行为科学理论 ,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归类分析 ;阐述了人因事故预测和预防对策 ;指出工业安全管理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 ,系统地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最后 ,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 ,提出了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体系的结构 ,该体系的实行将能够使现代工业安全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因与预警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以往公路施工安全事故的分析,总结公路施工安全事故的特点,认为公路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受到地质环境、社会外部环境、施工机械设备失控以及施工人员主观过错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并应用安全人机工程学的事故致因理论,分析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针对事故诱因,提出构建公路施工安全事故的预控管理模式,对可能产生公路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施工过程、紧急救援措施等进行监测与评价。通过预警分析,制定预控管理对策,以使公路施工事故的灾害损失尽量减少到最低。  相似文献   

16.
李威君 《安全》2019,40(9):41-45,6
复杂系统事故发生模式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的特点。传统的被动式、以失效因果分析为导向的事故预防模型虽然能够较为有效地防止或者减少同类事故的发生,但无法预防未发生过的新事故,因此并不适用于事故模式多样的复杂系统的事故预防。为了更加系统、全面地降低复杂系统的事故风险,需从更加主动的、前瞻性的视角分析如何使系统保持正常的功能。根据控制系统中的功能约束原理,并以功能分解与共振分析模型(ACAT/FRAM)为建模工具,提出一种主动功能约束视域下的复杂系统事故预防模型。该模型通过将复杂系统进行功能分解与抽象,以闭环控制关系对功能进行耦合关联,得到复杂系统要素的正常功能约束结构。基于该模型的事故预防机制在于保证系统各要素以及要素间的正常功能,据此可制定面向多种事故模式的事故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弥补事故分析法在道路危险品运输事故致因研究方面的缺失,解决传统事故分析方法分析结果不全面、防控措施不具体且针对性较差的问题,引入半定量功能共振事故模型(FRAM),通过定量化功能上下游耦合变异性,阐述事故发生机理同时,找到系统关键功能和关键链路,制定防控措施重点监控。结果表明:基于半定量的FRAM道路危险品运输事故分析方法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找出事故发生的关键功能和关键链路,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有效提高道路危险品运输系统安全性。研究结果可为道路事故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