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12月收集并上报的1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结果:在112例不良反应报告中,以抗感染药物占首位;不良反应主要类型为皮肤及附件的损害,其次是消化系统、药物热等。注射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结论:要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
药物不良反应2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攀枝花市2004年248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以抗感染药最多,其次是中成药、抗精神病药及心血管类。ADR病例中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全身性损害,其次是皮肤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某教学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调查该院2006年度收集的239例ADR报告,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9例ADR中,男女性别比例相近,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有102例(42.68%);单一用药208例,合并用药31例:以静脉给药为主,为191例(79.92%);引起ADR前10位的药物有8种为抗菌药物,108例(45.19%);ADR临床表现主要在皮肤及其附件98例(41.00%)。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工作,尽可能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药物是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合理应用-愈疾病,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用药不当-使病人遭受其毒副作用的损害。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药品不良反应;用药失误;药品质量问题。下面以我院儿科用药为例,对不良反应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状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方法对8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注射方式给药、合并给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结论:提高药品质量、合理使用药品是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吉林省梅河口市医院2005/2007年不良反应报告情况。方法:根据2005/2007年吉林省梅河口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数,按照患者年龄、药品类型、不良反应涉及系统、给药途径等进行分析。结果:引起ADR药物中以中药注射液最多,占总数的36.59%。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皮肤过敏表现为多见,占总数的80.49%。都是静脉注射给药造成的ADR,占100%。结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任重而道远,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工作的认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100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注意事项、临床表现和治疗,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09年度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0份,借助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涉及药品60种,其中抗感染药物11种,占药品总数18%,占病例总数29%;中成药12种,占药品总数20%,占病例总数2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1%;老年患者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占5%。结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院药物使用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产生的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年上报的1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12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抗感染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中、西注射剂,累及的器官以皮肤及软组织损害最为常见。结论:严格掌握药品适应证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不良反应,合理选用治疗药物,尽可能的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注意事项、临床表现和治疗,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09年度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00份.借助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涉及药品60种,其中抗感染药物11种,占药品总数18%.占病例总数29%;中成药12种,占药品总数20%,占病例总数2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1%;老年患者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占5%.结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马红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3):3170-317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ADR)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为评价药品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归性研究方法,对256例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导致ADR的药物主要是抗感染性药物,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居多。ADR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皮肤和附件的损害。结论:必须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特别是抗感染性药物的监测,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湖南省常德市康复医院与常德市第三人民医院2005~2006年度收集的25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6例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有关,其最常见表现为皮肤损害。结论 应加强医疗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5年9月至2007年3月收集的7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类并分析.结果 老年和儿童患者更易发生ADR,ADR以抗感染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居多,其次为中药制剂,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结论 加强对用药过程的ADR观察,强调合理用药和ADR监测,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探讨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7年-2008年上报的98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品及该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8类52种,其中抗感染药居多(27种,占51.92%),其次为中药制剂(11种,占21.15%)。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及神经系统、消化道损害为主。ADR发生后经停药或抗过敏治疗,大多预后良好。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以避免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4.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药物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有的药物的不良反应还相当严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很多医生在临床用药时。都不愿意主动向病人提及药品的不良反应或解释相关问题,甚至当发生药口不良反应时也不敢上报,害怕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会经自已带来麻烦。其实这种做法完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药物不良反应37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08-01-2009-10378例ADR报告,对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所致器官损害、ADR患者的不良反应史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8例ADR报告中,抗生素ADR占37.3%,静脉滴注给药时发生ADR占88.62%。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头晕、头痛及胃肠道反应。结论:应结合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严格把握用药适应证,加强用药监护,采取有针对性地监测和管理,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浅谈药源性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药物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对人民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在全世界的死亡病例中,有1/3是由于用药不当致死。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根据我国的情况推算,全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达250万;在住院病人中,每年约有19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我国现有的180万聋哑儿童中,有60%以上是由于用药不合理造成的。本文论述的目的在于探讨药源性疾病的分类、发病因素、特点、诊断、有效的防治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宋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6):8932-8933
目的 探讨医院医疗投诉中药事纠纷发生原因及其对策.方法 回顾总结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三医院2007-10-2011-08期间药事纠纷发生起数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结果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三医院2007-10-2011-08期间共发生医疗纠纷128起,其中药事纠纷38起,占29.7%.38起药事纠纷中以药物不良反应投诉最为多见,占34.2%(13/38);其次分别为用药不合理(23.7%)、药房药师工作差错(18.4%)及药品质量(10.5%).结论 临床药事纠纷较为常见,且以药物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等投诉最为突出,医院应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水平以减少药事纠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明市第二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三明市第二医院2010年度收集的12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6例ADR报告中,抗感染类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方式为主.结论 应加强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丰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1):5205-520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收集的7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应用药物种类、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70例发生ADR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0~12岁居多;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最多;药物种类以抗菌药物最多,其次为中药制剂。结论:重视ADR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主要为药物和介入治疗。目前仍然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应用的安全性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因此AMI监护者必须严格执行正确的给药方法、时间、剂量,同时熟练掌握配伍禁忌控制不良反应发生,必要时进行提示和监督,促进患者康复。现将安全用药的监护方法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