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阐明喀斯特小流域土壤质量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2 755个样点信息收集与土壤样品采集,定量研究了流域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喀斯特小流域土壤物理特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异质性,其中剖面土壤容重平均值范围为1.17~1.41 g/cm~3;随着土壤厚度增加,土壤容重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整个后寨河流域内土层厚度大于100 cm的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51.32%;不同土属分区土壤厚度差异较大,黄泥田区土壤厚度大多超过100 cm,而黑色石灰土区则大部分厚度小于20 cm,部分区域甚至仅几厘米。流域内23 536个土壤样品的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8.27 g/kg,变幅为0.22~221.95 g/kg,极差为221.73 g/kg,结果显示,范围较宽,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 008.86倍。本研究表明后寨河流域土壤质量空间差异较大,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98%以上的表层土壤肥力皆在较适中以上。土壤厚度及石砾含量等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依据新疆3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点)2006~2007年实测的0~50em土层土壤水文物理常数资料以及各站多年平均气候资料。综合分析了各常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各常数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的统计关系。结果表明,在新疆区域内,1)土壤容重具有南疆〉北疆〉天山山区的分布特征,田间持水量和凋萎湿度具有南疆〈北疆〈天山山区分布格局;2)各土壤水文物理常数两两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对数型回归关系,其中,土壤容重与田间持水量、土壤容重与凋萎湿度间呈负相关关系,而田间持水量与凋萎湿度间呈正相关关系;3)各常数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之间也具有显著的统计关系,其中,土壤容重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田间持水量、凋萎湿度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容重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但田间持水量、凋萎湿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选择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杂谷脑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域,通过调查取样、理化分析和模型计算,定量分析该区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全钾和有效钾的含量沿河呈现先升高后略下降的趋势;全氮、有效氮和pH值缓慢增大;全磷呈现上下波动状态。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全钾含量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全磷、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随着海拔升高而先增大后降低;pH值略有降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高半山区域(2 000 m以上)土壤保持了较高水平的土壤质量,而杂谷脑河下游土壤质量优于上游。  相似文献   

4.
根溪河小流域生态修复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流域生态修复问题,以根溪河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择土壤有机质、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壤侵蚀强度等作为评价指标,以ArcGIS9.0 Desktop为平台,对采样点土壤有机质进行Kriging空间插值,依评价指标模型对多源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表明:插值预测模型能有效地拟合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有机质含量主要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叠加计算结果图反映出流域中下游生态环境具有相对脆弱性问题.并通过对结果的定量评价探讨了相应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高速冷冻离心机对含量为0%、10%、30%、50%碳酸钙的砂型土试样进行了水分特征曲线测试,并测定了混合试样的容重、孔隙度、饱和导水率和田间持水量.由于土壤颗粒微观结构是影响土壤持水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进一步分析试验结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混合试样的微观结构,最后对试验结果用VG(Van Genuchten)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碳酸钙含量的增加,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左移,即在相同土壤吸力下,土壤含水率下降,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减小,饱和导水率减小,田间持水量减小,土壤持水能力降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土壤中碳酸钙含量增加后,碳酸钙与土粒聚集形成团粒结构,小孔隙减少,大孔隙增多,导致土壤在相同吸力下,持水能力减弱,通气能力增强,这应该是导致岩溶土水土保持能力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大南沟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地统计学空间插值分析了陕西安塞县大南沟流域内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6种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是:有机质0.964%,全氮0.506g·kg-1,全磷0.609g·kg-1,碱解氮41.295mg·kg-1,速效磷2.009mg·kg-1,速效钾138.506mg·kg-1.各养分空间分布模型:全磷符合指数模型,速效磷和碱解氮符合球状模型,速效钾符合高斯模型,其变程由大到小依次是全磷(870m)、速效磷(724m)、速效钾(207m)、碱解氮(105m).各养分空间分布由高到低总体表现为林地、果园、荒草地、退耕地、农地,坡下部高于坡上部.由于氮素易于淋溶损失,且受人工施肥影响严重,在分布上有连片特征;磷素受母质控制,存在状态稳定,所以空间变异较小;速效钾也易淋溶损失,且与植被类型有较强关系.研究为优化大南沟流域的土地利用模式,从根本上遏制以水土流失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退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秦淮河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南京秦淮河为例分析了河岸带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变化.河岸带土壤含水量普遍较高,体积密度、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因取样地点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就秦淮河而言,上游土壤呈酸性,中游、下游土壤呈中性到弱碱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显著,主要积聚在地表,全氮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pH与含磷量呈显著正相关;上游河岸土壤含磷量低于下游河岸全磷量,但土壤不同层次磷的含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新疆博,精河流域下游小尺度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1年该区域土壤STS(土壤总盐含量)、SMC(土壤水分含量)、pH 和SOM (有机质含量)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法、地统计学方法和空间分析法,讨论研究区土壤盐分、水分、pH、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盐分与土壤水分含量值属于中等变异程度,变异系数分别为906.1%和658.2%,p H 值属于弱变异程度,变异系数为26.9%,有机质含量属于强变异程度,变异系数为1532.3%。研究区的空间变异比率范围在616.~958.%之间,其中土壤盐分含量属于中等空间相关性,土壤水分含量、有机质含量和p H 值均属于弱空间相关性。空间分布上土壤盐分含量的分布呈中间高于周围的分布趋势,水分含量西南高于东北,pH值的空间分布基本上均匀,精河区域的比博河区域较高一点,有机质含量呈中间高于周围,西南部高于东北的分布趋势。土壤盐分含量与水分,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尤其是与有机质呈强相关性,土壤水分含量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pH与盐分、水分、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尤其是与土壤盐分呈显著非相关。  相似文献   

9.
以庐山自然保护区内6种主要森林植被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植被因子调查及其土壤理化性状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森林植被下平均土壤硬度的变化范围是13.24±8.63-25.43±7.72kg·cm^-2;马尾松林下土壤硬度平均值最小,土壤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的平均值最大,而黄山松林下土壤容重值最大;在林地土壤养分方面,阔叶林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等养分含量相对较高,而土壤含磷、钾量相对偏少。  相似文献   

10.
孙志伟  梁越  喻金桃 《河南科学》2022,(12):1927-1933
为了探明长江上游流域土壤容重空间分布特征,并为水文循环的模拟与预测提供基本参数和依据,通过收集和整理2000—2022年公开发表论文的数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等,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长江上游流域土壤容重的整体分布规律、垂直分布特征(0~15 cm、15~30 cm、30~60 cm、60~100 cm和100~120 cm)、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壤容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流域的土壤容重分布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容重与海拔高程呈负相关,其中四川盆地的土壤容重最高,而青藏高原和四川西北部的土壤容重较低.在0~120 cm范围内,土壤容重的变异性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而土壤容重与土层深度表现为显著的幂函数关系(R2=0.94).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土壤容重差异较大,初育土的平均容重最高(1.49 g/cm3),而高山土的平均容重最低(1.16 g/cm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旱地(1.38 g/cm3)的平均容重最高,依次是灌木林(1.27 g/cm3)、有林地(...  相似文献   

11.
马缨杜鹃林区枯落物与土壤持水量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苇洁  陈训 《贵州科学》2005,23(2):60-65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大方县普底乡百里杜鹃林区马缨杜鹃林枯落物及土壤层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初步研究了该林分枯落物及林地土壤在水源涵养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马缨杜鹃林下枯落物未分解层持水量为其风干重的260%,半分解层的经持水量为其风干重的283%。经分析拟合,得到林下枯落物吸水速度与时间关系式Y=kt^m林地A层土壤容重为0.88g/cm^3,最大持水量为60.87%,毛管持水量为42.70%,田间持水量为23.27%。林地B层土壤容重为1.11g/cm^3,最大持水量为41.87%,毛管持水量为33.53%,田间持水量为18.58%。  相似文献   

12.
攀枝花西区巴关河流域土壤剖面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集了攀枝花市巴关河流域土壤剖面样品,探讨了与工矿业活动关系密切的Cu、Pb、Zn、Cd、Ni、V、As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的BCR法对V、Ni、Cd进行了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6个剖面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四川背景值及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存在着较大差异。除Pb外,其他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四川背景值及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上、中、下游土壤剖面各层的V、Ni主要以残渣态存在,上游土壤剖面各层V的残渣态占总量的百分比范围为86.79%~89.10%,中游为92.08%~94.87%,下游为89.21%~93.57%。上游土壤剖面各层Ni残渣态占总量的百分比范围为81.03%~86.39%,中游为83.23%~92.30%,下游为87.49%~89.77%。Cd的形态分布较为特殊,酸可提取态与可还原态占主要部分,上游土壤剖面各层酸提取态占总量的百分比范围为27.75%~41.69%,中游为4.76%~21.45%,下游为18.24%~46.61%,上游土壤剖面各层可还原态占总量的百分比范围为24.67%~54.29%,中游为18.31%~54.22%,下游为14.16%~31.18%,容易发生迁移转化,应严格控制其在土壤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土地退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中国是世界上土地退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松嫩平原是一个正处于退化发展过程中的典型地区。目前,松嫩平原大约有22%的土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也称荒漠化。至今还没有大面积治理退化土地的有效方法。通过对种植黄花草木樨样地的监测,根据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分析了防治退化土壤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种植黄花草木樨后,土壤中的有机质、水解性氮、全氮含量都明显增加。土壤脱盐率较高,土壤中盐分含量、pH值和碱化度明显降低。土壤中硒和钼含量普遍减少。黄花草木樨还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能,土壤容重变小,孔隙度增大。土壤的含水量及田间持水量提高,保水持水能力增强。种植黄花草木樨斯列金1号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防止或减缓水土流失,而且还可提供丰富的优质牧草,其种籽有重要的经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省内11个无籽刺梨产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容重、田间持水量、p H值、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有效磷、水解氮和速效钾等10个指标,采用土壤质量评价指数分析各产地的土壤现状与差异。结果表明:1)11个产地间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较大差异,Z值中心聚类将11个无籽刺梨产地分为2类;2)11个产地的土壤评价指数的排序为:QYJCSCNGSPHLHFXYXBYZLG;全磷、全氮和土壤容重指标是贵州省无籽刺梨产地土壤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5.
秦岭南麓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剖面粒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科学》2016,(12):2118-2123
以陕西省宁陕县华严小流域为研究区,选择3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块,每10 cm深度为单位使用土钻打孔采集样品,采样深度60 cm,使用激光粒度仪处理采得的222个样本.分析土地利用系统和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壤粒度的影响,以及整个小流域的土壤粒度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是砂质土壤,土壤质地较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黏土、粉砂和砂粒的分布不同;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在小流域的不同位置上粒度分布不同,从中游到下游的变化比从上游到中游的变化要大;土地利用的强度会影响表层土壤粒度的分布;研究区有轻微的水土流失,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加剧土壤粗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晋西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质的土层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刺槐林地、油松林地、荒草地和农田(玉米)坡地4种样地,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坡位、土层深度和土壤水分含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为:油松林地>刺槐林地>荒草地>农地; 坡位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变异系数的影响复杂,难以出现一致性规律; 随土层深度增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但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且变异性减弱; 两种林地和草地32~160 cm土层土壤水分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对于表层土壤和农地二者关系不密切。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对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中林草措施的配置和生态环境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覆盖作物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共设置4个处理组,即2种(EZ)、4种(SZ)、8种(BZ)不同作物覆盖处理以及以自然留养杂草为对照(CK)处理,测量不同覆盖作物模式下0~15 cm和15~3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含水量、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结果发现:与CK处理相比,SZ处理可以显著降低0~15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MWD和GMD(P 0.05);EZ处理可以显著增加0~15 cm土层土壤田间持水量、MWD和GMD(P 0.05);BZ处理可显著降低0~15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增加田间持水量(P 0.05). 3种不同覆盖作物模式均有利于2.00~5.00 mm粒级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尤其是SZ处理.不同覆盖作物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15 cm土层,对15~30 cm土层影响较小. 3种覆盖作物模式中,SZ模式是茶园最适宜的覆盖模式.  相似文献   

18.
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本文对花江流域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的石砾含量、含水量、容重、持水量、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促进了喀斯特山地土壤pH值降低、控制了土壤pH值的上升。土壤石砾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下降;有机质含量随植被恢复而上升。在整个演替的过程中,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及速效P、K含量随植被的恢复而呈波动变化的趋势;土壤质量的生境变化总体上表现为石沟较高。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植被恢复总体上促进了土壤理化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环境指示生物,方形环棱螺在监测钱塘江水环境状况中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钱塘江不同流域方形环棱螺种群密度与其生存水域水质状况之间的关系,于2013年7月采用样带法对钱塘江上游、中游和下游10个采样点方形环棱螺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同时对相关水域水样进行水质状况分析.结果表明,钱塘江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水体中方形环棱螺种群密度的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上游种群密度最高,中游其次,下游分布最少;钱塘江上游、中游和下游10个采样点不同水质指标有显著差异,水质指标COD、BOD5、氨氮、总磷、六价铬和石油类均是下游中游上游;同时,SPSS软件统计分析表明,方形环棱螺种群密度与水质指标COD、BOD5、总磷和石油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20.
新型改良剂对土壤性质及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新型改良剂——生物质炭的施加量对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质的影响,探讨改良剂对小白菜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改良剂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毛细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增加了土壤速效养分,改善了供试土壤的p H值和渗透状况;施加改良剂能提高小白菜的根长、株高、鲜重、总生物量、氮、磷、钾的累积量,对作物的生长和养分积累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