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分析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减少妇产科院内感染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妇产科住院患者50例,收治时间在2014年5月~2015年10月期间,并将妇产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将两组患者进行管理后的妇产科院内感染发生率与总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管理后妇产科院内感染发生率8.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妇产科院内感染发生率36.00%,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度56.00%(P<0.05)。结论:给予妇产科住院患者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不仅能有效减少妇产科院内感染发生率,还能增加患者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值得在妇产科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在预防妇产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时,应用无缝隙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从中选择80例妇产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和观察组(常规护理管理+无缝隙护理管理);护理后比较两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5.0%,观察组的满意率97.5%高于对照组的80.0%,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 <0.05)。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应用于妇产科住院患者中,可减少其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这一时段内在我院治疗的患者200例纳入研究,按照住院号单双数,将之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在院内感染控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管理模式,对比两组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在院内感染发生率上,观察组为1.50%,对照组为19.00%,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院内感染控制中,加强护理管理,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值得采纳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呼吸护理在预防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院内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方法从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左心衰竭患者中选取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的护理方法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联合呼吸护理,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率和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院内呼吸道的感染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别为5.0%、97.5%,对照组患者发生院内呼吸道的感染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别为25.0%、70.0%。观察组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率为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护理,可有降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抗感染药学》2019,(1):78-80
目的:分析流浪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流浪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院内感染43例;另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流浪精神疾病患者60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因素分析法给予相应护理措施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干预治疗后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差异。结果:流浪精神疾病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其基础疾病、伴发疾病、天气变化时防寒保暖不到位、护士未作好卫生饮食宣传、年龄及侵入性操作不当等因素有关;观察组患者干预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流浪精神疾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与患者缺乏健康卫生知识、病房环境管理较差、护理质量较差、药物不良反应及消毒灭菌工作不全面等因素有关,通过给予其综合护理有效地控制了其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院内感染的护理对策。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患者52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316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院内感染率为11.9%(25/210),干预组院内感染率为5.1%(16/316),两组院内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16,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56.2%,干预组护理满意率为82.0%,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271,P〈0.05)。结论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预防神经外科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优化护理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分析对象为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以护理方法的异同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在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优化护理,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12.5%,观察组的数值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77.5%,观察组的数值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两项结果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应用优化护理,可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与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老年痴呆患者58例,以发生院内感染的30例为观察组,以未发生院内感染的28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年龄、侵袭性操作率、抗生素应用不合理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结论老年痴呆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侵袭性操作、抗生素应用不合理、住院时间等,在临床中给予关注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对院内感染发生率予以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皮肤性病门诊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及治疗的相关对策。方法 98例皮肤性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给予对照组常规管理和护理,给予观察组规范化的医院管理和护理,采取有效的院内感染防治措施。分析皮肤性病门诊院内感染高危因素,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结果高危因素主要有患者的年龄、理疗室患者、医护人员手部清洁、入侵性操作等。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273,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177,P<0.05)。结论针对皮肤性病门诊院内感染高危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政策,能够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呼吸道感染患儿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护理措施,探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8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0年1-12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8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采用积极的护理分析和临床观察手段,行隔离护理、口腔及皮肤护理、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护理措施;对照组患儿仅应用传统的常规护理。观察对比2组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院内轮状病毒肠炎感染率为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患儿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化院内感染管理在改进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00例手术患者,观察组接受强化院内感染管理后的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院内感染管理,能够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对提升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研究在医院感染管理当中落实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对于院感控制率和护患纠纷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研究对象来自我院在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的住院患者,共选入15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配合常规管理,观察组联合护理质量管理,对于两组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结果:相对对照组来说,观察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更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将护理质量融入其中可以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也能够控制或者纠纷的发生率,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及研究外科手术院内感染的特点,探讨针对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将我院近期收治的1582例外科手术中发生感染的47例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4例与对照组2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观察组的手术疗效、预后情况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外科手术院内感染的护理,要提高护理人员对于院内感染的认识,加强对于外科手术整段时间内的护理,这样能够较为有效的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保证患者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降低妇产科院内感染机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妇产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取无缝隙护理管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满意度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妇产科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可显著减少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对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并改善医患关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入住我院血液科160例血液科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120例患者产生院内感染临床资料,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减少院内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随机分为干预组60例,对照组60例,进行院内感染结果比较。结果干预组院内感染并发症8例,发生率为13.33%,病亡人数2例,病死率为3.33%;对照组院内感染并发症32例,发生率为53.33%,病亡人数12例,病死率为20%,两组数据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内感染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措施,相比较常规性护理具有明显优势,不但减少了院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大大降低了院内感染病死率,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与学习[1]。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寻求一个合理的护理干预指导。方法 98例呼吸内科出现院内感染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治疗效果、感染控制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较对照组的63.27%明显提升,且观察组院内感染症状控制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97.8%,对照组为78.4%,观察组明显较高,以上两组间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出现的院内感染采取有针对性地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有着十分明显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的手卫生在控制院内感染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入住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四、五病区的240例老年痴呆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设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0例。两组病例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观察组:规范护理操作流程,在为每位患者做任何操作之前护理人员均洗手戴手套,并根据病情的需要及时更换手套;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与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15.8%、3.3%,对照组:为45.8%、18.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规范护理操作流程,实施护理人员的手卫生,能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减少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李美兰  李如见 《中国医药指南》2023,(21):183-185+189
目的 探究护理质量管理对院感控制率及护患纠纷率的影响。方法 以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分别实施常规护理管理与护理质量管理,对比两组护理质量、院内感染发生率、护患纠纷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基础护理、病区护理、控制院感等各维度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院内感染总发生率和护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护理质量管理可显著改善临床护理质量,减少院内感染与护患纠纷事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提出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ICU院收置的31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置的352例患者为治疗组,两组予加强常规护理,治疗组予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冼手,注意呼吸道的管理,减少有创操作。结果对照组发生院感66例,发生率为21.3%,治疗组发生院感为54例,院感受率为15.2%,χ2=6.25,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ICU的院内感染主要与消毒隔离不严,没有认真的执行冼手的制度,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有创操作有关,针对以上原因,加强护理措施,可有效的降低ICU的院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中的护理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5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与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15例患者为实验组采用改革后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和风险的发生情况,对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使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得到强化,并给予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结果实验组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为4.3%,满意度为96.5%;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为14.8%,满意度为86.1%,具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手术室消毒隔离中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能够使医院的感染发生率得到有效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