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阿拉伯人的民族性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对阿拉伯人民族性的探究,需要在辨析“民族”与“民族性”内涵的前提下,从历史角度考察其演变过程,宏观地把握贾希利亚时期、帝国时期、民族-国家时期和全球化时期四个阶段影响阿拉伯人“民族性”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2.
季羡林先生认为,民族文化发展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当前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之所以不明显,就是忽略了民族文化发展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在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四个阶段中,他们的教育分别存在不同的问题,必须对少数民族教育实施全面而彻底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同时具有民族性和社会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语言的民族性渐趋减弱,而社会性渐趋增强.文章论述了语言的民族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问题,对"汉语普通话"和"国家通用的普通话"等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应该正确理解宪法关于"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规定,使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相似文献   

4.
对德、法、日、泰四国进行个案比较研究得出,一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现状深刻影响其市民社会中财产变动习惯的形成,而一国的物权变动模式则取决于其财产变动习惯,同时受时代背景、民族性格和法学家研究水平等因素影响,使一国物权变动模式呈现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且一国民法典编撰体系优劣取决于一国物权变动模式是否科学、逻辑严密地抽象出其财产变动客观存在。学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物权变动模式的多种理论纷争,应放到中国市民社会财产变动客观存在中去验证,并看能否据其理论设计出符合中国市民社会民族性、逻辑严谨的民法典编撰体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三十年来民族问题概念广义、狭义之争不断升级的症结,阐述了广义论对民族问题两重属性的基本看法:民族问题的社会性是代表问题原型或本质根源的第一属性,而民族性则是民族问题与一般社会问题的区别特征。中央十二条中提出的两个包括强调了民族问题的社会性,其宽阔的视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所决定的;五个特性阐述了民族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又能使民族问题在两个包括范畴内严格区别于一般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文学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丰富多彩且源远流长.民族性作为民族文学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其固有属性.而现代性作为其附加属性,同时也是其必备属性.而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中文学怎样在适应主流汉文化基础上,对自身民族性进行更好的保持方面的研究,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继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美国英语的源流及其普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具有民族性,它是表明一个民族的归属和认同的特征.美国英语是英语在北美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变体,同时又是美国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美国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时代精神.本文采用宏观语言学的历史研究法,从美国历史文化角度,分析了美国英语形成、发展和普及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爱勤 《民族论坛》2008,(11):56-57
著名教育家孟宪承在教育改革热潮中,对国文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积极的实践探索,统揽古今、兼涉中外的学识使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充满了科学化和民族化的双重追求。其科学性表现为针砭教育时弊、倡导科学教育实验、找寻提高语文教育效能的途径;民族性表现为:在内容的选择上,主张中学要编撰合适的文言文,在教法上提倡运用新方法,并合理运用传统教学法。他这种将语文教育科学化建构在民族文化基础上的追求,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油画的民族融合与发展成为未来油画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现阶段中国油画的民族性建设水平,将民族文化与中国油画绘画相结合势在必行.如何能够有效地使我国民族文化气息体现在中国油画绘画中,成为提高油画民族性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就东方语境与中国油画民族性建设进行研究,并总结出东方语境与中国油画民族性建设的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民族关系本质特征——民族关系理论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关系是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民族关系的核心涉及民族的地位和待遇、权力和利益、意识和感情.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唐人尚"游",几乎所有的文人都有过游历的经验.空间位移导致的时空变换,给文人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间接促进了文人饮食意识的自然觉醒和饮食题材的开拓.唐代文人游历岭南主要是以宦游为主,岭南道成为唐代流放罪人最集中的地区.之前鲜为人知的岭南饮食题材首次大量地出现在唐代宦游岭南的诗人笔下.他们"怪"、"杂"、"苦"、"涩"的岭南饮食题材书写,一方面揭示了岭南独特的地域文化与饮食发展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贬谪后的审美心态流变.  相似文献   

12.
乡村集市长久地遍布于广大农村,是中国社会最常见的民俗之一,它服务于农民调剂余缺和社会交往的生活需要,并且演进成为地域民俗文化集散、展演的文化空间.大理三月街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乡村集市,形成于唐朝永徽年间,历时1300余年,不仅发挥了经济性和社会性的重要功能,而且积淀成为承载大理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三月街文化空间的千年发展是大理文化传承千年的重要表征,其实践逻辑在于集市内源性因素的推动和地域文化禀赋的孵化.  相似文献   

13.
稻作是我国西南山区农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改种粘稻杂交稻冲击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糯稻生计模式,导致了山区农业危机并波及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领域.实践困境呼唤理论突破,反思该项改种政策需超越现有主流视角,而发展人类学范式的引入是一个必要而有益的尝试.将发展措施置于具体的文化情境中来审视,使可持续和共赢的农业发展新道路成为可能,并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烟瘴是一个历史性和区域性突出的现象,曾对南方少数民族及地区产生较大影响。明代广西土司区烟瘴肆虐,成为明朝经营和治理的主要困难,因此明朝在广西土司区采取了以土治土,倚重土官的策略。烟瘴,在一定程度上与广西土司制度的存在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改变了壮族乡村的社会结构。城镇化一方面带来壮族乡村社会结构的分化与失衡,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壮族乡村社会结构的变革与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壮族乡村地区要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及教育等手段,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环境,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始于近代,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华民族的外在边界,一是其内部结构安排.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的基础和开端,单元民族构成要素成为民族精英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中援引的基本素材.同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也造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的内在紧张:西方古典民族主义理论与中国多民族国家实际的错位、单元民族意识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冲突、进化论哲学与共同体建构援引资源历史性的矛盾.民族精英结合实际努力消解这一紧张关系,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是一个”, “中华民族”最终成为凝聚民心、共赴国难的时代旗帜.  相似文献   

17.
过山瑶是对瑶族的又一称谓(或为别称),它浓缩了瑶族先民千百年来漂洋渡海、翻山越岭、过山吃山的历史进程,形象反映了瑶族历史生活画面的社会学意义.瑶族人民在过山吃山的历程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生存智慧,主要包括:以盘瓠神话为发端,创造盘王文化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借用封建王朝名义,创作《过山榜》以维护本民族利益;从北往南迁徙,过山吃山种山以实现民族大转移.盘王精神永远激励着瑶族儿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一步一步地走向辉煌的明天.  相似文献   

18.
《滇省夷人图说》是清嘉庆时云贵总督伯麟主持编修的云南民族图册,该图册描绘了云南108种民族的外貌特征、生产生活场景,以及风俗习惯等内容. 《滇省夷人图说》中有12幅记录少数民族婚俗的图画和图说,本文从聘礼、迎亲习俗、媒妁以及通婚圈四个方面入手,解析了图中所反映的清中期云南民族的婚俗文化.  相似文献   

19.
20.
广西中越边境沿线有防城港、宁明等八个县(区、市),除了东兴市,其余7个县区都是壮族聚居区,历史上盛行壮族歌圩风俗.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传统文化功能丧失,壮族歌圩面临着歌师歌手后继乏人、歌圩听众不断流失、传统歌圩点风光不再的窘境.运用文化恢复、文化重建理论方法,实现壮族传统歌圩的恢复和重建,对于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越边境民族文化交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