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意义观与翻译观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理论的四个维度,在译文表达时的识解操作应该在考虑目的语读者辖域背景的基础上,保持或调整原文表征的详略度、突显和扫描方式等识解维度,使译文流畅,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最终实现成功的交际。  相似文献   

2.
识解理论关照下的等效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效是译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明确翻译活动的本质及翻译中所传递的意义,是在认知的视阈内探讨等效的前提.翻译过程的本质是认知的,译者在这一过程中向译文读者所传递的是识解后的概念化意义,寻求译文中识解维度与原文中识解维度的最大关联或最佳关联是实现认知等效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即概念化,概念化过程即识解操作.意义识解观的好处是,它提供了一套系统而一致的方法来对意义构建和翻译过程做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识解的维度不仅为解构意义、重构意义指明了路径,并且使译者对隐含意义更加敏感,帮助他们发现细节的重要性,从而为"译文是否忠实"提供分析和评价的标准.意义识解观指导下的翻译教学应该强调视觉化翻译,寻求译文中识解维度与原文中识解维度的最大关联或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在译者感知体验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译者的识解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产生翻译不确定性的主要理据。识解方式主要包括详略度、背景知识、视角和突显。详略程度的高低、背景知识的差异、视角的差异和突显焦点不同,译者对原文的识解会产生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了翻译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意义是翻译任务的核心 ,认知语言学十分重视意义的产生、传输和处理的研究。其中 ,语言编码的识解概念对翻译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影响不同识解的因素有三个 :视角、前景化和框架 ,这些因素对诗歌语篇的识解与翻译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意义是不确定的,是认知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概念化。翻译的过程是识解原文"意义"并通过不同识解方式重建"意义"的过程。译者结合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文化背景等创造性地重构出符合读者期待的识解方式,使得其所建构出的意义与原作者所表达的意义实现认知对。  相似文献   

7.
识解解读:翻译中原文理解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行为,即通过意义的语际转换而实现的交际活动。在以理解与表达为基本环节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是否契合原文作者的思想,对于意义的语际转换及交际目的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客观主义语言学影响下的原文理解方法的不足:译者基于文本本身即可获得对原文的理解。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论述了认知与语言的关系,即语言表达的意义是说话者对情景的识解/概念化、语言结构体现说话者对情景的识解/概念化方式,文章认为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本质上应是译者对原文作者基于情景的识解的解读过程。  相似文献   

8.
识解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认知识解阶段,以Langacker为代表;2000年以后的的动态识解阶段,以Croft&Cruse为代表。不论是Langacker的认知识解还是Croft&Cruse的动态识解,都重视对外界观察的详略程度、被激活的概念内容的配置、其他表达式的意义结构、描述事物的认知参照点、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确定等内容。这对于翻译中默认值的识解研究很有启发。根据Croft&Cruse的语境约束和默认识解理论,可以对古典小说进行默认值分类研究,并对其英译策略和英译原则作出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葛浩文夫妇翻译的《玉米》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适度移情,反映出译者在作者、原文读者及译文读者之间的调解作用。文章以移情在语言学中的概念为基础,分析语言移情与翻译的关系,试图采用以认知识解为基础的文本细读及双语对比方法对毕飞宇《玉米》及其英译本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不同移情识解方式对译文表情力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识解理论的聚焦、突显性、视角和详略度4个维度,以李清照《声声慢》的5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比较译文间的差异。研究表明:译者在识解方式上的差异影响译文的表达,其中,详略度最为重要;情景的详细可以是突显/隐藏的结果,可以是聚焦/模糊的结果,也可以是第一视角/视角转换的结果。识解理论为解读译本提供了重要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能否有意识地、完美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识解方式。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以中国古典诗歌及其英译为例,围绕汉诗英译中的模糊美感再现的问题,阐释了识解方式对模糊美感的磨蚀作用,并探讨了模糊美感再现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2.
根据认知语法中识解的观点对外来语翻译中的辖域转换进行探讨,提出外来语翻译中的五种不同的转换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从词类的角度去梳理研究隐喻及其翻译,探究动词隐喻的在线认知过程,可以使隐喻翻译研究走向深入,更加充实。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动词隐喻翻译中的识解过程,译者首先是一个解喻者,一个成功的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成功的解喻者。在认知取向的指导下,根据原语与译入语认知方式的同与异可对动词隐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篇章语言学的信息分析中,主题分析具有与主位分析不同的意义。并且,主题分析对于隐喻语篇存在特殊意义,因为主题和概念隐喻是隐喻语篇建构和识解的重要手段。主题分析帮助人们认知隐喻语篇:从创作角度,概念隐喻建构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从识解角度,文学作品的基本主题的关系是隐喻。  相似文献   

15.
概念整合理论揭示了人类信息经整合建构层创意义的认知机制。转喻是人类基本思维方式,可为概念实体理解提供心理可及。从概念整合和转喻视角,以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个案,探究浅近文言翻译过程的认知机制,发现在源语文本解构阶段,转喻思维为原文信息空间发生的信息重组提供认知理据,重组信息经由概念整合过程参与译文构建,由此建构的译文的部分文本内容承继转喻特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认知主体在翻译过程中潜意识调用了转喻思维。概念整合—转喻双重视阈下对翻译过程进行研究,一方面可识解译文建构过程中认知主体涉及的认知选择,另一方面可促进对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教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观的框架下,以Fauconnier概念复合理论为视角,探讨了隐喻的动态识解过程,认为隐喻是在特定认知语境的前提下多个心智空间映射和概念复合的过程。隐喻识解过程中,认知主体激活认知语境中的相关信息,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突出心智空间的相似关系特杠,最终完成隐喻的识解。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中的 “主观性识解”——反思中国传统译论意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有关意义的"识解"观和"主观性/主观化"理论为框架,首先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意义观进行了反思,然后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意义的"识解"观和"主观性/主观化"的研究,提出了"主观性识解"这一概念,旨在对原语文本的理解和译语文本的检验提供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体系及标准,以避免随想式、经验式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作为认知语用学理论的关联论,给国内外语用学界乃至语言学界带来了较大、较长远的影响.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新领域,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尤其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方式,关联理论这一指导交际的认知理论对翻译就极富解释力.根据关联论,翻译活动涉及三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包含两个明示-推理交际过程.在这两个交际过程中,译者具有听话者和发话者的双重身份,所以译文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明示-推理交际过程的成功与否.本文从译者应如何担当好听话者和发话者的角色的角度,摘取本文作者在翻译课堂上的作业与练习为实例,着重讨论并归纳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帮助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达到成功的交际.  相似文献   

19.
以类型学为代表的前期及物性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在视角和研究内容上存在局限性。已有研究主要采用的是静态视角,仅从语言内部出发,关注小句及物性的高低不等问题,忽略了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加工对小句及物性高低及意义的影响。对于同一情景事件,由于语言使用者认知加工不同,编码的小句及物性的高低和意义都可能不同。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认知识解理论为分析工具,可以探讨相同情景事件下影响不同小句及物性编码的识解维度、识解受制因素及制约关系,提炼为影响小句及物性的识解机制,从理论上为小句及物性差异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靠语言来传递思想,没有语言这个媒介,人们之间的交流会困难得多。要想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交际者产出的必须是交际双方所在文化认可的、有一定结构的句子。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背后的认知理据,揭示语言的本质。通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交际者使用特定句子结构的原因,认为动词、动词所在构式、识解方式、象似性、语篇连贯的需求等是影响交际者选择某种特定句子结构的因素,从而为交际者使用的句子结构提供深层次上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